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4]情牵昆曲,联韵寄怀:创作心得
得知这幅关于昆曲的对联荣获2023年1期昆曲优秀奖时,激动与感恩之情溢满心间。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文字创作的褒奖,更是对昆曲这一古老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有力见证。回首创作过程,每一个构思细节、每一次字词斟酌,都饱含着我对昆曲深深的热爱与敬意。
一切的灵感,源于一次难忘的昆曲观赏经历。那时,我走进古雅的剧院,舞台上大幕缓缓拉开,演员们粉墨登场。他们水袖轻舞,身姿曼妙,软糯悠扬的唱腔瞬间将我笼罩在昆曲独有的艺术氛围之中。那婉转的曲调,细腻的表演,仿佛带着我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走进了昆曲的悠悠岁月。从那时起,我便决心用文字为昆曲留下独特的注脚,而创作对联,便是我表达这份热爱的方式。
在确定主题为昆曲后,首要任务是思考如何在短短两句话中,展现昆曲多方面的魅力。上联着重于昆曲的历史韵味与地域特色。“六百载生生不息”,直接点明昆曲长达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这六百载,是岁月的沉淀,也是无数昆曲艺人坚守传承的成果。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昆曲经历过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却始终顽强地存活下来,“生生不息” 四字,便是对它强大生命力的最好诠释。
接着,“软糯唱腔,闻名南国”,聚焦于昆曲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昆曲的唱腔,以婉转细腻、软糯温润著称,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显著标志。用 “软糯” 来形容,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唱腔的柔和质感,更传达出昆曲独有的韵味。而 “闻名南国”,则点明了昆曲的地域根基。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在江南水乡这片沃土上孕育、成长、繁荣,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了南方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联则更侧重于昆曲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成就。“万千回屡屡复生”,是对昆曲发展历程中艰难曲折的高度概括。昆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在战乱、社会变革等困境中面临危机,但每一次,都凭借着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昆曲人的不懈努力,顽强地重获新生。这 “万千回” 的磨难与 “屡屡复生” 的坚韧,展现出昆曲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让人为之动容。
“雄浑昆剧,上榜非遗”,这里的 “雄浑”,并非指昆曲的风格,而是从宏观角度,展现昆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强大感染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昆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涵丰富,气势磅礴。“上榜非遗” 则是对昆曲在当代成就的重要体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国际社会对昆曲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意味着昆曲肩负起了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大使命。
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的便是字词的精准运用与意境的完美营造。在选择 “软糯” 一词形容唱腔时,我经过了反复的考量。起初,我也曾考虑过 “柔和”“婉转” 等常见词汇,但总觉得无法精准传达昆曲唱腔那种独特的韵味。“软糯” 不仅包含了柔和、婉转的意思,还多了一份细腻、温润的质感,更能体现昆曲的独特魅力。
在意境营造上,我力求通过简洁的文字,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昆曲的美妙画面。上联描绘出江南水乡的柔美风情,在悠悠岁月中,昆曲如同一首悠扬的诗篇,在南国大地传唱;下联则展现出昆曲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最终走向世界舞台的坚韧与辉煌。
此次创作,也是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探索。昆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传承和弘扬。通过对联这种传统文学形式,与昆曲这一古老艺术相结合,既能让更多人了解昆曲的魅力,也能为对联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挖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用文字为它们搭建起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