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老板被称为“老师”…… 2005-12-12 08:36:43 南方网 真人告白
据报道,华南师范大学几位研究人员最近公布了一项“研究生为何称导师为老板”的调查。调查以广州5所高校随机选取的495名研究生为对象,结果发现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都称呼导师为“老板”,而采用这样的称呼主要是出于尊重依赖、流行从众、经济要求、反感排斥和服从敬畏等五种原因。
细究这五个原因,前两个无伤大雅,后两个当属个性习惯或特殊原因,只有“经济要求”一项尤其刺眼。果然,这篇报道随后列举的事例,都是论证“经济要求”。负责这项调查的人员认为,“老板”一词在高校校园内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对导师的经济要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有的师生关系甚至嬗变为“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生说,跟“老板”做事很忙,要做很多实验,但有些实验的技术含量很低,纯粹是为老板赚钱,还要对付很多老板派发的琐事,甚至是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家务事等,“很多时间都不是花在学术上”。
——每天上午9点,某高校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小杨就会赶到实验室,开始查找资料,做实验,撰写报告,要到晚上10点多才最后离开……导师每个月给小杨300多块钱的补贴。“到外面做家教,拿钱远远比这个多,可为了完成论文,没办法,总得跟着‘老板’做”,小杨这样说。
长期关注高校教育问题的学者熊丙奇认为,在我国高校,从“老师”到“老板”,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变化,实际上已折射出当下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功利化的倾向。导师之所以被称为“老板”,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
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关键在于相互之间的关系已在实质上异化为以利益交换为主体的功利关系,这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书人而言,尤其是高校教书人,不啻是一个耻辱。据说,这种现象还导致了学术腐败。一些不甘心做廉价“打工仔”的研究生,奉命为导师代写论文时,因心怀不满,便故意大段抄袭他人文章,使导师被人举报抄袭侵权,制造出既成的学术腐败事实。然而,这还只是涉及个别人的事。更为不妙的是,这种利益驱使下的称谓变化,是一种人格的腐败、价值观念的腐败和职业道德的腐败,扩张开来、延伸下去,将可能贻害一代人。
写到这里,笔者忽发奇想,来个逆向思维:有没有公司企业的打工仔称老板为“老师”的呢?很难找得到。原因在于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你为我打工,我付你工钱,在效益和利润面前,老板要打工仔干什么,你就必须干什么。在工资、待遇的杠杆之下,老板的任务要求,打工仔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除非你自己“炒”老板。打工仔没有任何称老板为“老师”的必要,老板也无任何需要和兴趣听“老师”的雅称。
假如真有哪家公司的老板被雇员尊称为“老师”,那这位老板必是一位儒商,而且是一位人格高尚、品德优良的儒商,生意场上也是位取之有道的正人君子。但在社会上,人们还是多以老板相称。毕竟,他到底是个生意人。由此而又想到,尽管有教授导师被学生称为“老板”,但也仅在校园内或学科圈子中,在社会大庭广众中,人们还是多以“老师”尊称的,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老师是老师,老板是老板,两种形象很难重叠。既是如此,一时被学生称为“老板”的老师们,为何就不以实际行动以正视听、以正风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