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770
    • 经验111648
    • 文章4599
    • 注册2008-06-19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选读)
                           [SIZE=3]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
        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
        请你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儿童浸沉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是的,完全忘记)了他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而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请你不必惊奇,我亲爱的同事,当你问到儿童的作业时,他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你:“我把做作业的事忘记了。”他说到这一点时,好像自己并没有过错,而忘了做作业倒好像是件奇怪的、不可理解的、使他惊奇的事。你还不必惊奇: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看得入了迷,所以对你所讲的东西一点也没听进去。是的,他没有听你讲课,这是真实情况,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也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请你相信,如果你学会了这样做,那么在学校生活中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那些冲突: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的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们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怎样教法呢?硬性要求他进行思考,向他指出对一件事情着迷时不许忘记功课吗?把他跟吸引人的事物隔离开来,不许他接触吗?
         不要这样做。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SIZE]
    [ 此贴最后由靳增果在2010-5-25 18:28:35编辑过 ]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302&ID=88842][B]教育长短句[/B][/URL]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107969][COLOR=red][B]走出迷茫[/B][/COLOR][/URL]  [URL=http://www.bzrzy.cn/bbs/b/b.asp?B=304][B]开心一笑[/B][/URL]
    q号:973129322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770
      • 经验111648
      • 文章4599
      • 注册2008-06-19
      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SIZE=3]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SIZE]
      [SIZE=3]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种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个人的才能和爱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SIZE]
      [SIZE=3][/SIZE]
      [SIZE=3]请你把自己的未来的一年级学生集合起来,选一个晴朗的九月的日子,把他们带到秋天的树林里去,你马上就会发现具有这两种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思维类型的孩子。树林,特别是早秋的树林,总是吸引儿童的注意的,儿童在这种场合不可能无动于衷。凡是有激动、赞叹、惊奇的地方,就有对于周围世界的逻辑的认识和情绪的认识,也就是说,有靠理智的认识和靠情感的认识。蔚蓝的、深远的天空,披着各色盛装的树木,林间空地上和密林深处的早秋的鲜艳色彩,——这一切都吸引着儿童的注意。但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两种感知的类型——这是两种思维类型的标志。有些孩子迷恋于大自然的全部和谐的美。他们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他们既看到日出,也看到秋季树木的各种盛装的惊人美丽的色彩,又看到了神秘莫测的密林。但是对这一切的感知,都正如许多种乐器的复杂音响构成的和声一样,——儿童没有去倾听个别的声音,他们没有从周围世界中去区分个别的细节。可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吸引住的时候,那么对他们来说,全部的和谐就都集中到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来了。例如,儿童注意到了一丛结满琥珀色浆果的、带着银白色露珠的野蔷薇,于是,除了这一丛野蔷薇以外,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对他来说,整个美的世界就只存在于这一种自然界的造物之中了。
       [/SIZE]
      [SIZE=3]这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感知或称形象感知的最突出的特征。具有这种感知的儿童,能够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情景。在他们的讲述里有鲜明的形象。他们是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于周围自然界的音乐以及一般地对于自然界的美是非常敏感的。在他们的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请你注意,这一点是会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打下烙印的。具有明显表现的艺术思维的儿童,对学习文学很感兴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方面跟不上进度。
       [/SIZE]
      [SIZE=3]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好像并不存在美的和谐。你不妨想像一下,在暖和的秋天的日子里,在松林的林间空地上看到的日落的景致:通红的晚霞,坚固得宛如铜铸的老树干,以及各种色彩在静静地湖面上变幻无穷的闪光,等。但是在一群学龄前儿童中,常会发现这样的儿童,好像这一切的美都没有触动他。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在将落的时候会变成红色的?太阳在夜里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秋天的树叶有的变红,有的橙黄,又有的枯黄?为什么橡树的叶子久不变色,直到初寒的时候还是绿的?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的一面,而是其逻辑的、因果关系的一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数学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用思维把握住被某一联系串连在一起的一组事物和现象。他们进行抽象比较容易,对学习数学和其他精密科学很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极为有趣,就像鲜明的形象对于具有艺术思维的儿童一样。
       [/SIZE]
      [SIZE=3]这两种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这一点对于从教育学上正确地指导脑力劳动极其重要。要教给学生思考,发展他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两种思维领域,即形象思维领域和逻辑——分析思维领域,既不要给以片面发展,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于他的先天素质的轨道上去。
      [/SIZE]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302&ID=88842][B]教育长短句[/B][/URL]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107969][COLOR=red][B]走出迷茫[/B][/COLOR][/URL]  [URL=http://www.bzrzy.cn/bbs/b/b.asp?B=304][B]开心一笑[/B][/URL]
      q号:973129322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770
        • 经验111648
        • 文章4599
        • 注册2008-06-19
        [SIZE=3][B]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B][/SIZE][SIZE=3]
        [SIZE=3]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少年的脑的“情绪区域”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兴趣就会消失,疲劳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来临。教师的话好像已经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听着这些话的声音的外壳,却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当讲授的内容充塞了过多的新材料,或者教师力求以事实、现象和事件的新奇而使学生感到大为震惊的时候,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一切鲜明的、非同寻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来看都是很诱人的,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却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SIZE]
        [/SIZE][SIZE=3]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激发脑的“情绪区域”的问题。
        我们首先是以掌握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的适当比例来激发“情绪区域”的。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对少年来说,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外加的东西,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我们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没有必要一直去刺激脑的“情绪区域”了。
        [/SIZE]
        [SIZE=3]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顺便插一句:这种调子会很快引起学生的疲劳),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
        [/SIZE]
        [SIZE=3]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的正常的工作气氛。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了。采取很原始的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件细致的事情上缺乏教育素养,——这正是使人们感到少年是“最难对付的人群”的严重原因之一。
        [/SIZE]
        [SIZE=3]怎样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进行关于课堂教学心理学的谈话,讨论个别学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鉴定,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力求弄明白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当少年在思考的时候,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我们对于已知的东西跟未知的东西的相互关系问题也很感兴趣。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讲述里完全都是新材料,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材料跟自己的思想挂起钩来:教师本来想竭力保护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学生就会被一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感觉所控制。[/SIZE]
        [SIZE=3][/SIZE]
        [SIZE=3]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我们希望的是:学生和教师好比是在共同构筑一座楼房,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过一块块的砖头时,要知道把这些砖头垒到什么地方去,并且能看见整个楼房,用思维来把握它,不时地站得远一点来看,把这个建筑物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SIZE]
        [SIZE=3]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需知少年们希望感到自己是思考家,而不是再现知识的机械仪器。如果我们确知全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某一个教材,那就既用不着再布置课后去学习它,又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复习它。顺便指出,检查家庭作业常常进行得没有趣味,正是因为它是在机械地重复已不止一次地复习过的东西。[/SIZE]
        [SIZE=3]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SIZE]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302&ID=88842][B]教育长短句[/B][/URL]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107969][COLOR=red][B]走出迷茫[/B][/COLOR][/URL]  [URL=http://www.bzrzy.cn/bbs/b/b.asp?B=304][B]开心一笑[/B][/URL]
        q号:973129322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学习,经典的魅力。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2
          • 积分2438
          • 经验95246
          • 文章2369
          • 注册2010-03-20
          一定注意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770
            • 经验111648
            • 文章4599
            • 注册2008-06-19
            [SIZE=3][B]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B][/SIZE]
            [SIZE=3]                      苏霍姆林斯基
             [/SIZE]
            [SIZE=3]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而且,教师手中还有另外一个手段:他可以预防使儿童学习发生困难的原因。当然,这不仅要靠自己的力量,而且要靠社会各界的帮助。
             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医生吗?这样的医生就连一天也无法在医院里待下去!  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地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我们必须神圣地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高高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医生能够长年地治疗一个病人。他也许比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理由作出悲观的结论,但是他相信科学的巨大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精神力量。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我们的工作中,人道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我们必须依靠对于自然力的深刻的知识,去克服那些甚至被自然本身所命定的不可克服的困难。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深刻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精神世界的自然方面和解剖生理方面,研究儿童头脑里发生的各种过程对于周围环境里各种最多样的因素的依赖性。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7、8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如果教育者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没有懂得这—点,没有去查明儿童偏离正常的智力发展的根源,那么儿童今后的智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严重起来。而如果这些原因和根源经过调查、研究而弄明白了,那么就可以动用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像治疗病人一样建立在同样严格的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教育。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智育在形成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面貌和公民品质上所起的作用一年比一年更重要了。不能容许学校里总有一批学生,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干什么都不行。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创伤,而且也是一种直接的原因,使得某些地方总有一定数量的少年离开学校,而后又离开生产单位,为形成一伙使社会感到不安的在马路上闲荡的人造成有利的环境。在未成年者和青年当中发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有一部分少年由于感到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而经受着内心的痛苦。如果再加上家庭环境的不顺利,那么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出毛病的危险性就会更大。我想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首先是可教育的,必须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我们应当有一种明确的认识:不管我们的彼嘉——在学习上很困难的一个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学者、工程师、哲学思想家、工人或者农民,他都首先要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他有权利享受人生的幸福。而离开创造性的劳动,不会思考,缺乏知识,这样的幸福是不可思议的。由不知到知的是一条很复杂的道路,每一个儿童都是按自己的方式来经历这条道路的。对这一个儿童来说,这条道路没有多少困难,而对另一个儿童来说却要一帮再帮,否则他遇到的困难就无法克服。然而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
                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教师常常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惊讶,有的儿童竟笨得出奇:答案就在眼前,只要你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是学生却什么也看不见。但正是在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中,在他的求知欲迟钝、对周围世界视而不见的特点中,隐藏着一条线索,它能帮助有经验的教师抓到症结,找到使这些儿童得到智力发展的手段。
                一个人所应有的东西,是在他出生以后,依靠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他身上形成起来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牢记这一重要的真理。为什么彼嘉正在把应用题的条件读到底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条件的开头?为什么他在自己的意识里无法把苹果、篮子、树木这三样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大自然在分配的时候把彼嘉遗漏了,也许,他的头脑生的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彼嘉学习起来那么困难呢?
                这是因为彼嘉在童年时代所处的那个环境,没有把他在这个时期所应得到的全部东西都给予他。人的思维是从疑问(“为什么?”)开始的。儿童在1岁半到2岁的时候,能看见周围世界的许许多多的现象,但这时候他已经不是简单地感知这些现象,而是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了。他看到蜜蜂飞到正在开花的苹果树跟前,落在白色的花瓣上,然后又飞走了。儿童感到惊奇:蜜蜂飞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一种鸟在树上筑巢,而另一种鸟在房顶下面衔泥建窠。这又是为什么?等等。   这种不可遏止的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愿望,在大自然的奥秘面前(还有,请注意,特别是在周围世界的美的面前)的惊奇和赞叹,——所有这一切都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从人那里获得的。这就正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人的正常发展之必不可少的缘故。如果儿童看到一只黄蜂钻进墙上的小洞里去,惊奇地发问:它为什么以及钻到什么地方去,——那么他之所以惊奇,并不因为他天生就是好奇的,而是因为父亲、母亲和周围的人们已经教会了他惊奇,教会了发问。处在儿童周围的人不大留意儿童的好奇心在不断地觉醒。儿童的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在儿童的意识和下意识里,也会产生对于美的惊奇和赞叹,对于人的智慧和双手的技巧的叹赏。所有这一切也就是人类思维的棱镜,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就是通过它而传导过来的。儿童在认识事物,做出发现,但他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不,使他得到发展的,乃是人类思想的几千年的经验。   [/SIZE]
            [SIZE=3]在学校工作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这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请你们观察和研究一下一至四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儿童去觉察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联系。到学校来上学的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一般都来自这样的家庭,即父母都教会了孩子能看见极其细微的色彩和色调、运动和变化、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关系。最积极、最紧张的学习,正是在儿童看见了什么新的、不懂的东西而感到惊奇的时刻进行的。   [/SIZE]
            [SIZE=3]智慧训练开始得离儿童出生的时间越远,这个孩子就越难教育,——关于这一点,可惜有些教师忘记了,而有些家长则根本就不懂。直到现在,在家长们中间还流行着一种错误看法:在入学以前还是让儿童的头脑像干净的白板一样保留着吧,不要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不要教孩子读书,这样到入学后才能学得更好。在学龄初期所反映出来的学前教育的一个特别危险的毛病,就是儿童所处的周围环境没有促进他的认识欲望的发展。没有认识的欲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我们设想能够做到这么一点倒是不错的:每一位小学教师都想出一套管用几年的智育基本大纲。这个大纲具体地规定出:儿童应当从周围世界中看见和发现哪些因果联系,他在认识欲望日益增强的过程中应当经历哪些阶段。学前教育机构特别需要这样一个大纲。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
                还有比这更坏的情况,那就是儿童被剥夺了正常的接触人的环境。彼嘉的遭遇就是这样。彼嘉的父母亲都有工作,工作的地点离家很远,所以把孩子交给奶奶去管。奶奶的听力很差,后来就耳聋了。彼嘉被整天关在家里,不接触别的孩子。这样到了5岁上,彼喜还不懂得什么是游戏。3、4岁孩子能懂的东西,他却不懂。令人惊奇的是,彼嘉快6岁了,数数还数不到5。另外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小时候患过传染病,父母亲有酒精中毒症等。
                重要的是,要使像彼嘉这样的孩子遇上一位有经验的、懂得儿童的心理世界的教师。  
            在一个聪明的、有经验的教师手里,上小学的几年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所训练思维的学校。教师经常带领这些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田野里、树林里、河岸上去。他们也到工厂的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到小加工场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喜欢钻研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是什么?怎样?为什么?教师好像在儿童面前揭开自然现象的奥秘,找出因果联系,来唤醒那懵懂的头脑。这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的工作。这种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工作,就在于使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变成使儿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的一种刺激物。当我带着一组学习困难的儿童到自然界去或者到劳动场所去的时候,我始终注意使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的感知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上这些“思维课’’的时候,我努力在儿童的头脑里唤起惊奇和赞叹的情感。
                这种课对于智力发展受到抑制的儿童来说,像空气一样必需。在与全体学生都要上的基本课同时,对学习困难的儿童安排这些特殊的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儿童智力发展落后的程度和所取得的结果,需要进行2至3年。这里需要再一次说明:这件工作的成果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出的。可能100节课看起来都是毫无结果的,只有到了第101节课,你才能看到儿童眼睛里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个火星。
                这里所说的可以看见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测量的成果,并不是指儿童所掌握的知识量,而首先是指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看出不懂的事物的能力,寻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的能力,以及不断增强的认识的欲望。[/SIZE]
            [SIZE=3]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认为,要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拉上来”,就得强迫他学会一定的教材。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有时候把事情搞糟的原因,正好就在于教师走了这一条错误的道路。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
                还要谈到的一点是: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你不要害怕在几个星期里,也许在几个月里,让学习困难的儿童去完成跟班上大多数学生所做的是难度不同的作业。你就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吧,并且评价他的成果。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SIZE]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302&ID=88842][B]教育长短句[/B][/URL]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107969][COLOR=red][B]走出迷茫[/B][/COLOR][/URL]  [URL=http://www.bzrzy.cn/bbs/b/b.asp?B=304][B]开心一笑[/B][/URL]
            q号:973129322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80
              • 经验7528
              • 文章580
              • 注册2009-11-10
              这真是太好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770
                • 经验111648
                • 文章4599
                • 注册2008-06-19
                感谢高山圆月老师对果子的鼓励!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302&ID=88842][B]教育长短句[/B][/URL]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107969][COLOR=red][B]走出迷茫[/B][/COLOR][/URL]  [URL=http://www.bzrzy.cn/bbs/b/b.asp?B=304][B]开心一笑[/B][/URL]
                q号:973129322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95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