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SIZE=6]大考在即 学生们却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之中[/SIZE][/ALIGN][ALIGN=center][B][SIZE=4][FACE=宋体]河南省汤阴县第一中学 代洪锋[/SIZE][/FACE][/B][/ALIGN]
[SIZE=4][B]案例1:[/B]距2007年高考仅有40多天,此时正值紧张高效的第三轮复习备考,大量考前训练迅速提升着学生的状态和应试能力,然而不经意间却发现,同学们中间已经在流传着数十本制作精美的同学留言录和留作纪念的各式各样的大头贴相片,随手翻看本子上已赫然写满了大多是伤感之言、离别之愁的文字,据了解大多是在老师讲评试卷和自修课堂上 “创作”出来的。[/SIZE][SIZE=4][B]案例2:[/B]2008年5月高二期末考试临近,由于本次考试成绩将作为分班依据之一,所以同学们都在积极紧张地备战本学期的总检测。忽一天,音乐委员关兰兰红着眼睛来找我,原来是为担心因分班和老师、同学分别而伤感,同时也透露出班级里有的同学已经在写同学留言录了。[/SIZE][SIZE=4] 出于班主任的职业敏感,我隐隐感到这样“民间”在课堂上传写留言的方式不仅占用了本已十分宝贵的考前时间,更关键的是迷漫在同学们中间的离别情绪干扰和影响着高考前***然与平淡、悉心与锁碎,简约不简单、平静不平庸的备考心态和紧张有效积极投入的备考氛围。[/SIZE][SIZE=4]怎么办?毕业分别之时写写离别留言、互赠相片留念的同学情谊当然无可厚非,这是同学们之间友情的表达和真情的流露。一辈同学三辈亲吗,谁都是当学生时代过来的,这种情感完全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SIZE][SIZE=4]但针对考前传写留言的弊端,我思考再三还是准备对这一现象进行干预,我决定把这种“民间”、“地下”留言活动转变引导入“官方”“合法”的班级行为轨道,同时也要取得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我把每位学生的相片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制作了人手一册的班级同学留言录。之后举办了“青春飞扬——呃住命运的咽喉”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首先声请并茂地朗诵了一些富含离别之情的诗词和歌词,还和同学们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离别之景之情,使学生为即将的分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样珍惜这份情谊,师生不知不觉间站在同一阵线。然后话锋一转,我告诉学生们面对人生紧要关头和命运转折的机遇时应以理智来迎接和面对,以积极心态挑战人生、超越自我,不放弃不抛弃勇敢往前闯,全心全意备考,而不能让一时离别伤感的情绪左右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其实在同学留言录中也不乏有些同学能够以理智和较成熟的思维来面对即将的分别,如17班王伟郦同学:“怎么这么快又要写同学录了,以后要好好加油,继续好好学习,闯过高考,奔向你的梦想家园”;17班王越同学:“我觉得我们现在不应该说再见,因为我觉得,我们一定会同时被分到实验班,那时我们还可以在一块儿。距期末考试还有N天,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我不想刚开始就要说再见,我们一起努力吧,N天虽然有点短,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可以考进实验班,努力加油千万不要灰心。我希望你我都可以被分进实验班,到一年后,我们再为对方好好写留言!为了不让我们早早分别努力拼一次好吗?”;19班石月同学:“6月永远都是一个充满泪水的季节,它永远被定格在离别的第一页,曾经泪眼朦胧中听到朋友对我说:‘正因为地球每天都会发生周而复始的运动,才会有了我们不一样的每一天,或许,离别也是定律,被感动之余也不免叹息,生命中哪能没有遗憾呢?古人云: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此简单明白的道理却又周而复始地折磨着几千年后的我们,不要用泪水诠释离别,因为离别的真正内含不在于那泪流满面下的伤感,而是用希望的眼神记住彼此的每一寸美好,永远的记录收藏”!谈到这时,很多同学点头认可赞许,眼睛中也投以信任的目光。我看时机成熟,就借机说同学们的这一活动在考前进行并不太适宜,甚至有浪费宝贵有限时间和违反课堂纪律的嫌疑,可谓得不偿失。倒不如到考试圆满结束后再好好写留言,同时把已制作好的留言本发放到每位同学手中请他们妥善保管。同学们抱以热烈赞成的掌声,“青春飞扬——呃住命运的咽喉”班会最后在嘹亮的《相信自己》的歌声中结束。[/SIZE][SIZE=4]通过恩威并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认可了我的主张和观点,不仅解决了时间占用问题,更使我们师生一心,共迎高考,全心全意,冲刺高考,并取得了令人欣慰和满意的成绩。[/SIZE][SIZE=4][B]案例反思:[/B]1、理解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理解是万万不能的,贵在理解。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师生互相理解,特别是老师要理解学生。2、方法最关键,易疏不易堵。学生正处于个性十足的青少年时代,处理学生中发生的问题和事件,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是至关重要或者说是关乎班级工作成败的关键。3、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应是这样的角色:以积极的思想引领学生,以朋友的角度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以榜样的作用示范学生。[/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