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转帖]“2007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风采
    “2007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风采
      方永刚:生命有限理论创新无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主要事迹】
      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44岁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员方永刚“成绩单”的背后,是一个坚持信仰、不肯服输的灵魂。一人开设13门课,连续6年在学院的教学质量评定中被评为A级。1997年以来,先后下基层讲授政治理论课、作形势报告不下1000场次。
      2006年11月,困扰方永刚多年的“肠胃病”被医院确诊为结肠癌晚期,也让他这架超负荷运转的“永动机”不得不暂时停歇下来。然而在脆弱的生命和强悍的精神搏斗中,精神的力量占了上风,方永刚也把自己对生命的全部热望托付给了伴随他多年的三尺讲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去年4月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了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方永刚,高度赞扬方永刚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
    【颁奖词】
      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凭着对政治理论的执著热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身患癌症,仍心系三尺讲台。方永刚,像红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的生命,让党的创新理论之光照亮千家万户!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张光斗:与水“相恋”的世纪人生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主要事迹】
      张光斗,95岁的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工程教育家,用自己的学识与人生参与见证了我国20世纪水利建设历史的波澜壮阔。
      56年风起雨落,他一直走在与水为伍这条小路上;56年花开花谢,他在小路那头的讲台上倾注了满腔热忱。16位两院院士,5名国家级设计大师,以及为数众多的高级工程师、教授,桃李满天下的张光斗也将他那句“做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要先做人。正直,爱国,为人民做事”的座右铭在一代代弟子中传承下去。
      时光带走了太多记忆,而那些最珍贵的,却永远带不去,就像潮水退去留下闪光的贝壳。1934年,张光斗这个江苏常熟县鹿苑镇贫穷人家的孩子,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1937年,抗战爆发,张光斗放弃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到危难中的祖国。“现在应是报国的时候了!”当年那句铿锵誓词仿佛穿过70年的光阴,至今响彻耳畔。
      2007年春天,是这位耄耋老人献身中国水利水电事业70周年的日子。胡锦涛专程给张光斗写来贺信,高度赞扬他的崇高风范。
      【颁奖词】
    一位结缘于水的世纪老人,培育出国之栋梁、代代桃李,他把睿智和汗水,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水利建设。总书记称赞他,学生和老师称赞他,他留给世纪的是风范,是光和热!

    阿木冬·吐鲁甫:崇高师魂照童心
    新疆叶城县依提木孔乡恰斯木克村小学教师
      【主要事迹】
      2007年6月14日12时左右,正在学校农田实验基地田埂上休息的阿木冬·吐鲁甫,突然听到30米外的肖塔渠大堤上传来呼救声。他闻声奔向大堤,看到一个小脑袋在河水中时沉时浮。
      阿木冬顾不上多想,就一头扎进湍急的河水中去救孩子。由于水渠两侧的防渗水泥板又陡又滑,他几次把孩子托起来都无法上岸。
      闻讯赶来的干部群众找来绳子、木棍协助,阿木冬一次次将木棍的一头伸向孩子,但不省人事的孩子已不能抓住木棍。于是,阿木冬抓住孩子向渠边游,湍急的河水将两人冲到7公里外的一个闸口处,阿木冬用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推向渠边,孩子被营救人员拉了上来,而耗尽体力的阿木冬却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
      目击者说,阿木冬·吐鲁甫至少放弃了3次逃生的机会。
      在三尺讲台上,阿木冬·吐鲁甫是一位兢兢业业、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乡村教师。在无情的激流中,阿木冬·吐鲁甫是不顾自己生命勇救落水学生的令人敬佩的英雄。
      【颁奖词】
    7公里长的一场生死较量,使在场的群众热泪盈眶,他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教师生涯中最后一次授课,一位年仅33岁的年轻教师,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在巨浪中托举起一座灯塔,点亮了无数幼小的心灵。

    王结:双手“走”出人生光明路
    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主要事迹】
      在他坎坷、多彩而年轻的人生履历上,写下了一连串“第一”:世界上第一个取得SIYB教师资格证书的盲人;中国第一个攻读双硕士研究生的盲人;创办了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
      他就是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王结。
      13岁时,一场意外令他双目失明。面对不幸,王结在学习路上攻克了难以想象的道道难关,1995年如愿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
      作为一名残疾人,王结深知这一群体的生活艰辛。为帮助更多的残疾兄妹学习按摩疗法,早日就业,大学毕业后,王结创办了宁夏爱德盲人按摩培训中心,随后创办了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他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教授残疾人按摩技艺,致使腰椎、颈椎因频繁承受外力出现了病变。6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及下岗失业人员2300余人,为学员联系就业岗位1000余个,指导学员自主创办按摩院所73家。
      他还常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和经济困难家庭免费查病、治病,资助失学儿童完成学业。
      王结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自强模范”、“全国自学成才奖”和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颁奖词】
    他的世界没有色彩,却用自己生命的热忱,挥洒出一幅多彩的画卷,年轻而坎坷的人生履历上,写下了一连串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王结,为别人找到了路,为自己找到了光明。

    周主信:生命因平凡而彰显伟岸
    山东省庆云县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
      【主要事迹】
      周主信生前在县里说不上是什么大人物,但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去世后却有数百名干部群众自发为他送行。
      2004年,周主信临危受命就任县教研室主任,此时庆云县基础教育已连年徘徊不前。周主信带领县教研室深入各学校听课,一学期下来,仅他的听课记录就写满了27本。他提出“当堂达标”的教学形式,强调向课堂要效率,对全县教师强化培训。自此,庆云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6年已从当年的全市倒数第一跃至中上游行列。
      “咱是打草拾柴禾的农家孩子出身呀,是党和人民的培养让我有了今天。咱的工作就是要教好学,多出人才,这样才对得起千家万户、千辛万苦送孩子来读书的父老乡亲啊!”周主信的这份内心情怀正是他居弱图强、工作不息的巨大动力。
      周主信有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个学校的危房情况。而他家漏雨的房子一等就是8年。在他病倒的前一天,房子修好了,可这“新家”周主信一天都没住过。
      2007年4月25日,因劳累过度,周主信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
      【颁奖词】
    他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毕其一生勤奋工作,殚精竭虑推进教学改革,牵挂师生冷暖,忘却自家天寒,直到鞠躬尽瘁,直到蜡炬成灰。周主信,他的生命因为平凡而愈显伟岸。

    于丹:在淡定中领悟人生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事迹】
      “在我们的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有被开发出来。”于丹在说给观众听的同时,也坚定地挖掘着自己的潜能。透过名人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
      她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从1995年开始从事影视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北师大执教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作为骨干教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编著工作,参与创办北师大“影视数字”实验室等工作;参与策划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方案”等多项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和《艺术人生》等50个栏目做策划。
      她是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10月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品读经典一时成为社会热潮。荧屏上的她和课堂上的她一样,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而且兴趣盎然,妙语迭出。于丹在《论语》《庄子》中“品”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为现代人的心态增添了一份睿智和从容。
      【颁奖词】
      她是大学教师,传道授业,娓娓道来;荧屏上,品读经典,妙语迭出,将中华文明的传承做为使命,将千年经典化作细流,淌入万千百姓的心田。于丹,从电视荧屏走来,带人们在从容淡定中领会传统魅力,增添人生智慧!

    李明素:生死关头架起希望之桥
    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主要事迹】
      2007年7月17日,重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狂袭巴渝大地,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梁滩桥村旁的梁滩河水陡涨起来。忽然,一阵阵呼救声伴随着孩子的哭叫声从不远处传来,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李明素循声望去,织布厂的房顶趴着不少人,正在暴雨中不停地呼救。“不要管这些货了,救人要紧!”李明素让丈夫和儿子放弃了价值8万多元的货物,集中力量救人。
      绝境中的30多人沿着屋顶向李明素家爬来,眼看就要到了,但隔壁王孝伦家与李明素家间隔有两米多。此时,雨越下越大,不远处的楼房已经开始倒塌。危难之际,李明素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一架木梯…
      …就在最后一个人爬过来后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屋轰然倒塌…
      …
      “在这次洪灾中,村里共解救被围困群众57人,李明素家就解救了32人,大伙都很感谢他。”村党支部书记这样说。
      2007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看望了李明素一家;9月,李明素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教师。
      【颁奖词】
    一名退休教师,在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洪水面前,毅然舍掉自家财产,让32名群众转危为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价值的抉择。人民教师李明素,在生死关头架起希望之桥。

    阮文发:执著成就最辉煌的跳跃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翁建中心小学教师
      【主要事迹】
      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翁建中心小学教师阮文发37年的教师生涯中,有29年是靠单腿蹦着前行!
      初中毕业的阮文发曾经是家乡石洲村里唯一的“文化人”,1969年石洲村小学教学点成立时,自小残疾、右腿弯曲不能着地的他毅然选择了当教师。“我是残疾人,我了解读书的不容易。”阮文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教孩子读书识字,用知识改变渔村面貌。
      从此,阮文发扔掉了陪伴他多年的拐杖,就靠左脚跳跃,迈上了漫漫教学路。没人能记得清,在往返学校的120级台阶上,单腿跳跃的阮文发究竟跌倒过多少回……一年、两年……直到石洲小学教学点被撤并下山,阮文发跳跃着到山腰上的小学教书整整29年!计算下来,至少跳了360万级台阶,相当于从漳州到北京的距离!
      一个人的坚守改变了一个渔村。在阮文发的坚守下,石洲村逐渐告别往昔“一穷二白”的教育窘况,有了初中生,还走出了高中生、大学生。村民有了文化,懂得了用先进的设备捕鱼,收入大幅提高。
      村委会主任说,“村民人均6000多元收入里,有阮老师的功劳”。
      【颁奖词】
    一名村级小学教师,抱着残疾的右腿,每天单腿跳过120级台阶。29年,360万级台阶被他跳过。他的坚守,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阮文发,把学生当成自己人生的拐杖,用心血实现着人生最辉煌的跳跃!

    张晓:谦卑的心里挺立着崇高
    甘肃省平凉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主要事迹】
      199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似乎注定了甘肃省平凉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张晓含泪奔跑的人生。父亲溘然辞世,母亲瘫痪在床,原本温暖的家庭顷刻间风雨飘摇。而当年只有4岁的张晓并未屈从于命运,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顽强,为母亲撑起一片晴空。
      “只要自己有一口饭,就不能让母亲饿着。”为了守住这个承诺,14年间,母亲成了张晓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没有炉子高,就站在板凳上踮着脚烧水;从外面捡的柴抱不动,就放在地上拖回来……
      艰辛的生活历程留给张晓的,不仅是一个个辛酸的记忆,还有一颗不断成长的感恩的心。在他的旧写字台抽屉里,有一本母子俩珍藏的“恩人本”,张晓在上面工整地记录下每一位好心人对他们的帮助。
      为了照顾母亲,现在张晓每天都要在学校和家之间跑三个来回。他说,他的腿不是他一个人的,也是妈妈的,他想为社会多做些事,去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去帮助那些同样需要帮助的人。
      2007年9月,张晓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颁奖词】
    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破碎的家庭,14年如一日,他一边读书一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虽说有志不在年高,但他谦卑的心里立着崇高。张晓,坎坷生活中坚毅的品质,让人敬佩。

    高明:军旅生活升华绚丽青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
      【主要事迹】
      与同龄人相比,有许多方式介绍高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3级人力资源班班长、团支书,建国以来北大第一位在校入伍的大学生,所在部队唯一的义务兵班长,基地历史上唯一一个担任导弹检测控制台操作号手的新兵……但是提到自己,高明说:“我就是一个兵!”
      在两年多的军营生活中,高明实现了从北大学生到导弹精兵的转变,先后20多次在各类军事比武中获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是所在部队第一个担任班长的义务兵,连队的“队列训练先进班”、“内务卫生先进班”的流动红旗总是挂在高明的班里。
      去年底,高明两年服役期满,像一块经过淬火的钢,戴着刚刚荣获的三等功军功章光荣退伍,重新回到北大校园。
      “北大自建校之始,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这种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促使每一位北大学子奋进。”高明说。
      高明2007年成了北京市征兵“形象大使”。高明现象还引发了高校学子从军热潮,1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军。
      【颁奖词】
      象牙塔中的骄子,是人们眼中的高才生,而他却毅然穿上了军装,投笔从戎。用橄榄绿洗脱着年轻和稚嫩,用军旅生活升华着绚丽青春。
      “80后”同样是可信赖的一代,他用自己的实践去证明!这就是高明。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日第4版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0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