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ACE=Times New Roman]08[/FACE][/B][B]阅读:享受不尽的思想盛宴[/B][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B][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 [B]薛文平[/B](江苏武进鸣凰中学213164) [/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教育如水,有积乃大”。盘点[FACE=Times New Roman]2008[/FACE]年读书生活,在与大师和同行的对话中,让阅读引领生活、指导教学、生成智慧,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教学行为、探寻人生真谛,让阅读拷问心灵、涵养精神。[/FAC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B]草根的声音:平凡与收获交织前行[/B][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SIZE=3]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这是基于教育实践的日积月累的思想积淀,对自身教育行为的真实的反思。该书读起来让人感觉到远离刻意的人为雕饰,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而让我们遗憾的是,我们为什么常常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置若罔闻,错过了去发掘,去探讨和研究的机会呢?[/SIZE][SIZE=3]教师真正做到心平气和地读书、心平气和地教书是很不容易的。薛瑞萍是普通而又极具思想的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其职业观是“爱读书、爱学生同样重要”[FACE=Times New Roman] [/SIZE]她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FACE=Times New Roman]——[/FACE]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大量地,高品位的阅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和实践……这就是薛瑞萍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就读自己喜欢的,就写自己想写的,从不雕饰,率真,真性情,就干自己想干的,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把真诚、思考、积淀融入工作、学习中,让工作、学习变得有情,有力,有味。[/FACE][SIZE=3]走向教育研究之路的薛瑞萍,对教育的思考成了她的精神的乐园和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可以读到大量的作者记录下来的感悟教育名家的哲思妙语、智慧艺术、精神追求、经验成功,阅览过程中记下妙言警句、睿智哲言、精辟段落……。[/SIZE][SIZE=3]作为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普通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确有限,作者最终还是摆脱了社会的不屑和蔑视,走出自卑、菲薄和低迷,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走自己的路,终于能从“沉默的大多数”里走了出来。[/SIZE][B][SIZE=3]薛文平:《生于草根 起于云水——读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发表于《江苏教育》2008年10月)[/SIZE][/B][ALIGN=left][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ALIGN][ALIGN=left][B]人格之标杆: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B][/ALIGN]
[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B][SIZE=3]《过去的教师》认为,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教师应该是属于知识分子群体,然而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教师对社会的影响却屡屡受到非议,更谈不上所担当的社会责任。[/SIZE][SIZE=3]读《过去的教师》,凝望前辈的背影,不禁感慨一个时代真的过去。在社会日益开放、意识形态多元、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当今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令人堪忧。对此,让人不禁回想起,中国曾经的那个时代(抗战前后)可谓内忧外患,而教育者却能坚守理想,创造出教育奇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在《过去的教师》中,[FACE=Times New Roman] [/SIZE]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平凡的教师,虽然没有绝伦逸群之处,但却对无数学生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些“过去的教师”有志,也有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之先进也令当今的教育家们惊叹,本书中相当多的文章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教育是理想的职业。教育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人,教育要培养人的尊严,所以教师不能没有理想和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保持文明与进步,教育者当然要有理想有人格!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要铸就美丽的人格,因而教师必须是理想主义者,应保持着完整独立人格。[/FACE]该书辑录了众多名家关于“过去的教师”的回忆与追思。讲述半个世纪以前的老师们是怎样教书的,是怎样对待学生的,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那些过去的教师,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相信自己的工作是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所以自始至终站着教书,倾心育人。读这样的好书,总是不间断地引起我对现行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深深依恋、倾心、思考和探索。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身教和言传并重,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魂,扎牢自己的根。[ALIGN=left][B][SIZE=3]薛文平:《人格之标杆: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读<过去的教师>》(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7月 )[/SIZE][/B][/ALIGN][ALIGN=left][B][SIZE=3][/SIZE][/B][/ALIGN]
[B]感悟李镇西:共同体验教育的幸福[/B][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B][SIZE=3]在当今各种文化交汇,主流价值缺失,传统与现代冲突、个性充分张扬、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时代,也许所有的老师会感到现代教育中传统的道德说教已变得那样苍白无力,师道尊严似乎沦丧。因为社会的某种畸形和一些丑恶现象的增多,学生对于劳动与收获、付出与成功、奉献与获取、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似乎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师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作者指点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个人专业发展和家庭社会生活中追求师生共同发展、享受教育幸福的迷津。读这本书时会感觉到是在和作者一起品味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一起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生成教育智慧、享受教育成功的快乐幸福。[/SIZE][ALIGN=left][SIZE=3]如果想要体验教育的幸福,教师首先要做到[FACE=Times New Roman] [/SIZE]“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朴实的话一直是李老师追崇的人生目标和为人之道。“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他把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写出来,读者读起来是享受,我相信他写书也是享受。把教学当作享受,同时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老师,是好老师。”[FACE=Times New Roman] ([/FACE]教育家魏书生语[FACE=Times New Roman]) [/FACE]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和感动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FACE][/ALIGN][ALIGN=left][SIZE=3]李镇西认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只有让自己的课越上越精彩,并进行教育科研取得成果,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道路……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仅有的幸福。[/SIZE][/ALIGN]
[SIZE=3] [B]薛文平:[/B][B]《[/B][B]感悟李镇西:共同体验教育的幸福—— 读<做最好的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2008年9月)[/B][/SIZE][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B][B]追寻真教育: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B][B][SIZE=3] [/SIZE][/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SIZE]《慢教育》为你打开的,是一种慢慢氤氲心灵、慢慢丰富生命、慢慢滋养职业的教育之美。我们现在需要给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寻一个生命的原点,一个思想的源头,一个美好的上游,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那些可能熟悉得厌倦的教育场景和各种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我们现在需要把自己从“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FACE][SIZE=3]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呢?因此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SIZE=3]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3]本书作者张文质认为,“人的精神需要不断处于书籍与生活之中的‘流亡’状态,这样才不易于落入俗套、僵化和各种各样的陷阱,才能始终保持聆听、沉思的状态。只有强健而自由的思想,才是我们生命最后的依赖。”[/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B]薛文平:[/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B]《放慢教育的脚步—读<慢教育>》(发表于《教育前沿》2008年9月)[/B][/FACE][B][SIZE=3] [/SIZE][/B][B][SIZE=3][/SIZE][/B][B]爱就是在他人的幸福中寻找自己的幸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3]有人说,教育家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也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们的孩子们以幸福、快乐和健康成长。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的爱,就在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也就是说,在给予他人的幸福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中国需要教育家,中国的教育更需要智慧。[/SIZE][SIZE=3]教育家的眼光总是向前的——向着前往的地方。教育家的姿态总是一种“将要”的姿态——将要向新的目标前行。将要有新的理想,将要有新的创造。尼采后来说得非常透彻:“所谓天才——不过是寻找更高的目标,和前往那里之手段的人。”教育家总是在给自己竖起一根根标杆,随时准备去跨越。[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3]教师的价值在于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爱事业,才能成就事业,对事业的爱有多深,事业的成功率就有可能有多大。一个不爱事业的人,即使有才华、有能力,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大凡教育家,他们的人格特征上都镌刻着一个大大的“爱”字。其二,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创造。其三,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幸福的理解。的幸福观建立在对教师生涯的价值体验上,这种价值体验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不断推动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对教师生涯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在他们心中筑起一块精神高地,引领着他们向高峰攀登。[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3]本书汇集了国内优秀教育专家的生平事迹介绍和访谈录,围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等展开,展现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径。每一页都能带来启迪和快乐![/SIZE][SIZE=3][B]薛文平:《教育家是这样炼成的[/B] [B]—[/B][B]读<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发表于《青年教师》2008年12月)[/B][/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