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霍懋征老师的报告,内心充满了对这位八十多岁前辈的崇敬与景仰,她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六十个春秋始终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的事迹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听着霍老师一句句舒缓但铿锵有力的话语,我的心头时而忐忑,时而羞愧,时而局促,时而静谧,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又平实无求。霍老师的话语里有对我们的鼓励,也有对我们的鞭策。她告诉我们当一名小学老师是光荣的,是艰苦的,但同时又是幸福的。光荣一词,也许会让人想起很多。小时侯被老师表扬戴上大红花觉得很光荣;中学时代表全体同学在国旗下讲话觉得很光荣;大学时经过重重考核被组织接受加入中国共产党更觉得光荣;如今,站在这三尺讲台,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为能做红烛点亮孩子们眼中的希望倍感光荣。但我所觉得的光荣相比于霍老师的光荣,就如浪花与大海相比那样渺小。霍老师在“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年代,本科毕业却选择了小学教师职业,因为她觉得当一名小学老师是光荣的;霍老师在教育局领导安排她当校长时,她却要求当老师;因为她觉得当一名老师是光荣的;霍老师在各种光环笼罩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却依然当一名小学教师,因为她觉得当一名小学教师是光荣的。这种光荣的感觉已经沁入骨髓,发自内心,这种光荣的感觉支撑着霍老师屹立讲台六十年不倒;这种光荣的感觉更激发起霍老师爆发出无穷无尽的教育力量。有老师感慨,能做到霍老师那样的教师有几人啊?她像一尊神,让所有老师抬头仰望。可是,我们俯首静思:这颗光荣的种子其实就埋藏在我们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谓让我们感到无限的光荣,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赞誉背后教师们的艰苦[FACE=Times New Roman]?[/FACE]从霍老师的从教经历中我们可窥一斑。身为一名教师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青春。当霍老师因为给学生上课没有见到女儿最后一面,唯一看到的是女儿临终前用最后的力气写下的“妈妈,我要活!”时,她没有后悔当一名老师;当霍老师被打成右派学术权威,被押解回家看见残死在红卫兵手下的[FACE=Times New Roman]13[/FACE]岁的儿子时,她没有后悔当一名老师。在霍老师这种大义凛然下,一切艰难困苦都无法催跨她教书育人的坚定意志。面对霍老师的艰苦,我想我们的艰苦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说实话,在新世纪从教,确实比在外面的公办学校辛苦多了。我们不说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说十一天连续上课的疲惫,不说每个学期百分之百的家访,也不说烦琐的住宿学生的日常管理。我单说学校“人人有进步,个个有发展”的要求便可以让所有的老师倾尽全力。孩子们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需要老师付出多少的艰辛呢?我想,没有一个老师为此计算过。因为这种付出是不求回报的。教师只期待自己的汗水能浇灌出桃李芬芳。学生的成材能让老师幸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能让老师倍感欣慰,学生对老师的关爱举动会让老师暖意盈怀。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医生为成功救治病人感到幸福,农民为品尝丰收的喜悦而感到幸福,身为教师的我们心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学生取得进步。当霍老师听到何永山在电话里“妈妈,我的亲妈妈”的呼唤时,她是幸福的;当同学会上五十年前教的学生伸出一双双大手让霍老师检查时,她是幸福的;当霍老师在讲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时,她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充盈着心田,满溢出也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成功后的幸福。但品尝幸福果的滋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我们教育学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障碍的阻饶,有主观、客观的,每一颗小石子都可能让我们拌倒。想到霍老师六十年来“没有向一个学生发过火,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家长告过状,没有让一个孩子掉过队”,我不禁脸颊绯红。为人师表者,达到如此境界,恐怕已近乎圣人。所以感慨“圣人的幸福感”的得来不易,我们凡人岂能感同身受。但细心想来,霍老师的“四个没有”是对我们每个老师,特别是青年老师的警示。也许当什么时候我们能做到这“四个没有”了,那么我们也就身在学生编织的幸福花海中了。短短二十几分钟的一场报告,却让我的“师之灵魂”受到清澈地洗涤。霍老师的话语,如高山泉水般的濯洗我们的心灵,让我明白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师之大爱,才能成师之大业。我愿意做一个把爱献给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