案例:《如何调动学生课后问问题的积极性?》(请针对以下案例文章进行评议写作)
投稿邮箱:bzrzyzxb@qq.com(中学案例征稿)
截稿日期:2025年5月16日
投稿说明:来稿请用附件发送,并在邮箱主题中注明“案例评析”字样。稿件中请随附具体通联方式(姓名、电话、单位名称、详细地址、邮编、邮箱等),便于编辑后期与您联系。
声明:本刊案例评析栏目用来征集评议的案例原文,因涉及作者个人隐私,如果尚未正式刊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于任何网络载体,比如个人博客、论坛发帖等。如已转载,请及时删除,谢谢!
如何调动学生课后问问题的积极性?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们都知道及时解决疑问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但是现实中学生很少主动在课后积极向老师请教,作为班主任我们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历经两届学生,用时四年,如今有所感悟,与您分享。
为激励学生课后主动问题,我设计了第一次的激励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反馈不断调整,又经过了两次调整,现将三次激励方案展示如下:
第一次:设计“尚学计划”统计表。
每张表格中主要统计某一个学生课后问问题的情况,包括记录问问题的日期、问的学科,以及该学科教师签名的填写。具体操作:用A4纸打印出来,要求学生每人每星期至少问10个问题,问过老师问题后,请老师签字证明。表格纳入小组量化考核,积分高的小组有奖励,不符合要求的小组有惩罚。
第二次:发放具有仪式感的“尚学卡”。
为了营造问问题的仪式感,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本“尚学卡”,做好思想动员:请老师签字是一种见证,是一种仪式,并不是一种形式!并要求写出问的知识点,其他要求与第一次一样。为了方便老师签字,给老师配备了姓名印章,盖章即可。
第三次:发放“请教激励卡”,形式由“向老师要签名”变为“给老师送签名”。
改为每位学生问一次问题送给老师一张卡,一周结束后由课代表到老师处收集回来并统计每位同学问的次数,纳入小组量化,不再要求最低问问题次数。
“尚学卡”三次变化的原因:
实践证明,第三次方案激励学生主动问问题的效果最好。实施第一次方案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觉得是为了完成任务,又加之要求至少每周问10次,有些学生为了凑够次数,随便找些题目去问老师,又加深了大家觉得这是“假问题、问假题”的印象。有些同学看到别人通过假问题得到了奖励而心感不公,又引发同学矛盾。问题又多又重复,老师的工作量增加,有的老师烦躁之下直接给学生签十个名让其不要来问了;有的老师在繁重工作之余讲题难免对学生态度有些责怪,又打击了一批本身基础不好又敏感的孩子;有些老师压根不愿意给学生签名,认为这是形式又很麻烦……根据师生种种反应来看,这个举措是好心办了坏事,总体来说是失败的。
吸取了经验教训后,我做了调整。首先,在网上买了一本“尚学卡”,并要求学生郑重地写下姓名、兴趣爱好、励志话语并贴上照片,以此营造“仪式感”。其次,为了解决学生认为是摊派任务的情况,我给学生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我告诉学生拿着卡去问并请老师签名是仪式感,我们是带着使命、为了梦想而去问!再次,为了缓解老师不想签名的情绪,特意定制了姓名印章。最后,为了减轻老师答疑的任务,我还公开召集成立了学生“智囊团”,实现了学生为同伴答疑,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
第二次方案实施后效果比第一次好,学生和老师的抵触心理减轻了很多,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部分同学是在老师下课后马上去问,而老师没随时带印章,学生事后去让老师盖章又会感到尴尬。所以,我又进行了第三次方案改进。把向老师要签名变为主动给老师签名。我给每位同学发放足量的请教激励卡并请同学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问完一次问题就给老师一张卡片,这样就省掉了老师签字这个过程,也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不用签字只需答疑,也不会说“你们是为了签名而问问题”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三次方案进行到期中的时候,我做了一次问卷调研。主要问题有三个:1.你认为这个方案对你主动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吗?2.你希望这个方案继续进行吗?3.是什么阻碍了主动问题的脚步呢?82.5%的学生认为有积极的作用并希望继续下去。对于阻碍的因素主要在于老师的态度。有老师会这样说,这个题不是在课上才讲过吗?这不是考试才考过吗?你自己要先思考一下再来问。这都讲过多少遍了,上课要认真听!……对于这个情况,我给学生做好思想动员:问问题“脸皮要厚、情商要高”!老师不是故意的,他面对那么多学生、同一道题讲了那么多次,肯定会烦躁,不是针对你一人这样说的。而且老师说完这样的话,该给你讲题还是会认真讲的。同时,配合成长型思维的相关主题班会的教育,学生心态转变明显。
三次方案变革,一次比一次效果更好,总结以下经验:一,做好思想动员,激发沉睡的求知欲;二,做好制度建设,用可视的外部激励促进核心习惯的养成;三,用好仪式烘托,引起学生重视;四,教好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错题;五,定时反馈,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对的措施;六,破除心理障碍,变“要签名”为“送签名”;七,做好情商教育,引导学生面对老师不经意的话语时,不要太在意,“脸皮要厚,情商要高”。
我相信,只要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一定可以改善学生不敢问、没时间问的困境,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 刘芳)
——————————————————————————————————————
tips:
1.请针对以上案例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相关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2.案例评析栏目具有特殊性,整个流程如下:发布征稿案例→征集评议文章→公布审稿结果→案例和评析稿一起发表。
3.此处评析稿件请一律发指定邮箱,不通过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