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3
    • 经验18375
    • 文章545
    • 注册2008-03-17
    读书笔记
    [COLOR=#0000ff][SIZE=4]看王老师的博客。看到这样一句话:[/COLOR][/SIZE]
    [COLOR=#0000ff][SIZE=4]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读书笔记写完了,共16则,1·3万字,历时半个月,平均每天写一则,可谓不慌不忙。”[/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好一个不慌不忙。看王老师的读书笔记,也能看出他的“悠闲”来。一句句娓娓道来,如清风拂面,没有一句生涩的“专业名词”,就好像一个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在你的耳边和你讲话一般,通俗而易懂。[/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而这“悠闲”和“不慌不忙”不正体现了老先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吗。慌慌张张为了写而写,我们又怎么能静下心来真正把书读进去呢?[/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COLOR=#0000ff]如果你抱着购物的心态来读这种书,以为我花了人民币就一定要拿回点商品,把钱扔出去就得“听个响”,那你会非常失望的。[/COLOR][/SIZE]”[/COLOR]
    [COLOR=#000011][SIZE=4]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我也在看书,陆陆续续也看了不少的书了。我会很烦躁的问自己“我都看了一年的书了,也不下30本了,怎么还没有取得一点成绩呢?人家黎老师不是半年就成名成家了吗?我怎么就不行呢?”想的多了,心也灰了,书也看不进去了,人也越来越懒了。于是一切又回到“混吃混喝等退休”的消极状态。[/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看到王老师的这句话,我暗暗心惊,我不就是那个把读书看做“购物”的人吗?看书,只是因为觉得他能给我现成的答案,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要怎么做?当看完它,发觉他并没有对我产生最实际的效应时,我开始埋怨,开始退却。[/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老先生,已过花甲,又是教育界有名的泰山北斗,知识储备是我等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不能比的,可是老先生写起读书笔记来却是“平均一天一篇,不慌不忙。”认真至此。而抱着“购物心态”的我,又如何能静下心来认真的研读和思考书中所蕴含的知识呢?想到了,恨不得一天就能看完一本书,囫囵吞枣,生吞硬嚼,没有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此读书,怎么能学到东西呢?[/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我想,很多年轻的老师和我有同样的想法。看到那些名师大家,一个个风光无限,春光满面。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他们,也想着发光,发亮。于是找一条捷径,匆忙向前奔去。[/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比如我,认识了黎志新老师,知道她以前原来和我一样,日日围着学生,讲台,教案转,牢骚、埋怨堆积在胸中,几欲病倒累垮。忽一日,看到《享受教育》一书,为书中精彩的论断所折服,于是决定也“享受教育”,开始重拾书籍,边读边写,边写边想。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名就”了,大作一篇接一篇的发表。[/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于是,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复制”黎老师的模式呢?于是,开始买书,看书,开始写读后感,开始写教后反思。以期待自己不久的一天能够像黎老师那样“无心插柳柳成荫”。[/COLOR][/SIZE]
    [COLOR=#000011][SIZE=4]  现在回头想想,我错在什么地方了?第一,成*****怎么能“复制”呢?就算我照着黎老师的书单,把书一本本买来,看完,我也“复制”不了她啊。别的不说,黎老师能够在看完<享受教育[/COLOR][/SIZE][COLOR=#000011][SIZE=4]>之后,扬扬洒洒写下4000多字的读后感。我读过那篇文章,文字优美,语言朴素,可见黎老师的文字*****底不是一般般的。我有她那样的*****底吗?要想“复制”,我至少得要补上*****底不足这一课吧?第二,黎老师的看书怎么能和我“购物心理”一样呢?她是在用心的看书,而我呢?是在用心的“成名”。我的看、我的写带着多少*****利呢?[/COLOR][/SIZE]
     [SIZE=4]突然想起陶老师说的一句话:[/SIZE]
    [COLOR=#0968f7][SIZE=4]“我认为读书不是一时一世的事情,也不单单为了教学,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SIZE][/COLOR]
    [COLOR=#000011][SIZE=4][/COLOR][/SIZE][SIZE=4]    我想我是该静下心来了,不为名,不为利,不焦急,不躁动,把自己的心交给经典的明月清风,让好书伴我一生。
    [/SIZE][COLOR=#000011][SIZE=4][/COLOR][/SIZE]
    [SIZE=4]   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文集,我想,我该花个一两年的时间,学学王老师,细细的品味,慢慢琢磨一下了。一天一篇,一天一些读书笔记,不慌不忙得把自己交给他。[/SIZE]
    [ 此贴最后由燕儿在2009-10-23 11:10:15编辑过 ]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 If I am happy , I will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sad ?”
    If I am sad , I will also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成名与读书同在,相信燕儿也会展翅高飞的。期待着你的大作!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3
        • 经验18375
        • 文章545
        • 注册2008-03-17
        谢谢,我现在觉得还是要静下心来读点书才是正事啊,想心手老师学习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 If I am happy , I will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sad ?”
        If I am sad , I will also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3
          • 经验18375
          • 文章545
          • 注册2008-03-17
          [SIZE=4][B][COLOR=#0909f7]加班加点也许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那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潜力甚至是戕害学生的生命为代价的。[/SIZE]          陶继新
          一句话,点中了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一个老师,看着今天的学生,我常常不由自主的为他们感到心痛,实在是太累了。
          一天,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9点45就寝。一天16个小时里面,除了课间10分钟,就只有中午和傍晚吃饭的各半个小时时间。其它时间都坐在教室里上课,饭后到上课之前的那段时间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自习课。
          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对于一些排队排在最后面的同学来说,可能吃完饭都来不及。也难怪学生要在吃饭前“打冲锋”了,而且屡抓不改。其实,只要吃饭时间稍微延长,我想问题就不难解决,也没有必要值周老师一刻不停的盯着,吃哨子了。晚上10点,她们也不太可能入睡,还要做作业,还要预习。
          往往昏昏入睡之时,已经11点了。早上,说是六点起床,其实很多班级都是要求6点到班,那么5点半就要起床了。这样算来,一个学生一天,满打满算,睡觉的时间也就7个小时,怎么够?不坐在教室的时间,一天不超过2个小时(吃饭和下课时间),在学习的时间就长达16个小时之多。
          周末,也是减半处理,两周才放一次。寒假暑假也多要辅以十天半个月的补课。呜呼!在当今社会,时时处处都在讲8小时工作制,怎么就没有人来为我们的学生,为这些祖国的花朵说句话呢?
          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学生或许真的成绩能提高。可是,那么累,牺牲了学生的发展,牺牲了学生的健康,也牺牲了老师的健康和课余时间,真得值得吗?
          我们的老师是不是都该想一想这个问题呢?
          “用更少的时间,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而高效课堂,无疑是一种最佳方式之一。”
          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为了学生,我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了自己陪孩子的时间,牺牲了自己和家人交流的时间。对此,大多数老师都有怨言。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的部分老师,甚至巴不得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为了那个更好看的分数,不是说“内因决定外因”吗?学生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呢?我们有怨言,那就由我们自己来解决啊?尽可能少布置一些作业,尽量少让学生做无用*****或低效*****。用什么来弥补呢?那我们是不是就该好好想想怎样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呢?如果能做到历城二中的“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效果,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好好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实施“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B][/COLOR]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 If I am happy , I will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sad ?”
          If I am sad , I will also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3
            • 经验18375
            • 文章545
            • 注册2008-03-17
                               [SIZE=4][B][SIZE=4][B]不要认为学生一开始就会合作
                “[COLOR=#0909f7]人们不会本能的知道如何有效的和他人交流。人际关系和小组技巧也不会在需要时神奇的出现。必须教给学生这些技巧并激励他们是用。如果组间成员人际间有效合作的技巧,合作小组就不会有成效 ”
            [/SIZE]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中是经常被提到的。提出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一大要求。在公开课中,我们基本都要用到合作探究的方法。
                我也经常在教学当中用。可是在用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出现我要的理想局面。我的学生有很多会借着合作的机会聊天,根本没有在探讨。另一些学生则是自己看自己的作业,完全没有出现一点合作的迹象。还有部分同学,等着别人给他结果,而自己却什么都不做,却催着其他人快点。
                到最后,说是合作谈论,实际上还是那几个同学在做。小组最后可能都会有结果可以呈现。可是,那个结果往往不是组内合作探究之后形成的一致成果,而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的一家之见。到最后,还是只有那部分同学学会了,完全不能出现专家或者说我所期望出现的那种大家共同达标的结果。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虽然知道可能在某个地方出了问题,却找不到原因。今天,似有所获。
                至少我该知道一点,合作学习是需要技巧的,学生不可能在45分钟内突然学会合作了,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理想境界。
                第一,要在***排任务的时候,做好组内明确的分工,并且做到,只有大家都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才能完成组能的任务。(让每个组员的肩上都负有责任。)比如:把一个总体任务分成子任务,分配到每个成员身上。再或者,给每个成员定位不同的角色,比如记录员,监督员,表述者,小组长等,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角色要做的事情。                                           
                第二,在评价上想法子。一是奖励是以小组为单位,强化小组间评比。但小组分数的获得由组能成员的个人分相加所得。比如,在合作之后,进行反馈测试,测试由成员个人完成,如果组内成员都能达标,给予加分。
                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合作或许能有所进步。
            [/B][/SIZE][/B][/COLOR]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 If I am happy , I will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sad ?”
            If I am sad , I will also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儿[/U]发表的内容:[/B]

              加班加点也许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那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潜力甚至是戕害学生的生命为代价的。          陶继新
              一句话,点中了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一个老师,看着今天的学生,我常常不由自主...[/QUOTE]
              根本不再时间,也不再课堂效率,而是评价的标准!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合作不是单纯地形式,首先要有个体自觉地学习,合作才有基础。否则即使分工再细,评价措施再好,也不会长久的!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3
                  • 经验18375
                  • 文章545
                  • 注册2008-03-17
                  谢谢心手老师的指导。不知道您能否具体的指导一下?
                  “首先要有个体自觉地学习,合作才有基础”请问一下,这句话话的意思,我能否理解为。首先要学生自己想学,自己能提出问题,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我们才能实施合作教学?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 If I am happy , I will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sad ?”
                  If I am sad , I will also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儿[/U]发表的内容:[/B]

                    谢谢心手老师的指导。不知道您能否具体的指导一下?
                    “首先要有个体自觉地学习,合作才有基础”请问一下,这句话话的意思,我能否理解为。首先要学生自己想学,自己能提出问题,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我们才...[/QUOTE]
                    燕儿说的很好,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需要自觉为基础!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财富5
                    • 积分13596
                    • 经验2181598
                    • 文章13614
                    • 注册2009-09-26
                    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反思!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3
                      • 经验18375
                      • 文章545
                      • 注册2008-03-17
                                               读《超越经验》
                                           我们如何超越经验
                      “教育上也有类似的现象。人们通过经验,完全可以总结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类规律,但是很难提出“探究式”教学方法。”                ————王晓春
                          经验有用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古人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学校里经常会有领导要求一些优秀的老师做经验总结,目的也正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
                      新教师,来到我们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找个出色的老教师,天天听他的课,学习他上课的风格,学习他讲解难题时的思路。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来说,老教师已有的经验传授,省去了我很多摸索和探索的时间。这样的师徒结对,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这样讲在我最初的四年里面,我就是在师傅经验的指导之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当然,陪伴我成长的经验不仅仅来自于我的师父。两年前无意间闯进了《班主任之友》论坛,那里有着很多优秀老师的优秀文章,一篇篇锦绣文字都是治班,教学的锦囊妙计,都是他们在第一线教学中的经验总结——特别优秀,特别成*****的经验总结。从中我学到了不少的好法子。也解决了好多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可是,在运用这些老师经验的时候,我也常常失败。很多在名师们用来非常成*****的例子到了我的手中,却效果不佳。心中于是有了不少的疑惑;为什么呢?
                          比如,在合作探究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我几乎是按照历城二中老师的步子,一步步走下来的,没有一丝遗漏。在历城二中老师的笔下,学生的合作是那样的和谐和自然。而我呢?学生好像几乎没有合作嘛。
                          会做的,自己做完就算了,管得了别人?
                          不会的,就玩呗,聊天呗,从来没想过要向别人讨教。
                          自习,自己看书?看什么啊?
                          有部分同学根本就是借着谈论聊天。
                          好难得有几个人在讨论。
                          后来,看了西蒙.温斯坦的《中学课堂管理》里的第十章管理分组活动,才知道,分组活动需要做很多准备和铺垫,根本不是老师想怎么做,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意愿开始讨论的。“不要认为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怎样合作,必须交给学生技巧并激励他们使用。”
                          很多时候,我们在应用优秀教师的经验时,只是照搬了面上的东西,却不知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学校或者说优秀教师的经验,受到某些限制,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多思索过程,是无法用文字一一表述出来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结果和面上能够看见的做法。很多最精髓的东西,是文字里表达不出来的。我们拿来用,自然就不能成*****。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我个人有限的经验里,我觉得自己能做的是:
                          我们在学习一些直接可供应用的措施时,也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学的理论东西。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那样的话,找到理论依据,我们应用的时候就能更加的得心应手!同时有了理论的指导,我们也便可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些理论,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 If I am happy , I will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sad ?”
                      If I am sad , I will also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3
                        • 经验18375
                        • 文章545
                        • 注册2008-03-17
                        [QUOTE][B]下面引用由[U]阮孝东[/U]发表的内容:[/B]

                        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反思![/QUOTE]
                        欢迎阮老师的指导!
                        谢谢哦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 If I am happy , I will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sad ?”
                        If I am sad , I will also buy something delicious to eat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95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