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3
    • 经验828
    • 文章31
    • 注册2008-11-26
    一则另类的听评课点评意见稿引起的反思
    [P][ALIGN=center][SIZE=4][B]一则另类的听评课点评意见稿引起的反思[/B][B][/B][/SIZE][/ALIGN][/P][P][ALIGN=center][SIZE=4][B]——[/B][B]兼谈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B][B][/B][/SIZE][/ALIGN][/P][P][ALIGN=center][SIZE=4][B][FACE=Times New Roman]     [/SIZE][/B]江苏省丰县广宇学校[FACE=Times New Roman]  [/FACE]闫涛[FACE=Times New Roman]221700[/FACE][/FACE][/ALIGN][/P]
    [SIZE=4][B]关键词:听课[/B][B][FACE=Times New Roman]  [/SIZE][/B][B]评课[/B][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B][B]激励[/B][B][/B][B]摘要:[/B]传统的评课往往褒中带贬,并非是最利于培养人才的模式,当前对学生的教育已经引入激励机制,为何不在教师培养中引入呢?作为激励教育的最佳形式,评课发言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为了避免“科教兴国”成为一句空话,我们需要大批优秀的教师。尽快让他们成长起来,去除一些非必要的人为的障碍,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发展更新评价课程标准已经万事俱备,势在必行了。[B][/B]传统的听课之后的评价多是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然后逐条罗列,有褒有贬。往往是先褒后贬。或褒多贬少,或贬少褒多,有些甚至不褒只贬。总之,非贬不足以显示评价者的水平。如果真有中肯的建议也就罢了,可很多时候都是勉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不足之处或根本就是牵强附会的所谓教育思想,这样的评价让人被评者无所适从,让其余人等听了啼笑皆非。而这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模式或者说一种风气,这种司空见惯的风行全国各地被贯彻使用多年的评价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提高被评价者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有利于将新教改引入课堂?结合最近流行的各种教育思想,笔者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句话曾经被全国各地的众多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研员,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但凡有资格对普通老师讲话的似乎都引用过:“[B]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B]”。这里暂且不谈这句话的出处背景,扪心问一句:向老师贯彻这种思想的各级各类的领导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否还在从事课堂教学?是否认为这句话绝对正确?你们给老师定义的教好的标准是否就是各级统考的分数?毛主席早年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脱离教学实践多年有的甚至从未涉足过教学一线的所谓专家领导还有还有资格讲这句话?大教育家——被我们推崇为圣人的——孔子也只是认为“有教无类”,也只是认为被教育者都可以接受教育,都能取得进步,都能得到提高而已,也没敢夸口,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国之栋梁。我们普遍认为孔子弟子三千,出了七十二贤,其余人等呢?有句话所有教师都知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们没有人怀疑说这句话的人的英明伟大,因为他是孟子——一个被我们称为亚圣的人,他甚至把这认为是“三乐”之一。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该承认英才的背后就是庸才?我们不能说也不敢说谁是蠢材,那太伤人,虽然这也是个绝对存在的事物。相对于英才和伟人的稀少,我们芸芸众生都是庸才和普通人,教育英才和庸才是否该有所区别“因材施教”?对正在教育英才和庸才的教师们的评价是否也该有所区别不再搞一刀切,一言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喊这些口号已经多年,没人怀疑这些话的正确性,我们都认识到了教育的成败,效果的体现可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总之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前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评价执教者水平的高低却要从一节课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来判定个结果。那我们执行的标准是否就有失于草率之嫌?近年提倡的激励教育被广为宣传,其核心思想就是,“多鼓励,少批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优秀的非智力因素,让所有学生都能向好的方向前进或转化。说穿了,这其实就是教育学中有关于“顺境”和“逆境”的一个具体的应用。顺境有利于人发展,少了挫折,少了磨难,少了弯路。伴随着一路赞扬,一路鲜花,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学好的信心,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出现了更高的学习效率,也就更容易让学生们少年得志,早成大器。[FACE=Times New Roman] [/FACE]因为顺境的这种特质,良好的效果,从被认识之日起就被人所认同。可它的推广却面临了两大阻挠:其一,逆境的作用。相对于顺境来说,逆境不利于一般人的培养,因为人会遇难而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消极的态度,失去了向上的愿望和动力,从而接受一个相对平庸的人生。可是逆境却能培养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从扼住命运的喉咙的贝多芬,到遭受宫刑撰《史记》的司马迁;从高位截瘫却自学成才的张海迪,到一再被炸,丧失老父幼弟和未婚妻子仍坚持研究最后成功的诺贝尔。纵览古今中外,从浩如烟海的青史人物中,我们不难找到众多逆境成功者。他们以一个集体呈现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面前,我们看到的是结果,却忽略了过程。在羡慕他们成就如山伟业的同时,看到的是他们的荣耀和辉煌,却没有体会到他们曾经历的艰辛,没有想过他们到底克服了何等的困难,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这么多的逆境成功者集体出现的结果,被我们错误的认为,逆境成材很容易,对困难估计不足,少的是实干,多的是空想。于是,在错误认识下,有人出于培养伟大人物的梦想,人为的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创设了各种人造的逆境。最常见的就是批评,呵斥,挖苦,嘲讽,也有变本加厉等众所周知的行为。我们一边让学生背诵着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边把诸多的批评贬低之词丢向他们。然后我们坐等他们努力奋进,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取得成功。有这种幻想的人何其多!不容置疑的,众多学生中,总有那么极少的几个如了他们的心愿,好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幻想的正确性。可幻想犹如肥皂泡,终有破碎的一天,太多的学生在背负着庞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前行的,他们艰难的蠕动着,最终也难逃掉队的厄运,成为了这种思潮的牺牲品。望着被一再打击,失魂落魄的学生,幻想者或痛心疾首,或隐有悔意,或不以为意。有些人开始检讨自己,修正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是为教育之福;有些人还将一如既往的,将严厉的批评进行到底,期待着伟大人物从他们班级里走出,是为教育之祸。其二,传统的约束。“打是亲,骂是爱”;“严是爱,宽是害”;“教不严,师之惰”;[FACE=Times New Roman] [/FACE]“棍棒出孝子,溺爱多败儿”;太多的话语,[FACE=Times New Roman] [/FACE]被概括为一句名言,“严师出高徒”,老师怎么可以不严呢?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现在没人信奉空洞的天地,没有君主,老师被排在了第二位了!如此崇高的地位,怎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母亲是慈祥的,父亲是严厉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明灯,他们一贯正确言辞行为都是示范,是榜样,是权威的象征。这就是一直以来的宣传和给人的印象,教师是居于神坛上的,和生活在凡间的学生有着天然的距离。何况,“距离产生美”,要被长期崇拜不保持距离怎么行?最佳保持距离的方法除了批评,责骂,惩罚还能有什么?事情出现了转机。教育正在新形势下面临新问题。小学生都知道,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优良的传统。传统在今天被很多人抛弃,也被很多人重提。从老年人口里长讲的“人心不古”,到被年轻人追捧的讲《论语》的于丹;从上世纪开始的改革开放滋生的,如今常被暴光的许多贪污腐败现象,到普通话虽然不标准却扔风靡大江南北的品三国的易中天。凡此种种,都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发展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辩证法开始了对传统的分析,我们学会了辨证的看传统,我们开始了去芜存精的行动。传统教育中伴随的严厉呵责和体罚措施被立法明令禁止,有些相关文件中对体罚和变相体罚以及违规处理做出了量化细则。如今对于变相体罚的理解已经深化到了精神层次上,例如歧视,偏向等很难找到充分证据来定性的行为。换言之,有伤学生自尊和能引起他们反感的言辞和举动也被认为是变相体罚了。类似“凡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严重不满的老师,视情节轻重,酌情处理”的条文更是写在了很多学校的校规中。处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们做到了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现在的大环境,保护学生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主流声音。揭露某地某学校的不法行为,暴光某校某老师的虐生事件,成为新闻媒体捕获眼球的重要手段。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作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德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让从事教育者明白了这个现实:你只能进行说服教育。就算有学生是冥顽不灵的,你也只能继续进行更加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至于确实也有“屡教不改”,影响极坏的学生怎么办?由学校开行政会讨论决定给予纪律处分,还得由你来对学生来解释清楚。现在已经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了。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教育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不过对教师来说,激励的春天还没有来到,教师群体还处在批评,自我批评,互相批评的严冬之中。也许是因为他们是成年人,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已经熟谙心理学、教育学,也许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就必须承载哪怕是过分的指责。就象明星没有隐私权,因为公众有知情权。教师没有享受顺境的资格,因为他们是最明白逆境更能培养出伟大人物的道理的人。中国有多少教师?现代中国有几个教育家?事实证明,逆境对于大多数教师的成长和培养也是不利的。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分工,他们由普通人从事,在面临过多的人造逆境面前,和任何其他的职业群体一样——他们的表现也和无数未成年的学生一样——被打磨掉所有的锐气和棱角之后,只能无奈的选择平庸。基于“人无完人”的理论基础,基于更上层楼的主观愿望,基于“精益求精”的客观压力。形形色色的个人小结,年终总结,工作报告,评价意见等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样一种模式,先用大篇幅肯定成绩,洋洋洒洒;后谈不足一笔带过,不痛不痒。有的人工作出色可圈可点,实在找不到什么缺点了也要勉强编一条凑数。可谓模式面前,人人平等。各种形式的总结,报告,评价都大同小异,如出一人之手。依照这样已经僵化的模式,评价象是科考八股文,我们听来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否也该在培养教师方面引入激励机制?“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成绩,少怀疑能力”。给被评价者一个机会说出他的施教理念,如此执教的原因,发扬他符合自身特有的一种教学风格,也许才是真正去提高他的业务水平,保护了一个未来的教育家。评价者也多点换位思考,摈弃卖弄之心,也虚心的接纳别人的长处,对于一些疑似不足,也慢一点批评,坦诚布公地交换一下看法,如果真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也不一定非得忠言逆耳,学点谈话艺术也是对自己的提高。毕竟现在医病良药也都有了糖衣片了,我们有什么不能改进的呢?下面是我在一次校内视导课之后的评价,本着激励教育的理念,文中不乏溢美之辞,因为是面向全体教师和领导的讲稿,各科总结时间有限,以不超过[FACE=Times New Roman]5[/FACE]分钟为宜,又是临时发言,没了字斟句酌的机会。粗鄙之处,在所难免。原文如下:[B]字数限制,另贴[/B][B][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FACE][/B][/FACE][P][ALIGN=left][SIZE=4]言毕,掌声雷动。会后,同事们纷纷表达他们的赞赏之意。说是表达了同志们的心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更有人鼓励我整理成文。关于文中是否使用真名,笔者颇为踌躇,在征得相关人同意后,以真名代入。[/SIZE][/ALIGN][/P][P][ALIGN=left][SIZE=4]由此受到鼓舞,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遂成此文。自认才疏学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请各位不吝指正![/SIZE][/ALIGN][/P]
    [ 此贴最后由ytytyt001在2012-11-8 17:30:05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51
      • 经验4584
      • 文章235
      • 注册2008-04-21
      写得很好,学习了,感谢
      常怀感恩之心天天好心情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61
        • 经验50149
        • 文章679
        • 注册2008-04-09
        今天终于见到了此文,确实说出了我们普通教师的真心话.我想,没有哪个老师不想教好自己的学生的!
        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http://www.bzrzy.cn/blog/?13016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3
          • 经验828
          • 文章31
          • 注册2008-11-26
          谢谢支持。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