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5
    • 积分7080
    • 经验221868
    • 文章6513
    • 注册2013-01-18
    假期请还给孩子一份清静
    [P][SIZE=16px][SIZE=16px][/SIZE]  假期,是孩子们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不是开足马力往前跑的时候;是孩子们在紧张的学期结束后的放松时间,而不是为了学习马不停蹄的赶赴各种辅导班的时间。[/SIZE][/P][P][SIZE=16px]  可是,对孩子充满期盼的父母们,却早早的给孩子选择好了辅导班,为了能够让孩子充分利用假期,不惜重金,不顾及孩子的喜好,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孩子报上名,就好似赶时髦,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报的话,可能就要落后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之下,也是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不再考虑辅导班到底能对孩子有多大的帮助,也不想一想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辅导班,更不想一想孩子在假期里真正需要什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认为报了辅导班就是对孩子负责,就是对孩子好。[/SIZE][/P][P][SIZE=16px]  有的家长会说:“工作太忙,生意太多,时间太少,根本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让孩子上辅导班是最好的选择,不指望能在里面学到多少知识,只愿能有个看孩子的,上辅导班孩子就不会到处乱跑了,自己也就放心了”;有的父母还会说:“不管怎么样,报个班就比不报强得多,不报辅导班孩子还能干吗?除了上网打游戏,就是看电视”。总之,只要是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们总能找出太多的理由。[/SIZE][/P][P][SIZE=16px]  有一次小升初公布分数的那天,我陪着一个孩子去看分数,一路上孩子不停的嘀咕:“如果考不上就完蛋了,要是考不上,这个假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如果考不上怎么办啊?”。能够看出孩子很担心,也很焦虑,担心爸爸的批评和妈妈的生气,焦虑自己在假期里面又要上辅导班等等。其实,孩子是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他所考的是市里面的重点中学,9000人报名,学校只要1000人。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分数没有达标时,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SIZE][/P][P][SIZE=16px]  我当时在想,孩子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倒不是一件坏事,他可以上一所普通的学校,并且在全校里面他的成绩肯定会名列前茅,在这样的学校里面能让他更有自信,当一个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之后,还有什么事情攻克不了呢?[/SIZE][/P][P][SIZE=16px]  很多媒体都对假期辅导班的事情报道过多次,教育部门也曾三令五申的禁止辅导班的泛滥。但是,辅导班仍然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并且有的收费高的离谱,可是,不管学费多么的高,为孩子报名的家长仍是络绎不绝。[/SIZE][/P][P][SIZE=16px]  假期除了辅导班,旅游团也会打出了以“学生为主,教育为名”的旅游专线,并且美名其曰:“什么什么营”之类的,几天的时间就需要上千或者上万的费用,很多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在里面能不能得到锻炼,认为花钱了,就会有效果,并且是费用越高,效果就越好。其实,这只不过是父母花钱买了一个“心安理得”而已。[/SIZE][/P][P][SIZE=16px]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写过写过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全国持久的教育大讨论。夏令营的活动各式各样,通过心理游戏和拓展活动还有老师的讲课,让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至少能够让孩子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可是,今天的父母在孩子出发的前夜,一切装备都给孩子准备好,零食装了又装,衣服准备了一件又一件,临行前叮嘱了又叮嘱,还要特意跟带队的指导员交代一二,父母的这种做法就已经让一些活动有其名无其实了。很多的教育机构和旅游团都同时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打着为了孩子学习的招牌,开展各种活动,最后,是商家赚了盆满钵满,孩子却收效甚微。[/SIZE][/P][P][SIZE=16px]  假期,本来是孩子们休息时间,最终却被辅导班、特长班、夏令营,旅游团等等给无情地剥夺了,假期中的孩子变得更加忙碌和紧张。所以,有人说:“假期不是放假,而是孩子又转学了”。[/SIZE][/P][P][SIZE=16px]  不要让假期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空壳,更不要让假期成为孩子学习的中转站。假期如何过,怎么过,应该引起父母们的重视。不是一味的“进补”,而是利用假期“养精蓄锐”。换一种方式和方法让孩子更快乐、更幸福的度过一个清静的假期。[/SIZE][/P][P][SIZE=16px]  假期是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最佳时机[/SIZE][/P][P][SIZE=16px]  父母应该很好地利用假期,和孩子一起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可以通过活动让亲子关系更加的亲密。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活动的机会更好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也会打开心扉,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因为,所做的活动是孩子自己喜欢,自己策划的,并且因为父母的参与会让孩子感觉更有意义,其实,孩子们是很喜欢和父母在一起活动的。[/SIZE][/P][P][SIZE=16px]  假期是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最好的机会[/SIZE][/P][P][SIZE=16px]  在假期里,父母尽可能的放手,把事情交给孩子去做。可以让孩子独立的完成一项家庭任务,比如:学习做饭、洗衣服、刷锅、刷碗之类的事情,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小实验小发明之类的活动,即能开发智力,又能锻炼动手能力。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一定要想着孩子总要有第一次动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的做得更好。[/SIZE][/P][P][SIZE=16px]  假期是孩子储备能量的一个很好加油站[/SIZE][/P][P][SIZE=16px]  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假期是孩子调养生息的好机会。可以通过假期调整身心,为下学期的学习储备能量,这个能量的储备并不是通过辅导班之类的补习,而是,让孩子自己制定假期学习计划,做到有规律、有目标,并且自己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不仅让孩子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同时,也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SIZE][/P][P][SIZE=16px]  假期,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跑道上一直不停的奔跑而不休息,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也需要有休息和调整的时间和机会。[/SIZE][/P][P][SIZE=16px]  假期,请还给孩子一份清静,不要把孩子变成“苦行僧”,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学习上。还原孩子心中的假期生活,因为,这会给孩子留下永不磨灭的回忆,也会让孩子更有精力去迎接新学期的到来。[/SIZE][SIZE=16px]
        ——转自好父母网“家有小学生”[/SIZE][/P][P]  [/P][P][/P][P] [/P][P][/P]
    在班刊,我永远是您的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P]    北京7成中小学生寒假报班  家长陷唯成绩论误区[P][P]    2013年02月02日00: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杨 凯[/P][P][/P][/P][/P][P][P][/P][P][P]如果在“被塑造”的童年少年时代,孩子们仅仅学会被动接受,我们离真正的文明将越行越远[/P][P]马上就要过年了,许多孩子却轻松不起来。一份来自北京的问卷调查显示,约七成中小学生在这个寒假期间报了各种学习班,继续操练“语数外”,补课时长大多超过10天,而家长们为此的花费少说也要三五千元。还有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记者们采访了十几个各地的孩子,问他们的寒假心愿,绝大多数孩子希望寒假能和父母在一起,希望能有时间好好玩,而不是去补课。[/P][P]关于中小学生寒假“加班”的三角结构很有意思:各种课外教育机构能够因此获得不菲的利润,当然乐意;各位家长自觉没让孩子的假期“浪费”,心甘情愿掏钱,也很乐意;只有孩子不乐意,但是孩子不乐意没关系,他们没有话语权,就算有话语权,也没有决定权。在家长和教育机构“双赢”的合同里,不需要孩子的签名,尽管最后需要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快乐为这份契约买单。[/P][P]家长们不会不知道,学习时间太长不但影响孩子的健康,也减少了孩子的快乐。选择去补习班,固然是有很多无奈的原因,比如学校的要求,比如孩子假期无人照看,等等。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在许多家长眼里,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升学乃至就业。因此,每次假期前的那张成绩单,便决定了这个假期里“比学赶超”的任务单。成绩好的要保持,遑论成绩差的,不来个触底反弹、绝地反击,那还了得?有这种想法打底,各种假期学习班一边背着舆论的压力,一边成了家长群体的主流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P][P]这些现象,折射了家长的两种标准误区。[/P][P]其一,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评价持“单一标准”,显然很成问题。今天的中国,强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因此批评唯GDP论。为什么在孩子成长问题上,我们又把眼光退回到一个狭隘、短视的境地呢?学习成绩不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片面的GDP吗?相反,孩子过得是不是健康快乐、能不能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性格、体魄、习惯上的培养,不是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成长指标吗?[/P][P]其二,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的假期持“双重标准”,这显然更没什么道理。自己工作辛苦,需要以休假来调整身心状态,难道孩子就是永动机,可以马不停蹄学下去、学进去?但是,孩子的寒假愿望和快乐诉求,往往被忽略不计。这种“没道理”的道理,背后的代际问题值得深究。[/P][P]成年人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大至国家的宏观决策,小至家庭的微观决定,都出自成年人之手。如果在事关成长的问题上,成年人始终用一种俯视而非平视的姿态面对孩子,那么可以说,我们没有为孩子提供一种有关公正、平等的文明训练;如果在“被塑造”的童年少年时代,孩子们仅仅学会被动接受,并习惯一种“被决定”的惰性,我们离真正的文明将越行越远。(杨 凯)[/P][P](人民日报)[/P][P][URL=javascript:void(0)][/URL][/P][/P][/P]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3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