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8
    • 经验656
    • 文章51
    • 注册2008-11-01
    做老师,惩罚学生有时候是身不由己啊!
      说到惩罚方面,我们做老师的也知道骂人,打人,惩罚他们都是不对的,我还甚至对我的学生违纪的采取唱歌,跳舞的形式,但是他们就是不会,他们喜欢我们罚他们跑步,做俯卧撑,冲厕所等,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做一名出色的班主任是每个老师的最大的心愿!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61
      • 经验50149
      • 文章679
      • 注册2008-04-09
      只要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罚惩不是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的思路行事了!
      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http://www.bzrzy.cn/blog/?13016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8
        • 经验963
        • 文章58
        • 注册2008-12-01
        不要总想这些无用的招数,教育是要用脑的
        粉饰人生,笔眷未来;人生未来,粉笔眷饰!
        感慨世间,叹息炎凉;世间炎凉,感叹慨息!
        (广东省韶关市QQ:446038212)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
          • 经验29
          • 文章11
          • 注册2008-11-25
          控制自己的情绪,换换方式对待学生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5
            • 经验3138
            • 文章42
            • 注册2008-11-25
            做老师,惩罚学生有时候也是必要的,只不过,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请看专家的说法:

            【孙云晓】对孩子只有赏识没有批评与谋杀者无异
            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 2008-11-18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艘试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那么,父母与教师便是导航的罗盘和灯塔,必须时时提醒缺乏经验的小船长,哪里有险恶的暗礁,哪里是畅通的航道。
                 毫无疑问,处于导航者的位置,如果只是赞赏小船长的勇气与智慧,而不发出前方险情的警告,恐怕与谋杀者无异,尽管他可能爱心无限。

                  这便是我读《别闹了,孩子》一书的感慨与联想。

                  我相信,读过《别闹了,孩子》一书的中国读者,可能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惊讶:这是美国人写的书吗?怎么和中国父母的想法一样呀?美国的孩子不是很自由吗?他们的父母怎么会有那么多惩罚措施呢?

                  这些正是我的切身感受。我注意到该书的作者塞斯娅•怀斯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父母培训项目的副教授,并且是一位拥有临床社会工作许可执照的教育专家。2003年的春天,我曾访问过洛杉矶。在那座拥有好莱坞和首家迪斯尼乐园的世界名城里,怀斯女士的教育建议,引起广大父母的热烈响应,足以证明她的见解耐人寻味。

                 就中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家庭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显著的标志就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制走向民主。说的具体一些,越来越多的父母们觉醒了,他们逐步放弃了棍棒教育,开始接受尊重孩子甚至向孩子学习的观念。中国的家庭教育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而学校教育往往走得更快更远。

                 作为从事过30多年教育与研究的人,我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常常困惑不解。当我应邀去深圳和呼和浩特等地讲课时,谈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居然应者廖廖。一些校长和老师们告诉我,他们绝对不敢惩罚学生。

                 天呐!一种只能表扬奖励不能批评惩罚的教育,不等于任凭学生信马由缰的在高速路上驰骋吗?对于优点突出缺陷也深刻的当代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放弃责任的教育,也是一种制造隐患的教育。

                 自然,民主的教育是最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教育,但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都是民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惩罚或者叫惩戒,是指一种扶正祛邪的教育手段。惩罚的核心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其方法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原则是尊重孩子。惩罚教育与棍棒教育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惩罚教育是培养主人的教育,棍棒教育是训练奴才的教育。

                 问题在于,中国的父母们谙练棍棒教育之功,而对惩罚教育之妙颇感陌生。也许,《别闹了,孩子》一书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每个父母都应当记住,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

                 仔细阅读《别闹了,孩子》一书,给我另外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教育若想卓有成效,必须观念与技术并重。家庭教育不是理论教育,而是一门实用技术,是怎么办的教育。正像哲学里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能否在家庭教育中切实有效,是检验家教理论的惟一标准。

                可以预料,中国的家庭教育乃至于整个儿童教育,将走向技术时代,即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多种具体方法,来攻克教育难题。如同医学取得的伟大成就那样,一个人感冒了或腹泻,不必讲过于深奥的道理,吃几片药即可见效,对儿童尤其如此。儿童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讲大道理不如培养其行为习惯。

                请注意,教育问题远比生理问题复杂。教育问题往往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所以,无论怎么重视教育技术和方法,都不应该忽视教育理念与教育原则的指导作用。真正优良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必定是浸透了科学思想的结晶。在这方面,《别闹了,孩子》一书做出了非凡的探索。

                当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文化渊源不同,教育自然应有不同的特色。值得欣赏的是,怀斯女士对于孩子沉迷电视和电子游戏、追求名牌服饰、撒谎、挑食、煲电话粥等问题的细致分析与建议,一定会给中国父母以启迪。要知道,这些麻烦的事情曾让他们头痛不已。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怀斯女士的技术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她视“禁闭”为“一种万能的、使用方便的‘后果’”,恐怕就需要商榷。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现代教育是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合的教育。我想,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合所有孩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中国这句俗话还是充满智慧的。

                我感谢怀斯女士的创造,也感谢海南出版社引进这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书,更感谢广大读者朋友阅读与实践。我恳切希望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发行能够带动一种新的教育气象。

                                        2003年6月29日于北京世纪城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21
              • 经验1938
              • 文章206
              • 注册2008-11-18
              人人都崇拜英雄,因为他们身上有正气,有硬气.
              霸道的班任是男孩们的偶象.
              你这样惩罚他们,他们认同.说明他们心里是赞同你的.
              你顺应民情,何乐而不为呢?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