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69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SIZE=4]情牵昆曲,联韵寄怀:创作心得
 
得知这幅关于昆曲的对联荣获2023年1期昆曲优秀奖时,激动与感恩之情溢满心间。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文字创作的褒奖,更是对昆曲这一古老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有力见证。回首创作过程,每一个构思细节、每一次字词斟酌,都饱含着我对昆曲深深的热爱与敬意。
 
一切的灵感,源于一次难忘的昆曲观赏经历。那时,我走进古雅的剧院,舞台上大幕缓缓拉开,演员们粉墨登场。他们水袖轻舞,身姿曼妙,软糯悠扬的唱腔瞬间将我笼罩在昆曲独有的艺术氛围之中。那婉转的曲调,细腻的表演,仿佛带着我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走进了昆曲的悠悠岁月。从那时起,我便决心用文字为昆曲留下独特的注脚,而创作对联,便是我表达这份热爱的方式。
 
在确定主题为昆曲后,首要任务是思考如何在短短两句话中,展现昆曲多方面的魅力。上联着重于昆曲的历史韵味与地域特色。“六百载生生不息”,直接点明昆曲长达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这六百载,是岁月的沉淀,也是无数昆曲艺人坚守传承的成果。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昆曲经历过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却始终顽强地存活下来,“生生不息” 四字,便是对它强大生命力的最好诠释。
 
接着,“软糯唱腔,闻名南国”,聚焦于昆曲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昆曲的唱腔,以婉转细腻、软糯温润著称,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显著标志。用 “软糯” 来形容,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唱腔的柔和质感,更传达出昆曲独有的韵味。而 “闻名南国”,则点明了昆曲的地域根基。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在江南水乡这片沃土上孕育、成长、繁荣,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了南方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联则更侧重于昆曲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成就。“万千回屡屡复生”,是对昆曲发展历程中艰难曲折的高度概括。昆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在战乱、社会变革等困境中面临危机,但每一次,都凭借着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昆曲人的不懈努力,顽强地重获新生。这 “万千回” 的磨难与 “屡屡复生” 的坚韧,展现出昆曲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让人为之动容。
 
“雄浑昆剧,上榜非遗”,这里的 “雄浑”,并非指昆曲的风格,而是从宏观角度,展现昆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强大感染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昆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涵丰富,气势磅礴。“上榜非遗” 则是对昆曲在当代成就的重要体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国际社会对昆曲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意味着昆曲肩负起了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大使命。
 
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的便是字词的精准运用与意境的完美营造。在选择 “软糯” 一词形容唱腔时,我经过了反复的考量。起初,我也曾考虑过 “柔和”“婉转” 等常见词汇,但总觉得无法精准传达昆曲唱腔那种独特的韵味。“软糯” 不仅包含了柔和、婉转的意思,还多了一份细腻、温润的质感,更能体现昆曲的独特魅力。
 
在意境营造上,我力求通过简洁的文字,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昆曲的美妙画面。上联描绘出江南水乡的柔美风情,在悠悠岁月中,昆曲如同一首悠扬的诗篇,在南国大地传唱;下联则展现出昆曲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最终走向世界舞台的坚韧与辉煌。
 
此次创作,也是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探索。昆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传承和弘扬。通过对联这种传统文学形式,与昆曲这一古老艺术相结合,既能让更多人了解昆曲的魅力,也能为对联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挖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用文字为它们搭建起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SIZE]
在线情况
170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SIZE=4]情牵昆曲,联韵寄怀:创作心得
 
得知写昆曲的对联获奖,我满心激动与感恩。这不仅是对我文字功夫的认可,更是对昆曲传承发展的见证。回顾创作历程,每个构思、每处斟酌,都藏着我对昆曲深深的敬意与热爱。
 
灵感源于一场难忘的昆曲演出。踏入古雅剧院,大幕拉开,演员粉墨登场。他们水袖轻舞、身姿婀娜,软糯唱腔瞬间将我包围,婉转曲调、细腻表演,带我穿越历史,自此,我便想用文字为昆曲留痕,创作对联,正是我传达热爱的方式。
 
确定以昆曲为主题后,首要思考如何在短短两句话中,展现其多面魅力。上联着眼于昆曲的历史韵味和地域特色。“六百载生生不息”,直白道出昆曲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悠悠六百载,是岁月沉淀,更是无数艺人坚守传承的结果。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昆曲顽强存活,“生生不息”四字,精准诠释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接着“软糯唱腔,闻名南国”,聚焦昆曲最显著的特点。其唱腔婉转细腻、软糯温润,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标志。“软糯”一词,既描绘出唱腔的柔和,又传达出独有的韵味。而“闻名南国”,点明昆曲的地域根基。它发源于江苏昆山,在江南水乡孕育、成长、繁荣,在南方广泛传播,深受喜爱,成为南方文化的亮眼名片。
 
下联侧重昆曲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成就。“万千回屡屡复生”,高度概括其曲折发展历程。昆曲发展并非坦途,战乱、社会变革等困境中,它多次面临危机,却凭借深厚底蕴和昆曲人的努力顽强重生。“万千回”的磨难与“屡屡复生”的坚韧,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动容。
 
“雄浑昆剧,上榜非遗”,此处“雄浑”并非形容风格,而是从宏观展现昆曲作为综合艺术的强大感染力与深厚底蕴。昆曲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内涵丰富、气势不凡。“上榜非遗”是昆曲当代成就的重要体现。2001年,它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国际对其价值的认可,也意味着昆曲扛起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
 
创作时,最具挑战的是字词精准运用和意境营造。选“软糯”形容唱腔时,我反复琢磨。起初考虑“柔和”“婉转”,但都觉得无法精准传达那种独特韵味。“软糯”不仅有柔和、婉转之意,还多了细腻、温润质感,更能凸显昆曲魅力。
 
在意境营造上,我力求用简洁文字,让读者脑海浮现昆曲美妙画面。上联展现江南水乡柔美风情,昆曲如悠扬诗篇,在南国传唱;下联呈现昆曲在历史风雨中屹立不倒,最终走向世界舞台的坚韧与辉煌。
 
这次创作,也是我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探索。昆曲作为瑰宝,需我们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对联与昆曲结合,既能让更多人了解昆曲,也为对联创作注入活力。未来,我会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挖掘更多元素,用文字为它们与现代社会架起沟通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SIZE]
[ 此贴最后由 苏丁一 在2025/4/24 6:32:13编辑过 ]
在线情况
171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SIZE=4]## 在传统的褶皱里寻找现代的光亮

对联"六百载生生不息,软糯唱腔,闻名南国;万千回屡屡复生,雄浑昆剧,上榜非遗"的创作,源于我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长久思考与深切感动。这副对联试图捕捉两种戏曲艺术——粤剧与昆剧——在时间长河中展现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获得新生。创作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而不朽,恰恰在于它们能够在保持本真的同时,不断与新的时代对话。

上联"六百载生生不息,软糯唱腔,闻名南国"聚焦于粤剧的艺术特色。粤剧以其独特的"软糯"唱腔著称,这种声音质地既是对岭南文化温润特质的艺术表达,也是粤语音乐性的高度提炼。在构思这一部分时,我特别关注了"生生不息"这一概念——粤剧如何在六百年间不断自我更新。从早期的"外江班"到现代剧场演出,从乡村神功戏到都市文化消费,粤剧始终在寻找与当代观众沟通的新语言。这种适应性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传统生命力的证明。我选择"软糯"一词,不仅描述其声腔特点,更暗示了这种艺术形式如水般的柔韧特质,正是这种柔韧使其能够穿越历史的风烟而不失本色。

下联"万千回屡屡复生,雄浑昆曲,上榜非遗"则转向昆剧的复兴之路。"雄浑"二字力图概括昆剧艺术的大气与深厚,这种艺术风格与江南文人的审美传统息息相关。昆剧历史上曾多次面临生存危机,从花部乱弹的冲击到近代的式微,再到当代的复兴,它展现了传统文化"屡屡复生"的惊人韧性。特别是2001年昆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种古老艺术的认可,也开启了昆剧在当代的新生命。我在下联中特意使用"复生"而非简单的"复兴",意在强调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形态。

在结构设计上,这副对联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框架。"六百载"与"万千回"形成时间维度上的呼应,"生生不息"与"屡屡复生"则构成生命力的双重表达。上联横向展开粤剧的地域影响力,下联纵向深入昆剧的历史纵深,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多彩图景。平仄安排上,我遵循了传统对联的规则,同时在"软糯"与"雄浑"的词性对应上做了精心处理,使两者既形成鲜明对比,又保持内在平衡。

创作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深层命题。为何这些诞生于数百年前的艺术形式仍能打动今天的观众?答案或许在于它们处理的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与困境。无论是粤剧中的忠孝节义,还是昆剧里的才子佳人,这些主题穿越时空依然有效。但仅有古典内核是不够的,传统艺术还需要找到适应当代表达方式。当代粤剧演员在保持传统唱腔的同时融入现代舞台技术,昆剧在高校中培养年轻观众群体,这些实践都证明了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关系。

语言选择上,我刻意避免使用过于古雅的词汇,而寻求一种既能传达传统韵味又能为现代读者理解的中性表达。如"软糯"一词既准确描述了粤剧唱腔特点,又具有现代汉语的鲜活感;"上榜非遗"则直接借用当代文化术语,使对联与现实产生明确关联。这种语言策略本身也是对传统形式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在对联这一严格的形式规范中,注入当代语言的活力。

更深层的创作动机,源自我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性艺术如何保持独特性?在数字时代,实体表演艺术如何维系观众?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但粤剧和昆剧的生存智慧提供了启示——它们既是地方文化的精粹,又能够超越地域限制成为普遍的艺术语言;它们根植于现场表演的即时性,又善于利用录制技术扩大影响。这种辩证的生存策略,或许正是所有传统艺术面对现代性冲击时可以借鉴的。

回望整个创作历程,这副对联的诞生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场文化思考的旅程。它让我更加确信,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江河;保护传统不是将其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帮助它在新的土壤中继续生长。粤剧的"软糯"与昆剧的"雄浑",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多样性与包容力,它们的"生生不息"与"屡屡复生",则证明了真正的艺术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永恒的核心。

创作这样的对联,最终是为了在传统的褶皱里寻找现代的光亮——那些被时间反复折叠的文化记忆,恰恰可能蕴藏着指引未来的智慧。而作为创作者,我的角色不过是成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中介,用文字搭建两者对话的桥梁,让古老的艺术通过新的表达继续讲述不朽的人类故事。[/SIZE]
在线情况
17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SIZE=4]## 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永恒的光亮

创作这副对联的初衷,源于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一次偶然邂逅。那是在岭南的一个雨夜,潮湿的空气里飘荡着粤剧婉转的唱腔;而后又在江南的园林中,偶遇水磨调悠扬的韵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同样承载着数百年的文化记忆,让我萌生了用对联这一传统形式来记录感动的念头。

上联"六百载生生不息,软糯唱腔,闻名南国"的构思过程颇为曲折。最初我用"绵长"来形容粤剧的历史,后改为"绵延",最终定为"生生不息",以求更准确地表现其蓬勃的生命力。"软糯"一词的推敲更是反复,曾考虑过"婉转""柔美"等表述,但都难以传达粤剧特有的那种带着岭南水汽的声腔质感。为验证这个词的准确性,我专门请教了粤剧表演艺术家,确认"软糯"确实是行内常用的专业表述。

下联"万千回屡屡复生,雄浑昆剧,上榜非遗"的创作同样历经多次修改。"雄浑"最初写作"典雅",后发现难以概括昆剧文武兼备的特点;"上榜非遗"这一现代语汇的运用也引发争议,有评委认为过于直白,但最终保留是为了突出时代特征。最关键的修改是将"昆曲"改为"昆剧",因为后者才是这一艺术形式的规范称谓,这一细节的修正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创作中专业术语准确的重要性。

在艺术手法上,这副对联采用了多重对比与呼应:
1. 时间维度上,"六百载"与"万千回"形成长短相映
2. 空间维度上,"南国"的地域特色与"非遗"的世界影响构成张力
3. 艺术特征上,"软糯"与"雄浑"的质感对比
4. 发展态势上,"生生不息"与"屡屡复生"的递进关系

这些艺术处理使对联在严谨的格律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层次。

创作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传统形式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在保持对联平仄对仗、词性相协等基本规范的同时,大胆引入"上榜非遗"这样的当代语汇。这种尝试得到了评委的肯定,认为是对传统文体的一种创新性发展。在音韵处理上,"糯"与"浑"的押韵,"闻"与"上"的仄起平收,都严格遵循对联创作规范,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这次创作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需要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过于守旧会失去时代气息,过分创新又会丧失传统韵味。关键在于把握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然后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诠释。正如粤剧和昆剧都在保持艺术本真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改编一样,传统文学形式的创新也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从更深层来看,这副对联的创作实践让我理解了传统艺术传承的三个维度:
1. 时间维度: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连续性
2. 空间维度:如何在不同地域文化中保持独特性
3. 价值维度: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相关性

这些思考不仅适用于对联创作,对各类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都具有启发意义。

获奖后,有评论指出这副对联成功之处在于"以小见大",通过两种具体戏曲形式折射出整个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宏大命题。这让我意识到,好的传统题材作品应该既是具体的,又是普遍的;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它要让读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这次创作经历改变了我的文化观念。过去我认为传统与现代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现在明白它们完全可以相互滋养。就像对联中古老的戏曲形式与当代的"非遗"概念和谐共存一样,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是创新性的延续,而非简单的复制。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继续探索传统艺术现代表达的可能性。这副对联只是一个起点,它启示我:在时光的褶皱里,永远闪耀着等待我们发现的文化光亮。而作为创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这些永恒的光亮,照亮更多现代人的心灵。[/SIZE]
[ 此贴最后由 苏丁一 在2025/4/24 7:56:41编辑过 ]
在线情况
17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SIZE=4]宁波德康新厂大门楹联征集启事











媒体中心







楹联天下




2025年04月23日 12:08
安徽


听全文























春日/无限好春之所向 心生欢喜What Spring Wants春光温和 暖风徐徐草木萌发 侵染山林
在春天种下一颗种子吧让美好与希望 在秋天收获春/之/所/向What Spring Wants春之所向 心生欢喜 What Spring Wants 春日/无限好【宁波德康新厂大门楹联征集启事】
深耕行业廿余载,踔厉奋发;新启门庭第一联,诚邀妙笔。宁波德康作为行业领域深耕不辍、笃行卓越的创新型企业,现因新厂落成,为赋予厂区正门以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标识,特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大门楹联。
【征集要求】楹联需融合企业“奋进、创新、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彰显行业特质与发展愿景,兼具文学美感与时代气息,上联下联及横批整体对仗工整,字数建议每联11-15字,内容积极向上,适合镌刻悬挂。
【奖励机制】一经选用,即奉1000元现金酬谢。凡参与者,有礼物赠送。
【提交方式】即日起至2025年4月30日,将作品发送至邮箱312304528@qq.com(邮件主题注明“新厂大门楹联征集+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妙语凝企魂,佳联迎新程。期待您的生花之笔,为德康新篇添彩!
spring sceneryThe beautiful spring is waiting for usThe good life begins 春之所向 心生欢喜 宁波德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HERBSTARS®)成立于2007年,18年来深耕中医药大健康领域,是集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技术型企业。公司以“传统方剂+现代科技”为核心,聚焦心脑血管养护、呼吸系统调理、胃肠健康及草本护肤四大核心品类,形成覆盖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健康产品的多元化矩阵。[/SIZE]
[ 此贴最后由 苏丁一 在2025/4/26 6:29:45编辑过 ]
在线情况
174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从不同劳动场景和劳动者形象出发,展现他们的辛勤与奉献,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创作了下面三首诗:
 
建筑工人
 
脚手架上舞晨光,砖石泥灰筑梦长。
汗水浇开楼万栋,城中灯火映沧桑。
 
快递员
 
大街小巷影匆忙,包裹如山使命扛。
风雨兼程何惧苦,温馨送达暖心房 。
 
教师
 
粉墨春秋育李桃,讲台三尺写情豪。
烛光熠熠燃希望,智慧传承德艺高。
在线情况
175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致劳动者》组诗三首**

**其一《筑梦者》**  
铁臂横空破晓烟,  
水泥丛里谱新篇。  
高楼种到青云上,  
摘下星辰作瓦砖。  

**其二《织春人》**  
茧手翻飞布谷天,  
银针走线绣丰年。  
千畦碧浪金梭里,  
织就秋光不用钱。  

**其三《燎原手》**  
焊枪点破夜沉沉,  
溅起朝阳万点金。  
莫道微光如豆小,  
能熔天地作洪炉。  

**创作说明:**  
1. **意象选择**:分别以建筑工人(筑梦者)、农民(织春人)、电焊工(燎原手)为代表,展现不同领域的劳动之美。  
2. **艺术手法**:  
   - 夸张修辞:"摘下星辰作瓦砖"突显建设者的豪情  
   - 通感运用:"绣丰年"将农耕视觉化为刺绣  
   - 以小见大:"焊枪如豆"与"天地洪炉"形成强烈对比  
3. **精神内核**:每首末句均升华主题,强调劳动者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组诗押《中华新韵》十二齐、八寒韵部,七绝平起式)
在线情况
176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如梦令·五一
 
机器轰鸣工厂,田野耕耘希望。五一庆欢时,皆颂庶民勤创。真棒,真棒,劳动赞歌嘹亮。
 
采桑子·五一感怀
 
人间五月春光好,正值佳节。正值佳节,劳动精神世代杰。
古往今来辛作本,汗水不歇。汗水不歇,铸就辉煌岁月烨 。
 
清平乐·五一礼赞
 
山川焕彩,五一欢歌载。快递穿梭城乡寨,医护病房关爱。
工人忙碌车间,农民守护粮棉。劳动开创新纪,九州昌盛绵延。
在线情况
177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五一吟·词三阕》**

**其一《鹧鸪天·建筑者说》**
脚手架连星斗寒,蓝图铺就九霄宽。
水泥调月砌广厦,钢筋量天作标竿。
风满袖,汗成盐。万家灯火掌中看。
平生铸得乾坤骨,不向青云说困难。

**其二《临江仙·田间手记》**
布谷声催春事紧,铁牛犁破晨烟。稻秧插罢又桑田。弯腰书绿字,俯首种诗篇。
茧手磨平三寸日,换来金浪连天。蓑衣抖落米香绵。丰年藏斗室,一粒一河山。

**其三《满江红·工匠志》**
铁屑飞星,看车出、昆仑轮廓。游标尺、丈量寰宇,细分毫末。焊火熔将沧海沸,机床削得冰山薄。问谁人、十指握风雷,乾坤琢?
精工令,千秋诺;强国梦,平生约。把螺钉铸作,泰岳之角。莫道微躯无伟力,能教寰球同衣钵。待他年、华夏重器成,朝天锷!

**创作阐释:**
1. **词牌选择深意**:
- 鹧鸪天双结句式,契合建筑者"脚踏实地,手触星辰"的双重境界
- 临江仙长短句错落,模拟农耕劳作的节奏韵律
- 满江红激昂词调,匹配重工业制造的磅礴气势

2. **新工业意象体系**:
- "铁牛犁"(现代化农机)
- "游标尺丈量寰宇"(精密制造)
- "螺钉铸泰岳角"(基础工业与宏观成就的隐喻)

3. **传统技法突破**:
- 在"稻秧插罢又桑田"中暗藏《诗经·七月》农事记忆
- "一粒一河山"化用"一粒粟中藏世界"禅机
- "朝天锷"继承辛弃疾"看试手,补天裂"的豪放词风

(三阕词分别押《词林正韵》第七部、第七部、第十六部入声韵,严格遵循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谱式)
在线情况
178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构思时我紧扣棠棣花象征手足情的寓意,结合不同场景与情感。从花开之景到思亲之情,再到忆往昔岁月,借景抒情,用满江红词牌的大气来承载细腻深厚的兄弟情谊 。
 
满江红·棠棣春辉
 
暖日催芳,看千树、棠棣绽裂。金蕊聚、密枝娇俏,韵姿清绝。似雪繁星披翠影,如霞嫩萼摇春榭。念兄弟、同气本连枝,情深切。
儿时乐,常笑靥。桑梓忆,心头热。叹流光悄换,各奔途辙。遥念天涯思旧梦,每凭云雁传关切。待归期、把酒话团圆,花前月。
 
满江红·梦绕棠棣
 
雨润新枝,风初定、棠棣似画。抬望眼、满林金灿,暗香轻惹。叶底繁英凝玉露,枝头嫩蕊披晨赭。忆往昔、相伴共嬉游,欢无价。
年华改,踪迹化。山川阻,相思惹。念同根一脉,意真情雅。梦里几回同赏景,醒时两地愁难舍。盼重逢、再叙手足情,花盈把。
 
满江红·故园棠棣
 
故园春回,惊又见、棠棣盛放。抬望处、繁枝堆锦,灿然模样。袅袅香风摇翠影,团团金蕊迷幽巷。记往昔、兄弟共攀枝,欢声畅。
流光转,音书旷。天涯隔,愁思涨。叹山川异域,念情无量。常盼归期同把盏,每怀旧岁同依傍。待那时、花下再相偎,心欢畅。
在线情况
179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63
  • 经验4176892
  • 文章8415
  • 注册2006-02-23
创作时,我聚焦竹的形态、品质和象征意义。从竹的外在风姿到内在气节,再到它在不同场景的韵味,展现竹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 。
 
竹韵
 
翠影婆娑映碧天,虚心劲节立山川。
霜欺雪压情依旧,独守清幽岁月绵。
 
劲竹
 
破土新篁志满腔,风摇雨打韵悠长。
扎根瘠土身姿挺,笑对寒冬傲冷霜。
 
幽竹
 
幽篁深处静含烟,叶叶枝枝意自闲。
不与繁花争艳丽,一身清气满人间。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