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转帖]家庭生活透支 教育改革是祸首
     
        作者:于英杰 时间:2005-12-06 11:38 来源:扬子晚报  
     
     
     
       调查

      上海市妇联、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发展状况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拥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孩子教育消费占全家总收入四分之一左右。上海市未成年子女家庭平均把全家总收入的23.6%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该比例远远高于美、加等国10%左右的居民教育支出比率
    ;如果加上大学教育和海外留学费用,这一比例还会大幅上升。[]本报讯今年前10个月,我省城镇居民中约有27%%的家庭生活超支,这是日前省城调局对全省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调查后发现的现象。 教育负担沉重是导致家庭透支的最重要因素,医疗、馈赠等因素的影响则分列二、三位。

      人们常说孩子上学花钱多,从这次调查的结果中可窥一斑:这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校生有1316人,其中本年度内有16%的中学生缴纳了择校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民办大学生其家庭花钱较多。1300多户超支家庭中因教育开销大而造成透支的最多,占32%%,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169户,最高一户支出高达9万元。其次,因大病医疗而造成家庭超支的也占21%%,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53户,最高户支出高达7.5万元。“人情消费”也成为导致家庭超支的第三大因素,调查发现,因红、白喜事和亲朋馈赠等而出现超支的家庭竟然占到了16.9%%,其中最高一户支出高达9.1万元。

      实例

      陈茂国拿出一个账本,上面记着这些年为供孩子上学所欠的账。他把每一笔欠款都记得清清楚楚,少的200元,多的1000元。陈茂国说,这几年学费越来越贵,2000年,大儿子上高中一年3000元就够了,杂费一学期300元;2002年,二儿子上高中一年4000元;2005年,三儿子上高中一年四五千元,杂费一学期600元,伙食费也贵了。陈茂国说:“现在两个孩子上学,一年需要1.5万元。挣的少,花的多,只能等孩子工作以后慢慢还账。没有钱真愁啊!”[]今年110月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达到10319元,增长17.7%%,较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时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51元,增长18%%,提高7.7个百分点,增幅创近年之最,其中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继续扩大。有专家据此认为,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已进入从中低档消费向中高档消费的发展期。不过,昨天省社科院有关专家也指出,这种消费高速度增长其实并不完全是居民主动花钱带来的,从调查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花钱属于“不得不花”,因此并不能如实反映居民生活的质量是否提高了。

      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1993年,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制度变化。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韩国当初刚建国的时候勒紧了裤腰带搞教育,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儒教大国。然而咱们呢?结果却是很多人连义务教育都读不起。教育产业化使教育者更看重盈利,把教育作为赚钱的工具,严重忽视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致使现在教育界出现形式主义,学风差,道德素质下降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首因

                   2006年02月08日04:21   中国青年报  


         本报上海2月7日电(记者 周凯)日前,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而“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
       

        该项调查结果来自于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合作完成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05年10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8个大中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另加湖北武汉黄陂)进行了调查,样本总量为4128人。


        城市农村居民“自认贫困”者比例高于小城镇


        据零点调查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该项调查中的“贫困”是指相对贫困,即被调查者自认家庭生活水平在本地处于贫困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城市和农村中认为自己生活贫困的比例基本持平,均在20%左右,认为自己生活富裕的在18%左右;相对来说,小城镇居民对贫富差距的感受不是那么明显,认为自己贫穷的比例仅为15%,而认为自己富裕的比例则超过四分之一。


        从本次调查中居民的回答来看,贫困的原因不外乎两类,一是“我需要花的钱太多”,二是“我没本事挣到更多钱”。  
       
       
        教育和医疗支出成为贫困居民两大负担


        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调查还发现,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


        贫困居民的第二大负担是医疗费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约有25%的贫困居民认为贫穷是因为“家里有病人”。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农村家庭的医疗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21%,明显高于城市(7.9%)和小城镇(9%)。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也表明,目前在我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而全国农民的纯收入每年也就2000元左右。


        另外,城市和小城镇贫困居民的另一原因是“家里有老人要供养”,提及率均在14%左右。


        贫困居民缺技能缺机会


        面对日益增加的各项花费,贫困居民无力应对,他们想挣钱却又不知如何才能挣到钱。研究发现,“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这既和教育花费高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相关联,也暴露出我国目前阶段职业教育的巨大供需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和小城镇居民把“没有关系和门路”归为挣不到钱的另一重要原因,另有超过10%的人认为“家里人不会钻营”也是贫穷的重要原因。


        零点调查公司有关人士表示,总体来说,贫困的根源还是在于“教育”,因为教育花费高,所以上不起学;因为上不起学,所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所以挣不到钱。因此,“教育公平”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首要前提。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教育支出过大致贫的危害

                          2006年02月16日11:17   东方早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日前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城乡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而“缺乏知识和技能”则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


         
         

        因“教育”致贫的双重羞辱

        阅读这样的研究报告,体会到的是一种浓烈的羞辱感———既是对国家、社会的羞辱,也是对教育本身的羞辱,或者说,既羞辱于教育的致贫能力,又羞辱于教育本身的贫困。

        如果教育成为制造贫困、社会不公的工具,那无异于吃饭使人饥饿、穿衣让人寒冷———还有什么是比这样的羞辱更匪夷所思的呢?!

        这一结论其实并不出人意料。翻开近几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远没有达到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曾许诺过的4%目标,而另一方面,在全国教育经费总的支出结构中,政府支出的比例、增速在下降,而居民的支出的比例、增速却在持续上升。

        其实对于教育问题频频登上各种统计榜单的现象,我们早已不陌生,对教育花费成为“致贫首因”的统计,似乎不应太过惊讶,但是,不再惊讶不等于我们可以在“教育致贫”羞辱面前可以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毕竟,教育的贫困,最终贫困的只能是攸关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前途和希望。 湖北省沙洋县张贵峰


        乱相源于教育不平等

        需要指出的是,超出普通民众承受水平的教育收费,其实质是在制造国民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并将导致贫困变成一种代际传递的链条。这是因为,如果贫困子弟读不起大学,高等教育差不多成了有钱人才享用得起的资源,那么,贫困人家“缺乏知识和技能”的素质缺陷将如某种基因疾病,不得不“遗传”给后代,从而使他们的子女永远也无法与富家子弟站在人生竞争的平等起点上。如果得不到其他可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他们只能世代与贫困结下不解之缘。

        从本质上说,教育之所以成为致贫因素,是因为目前的教育收费体系与助学机制无法让低收入者分享教育资源,即造成了一种“教育不平等”。目前,教育不平等不仅体现为教育花费令贫困家庭不堪重负,一些制度性的歧视待遇如户籍也值得注意。与其他形式的不平等相比,教育不平等显然更加令人忧虑,因为它将会导致不平等的结构通过代际传递凝固下来。

        毫无疑问,人们可以忍受一时之贫困与不平等待遇,却不能容忍贫困与不平等结构在代际传递下去。 广东省广州市吴金


        用教育公平保障起点公正

        由于教育问题引发的社会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在起点上不公正,是造成许多人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使我国基尼系数上升的重要因素。而基尼系数上升,将引发许多重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就可能使社会更加动荡与不稳定,也就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安宁,也可能使那些有产者的财富并不安全,造成“双输”的境地。

        因此,由教育引发的“马太效应”,必须予以遏制,必须引进教育公平。这方面国家和社会都责无旁贷。

        教育公平要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给予贫困者经济上的援助,让愿意读书的人能读得起书;其次,国家应当从总体上给予教育部门以财政补贴,降低入学的经济门槛,对贫困生给予减免各种费用,提供各种无息、低息贷款;最后,全社会都应当来关心教育问题,设立各种教育基金会,对教育进行慈善募捐。家庭贫困者能受到教育,而接受了教育后,又让他们进一步获得致富的能力,实现人生起点上的公正,从而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杨涛


        我们的公共产品为何不足

        教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目前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基本公共产品,只能倚靠公民自己去购买。

        为什么我国的公共产品不足?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对行政权力的问责机制。

        政府的基本责任就是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基本底线是让国民能够体面生活下去,让他们的孩子能够有书念,生病后有钱看病。可是由于缺乏对行政权力的问责机制,中国财政支出项目最容易膨胀的项目是行政公务支出和直接投资经济建设,中国行政公务支出和直接投资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将近50%,而美国仅占17%。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公民切实利益的部分,成为中国财政支出项目最不容易膨胀部分,只占财政总支出的25%,而美国则占75%。

        现代政府应该向民众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这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识。在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对行政权力的问责机制,惟其如此,才能把政府打造成责任政府。而唯有责任政府,才能真心为民众着想,才能努力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于民众的公共产品。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种田一年供不起一个大学生
           
                     2006-02-1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田霜月 安克伟
           
           

            本报讯 “一个种粮农户一年的收入只有5000多元,而供养一个大学生一年需要上万元。”昨日,刚刚返校的四川大学学生林永晓,结合自己寒假期间对家乡汕尾市陆丰县上铺村所作的调查,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大学生回乡做公益调查

            今年寒假,全国有50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广东大学生)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千村万户调查活动,为建立一份“村庄档案”收集素材,目前具体的调查报告都还在整理之中。

            中国扶贫基金会希望通过大学生假期回乡的机会,深入农村,走进农户家庭,做全景式的、写实式的调查,全面了解农村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并通过调查、研究和交流,形成《中国村庄档案库》,作为“扶贫中国行——走进千村万户,共建和谐社会大型公益活动”村庄资料档案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素材库。

            

            问及收入财产村民很谨慎

            家住东莞市万江区的四川大学学生卢宇财虽然不是来自农村,但看到宣传后也有兴趣,所以也报名参加了。寒假回家后,他选择了万江区某社区作为调查地区,主要是听说那个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比较多。

            在农户家走访时,很少接受过这种调查的农民们对他的到来很热情,也很配合。只是谈到调查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收入、财产等问题时,村民的回答就变得非常小心。小卢说,可能是自己的调查经验不足,方式不太合适,在一些涉及钱的敏感问题上,所得到的数据还是有些不真实。

            

            选择5种不同职业家庭调查

            林永晓在家乡汕尾市陆丰县上铺村时,专门选择了5种不同职业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干部、菜农、田农以及主要以从事副业为主的家庭。

            通过比较,他发现以种粮为主的田农的家境最困难,“完全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他算了一笔账,去年家乡的水稻50公斤是85元钱,如果亩产500公斤的话,一亩地能收入850元钱,家乡的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一户平均下来就是3亩地左右,这样一年两季的收入才5100元,这还不算生产成本和生活开支,所以对于一些以种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刚够温饱,更不要说教育投资了。小李说,像他这样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要12000元左右,对于家乡的很多农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家里有几个上大学的,那就更惨了!”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调查显示:教育和医疗支出拉大贫富差距

                               2006年02月20日06:34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陈黛发自北京


            在GDP保持了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增大。零点调查公司与指标数据网近日合作完成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和医疗支出,已成为导致贫富差距的最大因素。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提倡提高收入,但却没有重视降低支出。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的CPI中,也没有将教育和医疗等支出列入监测范围,这样,尽管CPI上升幅度不大,老百姓却因教育和医疗等支出而感到贫困。”

            零点的调查是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大中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等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进行的。根据调查数据,袁岳将城乡贫困人群的现状概括为“教育费、医疗费,支出没底;缺技术、缺机会,脱贫无路”。

            “可以说,在当代社会,教育日趋成为社会群体分化的基础性力量。良好的教育政策应当是社会和谐的正面力量,而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罪魁祸首。”袁岳说。

            在调查中,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

            同时,医疗费用成为贫困居民的第二大负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钱,而全国农民的纯收入每年也就2000元左右,可以说一场大病就会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向记者表示,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到4%这个比例。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季铸说。

            2005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EFA)高层会议上,强调了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表示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杂费。

            袁岳表示,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努力的方向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尤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减负会有明显的推动。正在着手建立的城市和农村的合作医疗网络,也能够让农民在小病阶段得到诊断医治,避免发展成大病时加重支出负担。

            “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了,但是政策执行起来需要时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如何分担,资金如何使用到位、如何监控等等,都是需要各级政府应事先考虑到的。”袁岳说。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24
              • 经验2471
              • 文章251
              • 注册2005-12-17
                政府只要出面出资处力,没有办不成的事。
                 带着爱上路,再大风雨又如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