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转帖]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 首次低于50%
       2006年04月23日05:04   北京娱乐信报  


       今天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为更好地了解国民的阅读与购买兴趣、偏好、方式、需求、行为等基本状况和变动情况,分析、总结国民阅读与购买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等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去年年底开始组织进行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21日,此次调查的初步结果正式向社会公布。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

      调查显示

      藏书家庭比例超过一半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4.1%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有13.0%的人认为与前些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有2.9%的人认为是越来越不重要。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总体调查样本中有藏书的家庭比例为53.6%。进一步的交互分析表明,城镇居民家庭的藏书比例远高于农业户籍家庭,城镇居民家庭中有藏书的比例为72.2%,而农村家庭中有藏书的比例只有44.7%。

      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

      本项调查对图书阅读率有国民阅读率和识字者阅读率两个定义。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是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调查样本总体之比,这个指标表示的是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包括不识字者)中所占比例。狭义的图书阅读率是指识字者阅读率,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拒答者除外)之比。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以城乡户籍划分,2005年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

      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

      25%的人读书时间减少

      从读书时间看,在读书者总体中,有25.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有56.9%的人最近半年的读书时间与上半年基本一样;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了。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减少了,个人读书时间减少的比例又在2003年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调查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其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这也是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

      进一步的交互分析表明,从性别看,强调“没时间”读书的人中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比例。从年龄看,“没时间”读书的人群中,有54.2%的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以答案选择比例最高而排在首位,其次为30~39岁的青年人,为50.7%,再次为40~49岁年龄段的中年人,为49.2%,可见,在“没时间”读书的群体构成中主要为中青年。而在“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有45.9%的18~19岁本应为在校学生的青年人排在首位,这种倾向值得注意。

      国民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

      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近5年来,男性网民比例已经从男性总体的8.0%提高到31.2%,女性网民由女性总体的5.3%提高到24.2%。男性网民增长了3.9倍,女性网民增长了4.6倍,近年来女性网民的增长率要快于男性网民。

      国民的购书周期不断延长

      在购书行为方面,国民的购书周期在延长,但有购书行为的农村读者比例在不断上升,这说明农村图书市场保持着增长势头,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购书周期是指读者购买图书的间隔时长,它反映出的是读者购书频次的变化规律。此次调查显示,近年来读者购书周期的总趋势大体是,购书周期在1个月及以下的读者的比例逐渐下降,而购书周期在2个月及以上读者的比例在逐渐提高。

      城镇读者之中从不购书的比例略有上升,而农村读者之中从不购书的比例则近年来持续下降;总的来说,2005年读者的购书周期比以前稍微有所延长,购书周期为半年的读者,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已经成为了比例最高的组别;但是,农村读者之中“从不购书”者和购书周期为“2年及以上”者的比例相对减少,仍然是近年来的一个正在形成的趋势。

      学者观点

      网络阅读不能替代图书阅读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

      近年来我国国民读书率持续降低,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的读书时间也在减少。

      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媒体的兴起,就疏忽国民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因为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要强调传统阅读。在我看来,传统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而且虽然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而这一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当然,针对当下网民的阅读新渠道,考虑到网络的快速和海量,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要注意引导。很多提倡阅读行为的活动中,现在对如何引导网络阅读似乎还没有明确的措施。

      读书是需要付诸实施的行为

      (学者止庵)

      在调查结果中,我注意到一个数字——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这个数字高或低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书是种行为,只有付诸实施了,才真正说明具有读书意识。假设这84.1%的被调查者不是光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说法,而是真的去读书了,那么这个数字才值得大家高兴。

      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方式不同,二是阅读内容不同,我们不能保证传统阅读内容都是精华,但网络的精华内容比传统阅读的还是少得多,网络内容目前还不能同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现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我想网络是值得引导和关注的一个领域。比如说,把一些已经进入到公共领域的经典著作完整准确地放到网上,以方便网民阅读;另外,提倡网络深层阅读,希望大家在网络上也能读得仔细认真。

      【名词解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这个调查项目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继1999年、2001年和2003年之后,于2005年底至2006年初进行的第四次大型工程。此项长期工程每隔两年进行一次,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跨度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为了全面了解近两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与购买倾向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民阅读调查,本次调查由专业调查机构严格按照科学的多层抽样方法,选取了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20个地区的城市及农村,采取入户调查方式,最终取得了8000个有效样本,获取了500万组调查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全部输入电脑,运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专业研究人员和调查公司专业分析人员共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信报记者赵明宇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阅读率下降 国人当做何反思

         2006年04月23日04:33   新京报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这是一个浪漫的日子,按照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并传到许多欧洲国家的传统,妇女们在这一天将送丈夫或者男友一本书,而男人们则回赠一枝芬芳的玫瑰。这又是一个勤学共勉的日子,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天———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传统,延续书籍文明。

        日前,国家11个部委发出通知,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的确,在这个油墨飘香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畅游书的海洋,传递中外书情,分享阅读快乐;我们更应该做一篇劝学的美文,吟咏知识的乐园,颂赞文化的功用。但是,在中国图书市场及民众阅读的现状与中国未来知识和思想需要之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藉此,似乎更应该做一个关于阅读的反思。

        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边是民众阅读率的逐年下降,这是我们在世界阅读日应该首先正视的现状。目前能够查到的公开资料,是2004年12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调查显示,5年来中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每月至少读一次书”的民众比率从1998年的六成降到2003年只有52%;在识字率、所得收入皆较高的城镇居民,读书率不增反降: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的苏州,有将近七成(67%)的人不读书,北京不读书的民众比率也超过一半(55%),上海则有超过两成(24%)。于是媒体惊呼:半数中国人不读书。

        读书率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按照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两会”期间提交的“设立国家阅读节”提案的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而中国专事读书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是中国人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吗?显然不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中,读过抄过背过的有关劝学的篇章和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提醒,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恐吓,到“书籍是巨大的力量”的教导,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人生指南……这些警句都可谓苦口婆心,无微不至。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读书呢?

        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答案,比如网络、电视、游戏等挤占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也成为新的求知渠道和消闲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书籍仍然是人类智慧文明最主要的承载者,阅读仍然是人们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网络上的深度阅读还仅仅是书籍的拷贝,影视作品的灵感也主要来自书籍。如果我们在阅读率上大大落后于人,那么,在网络开发与创新、影视艺术的创作以及科研技术的成就等方面,我们也同样不可能领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永远是句空话。

        有杂志做过一个专题,宣称今日“无书可读”。也有一些有良知的出版人,一再谴责出版市场的急功近利,致使书香变成了铜臭,荒漠甘泉变成了城市污水。其实,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应该拷问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明古国,严肃认真的图书竟然没有市场了?

        说到底读书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读书的激情、收获和习惯都来自教育。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因此应运而生。在这个背景下,让更多的人对书籍充满爱,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如何,今天是世界阅读日,我们不能仅仅唱赞歌。我们希望这些反思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中国人回到雅乐的书斋,让我们对世界文明的传承作更多贡献。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惭愧!在同事中间,我还算喜欢读书的,但今天是阅读日,我竟不知道!
        初荷对自己提出批评!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时评]网络时代,我们还能闻到几分书香?
           
              2006-04-23 10:30:13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晏国政 曹健 叶建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是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然而,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可能不会想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习惯于另外一种阅读方式。

            记者近日在山西、宁夏、广西等地调查发现,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等新兴事物给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极大的冲击。
            
            你上网阅读了吗?

            在山西太原一所大学教书的罗女士到现在还很怀念上学期间在图书馆内埋首苦读的日子。她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买书了,工作后慢慢习惯了在网上阅读。”令罗女士改变的是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快捷方便的查询和保存方式,“而且很便宜甚至不用花钱。”

            小徐在银川一家媒体上班,他看重的是网络阅读的随意性。小徐说:“平时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几乎没有时间买上一本书细细阅读、慢慢品味。”在网上,小徐可以随意选取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读起来既省事又省时。

            新兴的网络阅读对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3次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调查还显示,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是导致国民总体阅读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的总体比例虽然还不算很高,但增长速度惊人: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年均增长率达78.9%。
            
            网络阅读吸引力为何如此之大?

            在电子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宁夏大学传播学者宫京成分析认为,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

            第一,网络电子图书一般能提供信息检索的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特别是在查找资料时,不用像以往读书那样,非得阅读全书或大部分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二,在部分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电子网络图书不失为一种便宜的阅读方式,一份20年的刊物合订本可以全部刻在一张盘上,节省不少费用。第三,年轻人接触新鲜事物的速度快,他们更喜欢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阅读,会让他们找到阅读的惊喜。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说:“传统书业出版的市场影响力,在未来5到10年将会逐年降低。”
            
            传统阅读应与电子阅读共生共荣

            尽管电子阅读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也有专家对之表示担忧。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丁润萍说:“网络的内容良莠不齐,再加上很难进行有效引导,网络阅读的泛滥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读书层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光哲说:“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必须借助一些硬件支持,如计算机、智能手机。而且网络阅读一般还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无法像书本那样随时随地阅读。”此外,制约网络图书发展最大的瓶颈还有收费问题,目前互联网收费系统还不是很完善,而且网络付费的方式,并不是多数市民都能够接受的。

            专家认为,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网络阅读的兴起,要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宫京成说,网络图书通常会采用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插图甚至以音乐搭配来刺激读者的感官,适合于快速阅读。而传统图书更能给读者理性判断、理性思考的机会,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社论]我们的全部希望就在于思想
             
                2006-04-23 10:12:18  来源: 新京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这是所有读书人的节日,是所有热爱知识的人的节日,是所有渴望进步的人的节日。

              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和解的桥梁。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取得进步,就在于人类有着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在于这个国家“无人读书”,或“无好书可读”。而好的书籍与文献,更可以固国安邦,源远流长。如好莱坞影片《国家宝藏》所隐喻,美国国家宝藏的藏宝地图暗藏在两百多年以前的《独立宣言》里。

              必须承认的是,在人类多难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关于知识与思想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澈与深入人心。即便先贤如孟轲者,虽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经典华章,也未能逃脱诋毁知识的命运。为了维护君权与儒家伦理,孟子批判与其思想对立的杨朱的“为我”和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无君”的歪理邪说。主张“民为贵”的孟子将有别于他的学说视为“第三个大灾难”,与大禹治好的“洪水”和周公平定的“猛兽”并列。

              然而在今天,我们知道,任何人都只具备“有限理性”,都不可能知晓全部的世界与未来。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历史永在试错中前进,我们因此没有完全正确或敌对的思想,只有互相救济的知识。任何人关于人类进步的观点与主张,都是国家或社会援手可用的备选工具,而绝不是孟轲所云的“洪水猛兽”。

              事实上,今人关于伯利克里改革的赞美,就在于它扩大公民的政治与文化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发展教育与文艺。古希腊戏剧的辉煌成就,与伯利克里政府举办“悲剧竞赛”、发放“看戏津贴”显然是分不开的,而看戏福利在当时被视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伯利克里留给后人的遗产不仅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有“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雨果说,“多一所学校,便少一所监狱”。一个同时崇尚爱与知识、崇尚公民平等文化权利的国家,必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任何人,无论其肤色、血缘,无论其职称、地位,都有可能为世界的进步与安宁贡献一份知识,都或多或少有着关乎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多读书,读好书,有好书可读,自由交流等等,都是提高社会理性与国家理性的必由之途。

              正是在此基础上,为了推进全人类的进步与文明,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读书不止于“认字”,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说,更关乎意义系统的形成,以及思维方式上的进步。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会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蓬勃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全民阅读水平与求知精神的提高。这种提高,既有赖于民众有“好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同时又有赖于社会能够提供更多可读的好书,达到“有好书可读”。换言之,这既关乎个体求知理性的觉醒,又关乎文化制度的改进以及更多人参与时代的书写。因此,以文化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名义,我们既要进一步加大文化生产的开放力度,又要在社会教育与公共文化的哺育方面殚精竭虑。让孩子回到学校,让图书走进乡村,让脆弱者因知识获得力量,让困苦者因思想得到超拔。

              如法国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说,人,不过是一根脆弱的会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同样相信,中国的成功转型与人类的持续进步,都在于思想,我们的全部希望就在于思想。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国民阅读需破浮躁风
               
                  2006-04-24 09:07:03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燕舞

               
                昨天是第11个“世界读书日”,11部委首次联合倡导“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却令人忧虑: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

                虽然终极意义上的阅读只能是一种个体行为,与社会整体动员式的全民阅读有一个小小的悖论,但是,国民阅读毕竟关乎全体国民健康身心的养成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重任,所以还是有必要通过官方倡导以适当的方式来大力推进。只是这种官方倡导必须切实贯彻和兑现,而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一位知名学者喜欢给新生们强调读书的重要,他说不要担心经验不够,因为以后一辈子都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时间。可惜这么朴素的一个重要道理,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不知道或者装作不知道。当下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仍然在鼓励学生们发表所谓“成果”,即使是“剪刀+浆糊”。也很容易听到学生们担忧“我没有工作经验”、“我还没有考这证那证”,却惟独很少人自责“我上学期间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大学当然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为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但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国民阅读率”中应有的贡献被强调是不过分的。哪怕从最功利的成本计算的角度来考察,你大学四年交那么多学杂费,连学校图书馆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不也是不合算的吗?

                做政治学研究的学者喜欢鼓吹利益刺激对民众的民主意识训练的重要,但阅读在终极意义上是反对功利化的“收益考量”的,即使要探讨“收益”,也应该从长计议,更侧重心灵层面。所以,不排除畸形市场经济条件下“读书致贫”怪象的存在。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收益”,“不读书”的浮躁对于民族文化的累积绝非善事。

                一连串的反思容易让人无奈,不过也有一个小小的安慰:在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同时,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然而,这和传统纸质阅读还是有太大的差别,心不安,书又如何读得进去呢?

                任何形式的“数目字管理”都可能将阅读这样一种精神活动的考察异化。对这样一个难题的深入追问一旦涉及到制度层面,难免陷入“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的窘境。但既然是全民反思,就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每天抽空翻两页书看起!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为什么半数国民不读书
                 
                    2006-04-24 09:25:01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长平(《南都周刊》副主编)


                 昨天是世界阅读日,我应约为《新京报》写了篇评论。这类评论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重申“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道理,好话不怕多说,旨在劝学;一种是豪情满怀地赞颂我国又出版了多少好书,文化事业如何繁荣,旨在随俗。临到头我才拿定主意,写了篇反思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的文章,发表时的标题为“阅读率下降,国民当作何反思”。众所周知,在一篇应时而作的评论文章里,不可能真正展开讨论问题,所以我愿意借本周专栏继续谈论这个话题。

                  我一直怀疑中国人的劝学文章读得最多,“知识就是力量”之类的格言警句也背得最熟,但是究其行为来说也显得最为言行不一。阅读日前夕,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再次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另外有统计表明,全世界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64本,美国人正在争取达到50本。去问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知道,在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里,通常情况下,出版一本严肃的书籍,开印数能够上万就已经让人欣慰了,这在很多小国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网上阅读率有所提高,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其中深度阅读能占多大比例?目前绝大多数严肃的研究或者创作,仍然是以图书出版为首选,网络还只是一种延伸阅读。即使加上这一部分,国民阅读状况仍然堪忧。

                  关于读书和出版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但是这二者之间总是纠缠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读者说,现在出版市场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书商“好点子不多,坏点子不少”,庸俗浅薄泛滥,假冒伪劣成灾。呕心沥血的作者越来越少,抄袭拼凑的图书越来越多。有评论家愤然指出,当年出版的上千部长篇小说中,说其中九百本是垃圾绝不为过。而书商和作者却说,现在的读者就喜欢快餐阅读,严肃出版物没有人买,跟风胡编的书一抢而空。

                  呼吁书商从拯救民族灵魂的高度来从事出版,看见浅薄的书有厚利可图也绝尘而去,虽然高尚却不好操作。事实上书商和作者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可能受过别样的熏陶,他们也是读者中的一部分。鸡和蛋其实都在一个鸡棚里,假如有了禽流感,都有可能坏掉。

                  如果仅仅从工具理性出发,一个人似乎的确不需要每年读50本书;但是如果从人文理性出发,从读书带来的愉悦感、心灵对话、思想诞生、培养创造力和凝聚民族文化等方面着眼,那么读书无疑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而在这些方面,读书更多来自一种习惯,一种内在的需要。这种习惯和内在需要不是靠一个口号或者一次运动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来自从童年开始浸润的教育。所谓“春萌之草,只见其绿,不见其长”,反过来也成立。

                  所以我要强调,对读书问题的真正反思只能是对教育的反思。这是根本的反思,是一切出版和读书运动的基础。否则,就算我们通过形象工程出版一些好书,再通过倡导和打折让大家把书买回家,没有内在的阅读需求,没有来自心灵的饥渴和思想的呼唤,大部分书也将束之高阁,或者读也徒然。

                  而目前的教育模式,对培养阅读兴趣、想像力和创造力到底有多少功效?我知道也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苦心孤诣地编写过分别针对大学生、中学生的“人文读本”之类的好书,但是我也不止一次听到过老师们的嗟叹:我们怎么可能叫学生读这些书呢?任何人去考察一下正在培养读书习惯的青少年的课堂和课外学习,应该都不难理解这些嗟叹——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在没完没了的背题、押题、练题的求学生涯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有多少人对书籍充满了爱而不是恨?有多少人有一点时间不想逃避到电子游戏室里去消遣?他们长大以后,又有多少人会经常光顾图书市场?他们掌握社会资源的分配权以后,又有多少人会把博物馆、图书室等文化硬件的投入放在首位?相应地,在地铁车厢、公园里,又能形成多少阅读的氛围?

                  
                本文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4
                  • 经验381
                  • 文章28
                  • 注册2006-03-20
                  谁在坚持阅读?
                  谁在坚持无功利的阅读?
                  谁在坚持沉潜的阅读?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7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