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4
    • 经验9896
    • 文章31
    • 注册2008-07-17
    [投稿]试为"两面派"正名
    试为“两面派”正名
    ——辩证地探究儿童“两面派”形式、成因及对德育工作的正负作用

    厦门市故宫小学  陈昌照 361004


    “课堂的一言一行,课间的文明举止,作业的工整书写,出现在老师面前的你,常让老师赞叹,多自觉的孩子啊!可有几次在偶然中发现,老师写板书你忍不住掉头和同学说说话,摆弄桌上的铅笔和橡皮。课后,周末作业书写为了赶时间而潦草……不由地为你可惜,是啊!如果在老师面前和背后,你都能做到认真自觉,以你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有很突出的收获的。”上述是我给予一个孩子的期末评语。其实归结来说,再委婉的说法,也就为了提醒他,别做行为上的“两面派”啦!但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童年时津津乐道的名人传记所载,回忆几年当班主任目睹的一个个孩子,突然觉得,“两面派”是孩子的共性,区别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有些“两面派”行为危害巨大;有些“两面派”只让人觉得可爱可笑……

    早在先秦时期,两位儒学大师就有了关于人性的截然不同的见解,孟子的“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本恶”,人性善恶难论也姑且不论,共同的见解却是后天教育对人的培养。后天的教育让孩子逐渐懂得了“自律”,孩子“两面派”行为的本然,不正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展现么?

    “一个幼儿摔倒在地,自己爬了起来。他突然看见妈妈,就重新摆出摔倒的姿势,放声大哭。

      我们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试想种种强烈的情绪,愤怒或痛苦的姿态,如果没有观众在场,其中有多少能坚持下去?”诗人学者周国平如是说,从这个角度看来,成人尚且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两面派”的角色,孩子如此,就更容易被谅解了!

    谅解归谅解,但当孩子的“两面派”行为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结果,这就成了个道德问题,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和矫正。

     

    一、儿童“两面派”的分类、描述及形成原因

    儿童的“两面派” 如开篇所论已经可以有很明确的分类,从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可分为两类:过程型“两面派”——展现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习惯型“两面派”(或者说结果型“两面派”)——“两面派”行为成为这部分孩子对待身边大小事件时尝到甜头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两者有表现上的相同之处——人前人后不一样;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两者却不是截然独立的,两者之间,可以随着客观、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相对而言过程型“两面派”向习惯型“两面派”转化容易,但是是负面的;习惯型“两面派”向过程型“两面派”转化困难,却是正面的。所以如果没有正视二者的共性与区别,对孩子“两面派” 处理简单化,非但错失了教育的机会,更会促成更隐蔽、危害更大的“两面派”行为。

    孩子与成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非常微妙的,必然经历一段试探、退让、调整、适应的过程。师生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信不少老师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一幕,上课铃响了,教室依然热闹非凡;老师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班级顿时***静下来。这是个很典型的“两面派”行为。而这样一幕的出现,常常有两个条件:其一、学生尚难自律;其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对老师的主导作用有一定的了解。试想,一个懵懂的孩子刚刚步入课堂,对老师的主导性没有任何认知,老师的出现与否,是不可能改变孩子依然的我行我素。当一个孩子通过训练有了一定的自律能力,课前的热闹非凡也自然不会出现。这个情况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有其正常性的,却又不能置之不理的,因为置之不理,不但将助长“两面派”的不争之风,甚至连正常的课堂纪律都没办法得到保证。面对这样的情况是该批评或表扬呢?此刻教师的选择正决定了孩子对前述两种不同“两面派”的选择。批评、指责……孩子明白了——哦,这样的行为不能让老师看到,老师生气了,我要挨批评的,老师面前我要做老师想看到的……一次次的批评、指责,使原本表象化的“两面派”深沉了,隐蔽了,在老师前隐蔽了,在老师培养的小干部前隐蔽了。老师难以发现却又确实存在了。此刻,对孩子在自己面前展现的“良好”的态势,一次次不经意的表扬,孩子的“两面派”成习惯了。

    如果当老师走进刚才的课堂时,换个角度思考:孩子看到“我”的出现,***静了下来,他们知道上课了***静地准备好是对的,或者说是老师乐意看到的。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也许只是措辞适当的表扬,只要能让孩子确信这样的***静是对的,是对孩子自身有好处的,不管在老师面前背后,孩子愿意去进行这样的尝试。尽管尝试有成*****,有失败,但在这尝试的过程中,孩子的自律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样的“两面派”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为因为孩子自律能力尚不强,但努力加强的过程;也可以看作孩子因为自律能力尚不强所付出的学费。

    一个例子,一个广泛存在,只是用假定再次还原的例子,相信不难看出,孩子的“两面派”是有着明显的类型区别的,而成因,往往取决于教育者的不同态度。辩证地区分儿童“两面派”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工作是有莫大帮助的。

     

    二、合理把握过程型“两面派”的过程性

    虽然说这种形式的“两面派”有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他处在一个过程阶段,或者说过渡阶段,却不可否认,这也是种“两面派”,也是种并不值得称道的行为,它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视。但当我们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这一行为时,合理地对其过程性进行把握,原本如过街老鼠的“两面派”行为将会为德育工作带来塞翁失马的意想不到的正面收获。

    眼操是班级的常规工作之一,每天都重复着两次同样的动作——闭紧眼睛,8个8拍,四节……作为成年人,我们明确地知道这是为了调节放松他们的眼睛;作为天性好动的孩子,坚持了40分钟紧张的课堂,这周而复始的动作不免使他们感到有些乏味,自律的能力强弱在学生个体之间就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对于眼操,学校、老师都很重视,为此学校还特意为眼操创设了个周评比项目,由大队干部登记成绩。

    在刚接班的几周里,如果眼操是在我的课后,做得大多不错,大队干部登记的成绩也不错;可在一些技能科课后,眼操的成绩就得不到保证了。孩子的“自律”为“我”,呵呵,小“两面派”。看着周末评比的眼操成绩落后于其它班级,生气之余我想了个主意,让班干部等记成绩的同学一来就陪在对方身边,扣了谁的分数马上登记下来,然后再让被登记名字的孩子课后重做眼操,并利用班会和平时的活动加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认识到大家应该一起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正强化和负强化共同的努力,这个小“伎俩”果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班级的眼操成绩蒸蒸日上。

    时间一周一周过去了,班级的眼操成绩在那一段时间里名列前茅,我也挺开心的,时常表扬,表扬的话也很简单——不外乎是最近眼操做得不错。一次班干部会上,一个孩子很开心地告诉我——“**太聪明了,平时做眼操时眼睛睁得大大的,等到记眼操的同学来,眼睛闭得比谁都快。还不止他一个,**也如此……孩子是天真的,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心头如受怦然一击,孩子的“自律”为集体,还是小“两面派”,虽然相较前一个阶段可以算是一种成绩上的进步,但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是这样,再好的眼操成绩又有什么意义。孩子这样的行为,一定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什么问题。

    调整策略,我请来了个小帮手——一个有着 “近视史”的同学,让他在班队课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近视的原因,并让他说说自己近视及戴着眼镜的不便。孩子的现身说法让同学们若有所思;一段影片《眼保健操的作用》让孩子们若有所悟,他们知道了近视的危害,了解了做眼操是为了让他们放松眼睛,免受近视的困扰。在那以后,班干部管眼操的作用逐渐弱化,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仍不免忍不住睁眼,但他们能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约束自己,因为他们知道,这为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律”为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自律!

    正是利用了这样的过程性,使孩子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为“师”到“自律”为集体,最后到“自律”为己也就是真正自律的转变。试想,如果在这组过程型“两面派”的过程转变中,仅仅抓住“两面派”不放,进行简单的处理,也许也能实现孩子最后真正的自律,但一定会来得更艰难,更漫长。

     

    三、切实纠正习惯型“两面派”的习惯性

    过程型“两面派”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转化,通过量变,最终质变为习惯型“两面派”,此刻,“两面派”行为成为这部分孩子对待身边大小事件时尝到甜头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时的危害性将是巨大的,潜伏的,也更显为可怕。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两者是可以随着客观、主观因素的变化而转化,虽然相对而言习惯型“两面派”向过程型“两面派”转化是更加困难。但只有当我们通过努力成*****地先尝试将习惯型向过程型转化,我们才能充分利用过程型“两面派”的过程性,将“两面派”行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最终实现孩子的自律。而这个努力的过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地,取决于对习惯型“两面派”孩子行为主客观成因的分析与教育者的关爱。

    曾教过一学生,转眼已毕业多年,将上初三了,但仍让我记忆深刻。这孩子上有父母姐姐宠着,旁有店里员工让着,性格顽皮,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作弄同学、扰乱课堂属家常便饭,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犹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一次,生气起来,差点把同学推下楼,是学校有名的刺儿头。眼看就到了六年级毕业班,由于人事需要,我接任该班的班主任。早在接班前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遏止,势必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对此,利用暑假,我思索良久。通过多次家访发现,尽管该生在家,受到溺爱有加,但每次犯错误时总是遭到其父毒打,毒打过后家长心疼又加以更多的溺爱,毒打,使他从内心深处渴望父母的关爱;溺爱,使他遗忘犯错误所受的皮肉之苦,这造成了该生软硬不吃的性格和更强的叛逆心理,究其心理根源是希望以作弄同学和扰乱课堂引起大家的关注,结果同学告状引发挨打,毒打过后父母心疼过度溺爱、再一次犯错误引发同学注意……其实,一些平时的小事中,也可以看出这孩子还是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也是“两面派”,只不过在人前表现“暴躁”而把自己的善良埋藏在心底罢了。一次次的恶性循环把这孩子推向深渊。人前“暴躁”的行为成了习惯。

    找到症结,就能对症下药,于是“亲其师,信其道”成了我的指导思想,我发现他爱篮球,和他打篮球拉近心理距离;伺机指导学习,点点滴滴地提高他的成绩,给他成就感;多谈心,多鼓励,感受集体关爱,培养集体荣誉感……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通过努力,该生的性格开朗了许多,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能尝试和同学和睦相处了,同学的告状也少了,也愿意和我多交流了。在肯定他进步的同时,鼓励他尝试着为班级服务,改变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学会进一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了上进心,也知道要引起同学的关注的最好途径就是突出的成绩,知识缺漏也会尝试着主动向老师求教。虽然进步不免反复,但他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具备完全自律能力之前,虽然还不可能事事做好,但他懂得了先尝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不是个可喜的进步么?

    原本总是在及格线下徘徊的孩子,通过努力,毕业考上一举实现了语文、数学良好,英语及格的好成绩。尽管已毕业多年,但常常可以看到他回母校的身影,每次,总带来新的好消息。

    习惯型“两面派”向过程型“两面派”转化,也只是个过程,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真正的自律,但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切,点点滴滴都是进步。

     

    论文的题目虽为“试为‘两面派’正名”,但笔者始终清楚地知道“两面派”行为的危害,如果没能及时矫正,将带来忧郁、焦虑、暴躁、自卑、多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说“正名”并没有任何为“两面派”辩解的含义,只是对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面对“两面派”行为进行辩证地思考,“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当我们辩证地看待一个事物的“两面”,才能从根本上纠正“两面派”这种不良行为。
    [ 此贴最后由福星高照在2008-10-17 14:51:10编辑过 ]
    陈昌照 厦门市故宫小学 361004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22
      • 经验6289
      • 文章164
      • 注册2007-12-14
      请同时寄邮箱。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4
        • 经验9896
        • 文章31
        • 注册2008-07-17
        好的,谢谢
        陈昌照 厦门市故宫小学 361004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4
          • 经验9896
          • 文章31
          • 注册2008-07-17
          来这里庆幸找到许多可以指正的同行,更希望同行们能不吝指教
          我浅薄的想法,相信能因您的指正而走向深远,谢谢
          陈昌照 厦门市故宫小学 361004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