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这是家长无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认知存在偏差、存在误区,从而拒绝配合、甚至抵触学校教育,导致家校沟通失败,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的案例。
1、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一般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十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文中数学老师反映,数学这一科全班只有小C同学不及格,说明对小C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需要关注。
小C同学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止一次的私自外出去商场游乐场玩到九点多才回家,再次说明小C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出现了问题。
排队放学甩饭盒甩到同学鼻子上,把同学弄疼了,不仅不道歉,还对老师的教育不以为然,回家还能理直气壮地向爸爸哭诉,以“哭”作为挟持的手段,说明哭是他惯用的“对付”父母的方式,即便自己犯错,一哭,父母就妥协,不分是非对错,不论青红皂白。其父在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认知基础上,打着心理健康的旗号,行溺爱之实。对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找老师、找学校的“茬”,频频做护短之举。教导处的老师、英语老师、前班主任的提醒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文中“心理学”家长并不是真正懂得心理学,而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行护短之实。文中小C的问题不在于心理而在于不良习惯。
学校在教育小C问题的过程中,因为家长的护短,一再选择了退让,从而使得学校在小C的教育上处于被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的处理欠妥。
支招:1、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班级的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2、把握教育的主动权,和C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利用自身的专业性,指出C同学身上问题的实质,与家长展开有效沟通,从而家校联手,尽快纠正C同学的存在问题。同时邀请学校心理学老师一并参与到对C同学的教育引导中。
3、去C同学家家访,了解其在家的各方面的表现,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发现C同学的优点,帮助C同学积极融入集体,引导C同学向上、向善。
思考:掌握了更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更具优势,他们更能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文中的家长除外,他属于伪心理学,并没有真正学好心理学。在我看来,如果班级有更多懂得教育的家长,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更有利于发挥家校合力,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