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作业之“殇”,谁之过?【小学版征稿】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0

2025年《班主任之友》小学版12月刊案例评析《作业之“殇”,谁之过?》正在征稿!

案例链接:

投稿邮箱:340198459@qq.com

投稿截止日期:2025111


案例梗概:

案例中,作者列举了两则因为学生作业问题引发的家校间的拉扯甚至矛盾。

案例1中,小玲写作业时字形识记、抄写习惯、专注力等方面存在问题,曾以心理咨询为职业的小玲妈妈坚持认为小玲写作业时的不专注是因为身体内的能量没有释放,缺乏运动和玩耍时间,并多次向作者和校方提出“不参加校内托管”“以周为单位交作业”等要求以便于提前回家合理安排孩子放学后的运动与学习时间”,但在这三番五次的“特殊调整”中,小玲的作业问题并未改善,反而因为感觉到自己成为班上“特殊”的存在,被大家孤立,精神萎靡。

案例2中,因为作业问题,小越的妈妈与科任老师发生争执,科任老师认为这是基础作业,每个学生都应完成,小越妈妈则认为“作业超出了小越的学习能力范围,老师没有进行分层作业,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为孩子减负”,此后小越的作业情况越来越差,产生自卑和厌学情绪。小越妈妈时常在凌晨一两点给作者发信息,并发来孩子挨打、哭泣呕吐的照片,表示作业无法完成,申请明日再补。一段时间后,小越妈妈表示“不希望孩子因为作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我希望他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但作者不想就此放弃。

文末,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老师出于自己的责任心不惜与家长“对抗”也要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有必要吗?作业是导致孩子厌学、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罪魁祸首吗?案例1中家长多样化的作业要求,学校和老师应该无限退让吗?案例2中家长因孩子作业完成困难而传递出的“躺平”信号,老师应该对孩子的作业就此放弃吗?面对自有“一套”、秉持“快乐教育”的家长,老师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孩子的作业问题?如果家庭生态暂时无法改变,老师如何有效地帮助这些“作业困难生”呢?


投稿提示:(仅供参考,非限定方向,欢迎自由发想;倡导作者原创,可辅助但不依赖AI生成文章)

 1、评析:复盘、拆解案例,客观、理性评析案例中的教育现象与教师作为,避免“AI风”面面俱到机器腔,倡导独到、个性的评价

 2、支招: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或教训),提出实务建议(完整流程,有丰富细节),避免泛泛而谈,倡导建议的可操作性和启发价值。

 3、延伸思考:围绕案例,探讨因作业问题而引发或凸显出的家校教育矛盾(比如标准评价与个性需求;学校教育责任与特殊家庭生态等等),避免四平八稳的原则性话语,倡导真诚、深刻、建设性的思考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期待您的真知灼见,字数在1600

 3000之间为宜!

案例评析栏目分为:评析、支招、延伸思考三个子版块,投稿只选其一即可;稿件确定刊用后,将及时奉上稿费和样刊(两本);投稿到指定邮箱而不是在线投稿系统的“案例评析”栏目(该栏目仅供投稿教育案例);截稿一周后,可通过投稿邮箱查询审稿进度(询稿必复)。



作业之,谁之过?

孙晓光

 双减背景下,各校积极开展了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时长的各项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当下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仍然面临着由作业问题引发的各种冲突与危机:

案例1还记得初见时活泼可爱的小玲总是热情地帮助我分发作业本,乐于助人的她让我很是喜欢,可是开学一个月后,她就变成了最让我头痛的孩子:校内的各项随堂练习她都无法独自完成,经常需要我课间单独督促,几次之后我发现小玲在写作业时字形识记、抄写习惯、专注力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从三年的观察与记录来看:三年级时在有老师督促的情况下书写背过的句子,三分钟内只能完成20个字左右的书写,抄写句子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每个字又是一半一半地抄写。无人督促的情况下无法专注书写超过1分钟;书写时周围的任何声响(开门声、讲话声甚至于开关柜门、拿放东西的声音)都会使其不自觉地抬头张望,在教师提醒和督促的情况下仍不可控制。

三年内,我曾与孩子妈妈多次沟通、反馈作业问题,我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全然告之,对于孩子专注力的问题,我更多次委婉建议家长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然而,曾以心理咨询为职业(据家长自述)的小玲妈妈坚持认为小玲写作业时的不专注是因为身体内的能量没有释放,缺乏运动和玩耍时间,每次沟通,她都在向我输出她所了解的专业知识,并多次表达出因作业问题导致孩子作息不规律影响身体等情况的担心和焦虑

学校和我也曾尝试给予家长和孩子一些调整的时间和契机,于是在第一年时小玲妈妈提出不参加校内托管,以便于提前回家合理安排孩子放学后的运动与学习时间,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便回归校内正常作息最后不了了之。第二年时被各科作业折磨的小玲妈妈提出以周为单位交作业,以便在一周内合理安排孩子放学后的运动与学习时间,在给学校写申请书、与校长面谈后暂时放弃该想法。第三年小玲妈妈再次提出之前的诉求,坚持要求小玲一周交一次作业,并且继续不参加校内托管提前回家,在与学校沟通后同意其尝试一段时间,在尝试一个月后,回归校内正常作息,恢复正常上交作业频次。每一次的尝试,小玲妈妈反馈给我的都是最近有进步,但是根据各科老师观察,小玲作业完成情况并没有丝毫改善。经过妈妈三番五次特殊调整的小玲反而每天变得垂头丧气,眼神无光,觉得自己成了班上特殊的存在,被大家孤立。

案例2小越是我接手这个班后的第二年开始凸显作业问题的,到今年愈发严重,甚至于近期因作业问题爆发了一次家校冲突:上周小越的一次口头作业未完成,科任老师认为这是本学科最基础的作业,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和可以完成的,出于自身的责任老师要求小越补做,小越妈妈认为作业超出了小越的学习能力范围,老师没有进行分层作业,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为孩子减负,遂与老师发生口头争执。

小越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在我接手这个班的第二年妈妈生下了小越的弟弟,我明显地感觉到从弟弟出生后,小越的作业便问题频出,由开始的一周一次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到后来的每天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日积月累,恶性循环,今天补昨天的,明天补今天的。一次次因为作业问题被各科老师批评的小越越来越消沉,越来越自卑。小越妈妈在繁重的工作和繁忙的家庭事务中对孩子的作业无暇顾及,经常是忙完家里的一切终于有时间来查看作业时,却发现小越玩了一个晚上,各科作业都未完成,免不了对孩子一顿毒打,时常在凌晨一两点给我发信息求助,并拍下孩子挨打时、或因挨打后哭泣过度导致呕吐的照片给我看,表示今天的作业暂时无法完成,申请明日再补。一段时间后,小越妈妈发现打骂无果、孩子甚至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时,便多次向我传达出了这样的想法:我不希望孩子因为作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我希望他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没有追究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因为我还不想就此放弃。

近几年,我时常感觉自己处于学生作业问题引发的各种冲突与危机中,不仅是我,同年级的其他老师也同样为类似的问题而身心俱疲,我们自认为已经从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做出了各种调适和努力,每天的作业都是适配于每个孩子能力水平的,案例中的孩子们都是智力水平正常、身体机能完善的孩子,可是他们还是无法按时完成每天的基础性作业。每每为此苦恼不堪时,同事们偶尔会送来一句安慰:算了,算了,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可我不想止步于此。

不难发现,这些孩子背后都或多或少隐藏着家庭问题。面对因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引发的学生作业问题,我有很多困惑:老师出于自己的责任心即使不惜与家长对抗也要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有必要吗?作业是导致孩子厌学、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罪魁祸首吗?面对案例1中家长多样化的作业要求,学校和老师应该无限退让吗?面对案例2中家长因孩子作业完成困难而传递出的躺平信号,老师应该对孩子的作业就此放弃、不作要求吗?面对自有一套、秉持快乐教育的家长,老师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孩子的作业问题呢?在家庭生态暂时无法改变时,老师如何效帮助这些作业困难生呢?

作者单位:武昌区棋盘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