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79
    • 经验11088
    • 文章602
    • 注册2014-11-12
    致力于培养天才的书不应该是好书----读《发现母亲》的几点质疑
    [P][LINE-HEIGHT=26.0p][ALIGN=center][SIZE=18pt]致力于培养天才的书不应该是好书[/SIZE][SIZE=18][/SIZE][/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ALIGN=center][SIZE=18]----[/SIZE][SIZE=18pt]读《发现母亲》的几点质疑[/SIZE][SIZE=18][/SIZE][/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 [/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惴惴不安的敲下这个题目,原因有三个:[/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首先,《发现母亲》是日照市教育局推荐的[/SIZE][SIZE=16]2015[/SIZE][SIZE=16pt]年“读经典名著,做智慧教师”推荐阅读书目,作者是王东华老师。《发现母亲》曾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打开书,在“专家、媒体眼中的《发现母亲》”一栏里,不乏著名作家(莫言、徐刚等)、著名教育家、著名企业家、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编辑家、著名一线教师、知名媒体的倾力推荐。这本书自当当仁不让的是优秀图书。[/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第二,当我在百度上敲下“关于《发现母亲》一书的争议”时,竟然找不到一丁点质疑之声,一本读者众多的图书,有如此成就自然实属难得。[/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第三,作为一名读者,这本书我还并没有读完,甚至是只读了前面的一点点,《发现母亲》共有两大部分内容:早教的必要性和早教的具体做法,我只读了第一部分的前面一点(严格来讲,只读了[/SIZE][SIZE=16]26[/SIZE][SIZE=16pt]页),没有读完,可能并没有发言的权利。但本着随想随记的个人原则,虽然忐忑且惴惴不安,但还是要记记自己的几点看法。[/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COLOR=red][SIZE=16pt]关于封面。[/SIZE][/COLOR][COLOR=red][SIZE=16][/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拿到《发现母亲》,在封面的最上边有一行“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封面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案,当然是作者和出版方精心挑选反复确认的。作者在书中谈到“确定目标之后,我开始捕捉一切有关‘天才’‘超人’‘英雄’‘圣杰’之类的信息,凡是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都摘录、复印,一本一本地检索这方面的资料……”(引自《发现母亲》第二页)。[/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这种“天才[/SIZE][SIZE=16]”[/SIZE][SIZE=16pt]的提法个人认为不妥,我们的家庭教育(依作者说主要是母教),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社会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有着健康身体健全人格的公民。[/SIZE][SIZE=16]1996[/SIZE][SIZE=16pt]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布《学习——财富蕴藏其中》[/SIZE]报告,明确指出终身学习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SIZE=16]2003[/SIZE][SIZE=16pt]年新增加“学会改变”,[/SIZE][SIZE=16]2012[/SIZE][SIZE=16pt]年又指出作为学习结果的核心素养是: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而在一线教育工作者中也不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提出了“基于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SIZE][SIZE=16]1+X[/SIZE][SIZE=16pt]课程建构”,学生应该培养的六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家国情怀、公共道德、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学会学习、国际视。而深[/SIZE]圳中学同样提出:致力于培养具有生命力的人,他们能主动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并且乐在其中。学校如此,家庭教育当然也应该如此,早教也应该是如此。[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所以,我说,致力于培养天才的书不应该是好书。或许,我对天才的理解有偏差。[/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COLOR=red][SIZE=16pt]关于夏斐事件[/SIZE][/COLOR]。[COLOR=red][SIZE=16][/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夏斐事件[/SIZE]是一起极其罕见的个别事件,发生于[SIZE=16]1987[/SIZE][SIZE=16pt]年[/SIZE][SIZE=16]12[/SIZE][SIZE=16pt]月,一个年仅[/SIZE][SIZE=16]9[/SIZE][SIZE=16pt]岁的孩子、少先队的中队长、在班里学习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只因一次考试成绩在[/SIZE][SIZE=16]90[/SIZE][SIZE=16pt]分以下,竟被其生母活活打死,后夏母自杀身亡(具体情节可百度)。《人民日报》第一版曾专题报道,当时用的标题是《青海一小学生竟死于其母棍下》,副题是[/SIZE][SIZE=16]“[/SIZE][SIZE=16pt]只因两门课考试成绩低于[/SIZE][SIZE=16]90[/SIZE][SIZE=16pt]分并向家长隐瞒[/SIZE][SIZE=16]”[/SIZE][SIZE=16pt]。[/SIZE][SIZE=16] [/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发现母亲》的作者认为“致使母子双亡的最根本原因乃在于她们母子感情的不融,乃在于小夏斐是两年前,也就是快[/SIZE][SIZE=16]7[/SIZE][SIZE=16pt]岁时才从江苏老家接到父母身边”,“夏母的残酷乃在于母子之间长期的隔离造成的”(见第[/SIZE][SIZE=16]9[/SIZE][SIZE=16pt]页),是缺乏母亲的早教造成的。[/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仔细研究资料,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细节[/SIZE][SIZE=16]:[/SIZE][SIZE=16pt]夏母的学历。依王东华老师的记载,夏母学历是初中文化,网上更多资料显示夏母的学历是高中文化。在[/SIZE][SIZE=16]1987[/SIZE][SIZE=16pt]年,一个初中毕业生[/SIZE][SIZE=16]([/SIZE][SIZE=16pt]甚至是高中毕业[/SIZE][SIZE=16])[/SIZE][SIZE=16pt],应该称得上是较高学历了吧。我认为。夏斐事件的关键点就在于此,如果当时更深入的研究夏母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很简单的找到夏母在求学时遇到的挫折或失败,这种失败会让夏母的整个人生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夏母有一种在夏斐身上达到自己当时想达到却无奈失去的对知识(其实是对升学)的情结,这种情结(对知识的极度渴盼,对人生成功的极度渴求),导致了夏母无法容忍夏斐身上哪怕微不足道的错误,最终导致了夏斐事件这起悲剧的发生。[/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所以,不是夏斐自小不在夏母身边的感情不融,让夏母不把夏斐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从而导致夏斐被毒打致死;而是,夏母对夏斐的极度关爱,最后演变成了极度残酷,从而导致这起悲剧。其实,这样的事例[/SIZE][SIZE=16]----[/SIZE][SIZE=16pt]因为太爱,所以太狠[/SIZE][SIZE=16]---[/SIZE][SIZE=16pt]在现实中还在不停地继续上演。中国有句俗话不是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嘛,虽然正在被摒弃,但仍然有不小的市场![/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窥一斑不可见全豹[/SIZE][SIZE=16]”[/SIZE][SIZE=16pt],盲人摸象的做法也不可取,《发现母亲》这本书要继续细读,应该会有更深的收获。[/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pt]像我尊敬的王东华老师提出质疑,也是我表达尊敬的一种方法,我以为。[/SIZE][SIZE=16][/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6.0p][SIZE=16] [/SIZ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