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ed][B]一门“幸福的科学”进入中国[/B][/COLOR]
如果痛苦是一片黑暗,那么传统心理学便是在黑色的大海上艰难地寻找彼岸。如果幸福是一片明媚,那么积极心理学无疑是在阳光下滋养繁茂,让人们感受乐观、温暖和积极的力量!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财富抛尽韶华,为英名付尽青春,为权位苦熬人生……一路狂奔,无心领略风景,当奔至似乎本该充盈“幸福”的终点时,却一脚踏入虚无与空洞。其实人生的至高财富无非是幸福---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满足感,可是,幸福在哪里呢?
寻找泰勒博士
2006年6月,作为一家国际心理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我意外得知,哈佛大学排名第一名的课程居然是一门心理学课程---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从业人士,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直觉告诉我,这绝不是一个成熟、传统的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究竟缘何魅力,能够超越经典、直摘桂冠?
积极心理学打破了一百多年来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它并不针对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幸福可以通过练习后养成习惯。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第四次浪潮,这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
当积极心理学和泰勒博士的信息涌入我的脑海时,一个清晰的决定形成了:“寻找泰勒博士!”如果痛苦是一片黑暗,那么传统心理学便是在黑色的大海上艰难地寻找彼岸。如果幸福是一片明媚,那么积极心理学无疑是在阳光下滋养繁茂,让人们感受乐观、温暖和积极的力量!积极心理学将幸福从宗教和哲学的领域,纳入科学的范畴进行研究和探讨,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过的方法和手段,使幸福这一模糊的、个人化的主观感受,变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这不是人类的福祉吗?
给泰勒博士发出数封邮件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2006年8月,在两个月毫无进展的等待之后,我得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泰勒博士将受邀到上海参加一个哈佛大学组织的活动,该活动由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投资银行赞助。我紧急联系了我在清华大学《全球领导力》课程的导师、高盛前总裁约翰·桑顿先生,他也应邀在这次活动中发表演讲。我请桑顿先生引见,桑顿先生欣然答应了。但不巧的是,桑顿先生到达上海之时,泰勒博士却按行程即将离开上海。为此,我和《幸福的方法》一书的译校者汪冰博士决定贸然拜访。
有一种幸福叫知遇知音。当我与汪冰博士几经辗转,与泰勒博士在上海初次见面时,我们从第一个微笑和致意中,便读出了久已相识的宿缘。在接送泰勒博士从宾馆到会场的途中,我们谈论着对幸福主题高度一致的兴趣与感悟,沟通中美心理学发展历程,交流中国人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和挑战……
两天后,原本计划在上海逗留4天的泰勒博士决定与我们回到北京,深入讨论积极心理学进入中国的意义和模式……泰勒博士的讲课时间原来需要提前一年预约,但在随后3个月中,我们与泰勒博士密切合作和共同工作,2007年1月20日,泰勒博士便在中国首次开课。
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听到诸多炫目的宣传介绍后,期待着一场令人激动的演讲,期待着听完演讲后,一种积极的力量在心中高涨激荡……然而,在泰勒博士进行了第一场两小时的演讲时,我却相当不安!
泰勒博士在讲课时自始至终略带腼腆,语气平缓,既不高昂也不激动。观众们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没有被要求大声回应或起立欢呼,也没有人面露难以抑制的激动。演讲结束后,观众安安静静地鱼贯而出,有人似乎面露失望……
晚饭时,我不得不向泰勒博士委婉地提出:“有一些听众或许期望得到一种令人激动的现场感觉,或者能立刻感受到积极的改变。”
泰勒博士微笑地望着我说:“请允许我做我自己。”这是我所学到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一课:“做自己。”
邂逅幸福
听过泰勒博士的几次演讲后,我开始清楚地知道,积极心理学不是“多保证、少效果”的激情演讲,而是经过严格的实验与实证的心理科学。泰勒博士不是现场表演型的激励大师,而是在科学领域中,严谨地引领听课者发生悄悄的改变。
首先改变的是我。1月份泰勒博士讲课返美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研究院的全体人员开会。在会上我向大家真诚道歉:“非常抱歉!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对大家的工作要求苛刻,却少有‘欣赏式探询’(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方法),关注目标而忽略了你们是否有快乐的过程……如果你们在工作中不快乐或有过压力,我就是你们痛苦的最大制造者。对不起,我会改变的!”从那天以后,员工们开始“迈着春天般的脚步”快乐地工作,而我也从由责任、目标而生的焦虑与压力中解脱出来,让内心渐渐春暖花开,改变是如此真实。
2007年4月,泰勒博士第一次为中国高端企业家开设3天的课程。
那些企业家个个身经百战、充满智慧、思想深刻,却没有人听说过积极心理学。以他们丰富的经历,他们在怀疑一门心理学是否可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怀疑一个看似年轻的西方心理学家是否真的可以教他们如何获得幸福。
课程开始后,泰勒博士的第一句话是:“你们不会从我这里学到新东西,我说的每一句话,你们都知道。我要做的只是向你们提醒这些你们都知道的、但忽略已久的真理,并开始真正改变你们的生活。”
一天又一天,他用一贯平缓的方式娓娓道来……改变在无形与无声中发生,课上,企业家们起初怀疑甚至不屑的表情逐渐消失,抱在前胸的手臂放下来,垂下的双眸放出了光彩,他们为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的关于幸福的问题而沉思,课上的小练习他们一遍一遍认真地参与,或许,他们第一次离幸福如此亲近。
一位业内有名的女企业家说:“上课前,我觉得已身经百战,已是少有的积极和坚强,或许不太需要这门课程。但第一天课程的晚上,我4年来第一次流泪,而且是失声痛哭……一个人在世界上包装给别人看的东西容易做到,最难发现或最难面对的是心灵深处的东西,我现在感觉很轻松。当我接纳而不是抵抗自己的痛苦时,我走近了幸福。”
一位经历破产再度成功的企业家说:“课程没有令人震憾的结构或内容,很多道理我们都熟知,但课程令人非常震撼。这门课程对于目前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特别有帮助,我们在追求成功时,不必再以痛苦为代价,这门课给了我们既成功又幸福的机会。”
2007年7月,泰勒博士在中国进行第二次的3天课程,上课人数增至20人,全部是由第一期学员推荐的企业家,课后反馈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满意率100%!2007年11月份的课程必须预约才可有席位!
在课程中,我们将《幸福的方法》一书的初译稿作为课程讲义发给学员。其中一位学员是一家美国公司的合伙人,她精读完这本书后,马上在香港买了此书的英文版,送给她“急需幸福”的朋友们。许多学员在看过这本书后,认为此书与泰勒博士讲课的风格非常一致---在“润物细无声”中,以严谨的思维,透过自身经历与感受,用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领读者走向幸福。
一位正艰难挣扎于事业低谷,曾经显赫一时的企业家,在上过泰勒博士的两次课程后,毅然决定关掉自己的企业,潜心研究积极心理学,专注成为积极心理学的讲师。他说:“我曾经很成功,也经历过惨败。我关注心灵已经很久,看过很多宗教和哲学的书,而让我内心发生真正改变的是积极心理学。”他说,“泰勒博士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几乎每一句话都对我有启发。”
幸福是可以学会的
然而,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正如泰勒博士在书中所说:“只是阅读这本书(或其他任何书籍)本身,是无法令你的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的……你必须把它看作一本练习册,不断地反思和行动才行。”
2006年2月,哈佛大学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天生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泰勒博士,讨教如何才能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诀,泰勒博士便给出了下面的练习:
首先,大胆地去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情,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和难过,但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清楚地了解“人类有非凡的克服沮丧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他最初看起来那么糟,即使是丢掉了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回顾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和感悟到的自身优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泰勒博士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程并做相应的论文。
无论我们正处于何种生命状态---遭遇不幸,经历变迁;或追求卓越,名利双收;我们对生命都要负一个重要的责任---让自己更幸福。正如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所说:“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是一个---幸福!”为了找到幸福生活的实质和方法,积极心理学家们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一起,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结果表明,追求幸福具有简单可行的方法,它们绝对可以帮助你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它们是可行的。泰勒博士在书中说:“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帮助了我。”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是可以学会的!(作者系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1日第6版
【教师观点】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使学生感到幸福和快乐,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熟、成人、成才、成功并取得成就,从而减少学生心理上的郁闷情绪。阅读《幸福的方法》一书,受到了一定的启发,这些启迪对教师和家长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是一种情绪体验和表现,主观上能感受到是否得到了满足,而意义是个人对于事件的认识与评价在主观上能否达到自己的满意状态。快乐有短暂和长久之分,我们要培养学生既不断地产生短暂的快乐,也拥有长久的快乐,长久的快乐必须使其具有生活的意义和发展的目标,使学生体验到内心的快乐和展现出真实的微笑。但是,我们在教育中,有时的口误也可能蕴含着教育的误区。例如我们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激励学生,告诫学生刻苦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但这终归还是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其实,学生应该在快乐中学习,将快乐和活动的意义结合起来,使自己得到满足。
第二,幸福的获得需要有行动。根据对有关幸福文献的研究发现,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行动。”针对个人而言,基因是无法控制,也无法选择,对于事件的发生也没有太多的掌控权。但是泰勒博士的《幸福的方法》却使我们看到希望,即幸福取决于行为和练习。
人们有决策的力量,关键是个人能否实践与坚持。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探寻活动的意义,体验活动的汗水与快乐、成功与挫折、和谐与冲突等。
第三,从幸福到更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校,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幸福观,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把学习看成是完善自我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要求去痛苦地学习。
第四,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成长的烦恼,这些烦恼在外人看起来可能显得幼稚可笑,却是大学生成长所需付出的代价。作为教师和家长,切忌用陈旧的眼光评价学生,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实际上,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必须要靠当代大学生。
作为大学生,为了找到和体验自己的幸福,就需要探究和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所拥有的资源等,反省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如何将外在的要求与内在的兴趣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因此,希望大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并做到以下几点:
适应后改变环境。外部环境改变不了,就需要改变自己,学会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后,再来讨论改变环境问题。例如,大二学生杜颛进校后,发现理想的大学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渐渐地产生抱怨情绪,以致于无心学习,甚至想退学重考。他找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求助,通过老师的分析,他突然顿悟了。大学,不会因为自己来了,就发生极大的改变来适应新生的生活。其实,大学也像人的性格一样,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需要自己适应后改变,而且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觉得自己当时真是一叶障目,没有发现学校里有那么多的院士、专家、教授的学问之大、做人之美等都值得自己认真学习。
有了这样的积极想法,心安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还竞选上了校学生会干部,通过工作把自己想改变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在校学生的最大发展。
改变自己。既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重要的是面对问题的态度,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强运动,运用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等调整情绪。即使没有阳光,也照样要使生活灿烂。把忧愁转化为快乐,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子。别人行,我也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
学会意义转换,彻底改变悲观。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既然意义是人加上去的,那么一件事情可以有其他的意义,也可以有更多的意义;可以有不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好的意义。转换的办法是把句子中的“果”改为它的相反词,再把句首的“因为”两字放到最后。例如“因为我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学习没劲……”改为“我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所以我学习有劲,因为我要证明我优秀,我要给父母争气,我要改变现状,我要争取获奖学金,我要考研究生,我要用更好的成绩争取找到好工作,我要成为更坚强的人”等。如果有了这种想法,就不会再生活在悲观情绪中。
寻求专业帮助,获得美好人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帮助,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学,能主动去获取专业帮助的学生,都是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学生。我记得有一个学生,从本科开始到博士阶段,经常来进行咨询、分析问题,使下一个阶段获得更好的发展,后来他在全国的学科竞赛中拿到了奖项。像这样的学生,既节约了时间,又获得了好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明确成人意识。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已经进入成人的行列。
成人,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总之,当你想快乐时,没有人能阻挡住你的快乐。当你要幸福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幸福,从而达到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1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