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想法是单纯的。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容易走向极端,并且产生消极的心理,或者非常自我,或者非常叛逆。学会如何辩证的看待问题,似乎是很有必要的。[P] 举一个例子,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话时,最容易交头接耳,开小差的就是坐在最后排的同学,坐在靠边的角落里的同学。他们有这样一种心理,“我”的前后左右都是一种封闭的空间,老师不会注意到我。我看不到老师,老师也就看不到我了.....这些同学往往自欺欺人,一切行为尽在老师眼底而不自知。似乎更需要一个严密的数字统计来证实这一点,坐在靠过道位置和第一排的同学,更容易在行为上约束自己。究其原因,在学生心理,他的视角也就是老师的视角,他的想法,也就是老师的想法,其实不然。[/P][P] 面对教室里拥挤的桌椅,我很是担忧——学生一天里有将近十个小时的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半平米空间,前后桌狭窄的距离,左右同龄人共同的语言,学生自然会产生焦躁,懈怠,结伙的情绪,从而产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P][P] 有一天我坐在一个学生的旁边听课,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表现和平时不一样,从他的作业情况来看,这位初三的学生已经是放弃自己的了,然而从上课开始,他一直表现很好——不睡觉,不说话。然而当课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终于按耐不住了,主动举手回答了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然后顺手从书桌里拿出一本《亮剑》翻看起来,我看了他一眼,厚厚的一本书,已经快看完了。这位学生认为回答了老师的一个问题,就算参与了这节课,大功告成了,然后就可以放任自流。老师不会再叫他回答问题,他“安全”了。[/P][P] 还有很多学生,在某个时刻向老师表现的非常积极,然后在心里自己开了绿灯,开始“为所欲为”,自欺欺人。我认为这就是学生的“一叶障目”心理。非常普遍,因为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弱,因此这个看似的小问题实际上非常棘手。[/P][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