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陈晓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范例




    [LIGHT][B][COLOR=red]陈晓华(红袖)――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范例[/COLOR][/B][/LIGHT]



    张万祥



        说明:陈晓华是我敬重的朋友。他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始终担任班主任;这些与我相同。可是,取得的成绩却是我“鞭短莫及”的。起码在四十年龄段,他远远地超过了我。今年他46岁,已经出版了三部专著;我的第一本专著――《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经朱永新先生的鼎力相助2002年12月问世,我已经59岁了。所以,我一直利用外出讲学的机会向青年朋友们推荐陈晓华老师。好好研究研究陈晓华,也是我的一个夙愿。现在,趁第六届心教育实验研讨会召开的契机,我终于沉下心来,对陈晓华做了粗浅的研究,并以此作为礼物,奉献给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



         如何指导“班主任专业成长培训班”的青年朋友们快速成长,是我近段时间朝思暮想的问题,近日我集中时间研读了陈晓华老师的三部书。我忽然感悟到,这是个关系到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极好的生动具体活灵活现的范例。所以,我把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奉献给培训班的学员以及广大的青年班主任朋友们,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实践反思。

        毋庸置疑,陈晓华老师(红袖)是成功的,在教学上,他1984年大学毕业即任教于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1990年到深圳,在育才中学任教。在中学讲台上耕耘了22年,其间即担任语文,又任班主任。连续十二年获得深圳市南山区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1998年获得市级优秀教师的称号,是深圳市首批名师,广东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全国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2005年1月出版了《守望高三的日子》(福建教育出版社)和《追寻教育的诗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了《怀揣着希望上路》(教育科学出版社)。陈晓华在教育在线等网站上有很高的声誉,是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上的资深版主。

         我们说,魏书生是班主任成长的范例,李镇西是班主任成长的范例,丁榕、任小艾……这些闻名天下的班主任都是班主任成长的范例,而从陈晓华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可以探索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轨迹,取得借鉴,取得提速专业成长的动力。

    一、浓烈的情感是陈晓华的特点之一,情感架起了他与外界的通衢大道



       陈晓华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是经历的丰富,也许是多情善感。在我的教育过程当中,情感几乎是无处不在。怒骂中含情,对话中有情,演讲中煽情,课堂中更是渗透着真情。”他的情感是真挚的、自然的、恒久的、全面的、浓烈的。他具有善良的天性,发展到对生话产生了浓烈的情感,进而对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浓烈情感,对学生产生了浓烈的情感。这样的情感雕塑出他的热情、率真、质朴、谦逊、平易近人的性格。



        他对父母具有浓烈的情感。他多次哽咽着和他的学生们倾诉对父母的深情。他对83岁的老父亲2000年12月上旬去世的描述,催人泪下!!他对母亲一往情深,老母亲要回老家,他送。母亲二十几年都是住在城里,他为母亲置办生话用品,细心的他找了许多《知音》、《读者》等休闲书,特意购买载有旧歌曲的磁带、黄梅戏和越剧磁带。然后就是紧锣密鼓地给母亲安排生话,又陪母亲去父亲的墓地。有篇文章的题目就是《用“心”尽孝》,他确确实实用心在尽孝,陈晓华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孝悌”的精髓。他也注意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自己的学生,他说:“说实话,我班上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但我希望他们懂得感情懂得亲情,成为一个善于体悟幸福并且能够创造幸福生话的劳动者。”

        他对学生具有浓烈的情感。这一点的例子可以说俯拾即是。只举一点。下面是他的两次讲话的片断。前者是他代表全校老师在2004届高中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他说:“……我要对你们说,在我们迎来陌生的三年前的你们的时候,我会时时想起你们。在他们学习松散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严谨;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乖巧;在他们让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善解人意;在他们让我烦恼的时候,我更会想起你们给我的幸福。我要对你们说,无论你将来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劳动者;也无论你是一方父母官,还是普通平民;无论你将来走到哪里,在天涯海角,抑或是异国他乡,我要对你说,你都走不出老师的心里。”两年后,他带的普通班高三(1)班参加高考前夕,他对学生深情地说:“高三(1)班的同学们,无论你们考得好还是不好,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不管你们将来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劳动者,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你们走向哪里,在国内还是异国他乡,你们都走不出我的心里……”只有具备了浓烈的情感才会说出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终身难忘的话语。

        他记叙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9月间,学生为他庆贺教师节。他刚刚走上讲台,在全体学生的热烈掌声中,他接下了一件礼物――装满了五颜六色小纸鹤的密封罐。当天他回到家里,慢慢地打开密封罐,里面有香料,香气扑鼻,沁人心脾。几十只纸鹤精致玲珑,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学生祝词。这时的陈晓华沉浸在学生的情感海洋里,陶醉了。他对学生付出了浓烈的情感,学生也深深地爱着他。一个叫袁茗悦的学生在一篇题为《每一缕清风都是你》的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清风,你如此简单而又如此丰富,你细细地掸去我心灵上的尘末,轻轻地擦干我们脸上的泪珠。你在我们平淡的生话中,浸润着宁静,激活着热情,让人欣悦,让人难忘,让人怀念。在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会忘记你。我们的未来,都将有你耳濡目染,有你浸透爱心的陪伴。每一支粉笔都代表你,每一个笑容都有你。在我心里,每一缕清风都是你――我最亲爱的晓华老师……”

        只要和他接触,即使每一见面,也会为他的情感所打动、感动。他在学校有长足发展,他在网络中有一呼百应的人缘,他有了困难,即使不曾谋面的网友也会倾心相助,他和出版界有很深厚的友情……这都是他迅速崛起成长的保障,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具有浓烈的情感。



        更多的时候,我们从陈晓华的讲演中、教学中、生话中,感受到令人心潮澎湃的激情。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苦战在一线的老师们消磨了激情,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远离了激情。而激情对教育而言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如果,教育与激情再不相关,教育也就会走进一条死胡同。在我编辑的《教育精妙小语》中,有几条关于激情的隽永例子,引用在这里,以引起大家对激情在专业成长中的巨大作用的思考。



        1、教育是什么?它不仅给予知识,更是梦想的制造者。朗·克拉克对我们说:“教育者给予学生的内容中,最缺乏的是激情。”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美国)陈屹《教育者的故事》)2、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你应该时时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生命,为生命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自己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那时充满激情的你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动了课堂的空气,吹醒了沉睡的心灵,吹开了原野的花草,于是你拥有了生命的气息。(2004年1月8日《中国教育报》许洪清《老师,你还有激情吗?》)



        3、一堂课拥有了激情,教育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一个教师拥有了激情,生命将因此而灿烂。(2004年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话题:激情,语文教学的生命――编辑语丝》)4、师德应充满人文关怀。在强调爱岗敬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教师对职业、对生活的激情。这种激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的自然流露,它能震撼学生的灵魂,拨动生命的琴弦,点燃理想的圣火。(2005年五期《人民教育》周友富《师德的力量》)5、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我还认为:从事教育是要满怀激情的,没有激情,这份关爱就不会燃烧,只有燃烧起这份爱,师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育的魅力。(2004年3月8日《德育报》王国平《班主任心语》)






       二、诚挚的感恩是陈晓华的特点之二,感恩平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陈晓华说:“有了感激,就少了抱怨;有了感激,就少了冷漠。感激让我多了一份热情,感激也让我多了一份理解;感激使我有了良好的心态,感激也让我发现了学生的可爱。感激让我的批评变得友好,也让我的教育变得温馨。感激让我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也让我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怀揣着希望上路》17)”他还说:“感激学生,学生也会感激我们。如果是这样,天空会变得,空气会变得润泽,心情会变得舒朗,教育会变得充满温情和生机,我们的生话也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怀揣着希望上路》17)”他解释说:“也许是出身的低贱,也许是道路的坎坷,我对生话、对教师的职业,就多了一份敬畏和感恩之心。”

         感恩使他走出了低贱,闯过了坎坷。只要和陈晓华接触,就会感受到高贵的人品,就会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他感激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给他心灵的震撼,他感激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对他的鼓励,即使是朱永新先生赠送的亲笔书写的“长袖善舞,红袖善教”的贺卡也成了他的珍爱。他衷心感激他的学生,他时时不忘父母的恩情,他始终对生话怀有深深的敬意。

        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两部书的主编,我邀请陈晓华撰稿;作为天津市教委工委主办的《德育研究》杂志的编辑,我编发了他的几篇文章……而这些他都铭记在心,一而再再而三地感激,我告诉他消息,他感激;我寄去样刊样书,他感激;我寄去区区的稿酬时,他也会及时回信。其实,我是在借用他的影响,说白了,我是拉大旗做虎皮,壮我主编的书的声势。对他的感激,我实在是感激不尽,感慨不尽。有些青年班主任,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助他发表文章,而事后收到样书样刊,竟然就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反馈。就是打个电话,告诉我样书样刊收到这样轻而易举的事情都不屑于一做。

        其实,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接受过他人的恩惠,可我们是不是都用心记住这些,并因此多了一份感恩之心呢?其实,如果我们能怀着感恩之心面对生活,那么即使处在最困厄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看到生命的绿洲,从而怀着更多更大的希望面对未来。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假如我们不光懂得收藏,还懂得适时播种,那么我们就能给他人带去爱和希望,并因此挽救他们,或是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



        人们都愿意和知情达理的人交往,结为朋友。陈晓华是知书达理之士,人们愿意和他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感恩之心给陈晓华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功。

         三、炽热的追求是陈晓华的特点之三,追求促他大踏步前进



        2004年8月上旬,学校领导恳请刚刚从高三前线归来的陈晓华接手高三(1)这个为人们视为“人间地狱”弄不好将“身败名裂”的班级,8月9日在学校举办的庆功宴上,他想:“如果再年轻一些,我将热血沸腾,仰天大笑而去,因为这是挑战自我的机会,也是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我将有受命于危难之秋的豪情……可惜我年过不惑,豪情不再……”于是他酩酊大醉。这是真实的内心斗争的写照。难道他真是“豪情不再”吗?否!他永远是豪情万丈的,永远是豪情澎湃的。正是这豪情,让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怀揣着希望上路,怀揣着希望拼搏,怀揣着希望闯过重重难关,趟过道道天堑。正因为他具有炽热的追求,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意志,迎难而进的情绪,百折不挠的干劲。朱永新先生这样评价他:“有思考有反省有追求有梦想。”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有意志的接班人,就必须具有炽热的追求。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在教育上永远不会干出什么名堂的。学校教育是温情的期待,是热情的搀扶,是真诚的关怀,是恒久的鞭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人人都享有一份爱,让人人都得到尊重,让人人都享有机会,让人人都有所追求,让人人都主动参与,让人人都体验成功。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诸如公平正义、诚实信用、民族精神等人类文明的美好,都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实现着传承和构建。教师这个职业,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和信念,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因此,教师追求教育的信念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现实中,陈晓华深刻认识到-教育要有高尚的追求,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他说:“真诚对话,自省反思,放飞心灵,是教育的诗意;求异创新的火花,灵光闪动的言说,心灵的触摸与交碰,情感的摇曳与共鸣,也是教育的诗意;教育者与其对象唤醒着彼此的爱心与期待,并且引领他们在坎坷的路途中追寻着人生的诗意,在艰难与困惑中体悟和构建幸福生话,这更是诗意。与其说教育过程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如说是抒写一首明丽清新而又意味隽永的教育诗篇。教育者胸有诗意,就会行走在诗意间。”《追寻教育的诗意》这本书的题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矢志追求的教育境界。

        起点不高,是陈晓华自己承认的事实。可是,他却加大了生命的宽度,提升了生命的高度。无论是在《守望高三的日子》的艰难日子里,还是在《怀揣着希望上路》的崎岖山道上,陈晓华始终高举着烈烈飘扬的大旗,大旗上鲜明地书写着“追求”两个大字。陈晓华的成功启示我们,起点低不可怕,水平低不可怕,学历低不可怕,重重困难不可怕,屡屡挫折不可怕,只要追求得额大旗高扬,我们就一定开创教育生命的辉煌。否则,就会成为失意、黯淡、灰色、颓丧的俘虏,永远深陷于失败的泥潭不能自拔。根本就提不到教师专业成长了。这是何等可悲可叹的结局啊!



         四、深厚的积淀是陈晓华的特点之四,积淀保证他厚积薄发



         在教学上,陈晓华有很高的造诣。刚刚走上讲台,他所带的班级一跃成为市级优秀班集体,升学考试的成绩在全市名列第一,紧接着教学高中语文,在全市一炮打响。到深圳以后,他的教学成绩在强手如林的地方依然是名列前茅。这与他的追求息息相关,与他的钻研息息相关,也与他的深厚的积淀密不可分。

        说到他的深厚积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悟。一是文笔;二是口才。

        说到文笔,我们可以从他出版的三部书,尤其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这本书窥其全豹。看他的文章,不能不钦佩他的生花妙笔。如果没有长期的博览群书的阅读,怎能有这汩汩欢腾的语言的溪流?我从他的三部书里摘录了陈晓华的若干句话,最为我认为他拥有生花妙笔这个观点的佐证。

        《陈晓华教育小语》摘录――



    1、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既要对准心灵的弦,又要把温暖吹拂到学生的心坎上,树“威”靠魅力和智慧,树“德”靠亲和力与爱心,新官上任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输。(《怀揣着希望上路》6)



    2、有了感激,就少了抱怨;有了感激,就少了冷漠。感激让我多了一份热情,感激也让我多了一份理解;感激使我有了良好的心态,感激也让我发现了学生的可爱。感激让我的批评变得友好,也让我的教育变得温馨。感激让我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也让我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怀揣着希望上路》17)



    3、感激学生,学生也会感激我们。如果是这样,天空会变得,空气会变得润泽,心情会变得舒朗,教育会变得充满温情和生机,我们的生话也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怀揣着希望上路》17)



    4、威信不可刻意寻求,当一个教师不择手段为树立自己的威信而苦心经营的时候,说得难听一点,他已经远离威信的内涵了。(《怀揣着希望上路》26)



    5、威信是靠学识、水平、距离、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建立起来的。没有威信,拍桌子瞪眼睛也没有用,有了威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人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怀揣着希望上路》27)



    6、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关键看教育者的心态。教育者既要和学生融为一体,休戚与共,想学生之所想;又要跳出学生的圈子,用教育者的眼光,居高临下,睿智而理性地发掘和创造教育的契机。(《怀揣着希望上路》54)



    7、谈话和聊天其实是一门学问,当学生把老师找他们聊天谈话看成是一种荣幸甚至在心里暗含期待的时候,聊天必然是敞开心扉,不存芥蒂的。(《怀揣着希望上路》80)



    8、枯燥的生话,不时增加一抹亮色;繁重的学习,不时添加一点儿轻松;沉重的话题,同样可以说得热情洋溢,同样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怀揣着希望上路》98)



    9、教育讲究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和谐的关系以及人格的魅力。具体的方式方法可学而不可照搬,而精神和理念才是教育的内核。(《怀揣着希望上路》181)



    10、必要的时候试着调适一下自己的心态,转变一下自己某些固定的观念,展现在面前的也许是另一片蓝天。(《怀揣着希望上路》184)



    11、在困难的时候,指挥员不能倒下;在苦恼的时候,引领者不能迷惘。希望始终要小心珍藏,并且要始终飘扬在学生心中。(《怀揣着希望上路》189)



    12、我们对学生,少一分苛责,少一分失望,少一点冷漠,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多一分亲切,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温馨,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守望高三的日子》6)



    13、以“行百里者半九十”共勉,以功败垂成、功亏一篑为警策。教育者需要一种精神的大智,才能与学生共享秋月;需要有以人为本的大愚,才能愚学生共坐春风。需要冷暖自知毁誉不计的大气,需要真诚赏识易位移情的细腻,面对长途跋涉冲刺的疲惫与倦怠,微笑具有无穷的魅力。(《守望高三的日子》81)



    14、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呢?我以为,正道是在生话中体悟生话的正直和美好,感悟人间的至爱亲情,培植同伴之间的真诚的情谊,简笔勾画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在未来的学习生话中为自己的人生蓝图添色加彩,追寻有益于社会、造福人类、有益于自己的幸福生话。(《守望高三的日子》200)



    15、真诚对话,自省反思,放飞心灵,是教育的诗意;求异创新的火花,灵光闪动的言说,心灵的触摸与交碰,情感的摇曳与共鸣,也是教育的诗意;教育者与其对象唤醒着彼此的爱心与期待,并且引领他们在坎坷的路途中追寻着人生的诗意,在艰难与困惑中体悟和构建幸福生话,这更是诗意。与其说教育过程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如说是抒写一首明丽清新而又意味隽永的教育诗篇。教育者胸有诗意,就会行走在诗意间。(《追寻教育的诗意》2)



    16、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是巍峨雄浑,还是幽静俊逸的山;无论是飞流壮阔,还是飘逸清柔的水,在教师的心里,都应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教师是仁者,也是智者,应该用自己朗朗的心境和闲适的心态聆听心灵的悸动,用人性的光辉来温润我们每天面对的鲜活而迷人的“风景”。(《追寻教育的诗意》3)



    17、教育者源头要有活水,水质才能清澈;善于用已有的水力激荡其他的水流,激发水流的活力和潜能,让水流流得畅快,流得充满激情,流得温馨和愉悦。倘若我们教育的主体对象,在教育者的引领下,清澈明净,充盈着水流的机变与灵动,充盈着健康与活力,让他们带着教育的真意,带着对生话美好的期待,带着友善、乐观、明丽的信念走向浩瀚无穷的生话海洋,这应该是我们教育者追寻的境界。(《追寻教育的诗意》16)



    18、集体如棋,将帅兵卒各有所能,各显所长,弈者须洞幽察微,让集体的氛围规范个体成员的行为,在集体的期许下让个体从善如流。教育者当引领全局,建立集体的信念。使集体成为个体心灵的归宿,成为打造和张扬个性的熔炉,成为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追寻教育的诗意》70)



    19、当教师在心灵上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情感上和学生协调一致,并且在特定的时候,真诚倾听,积极引导,善于调控,主动沟通,利用和引导学生的活水,时时清纯来自学生的水源,再淳清自己的心灵,师生互清,师生互动,就一定会形成一股活力,汇成一片汪洋,为教育打造出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追寻教育的诗意》94)



    20、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话和服务社群的人。我们就像摆渡人一样,陪伴、引领一代代学子走向新的人生彼岸。(《追寻教育的诗意》215)



    21、美丽的守望,给抑郁的心房带来鲜活的阳光,给卑琐的心灵带来率直和真诚,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敞亮和清明,给无助的心理带来信心和希望。(《守望高三的日子》214)



        说到口才,不能不提及他的几次成功的演讲,尤其是在2004届高中学生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全校教师发言,既有慷慨激昂,又有缠绵低徊;既有抒情,又有记叙,声情并茂,神采飞扬,文采斐然……博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要知道,他是在群星荟萃的深圳育才中学中脱颖而出的演说家。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少不了对学生讲道理,启迪心灵,而我们看看这三部书里所记载的他的若干次讲话,,无论是对集体的慷慨陈词,还是对个人的绵绵私语,都是厚重的,都有很高的含金量,都打动了学生……这得益于他深厚的积淀。试想,如果胸中少笔墨,少书卷气,只知道就事论事……能够打动学生吗?学生的心扉打不开,学生也就无动于衷,教育就只有失败。

        五、顽强的毅力是陈晓华的特点之五,毅力促他攀登上事业的峰巅



        陈晓华是语文教师,他教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是班主任,几十个学生时时刻刻牵挂着他的心,他带的班级都是优秀班集体……我们试想一下,一位主科教师,要备课,要阅作文,学生大多又是尖子生,多学业要求比较高,老师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才能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啊!带班,几十位学生的方方面面,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世界,该牵扯老师的多少精力啊!陈晓华是个孝子,要关爱老人;他是个好父亲,时刻关心女儿;他是个好丈夫,要心系爱人;他热爱生话,热爱家庭,这些都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可是,他竟然出版了三部书,发表了上百篇文章,而且是网上的热点人物,长期担任版主,为青年朋友们排忧解难,解惑答疑,而且身体力行,坚持在网上发帖子。他没有分身术,他的秘诀就在毅力,而且是超乎寻常的顽强毅力。可以说,毅力促他攀登上事业的峰巅。看到他的成长足迹,网盲还能以时间紧张事务繁重为自己不读书不写作的借口吗?

        其实,人与人的差异往往就在是否具有毅力上。有了毅力,就会找到拓宽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毅力,条件再优越,也会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机遇垂青,也会失之交臂。生话中,有些人,也知道教书育人要读书,下定决心,捧起书本,可是用不了一个星期,就偃旗息鼓了;有些人,也懂得写教育笔记对专业成长的决定因素,可是记个十天半月,就马放南山了;有些人,也明白在信息社会,不能做网盲,应该学习新信息技术,应该驰骋在网络,于是上网,于是兴致勃勃地发帖子,可是过不了多久,就成了昔日黄花,再难觅到仁兄踪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专业水平怎么提升?



        六、认真地思考是陈晓华专业成长的保障之六,认真思考使他的工作精益求精异彩纷呈



        勤于思考、善于琢磨,是杰出人物的共同品质。科学巨匠牛顿说:“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划时代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勤于思考、善于琢磨也应该成为优秀班主任的个性之一。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重大冲击、众多困惑;而我们面对的是与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教育对象,他们具有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的“三不”特点。德育工作不能再靠老经验、老方法、老套子。时代背景、教育形势、工作对象的巨变,逼使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要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青少年具有现代观念的问题;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关系的问题,以及在国门大开之际,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接轨的问题;在生活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问题,如何提高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各种矛盾的问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品质与能力的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这一常谈常新的问题,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的问题,如何艺术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如何让主题班会对症下药的问题,如何发挥青少年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的问题;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的问题……多少问题要求我们去思考啊!而陈晓华在工作中殚精竭虑,开拓创新,力争每项工作、每次讲演都异彩纷呈。

        正因此,他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几成“经典”,试着分析几则。



         陈晓华成功教育案例分析(之一)巧妙引导学生感悟亲情



         不容否认,当今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确实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2004/3/13《新华网》:“改革20余年,中国的教育家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地追问: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葛晓音说:“大城市中许多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人生态度却非常消极和灰暗。2004年年初,王蒙、曹文轩在编辑全国中学生征文时,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主题是厌世和颓废。当今青少年存在的只要问题之一是不懂得感激生活、感激父母,情感的荒漠化;有的青少年或是对地球上的动物,或是对自己的小伙伴,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乃至对自己的生命,多的是冷漠、仇恨、冷酷,少的是亲情、温情、同情、友情、爱情;他们的心中缺乏爱,缺乏美,缺乏善良,更缺乏生活的激情。他们的心灵中没有争鸣的百鸟,没有斗艳的鲜花,没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没有清澈碧透的清泉……甚至没有一丝绿色,是一片寸草难生的荒漠。这就是亟待我们根治的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陈晓华审时度势,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感悟亲情》的主题班会。他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感悟亲情的青年,可是,学生不买账,一片唏嘘之声,有人作呕吐状,有人说“感悟亲情太肉麻”。坚持让学生思考,谈出个人认识,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发言是批评亲情,而非感悟亲情。面对这样尴尬,陈晓华思考的对策是――用真情激活学生的真情。他深情地展开自己生话中充满亲情温情的画面:1、1989年初为父亲时对女儿的爱;2、2000年12间老父亲去世前后的历历在目;3、自己小时候动手做陀螺,砍伤了手指,母亲心痛地流泪;4、父母在深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千里奔丧,趴在父亲灵柩上的时候,才悔恨地想起,自己对父亲做得太少太少,对他的养育之恩,谢谢都没来得及说一声。在真情实感的感召下,学生被深深震撼了,许多同学失声痛哭,这时,陈晓华只是说:“同学们,趁现在来得及,对你们的父母说一声谢谢吧!”当晚,陈晓华的信箱里有许多学生来信,其中一个同学写道:“……您给我们讲了您自己的故事,讲您和父母之间,和女儿之间的故事,朴实真诚,是老师情感的自然流淌,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心房。到最后,我们哭了,为那些故事而感动,也为我们草率对待亲情而惭愧。当您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自己的遗憾讲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又哭了。您对我们说,趁现在来得及,对自己的父母说声谢谢吧!您说自己很后悔在父亲在世时,没能亲口对他说声谢谢。您哭了,我们看到泪水从您的眼眶里流出来,大家都沉默了。那一刻,我们明白了您的用心良苦。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我学生时代中印象最深的一堂班会课,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泪水,因为它已经流进了我们的心里。正是您的眼泪,让这个寒冷的冬天挂着几缕温暖的阳光。也是您的眼泪,让我们仿佛在一夜间长大了。陈老师,谢谢您!这也是我们班同学的心里话。”毫无疑问,陈晓华老师设计的主题班会成功了,他以深情,以真诚,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打开青年对亲情封闭的心扉,这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亲情的种子。是的,教育者应该像陈晓华这样,经常开展情感教育,用亲情、温情、友情去温暖青少年的心灵。德育是人性的教育,一定要杜绝假大空。我们要告诉学生不仅要爱祖国、爱党、爱人民,还要爱自己的亲人、伙伴、朋友、老师,爱自己本身;爱社会,还要爱生活;爱他人与自身的生命,还要爱其他生物的生命。我们要告诉学生学会交际,要明白世上除了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之外,还有更多的互相帮助、相互提携、互相了解、理解,要学会宽容、宽让、宽恕、体谅,要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要亲近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还要关心他们情感上的需求。

        陈晓华成功教育案例分析(之二)巧妙带领普通班走出低谷



        我们可以把陈晓华“受命于危难之秋”,从2004年8月半道接受高三(1)班,到这个班毕业的2005年6月视为一个完整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陈晓华专业成长的深厚功底,从中可以借鉴许多。

        这是一个“散兵游勇”的普通班,是大家希望丧失殆尽的班级,是一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班级――陈晓华思考的是怎样找到突破口,带领学生走出低谷。从开始的就职演说,到一次次和学生心灵碰撞,一年间学生情绪的起起伏伏,阳光的时明时暗,成绩的忽高忽低,纪律的时好时坏……陈晓华大多是沉着应对,从容自若,经过深刻思考,准确抓住症结,开动脑筋,巧妙疏导,让充满温情的教育入脑入心,带领全班怀揣着希望,跋涉前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期间,他付出了许多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让我们欣赏一下他的几次演说。

         8月10日,是他直面学生的第一天,他思考的是:“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既要对准心灵的弦,又要把温暖吹拂到学生的心坎上,树“威”靠魅力和智慧,树“德”靠亲和力与爱心,新官上任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输。”这个“就职”演说太漂亮了。他首先问学生:“有临阵脱逃的吗?”,接着,告诉学生:“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堂”;进而哟进一步请学生:“给人生加个意义”;第四步,对症下药,告诫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最后,提升意义,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未来“给自己建造房子”。整个“就职”演说声情并茂,如春风吹拂,如春雨润泽。

        9月8日,对学生的第二次演说,中心是;“机遇,其实就在你身边。”经过一个月的引导教育,班级各个方面出现了勃勃生机,陈晓华这时思考的是如何增强学生的信心,抓住时机,奋发图强,重新启航。于是,他将自己的人生跋涉,如数家珍和学生款款道来。从大学里,抓住机遇,学习普通话,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说到在实习学校,担当示范课重任;参加工作后,自己如何拼搏,取得斐然的教学成绩,回忆和朋友编撰书的火热场景……最后,他语调缓缓而沉稳地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时时,假如当初放弃学普通话?假如当初坚决拒绝在系里上课?假如我实习时不是很优秀?假如我参加工作后马马虎虎?假如我和绵羊不在一起编写资料?平平常常的积累,也许和机遇无关,但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机遇有幸光临,也只能和机遇失之交臂。高三(1)的同学们,你们的机遇就要来临,能否把握,靠的就是平时的铺垫!”这样有情有理的教育,不是“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吗?不是比生硬的说理,声嘶力竭的说教作用大得多吗?

        9月底,陈晓华思考的是这样一个切实的问题:经过一段勤苦而艰难的学习,总会有懈怠的时候,应该在路上设立一个个加油站。于是,他以《为了我们的希望》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月考前的动员。主题班会开始,他抛出一个个问题:“我们曾经信誓旦旦,我们曾经摩拳擦掌,我们曾经表示要创造奇迹……一个多月过去了,我们是否信心依旧?我们是否依然慷慨激昂?扪心自问:面对今天,我们是否分秒必争?展望明天,我们是否依然信心百倍?”紧接着,陈晓华退一步,告诉学生近来的几次考试,成绩也许不尽如人意,这是正常的,学习是不能立竿见影的。然后,语重心长地引学生放远目光,要器重自己的读书机会,这都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铺垫之后,陈晓华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当一个伟大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千万要忘记自己的渺小。为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应该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我们应该出身汗,瘦身肉,为我们自己的梦想,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高三(!)班的奇迹,加油啊!”激荡心灵的演讲激起了热烈的掌声。陈晓华把学生的眼光又拉到眼前,表扬班内勤奋刻苦学习飞跃的某些同学,煽情说:“同学们,当学生处于期盼考试的状态的时候,大概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同学们,太阳既然能从西边出来,还怕我们不会成功吗?”掌声再次响起。这时的陈晓华十分亢奋,忘记了矜持,他像一个为壮士举杯践行的大将,走下讲台,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满期待充满信心地,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和同学们一一握手。同学们被感染了,一张张脸上都是充满信心和激情的神色。最后,陈晓华再一次高呼:“为了我们的希望,让我们一起加油!”教室里掌声雷鸣,经久不息。春潮滚动。

        陈晓华成功教育案例分析(之三)教育离家出走学生的典范



        陈晓华有不少教育个体学生的成功案例,其中教育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同学的案例更是十分精彩,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教育疏导学生上的过硬功夫。

        这是个比较孤僻,和母亲关系紧张的女孩子,一天,晚自习后,回家,和母亲争吵,一气之下,一走了之。给同学的短消息是从此不再读书,然后是关机。同学们四处寻找,找到后她坚决不回家。她父亲没办法,只好在宾馆里给她开了个房间。这时情况非常不妙,她坚决不再读书,而且,家里人都认为谁劝谁倒霉,这时陈晓华刚接这个班,对疏导这个学生没有把握。试着和学生预约见面,被断然拒绝。在困境面前,他经过思考,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们看看他是怎么一步步进行疏导的。首先不是批评,而是真情倾听,引导学生尽情地释放苦闷烦恼,产生了心理相容的转机。然后,是转移话题,站在朋友的角度,丝丝入扣,帮助她认识到离家出走属于主动离校,二是伤害了最敬重的父亲,三是告诫将失去最好的朋友,四是用学校生话的美好,来激起她对学校生话的眷恋,五是批评她轻重把握失调。从头到尾,态度是真诚的,谈话是自然的,交往是畅通的,最后,陈晓华轻声说:“我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朋友,我本来没有面子,但是,我还是希望你给老师一个面子,我们一起回家。我将把你送到家里,明天我会在教室门口等你!”问题解决了,她回家了。可见,陈晓华的专业水平。事后,他总结自己的体会:“当学生把信任交给你,越要珍惜这份厚重的信任;当学生视你为知己的时候,更要善待这份心灵的托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美丽与尊严。”




        《守望高三的日子》和《怀揣着希望上路》,可以说,是教育纪实。就这两部书而言,后者胜前者一筹,《怀揣着希望上路》比《守望高三的日子》更丰厚,更深刻,更生动,文笔更优美,教育艺术更精巧,给我们的启迪更深邃。《守望高三的日子》出版于2005年1月,《怀揣着希望上路》出版于2006年1月,仅仅相隔一年,我们就看到了陈晓华的飞跃。明年的1月,后年的1月呢?陈晓华在不断地推出教育的新诗篇。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红袖怀揣着希望上路,不仅记载着希望的厚重,而且也传承着一种梦想一种精神。相信他的弟子定能接过他心中的梦想,深藏心中,继续前行!”新教育在线总版主李镇西博士赞扬这位“直面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并且说:“我以我是他的志同道合者而自豪。” 陈晓华像匍伏的纤夫,艰难地坚毅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他像饱满的谷穗,低着沉甸甸的头颅,勤苦地思考,他会给我们奉献出教育的精彩,展示出他在“追寻教育的诗意”的路上龙腾虎跃的雄姿。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我们“怀揣着希望”“守望”着。

                                                 完稿于2006年7月9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美猴王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0
      • 财富4
      • 积分8027
      • 经验46310
      • 文章6420
      • 注册2006-05-16
         一切有成就的班主任无不是努力做好平凡的工作,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写作,我能成功吗?想想自己少了什么?
      让教育回归朴素!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393
        • 经验33282
        • 文章2455
        • 注册2006-02-28
            向陈老师学习!
            做一个厚重而充满激情的班主任!

            邮箱:sdfzsxhrh@163.com QQ:125731643
            博客:http://www.blogcn.com/u/68/68/jxsdfzsxhrh/index.html
        潜心教学 幸福育人

        sdfzsxhrh@163.com
        479845917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40
          • 经验5518
          • 文章168
          • 注册2005-03-22
          比照之下,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加油!
          做一个善教、博学而又快乐的教者!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0
            • 经验382
            • 文章37
            • 注册2005-02-27
            向导师问好。
            云之青我等着你。http://www.eduol.cn/web-ia/bbs/list.asp?boardid=14&page=1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
              • 经验5
              • 文章1
              • 注册2006-07-16
              我是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对学生也很信任,可能是因为我还不成熟,每次信任学生会改好以后 ,他们一旦反点错 我就觉得我有被骗的感觉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
                • 经验103
                • 文章6
                • 注册2006-07-11
                向陈学习,向陈致敬!
                做一个好班主任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0
                  • 经验479
                  • 文章50
                  • 注册2006-02-06
                  拜读
                  我自信,我成功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再次阅读,再次感动!真的彻底被红袖老师感动了!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
                      • 经验44
                      • 文章3
                      • 注册2006-07-22
                      感人,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陈晓华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努力。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
                        • 经验116
                        • 文章3
                        • 注册2006-04-20
                        深受感动,有这样的班主任真是学生的福气啊!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也成为一个有福之人!
                        俺是良民~~~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0
                          • 经验7308
                          • 文章180
                          • 注册2005-08-18
                          向大师学习!
                          不断努力的高中化学教师
                          既然选择了前方,就只能风雨兼程,欢迎来我的博客http://lzlzy26.blog.163.com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4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