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3
    • 财富1
    • 积分1326
    • 经验25241
    • 文章1209
    • 注册2011-03-07
    感谢编辑 《浅谈农村学校德育评价的错位及其建议>
    [P]发表于《新德育》2012.8[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FACE][/SIZE]浅谈农村学校德育评价的错位及其建议[/FACE][/SIZE][/ALIGN][/P][P][/P][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江苏省建湖县沿河中心小学胥加洲 224713 qq827376158[/FACE][/SIZE]手机18796545116[/P][P][FACE=宋体][SIZE=12pt]德育即育德。德育工作就是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德育习惯的过程,而德育评价在转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好的德育评价有利于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很多农村学校由于思想上认识的不足和重视程度的不够,对于德育工作往往还停留在活动上,自然德育评价更容易错位,一些不良的评价甚至对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起着相反的作用。笔者长期在农村小学工作,针对农村实际情况,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及其建议。[/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一、道德评价主体的错位及其建议。[/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教育需要交流,道德评价也是交流的一种,其交流方式一般是多向的、互动的;在农村学校里,由于德育评价主体的错位,导致这种交流是单线的、单向的。开始这种方式还是积极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主体错位的评价方式反在道德习惯养成中反而起着相反的作用。[/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农村里,大多数中青年出去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也许他们是对孩子太溺爱或者是不懂得教育方式,孩子犯了错误,祖辈们总喜欢说:“上学校把你(所做的事)告诉老师。”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一方面主动把道德评价的主体权利拱手让给了老师;另一方面,也在孩子心中树立了教师的权威。[/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孩子很小的时候,祖辈还灌输他们:“要听老师话!上课要认真听讲……”再加上孩子年级小,所以他们对教师很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孩子间有了小纠纷,即使他吃我辣丝,我撞了他一下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总喜欢报告老师,等待老师做出评价。孩子这种依赖性的心理也相应地巩固了教师评价的权威。但这种集评价权于一身的教师往往由于师生交流的不畅,处理问题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是从教师个人情感出发,这容易对孩子做出不公正的评价,从而给孩子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孩子在青春叛逆期间,这种主体错位的评价更容易激化矛盾,起着相反的作用。其实,孩子这时候更有主见,也更在乎周围同学的评价。但教师在这方面往往还没有转过弯来。[/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德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评价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它需要从孩子自身出发、结合家长、同学、教师乃至社区做出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全方面的,完整的。主体错位的评价极易得出错位的结论,也更容易培养出“两面人”,乃至“三面人”。针对农村实际,作为教师要改变评价主体的错位,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1[/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做一个倾听者。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的道德评价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对孩子做出评价时,要谨慎一点。凡事不急于下结论,先做个倾听者,让孩子自己谈谈想法,再听听同学的评价,也可以适当听听其家长乃至其他任课老师的评价。这样评价才有针对性,也更全面。评价的结果,孩子自然更能信服。[/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2[/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做一个沟通者。在农村学校里,孩子家庭或者所租地一是在学校周围。作为教师可以在上放学路上,或者其他时间,主动多到孩子家里走走,有时间听听老人的唠叨,周边邻居的评价,看看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一个沟通者,沟通孩子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搜集和反馈相关信息。这样一来使评价更有权威,二来便于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3[/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做一个组织者。真正的道德评价力量来自于群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师要逐步还权于“民”。首先需要健全组织,可以在班委会外设立学生评议委员会。给孩子申辩权,给该组织评价权。而教师需要做的只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倾听者。教师所掌控的也只是一个方向。只要评价不违反原则错误,教师就应该值得支持与肯定。这样一来便于教师轻装上阵;二来评价的结果,学生也能接受。[/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二、道德评价内容的错位及其对策。[/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道德评价,评价什么才是关键。农村学校里,其评价内容要么以智育代替德育,以分数代替评价,要么以常规代替评价。这种评价内容的错位,更容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一些阴影。[/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镜头一:临近期末,班主任在拟三好生名单时,任课老师与他交流,“某某给他一个三好生,最近成绩进步很大……”“他不行,最近成绩差死了……”三好生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德智体,结果却被分数和成绩直接代替了。[/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镜头二:每天早上,校门口总会有几个故事发生:有的孩子紧缠住家长,要买红领巾,原因在于红领巾没有带,班级会扣分;有的孩子站在校门口被督查人员逮住,眼泪直流。为啥,还是红领巾没戴!……德育评价内容结果被简单的考核代替了。[/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镜头三:课间,红领巾督查队在校园内巡视。“你玩小球的,扣1[/FACE][/SIZE]分……”“你不讲普通话,扣2分……”……在一些注重常规教育的农村学校,这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在农村学校里,德育要么简单等于分数;要么认真一点,等同于常规。这种评价内容的错位,必然会给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利因素。德育不是其他,其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动机,而不是结果;应该注重表现,而不是结果。因此,根据现状,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1[/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评价内容要全面。教育第一要务,就是育人;而育人首先必须重视德育,重视德育评价的内容。从家庭方面、学业以及班级活动、学校兴趣小组乃至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综合各方面评价,才是最权威的评价。其实,真正意义的差生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差生只是有些方面才能没有被挖掘而已。教师在德育评价内容中,既要看到孩子的不足,更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注重孩子兴趣、特长这方面的指导和培养。[/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2[/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评价内容要结合动机。我们不是在培养考试机器,我们是在教育孩子。道德评价内容除了注重结果外,更应该注重的是孩子动机。这个孩子今天迟到了,他为什么迟到;某某和某某打架了,他们为什么打架。这才是德育评价内容的核心所在。不要仅仅盯着表面存在的问题,而要深入探讨孩子的动机。有很多时候,孩子是善意的,只不过表达方法错了。这种造成后果的表达方式,这种善意的错误,我们评价时应该注意呵护孩子的善心。因为造成物品的损失,将来可以再有;但是孩子的善心一旦丢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评价内容更应该从孩子的动机出发,而不是仅仅盯住孩子有没有讲普通话、有没有戴红领巾这些表象。[/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3[/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评价内容要肯定为主。现行的评价内容是以批评为主,但在孩子道德习惯养成中,需要的是肯定。驯兽师驯兽时,一般对动物做错了视而不见,而对它们做对了却及时肯定,并作出奖励。当然这里把学生当做动物,有点不太稳妥,但道理一样。过分注重惩罚的评价往往只给孩子留下沉重的负担;而注重肯定的评价,往往却给孩子一天的快乐。快乐才是孩子的天性,才是当前教育最需要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三、道德评价过程的错位及其对策。[/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德育活动过程中,评价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农村学校里,教师往往总是以惩罚过程代替评价过程,也总喜欢 “{[/FACE][/SIZE]秋后算账”。活动过程中,教师既不及时跟进,又不听取同学意见,导致最后评价时,只点评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平凡小事”却已丢到九霄云外。这种不负责任的评价最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师还坚持师道尊严。因此针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P][P][FACE=宋体][SIZE=12pt]1[/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评价过程需要及时。德育应该摒弃说教,而小学教育是以活动为主。德育也应该贯穿于活动之中。据科学研究证明,活动过程中,适时评价是最有效的。班级大扫除,教师对劳动积极的孩子一两句肯定;体育训练中,对训练辛苦的孩子道一声辛苦了;看见孩子主动捡起地上的废纸,教师要及时表扬……这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来说,却犹如莫大的欣慰。因为他们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得到了认同。道德评价过程就需要这样,它需要教师一双慧眼,一颗爱心,及时关注孩子的动态,才能及时作出评价。评价应在过程中,这才能发挥评价的最大作用。[/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2[/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评价过程注重品质。惩罚不等于德育评价,赏识才是教育主流。德育评价也需如此。赞赏评价不仅仅是根据结果,还需要根据过程中学生表现而定。重过程轻结果,才是本意。上学期我校开展绳操活动,在绳操训练中,有一个男生,估计平衡感不怎样,跳绳样子也不雅观。但是他训练非常认真,别人在玩,他却在一遍又一遍地跳,脸上挂满汗珠,还在跳。说实话,这种精神感人,我当时就是肯定了这种精神,还让他参加了演出。其实,他跳绳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训练当中的一种精神。德育更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孩子意志力、坚忍不拔的耐心等心理品质方面作出评价。因为这才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这才是决定孩子将来走多远的最重要因素。[/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3[/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评价过程需要指导。德育评价过程中需要跟进,也需要肯定,但更需要指导。评价是德育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催化剂。孩子做得正确,需要赞赏;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不能无视。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这才是评价的最佳良策。[/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2pt]德育在农村学校里往往是被淡化的,其评价也往往容易错位。在解决过程中,无论何种方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只要教师心中有爱,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心中有爱,孩子都是天使。贯穿德育,倡导正确的德育评价,最为关键一点就是引导教师对职业的忠诚,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这才是改变德育评价错位的最佳策略。[/FACE][/SIZE][/P]
    [ 此贴最后由夏宇轩在2012-10-24 14:59:59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1548
    • 经验56461
    • 文章1403
    • 注册2009-06-10
    [P][FACE=宋体][SIZE=12pt]德育在农村学校里往往是被淡化的,其评价也往往容易错位。在解决过程中,无论何种方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只要教师心中有爱,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心中有爱,孩子都是天使。贯穿德育,倡导正确的德育评价,最为关键一点就是引导教师对职业的忠诚,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这才是改变德育评价错位的最佳策略。[/FACE][/SIZE][/P][P][SIZE=3]是啊,我们农村中职教师就是专门接收德育教育失败者的。[/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3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