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ACE=Times New Roman]2008[/FACE][/B][B]《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B][B][/B][B]编者按:[/B]根据评审组成员意见和读者反馈,我们评选出2008年度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2008年,因为有了他们以及所有推动读书的人们,我们的阅读步伐才更加坚定,我们的阅读理想才更加宏远,我们的阅读事业才更加壮阔。阅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觉和精神长跑。2009年,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引领这个队伍。[ALIGN=center][B]那些为爱而推动读书的人[/B] [/ALIGN] 年末岁首,《读书周刊》再一次开始了年度推动读书人物的评选工作。 坦率地讲,拿起笔来,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2008年的确是不平静的一年,是让人心潮起伏的一年。每每回忆这一年的历程,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郁结于心。而在所有这些情感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迹的,却是汶川发生地震后的日日夜夜。但是,一想起那个时刻,却又觉得没有什么可好说的。是啊,在那段时间中,周刊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干什么呢?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家还是忙着组稿,忙着编稿,忙着排版,忙着与作者们联系……这些事情都是极为平常的。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的话,就是那会儿走进周刊的编辑部,那里面似乎更为安静,人们也更为忙碌,连打电话约稿的声音都比平时轻了许多。也是在这种安静和忙碌中,似乎更让人感受到那个大时代的氛围,那个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我们这个国家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压力也正无声地落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 的确,在那个时刻,周刊的同仁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大家只是在用行动完成一个简单而质朴的心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这种具体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民族,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周刊的每一名编辑人员也都是普通人,也都在竭尽所能,用普通人的行动去告诉世界:我们还在,我们还要发出声音!更多活着的生命还在呼吸,还在奋斗,还在前行!我们敬仰那些奋战在前线的人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无法走到前线,只能用我们具体的行动去支持处于危难中的民族,支持处于困苦中的同胞!而这也正是这个国家无数普通人的平凡选择。 我们看到,在危难中,国家领导人告诉灾区的孩子们:要好好活下去,要好好读书;我们看到,当灾难降临,余震未平之际,如何让孩子们继续读书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我们看到,越是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越是坚定地选择了读书;我们还看到,无数的普通人捐出自己微薄的薪金,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重新获得读书的机会。 这就是国家、民族、人民在那一刻的无悔选择!这种选择在那一刻曾怎样地激励着我们,并催动我们继续坚定地将读书活动进行下去。也因此,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中国,更多的人加入到推动读书的行列中来;我们看到,更多的人以一名普通人的身份,默默地将读书的种子撒播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我们看到,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我们看到,正是这个朴素的愿望,把我们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 有时候,笔者总是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催动人们作出这种选择?笔者甚至有些困惑,这一行为的动力何在?有一天,冰心女士的《小桔灯》重新进入了我的眼帘,让笔者重新感受那段文字中所包含的简单而质朴的温暖。小桔灯,它的光不可谓不微弱,只能照亮路人前面短短的一段路;小桔灯,不可谓不渺小,在黑夜中瞬间就被吞没;小桔灯,不可谓不普通,它的制造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在这一切的“小”中,“小桔灯”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曾长时间困惑于冰心女士的这种写法,也因此长时间将这篇文字束之高阁。直到目击了那场民族的灾难之后,当这几个字重新出现在眼前,才突然明白了其中的真谛。那是一个关于“爱”的秘密,一种关于“爱”的情感。一个普通的孩子,当自己的亲人面临不测之际,当一个普通的朋友面临困境之时,她没有惊天之举,只是将手边编织成的一个简单的“小桔灯”赠与他人。这是一种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不正蕴含了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他人的爱吗?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处于黑夜中的人来说,不也是一种温暖吗?也因此,我感受到了作家在黑夜中,望着眼前那盏小桔灯时,所感受到的淡淡的暖意。它不是什么崇高的力量,但却可以让一个已经习惯于寒冷的人获得坚定地活下去的勇气。在黑暗中,作家没有放弃希望;在民族的困苦中,她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她坚守着坚定的信念,她相信那普通的灯火中,正燃烧着爱的力量。爱,在更多的时候,不是什么伟大的行动,不是什么惊天的壮举,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双明亮的眼睛,还有平常得让你无法记住的只言片语! 正因为爱,在困苦中,我们这个民族追寻着希望! 而《读书周刊》所推举的这些人,不也正是对这个世界有着浓浓爱心的人吗?他们不正是为他人送去“小桔灯”的人吗?这灯光并不明亮,但却可以给人以帮助;这工作十分平常,但却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这事业十分普通,却可以给人以勇气。而这才是身处困境中的人所最需要的![SIZE=3] 推动读书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我们愿意把它做好!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每一个努力推动读书的人所共有的信念。读书需要一种爱的精神,越是在困难的时刻,就越需要坚定这种信念。因为,读书是将民族历史书写下去的重要方式,读书也是将民族精神传递下去的重要方式。而《读书周刊》也愿秉承这一精神,以期与民族各界的有识之士,共同发扬这一精神。[/SIZE][SIZE=3][B]2008[/B][B]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B][/SIZE][SIZE=3](排名不分先后)[/SIZE][ALIGN=left][SIZE=3]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两课”重点学科研究员[/SIZE][/ALIGN][ALIGN=left][SIZE=3] 获奖理由:从文学阅读到学术阅读再到哲学阅读,从乡村少年到文学青年再到知名学者,随着阅读层次的推进,他的社会身份在不断变化,生命维度在不断拓展。回望自己的人生轨迹,他说:“阅读培育了我的生命情怀,滋润了我的生命质地,提升了我的生命境界……阅读改变命运,阅读滋养生命。”阅读不仅是他由来已久的生命姿态,也是他一以贯之的职业追求和社会理想。在从事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的同时,他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姿态和眼光,坚持不懈地推动和引领教师阅读。他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和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他开博客、写文章、荐书目,为更多相识或素昧平生的教师打开了阅读视野;他组织“麓山之友”教师沙龙,通过阅读滋养教师心灵,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他是一位走出书斋的学者。他所理解和推动的阅读是一项壮美的公益事业。透过他的思想和实践,我们看到精英思维和草根心态并行不悖,看到教师阅读和教育改革互动互成。[/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王雷英: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校长,全国第四届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SIZE][/ALIGN][ALIGN=left][SIZE=3] 获奖理由:她深信“喜欢读书的校长肯定能够带出喜欢读书的教师,喜欢读书的教师能够带出喜欢读书的孩子,喜欢读书的孩子会带出一个喜欢读书的家庭”。她建立了一条“读书生态链”。在她的推动下,读书成为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成为联系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精神纽带。她以月末读书茶话、办公室图书漂流等活动积极营造具有浓郁读书氛围的校园环境,以小太阳节、读书学位等多种创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她组织校长论坛,邀请志同道合的校长朋友们共同探寻源于阅读的“心灵力量”和“教育幸福”。[/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她所推动的读书活动闪现着智慧的灵光和理想的色泽。她让我们明白,个人读书不仅是小事,也是国家大事,因为一个人读书,受益的不只是个人,还有他的家庭、社会和国家。[/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管建刚:江苏省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SIZE][/ALIGN][ALIGN=left][SIZE=3] 获奖理由:他自称“半路出家的读书人”,却在阅读中成就了自己的职业人生,也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有选择,有目标,才有阅读效率;有坚持,有反思,才有阅读品位,而效率与品位兼有的阅读才是成功的阅读。“读书滋养生命,写作确证人生”,他认为阅读必然基于某种“需要”,而写作最能激发一个人的读书热情。他注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对接和互动,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以写促读、以写导读、以写融读、以写化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在作文教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性变革。 [/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在追求“读以致用”过程中,他不断探索阅读的价值增长点,为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命成长撑开了无限空间。[/SIZE][/ALIGN][ALIGN=left][SIZE=3] [/SIZE][/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