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COLOR=#2bd591][SIZE=5]寻找教育的真谛09.11.7[/COLOR][/SIZE][/ALIGN]
[COLOR=#2bd591][SIZE=5] 一直想找到教育的真谛,虽也几度努力总不得要领。近来看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似乎找到了一点感觉。“生本教育”不就是“以人为本”吗?马斯洛、罗杰斯等伟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在提倡“以人为本”。提倡对任何个体作为一个人来尊重,即每一个人是有自尊的。教育上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和教师有着平等地位的人来尊重,这与传统教育中讲究“师道尊严”是不同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谁?当然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上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我的理解是“生本教育”就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SIZE][/COLOR]
[COLOR=#2bd591][SIZE=5] 前一阵子,看了一位教育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文章,其中有一条我记得很清楚: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上学期,有一次我代一位年轻教师上课。刚开始上课,我就观察到有一个学生无精打采的,于是我让她帮我一起做实验。结果,接下来的整节课她都表现的积极认真。时隔半年她见了我还打招呼:“老师!您以前教过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从此,“提高学生参与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理念,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件、一个具体的概念、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SIZE][/COLOR]
[COLOR=#2bd591][SIZE=5] 这学期我接手了高三年级两个班的地理课,虽然深得表扬学生的真传(有点不谦虚,不好意思)。学生们也挺喜欢我的,但我总感到他们没有“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地理这门课。如此发展下去学生的成绩绝不会不较大的提高。怎么办?发动学生。于是我把处理练习的任务分解给不同的学生(不分成绩好坏,全面参与)。结果是课间、上课前、放学后,学生们老“缠”着我问问题,学习气氛空前高涨。更让我吃惊的是,上课学生们讲题时精彩的表现深深感动着我。他们有的语言精练;有的声音优美;有的条理清晰;有的简直就是天生的教师。一个精彩的“发言”常常引起一片掌声,这对发言者是何等的鼓励!对鼓掌者也是极大的激励!学生们思考着、激动着、参与着、热爱着[/SIZE][/COLOR][COLOR=#2bd591][SIZE=5]!
面对学生们表现出的巨大潜能,我感慨良多。“同学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告诉我:‘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老师的助手‘今天我看到了,你们的表现,让我吃惊于你们的学习能力,巨大的创造力,优秀的语言能力。过去,我不曾发现我们班有这么多聪明的学生,今天我发现咱们班聪明学生太多了!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成*****!”[/COLOR][/SIZE]
[COLOR=#2bd591][SIZE=5] 我似乎找到一点“生本教育”的感觉。[/COLOR][/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