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UOTE][B]下面引用由[U]panlinghua[/U]发表的内容:[/B]
感动于您的智慧,但声讨“钉子户” 2012.11.26—— 今天下午的班会课,鉴于我们班本周纪律、卫生两面红旗双双离家去,我就让孩子们查找原因。不一会儿,孩子们就把矛头指向了“钉子户”——宁新航,大...[/QUOTE] [/P][P] [/P][P][SIZE=5]谢谢老师的提醒,我也反思了很多。 [/SIZE][/P][P][SIZE=5]贺华义老师也提醒过我。[/SIZE][/P][P] [/P][SIZE=5][P][B]贺老师,批评得对,我从《班主任之友》也看到了这些理论,谢谢![/B][/P][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FACE=宋体][SIZE=14px][P][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B]下面引用由[U]贺华义[/U]发表的内容:[/B]
对事可以,最好别直接对人。有时,我们本无心伤害,却给孩子留下了一些硬伤。真水无香,真教育无伤![/TD][/TR][/TABLE][/SIZE][/FACE][/P][P][/P][/TD][/TR][/TABLE]
[/P][P][P][P][P][ALIGN=center][B][FACE=黑体][SIZE=22pt]莫让群莫让群体性批判代替教育[/FACE][/SIZE][/B][/ALIGN][/P][P][/P][P][/P][P][/P][P][B][FACE=宋体][SIZE=16pt]2011[/FACE][/SIZE][/B][B][FACE=宋体][SIZE=16pt]年第二期《班刊》中的案例评析中说道:在一节班会课上,老师将一个留守儿童屡次不做作业的这一情况告诉了班上的孩子,并让孩子每人写一篇日记,劝说一下,以帮助他改正这个毛病。[/FACE][/SIZE][/B][/P][P][B][FACE=宋体][SIZE=16pt]陶翠凤老师评析这一案例的观点非常赞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着教育孩子的天职。因此,我们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采取教育是正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之前,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是否合理。多在心里问自己一下,“这样的教育方式适合吗?”这样,即使在孩子让自己处于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有着保护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而不会将他们置于群体批判的位置,用集体的批判代替教育。也只有做到如此,我们才能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他们健康、阳光、向上的心态。[/FACE][/SIZE][/B][/P][P][B][FACE=宋体][SIZE=16pt]钟杰老师的观点也如醍醐灌顶:他否定了利用全班学生对孩子进行口诛笔伐。他说对这个班级“边缘人”,集体的批判只会将他推得更远,即便妥协,也是暂时的,是一种假象。约翰、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将是终身洗不掉的。”这句话无疑告诫了每一个教育者:在处置学生不当行为时一定要万分小心,要追根溯源,要对症下药,开出最具疗效的药方。因为你的处置不当,就如同庸医对患者的误诊,轻者伤身,重则殉命!所以,为师的,在充当自以为是的教育者时,一定要考虑周到,谨慎一些![/FACE][/SIZE][SIZE=5]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所以,每一位老师都要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构建起一种“人学观”。[/SIZE][/B][/P][P][B][FACE=宋体][SIZE=5][/FACE][/SIZE][/B][/P][P][SIZE=5][/SIZE][/P][P][/P][P][/P][/SIZE][/FONT][/TD][/TR][/TABLE]
[/P][/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