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印象记

楼主
山东印象记
                                      山东印象记

                                         陈培龙

    七月下旬,我有幸在齐鲁大地兜了一圈。当车轮碾过徐州,迎来了界碑上的“山东”两字,我全身的各个感觉器官就来了个总动员,在努力搜索着我从书本以及电视电影上得到的一星半点的山东常识:屋门口蹲着高大威猛、粗喉大嗓的黑大汉,粗糙的大手端着粗瓷的大海碗喝着玉米糊,大口嚼着硬硬的煎饼或泛着酸味的窝窝头;低矮的小酒店里,几个挎刀拿枪的凶巴巴地大口喝着,大块吃着肉……

    没见着人,首先跳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青青的玉米田。微风拂过,跳动的玉米叶和飘逸的玉米穗,像极了舞着迎宾舞的白族女子。也许是为了摆脱夏日午后的单调吧,间或会有一小片花生地、西瓜地或油桃园从青纱帐中跳出来。最诱人的当然是那瓜地里的西瓜了,看着瓜地里正悠闲躺着的花皮大西瓜,鼻子里、嘴里已满是丝丝的甜味了。昔日曹操有“望梅止渴”之旧典,今天我们也有了“望瓜生津”之新典了。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路边瓜摊,可看瓜摊的老汉却悠哉游哉地蒲扇,不吆喝不拉客。唉,老人家,你沉得住气,我们可经不住诱惑啦。

    我捧过一个十斤左右的大西瓜:“老人家,给我称一个。”

    “两块钱。”老人幽幽地说,全没有山东大汉的个头,也没有山东大汉的豪气。

    “两块钱一斤?”我估计我当时瞪着的眼睛和惊讶的语气一定吓着了老人。老人急急地说:“两块钱一个。”

    两筐西瓜,一眨眼就没了。三五人打开一个,一股甜味扑鼻而来,咬上一口,终生难忘啊!不信,你听那女高音:“甜死人了!”难怪老人不吆喝啊,有人替他吆喝哩!

    一整天的颠簸,颠气,队肚子闹起了革命,让人不得不想起“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在外旅游,吃饭就意味着挨宰。花了钱不说,吃不好才是大事。唉,不管怎么说,饭是要吃的,嘴说我不馋,可肚子不干啊。成群结队涌向餐馆,本想以人多取胜,壮壮胆与大汉们来个“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先问菜价再点菜吧。

    大汉没看到,一位挺秀气的大嫂笑咪咪地答道:“油炸里脊一盆八块,香菇炒肉一盆七块,羊肉汤一盆五块,羊肝汤一盆五块……”

    我心里暗暗想:什么一盆,耍孩子哩,一汤碗差不多。

    七八人围坐着等菜,唉,等宰。

    “菜来了。”一位亮嗓子的大姐开始上菜:哇,不是汤碗,是汤盆呀!难怪说是“一盆”。

    我心里直喊惭愧:真是小心眼,大盘子大海碗是山东人的禀性啊!

    本准备草草吃几口垫个饥哥几个,决定来点酒。到了啤酒之乡,不能不尝尝正宗的青岛啤酒。俺也学学山东人,一人来它一匝。一匝鲜啤大概三斤吧,六元!这可是正宗的青岛啤酒啊,哥几个肯定得一醉方休了。

    酒足饭饱,躺在旅馆舒适的床上,清理着脑中点点滴滴的见闻,突然心跳得慌,我为自己感到脸红:自以为读了几本书,看了几部电影电视剧,就知道山东了。现在知道自己对山东是多么的无知!

    其实,山东的人也好,物也好,一切的一切,就像那蔚蓝的天空,是透明。

    实在,才是山东人的本性!

              陈培龙      南京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211200
1楼
谢谢陈老师对俺们山东人的褒奖啊!
2楼
我写的是肺腑之言啊!
3楼
有机会也到山东去体验一下鲁文化.
4楼
高老师,值得去一看。
5楼
一方水土一方人,欢迎到山东。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61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