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班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楼主
换个角度看班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P][ALIGN=center][FACE=Calibri]换个角度看班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FACE][/ALIGN][/P][P][ALIGN=center][FACE=Calibri]文[/FACE]/[FACE=Calibri]铠心[/FACE][/ALIGN][/P][P]2021[FACE=Calibri]年[/FACE]4[FACE=Calibri]月[/FACE]23[FACE=Calibri]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晚上,我报名参与了滨江图书馆由范登读书会举办的为你读书活动,其中有一个图书漂流活动,要求每位与会者带来一本书,带走一本书,以扩充彼此的阅读范围。[/FACE][FACE=Calibri]《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是我在这次读书活动中的收获之一。[/FACE][/P][P][FACE=Calibri]一遍通读下来,居然已经到了六月中旬,倒不是读得有多精致,花了多少时间,实在是随意读书,没有太多的读书自律,也没有兴起什么读后感投稿的念头,自然也就谈不起多大的阅读效率,书摘倒是做了一些,也就不到[/FACE]5000[FACE=Calibri],绝大多数还是作者和那些所谓患者的对话内容,或感觉有趣,或感觉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故此记录,仅此而已。[/FACE][/P][P][FACE=Calibri]从写作体裁来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访谈实录类文本,或长或短的[/FACE]48[FACE=Calibri]个篇章,加上前言后序,也算一个短故事合集。故事虽短,思绪深远,当然,得是在激起共鸣感的前提之下。总的来说,对我这样一位教师来说,受益最多的还是一个观点[/FACE]——[FACE=Calibri]换个角度看世界,确切来说,是换个角度看班级,我在该书的好多个篇章都读到了相关心动作证。[/FACE][/P][P][ALIGN=left][i][FACE=宋体][SIZE=12]有那么一个精神病,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地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不过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地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都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天个心理学专家去了,他不问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那个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地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SIZE][/FACE]你也是蘑菇?”这是我很早以前听过的一个笑话。好笑吗?我已经不觉得好笑了。类似的事情我也做过,当然,我不是什么心理专家,也没把握能治好那个患者,但是我需要她的认同才能了解她的视角、她的世界观。她曾经是个很好的教师,后来突然就变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蹲在石头或者花草前仔细研究,有时候甚至趴在那里低声地嘀咕一对着当时她面对的任何东西,也许是石头,也许是棵树,也许什么都没有,但是她如此执着,好几年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就自己认真做那些事儿,老公孩子都急疯了她也无视。在多次企图交谈失败后,她的身边多了一个人跟她做着同样的事情,那是我。与她不同的是,我是装的,手里着录音笔随时准备打开。那十几天很难熬,没事我就跑去假装研究那些花花草草、石头树木。如果直这样下去,我猜我也快入院了。半个月之后,她注意到了我,而且是刚刚发现似的惊奇。她:“你在干吗?”我假装也刚发现她:“啊?为什么告诉你?你又在干吗?”她没想到我会反问,愣了一下:“你到底在干吗?”我:“我不告诉你。”说完我继续假装兴致盎然地看着眼前那根了的草。她往我跟前姿了,也看那根草。我装作很神秘地用手捂上不让看。她抬头看着我:“这个我看过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那边好多呢。”我:“你没看明白,这个不一样。”她充满好奇地问我:“怎么不一样?”我:“我不告诉你!”她:“你要是告诉我怎么不一样了,我就告诉你我知道的。我假装天真地看着她一那会儿我觉得自己的表情跟个白痴没区别。我:“真的?不过你知道的应该没我知道的好。她脸上的表情像是看着小孩似的忍着笑:“你不会吃亏的,我知道的可是大秘密,绝对比你的好!怎么样?”我知道她已经坚定下来了,她对我说话的态度明显是哄着我,我需要的就是让她产生优越感。(生命的尽头)[/i][/ALIGN][/P][P][ALIGN=left][i][FACE=宋体][SIZE=12]他:“[/SIZE][/FACE]在随便哪个位置的衣兜里装个小一点的DV,想办法固定住,然后再把兜掏个洞,从你早上出门开始拍,拍你的一天。等休息日的时候你就播放下看看,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变了,不一样了,全部都是新鮮的,一切似是而非,随生又熟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玩法挺吸引我、想想都会觉得有。他:“过几天换个兜,或者装在帽子上,或者开车的时候把DV固定在车顶,固定在前杠上,然后你再看看,又是一个新的世界。这还没完,同样是裤兜,再让镜头向后,或者干脆弄个架子,固定在头顶俯拍,或者从鞋子的角度,或者从你的狗的脖子上看。怎么都行,你会发现好多不一样的东西,你会发现原来你不认识这个世界。”我:“好像很有意思他:“当个蝴蝶不错吧?”我对于上套已经习惯了。我:“这样会没完没了啊。”他:“当然,这个世界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你的想象。”我:“时间够一定会看完所有的角度。”他:“你为什么老跟时间较真儿呢?没有时间什么事啊!真的要去用所有的角度看完整个世界,哪怕仅仅是你认知的那部分?难道不是你的思维限制了你吗?(在墙的另一边)[/i][/ALIGN][/P][P][ALIGN=left][i][FACE=宋体][SIZE=12]而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精神病人,其实精神病科医师也不完全是抱着唯物的观点去看的,因为很多现象过于奇特。例如有个患者,喜欢画画,画出来的内容相当复杂,没人看得懂。患者会很耐心地解释,解释完很多医师都惊了包括他的主治医师和心理医生。他画的内容,每幅画的每一个独立的物体,都是以独立的视角去表现的。比方说这幅画里有花,有云,有树木,有行人,有一条河,有一座桥。看花的角度是仰视的,看云却是俯视的,看树木是平视,看人是从花的角度去看,看河是紧贴着河面的视角,看桥又是从桥梁结构透视去看。如果你按照他说的去挨个对照,你会发现他画得很精准,但是为什么那么精准?[/SIZE][/FACE]因为他说他看到的就是那样的。他不用蹲在地上就能仰视一朵花,不用趴在木板上就能贴着河面角度看河。这一点,我不清楚是否有这个画派,也不知道有没有画家能做到。再说回来,这种情况大家都没见过,也没有直接的危害性,就先放在一边。需要治疗的是什么?是这位多角度视觉患者的狂躁症。经过N次失败,最后会诊分析,还是得先治疗多角度视觉问题,因为患者看到的角度太复杂了,他自己有时候看不明白,所以会越来越急躁,会狂躁发作。可是一直到现在,也没多大进展。对于这种患者的情况,很多精神病科医师和心理医生都伴有敬畏的态度。套句很俗的话:太强大了。(精神病科医生)[/i][/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2]换个角度看班级会是什么模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摄像头就能够解决的视角问题,也不是简简单单说什么换位思考我就能够懂你的心灵鸡汤,但是不去尝试,就永远没有机会和可能。站在优等生的视角去看,站在中等生的视角去看,站在后进生的视角去看,站在教室前面的角度去看,站在学生身后的角度去看,甚至用上摄像头视角去拍,其实每个学生或多或少能够发掘属于各自的闪光点,不一定非得是闪光点才要去发现,真实的视角真的很重要,我们不是要发现天才,更不是去判定疯子,虽然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两个方向的极端,但归根到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孩子,所以,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如何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他们,看他们的学习生活,看他们的生活环境。看他们的同伴关系,看他们看待这个世界这个班级乃至于看他们自己的视角,或者说,出发点。[/SIZE][/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2]有了比较准确的出发点,再来谈同理心,再来谈生命教育,再来谈生涯教育,想来应该更能有的放矢。对了,还有一个前提,教师先准确地认识自己,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一名师者的真实存在。[/SIZE][/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2] [/SIZE][/FACE][/ALIGN][/P][P] [/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