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里的“霍桑效应”

楼主
班级里的“霍桑效应”
[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       按:新书稿节录,尚未经过编辑修改,尚未发表,尚未出版。如需转载,务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老板老班)[/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 [/BGCOLOR][/COLOR][/ALIGN][/P][P][ALIGN=center][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B][LINE-HEIGHT=25px][LINE-HEIGHT=28px][SIZE=3]班级里的“霍桑效应”[/SIZE][/LINE-HEIGHT][/LINE-HEIGHT][/B][/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走廊里、操场上、水池边,甚至在食堂,经常可以看见一对师生在随意地攀谈着,有时是男生,有时是女生。如果是男生,男教师还经常攀着男生的肩膀,甚至笑骂着捶捶打打。无论男生女生,表情都很放松,像是在和老师拉家常,时而微笑,时而笑出声音,时而短暂地沉默。沐浴在阳光下、可以随意开玩笑的师生,成为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这就是我多年的习惯——顺着学号进行永不间断地和每一个学生聊天、谈心。很多教师都曾经夸赞过我这个习惯,而这个习惯,虽然很朴实简单,却是我带班成功的一大法宝。[/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这一举措的灵感来自于“霍桑效应”。192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部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梅奥制定了一个征询职工意见的访谈计划,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研究人员与工厂中的两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宣泄情绪。结果发现这一行动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当时的美国,正是现代大型企业诞生和发展的时期,机器化大生产开始兴盛,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著名的、也是一直有很大争议的“生产流水线”大量投入使用。生产流水线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大型企业中生产流水线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工人没有被当做“人”来对待,只是生产中的一个没有生命的环节。梅奥等人的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这些研究的成果促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诞生。[/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霍桑效应”在班级中同样存在,特别是研究人员做的“访谈实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当我被关注时,我的表现将更加优异。”——对我们做教育更有启示。想我们的教育,何尝没有“生产流水线”的意味?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是我们的产品,学生是这条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并不是有思想的鲜活的“人”,我们让他们拼命学习,以求产量最大化。“效率”一词,在教育界也是非常流行,动辄“高效”什么什么的。其实,知识的灌输可以通过技术的方法实现高效,而人的成长是最不能讲求速度和效率的。人的成长自有其节奏和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那就是揠苗助长。人在成长中如果缺失了某些环节,跳了步骤,那势必在他的人格上出现缺陷。这种结果,往往在短期内是看不到的,但在他将来的人生之路上,必然暴露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成功人士”,虽然事业有成,甚至成为明星,但往往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出现致命的问题。[/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注意在做教育中要尊重人的成长节奏、要把人当人对待。教育不能操之过急,都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慢”,也体现在师生长期的相处中,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交流完成的。师生对话,是最古老最经典的教育方法。这一点,无论是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在中国古代的孔子等大师的教育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我个人接触到的大量案例也表明,坚持长期地、大面积地和学生谈话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教师和学生谈话可以分成几种类型,有的是为解决问题,有的是为了解情况,有的是做思想工作,有的是批评教育。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谈话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而且多半是发现学生出了一些状况后才开始谈话。换句话说,教师找学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学生不出问题,除非主动,一般鲜有和教师谈话的机会。学生不习惯于和教师交流,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对教师说。[/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聊天式的漫谈,看似没有直接目的,其实是班级管理重要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动态的最直接的方式。当学生希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很好地激发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谈心,哪怕只是拉拉家常、听学生诉诉苦,都是很好的心理疏导行为。[/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按照学号和学生谈话,是为了不让自己有所遗漏。班主任的谈话对象是分布不均衡的,特别是一些中等生,可能一个学期也没和老师说上几句话,有了学号的约束和提醒,就不会出现这种偏差了。[/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学生会很快知道教师有这样的工作习惯,于是会有所期待。他们知道,老师是不会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在即将轮到自己和老师谈话时,学生会更加注意最近一阶段自己的表现。而同样,教师也可以反向利用这个习惯,在轮到某学生时,有意跳过去,找后面的学生谈话。这样,学生就着急了,他会反思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并且会主动来找老师。教师即在无形中提醒了这位同学。[/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和学生谈心其实并不会占用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的基本原则是“短时多次”,每次谈话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短的甚至三五分钟即可,这样就可以利用很多边角时间,而谈话的频率可以适当高一些,比如一次一个小时的谈话,如果缩短为十五分钟,则可以分成四次,分散在一段时间里进行,成本并不增加。对学生而言,教师在持续地关注他;对教师而言,则可以灵活选择最合适的谈话时机,可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和学生进行马拉松式的谈话,是非常低效的做法,既消耗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也消耗师生的情感。为什么有些教师会热衷于此呢?一个原因是教师的权威意识作祟,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或试图灌输道理,学生并不接受,反而顶嘴,有些叛逆的举动,教师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所以,非要制服学生不可;另一个原因是急功近利,想用一次谈话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所以,谈话面面俱到,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无所不谈。但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人的想法怎么可能在一次交谈中就完全改变呢?学生明白道理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即使明白了道理,表现也还会有反复,这本是教育中再正常不过的事。学生的转变不仅有教师的教育引导,还有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感悟。不尊重规律,不选择合适的时机,就是蛮干,而蛮干的后果,轻则事倍功半,重则越干越糟。[/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我们做个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学生,面对老师对你进行的长时间狂轰滥炸,你会作何感想?谈话内容一多,必然有大量的重复,一个道理反复讲上很多遍,听到你腻烦为止;谈话时间一长,必然翻出很多旧账,老账新账一起算,令学生恐惧。所以,到最后,学生不是被老师的道理说服的,而是怕了老师的这阵势,老师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早点结束谈话就行。我们想一下,这样的谈话会有什么效果。有个很出名的段子,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于是准备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故事的真假且不论,反映出的道理是不错的。[/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另外,师生谈话场合也是有讲究的,要根据谈话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场所。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比较宽松随意的谈话环境有利于学生去掉心里戒备,畅所欲言,所以,漫谈式的对话提倡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展开。[/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做的这些份外的事,看似无用功,其实这才是真正在做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谈话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大,特别是对一些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中等生,效果尤其好。[/BGCOLOR][/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rgb(95,94,94)][BGCOLOR=rgb(255,255,255)]       相处,就会产生影响。教育,就是一种影响。学生,就是在教师的亲切陪伴下,渐渐长大的。[/BGCOLOR][/COLOR][/ALIGN][/P]
1楼
慢慢读,慢慢体会。
2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U]吃亏是福[/U]发表的内容:[/B]

慢慢读,慢慢体会。[/QUOTE][/P][P]很通俗的道理,人之常情。
[/P]
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老板老班[/U]发表的内容:[/B]

      按:新书稿节录,尚未经过编辑修改,尚未发表,尚未出版。如需转载,务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老板老班) 班级里的“霍桑效应”走廊里、操场上、水池边,甚至在食堂,经常可以看见一对师生在随意地攀谈着,有时是...[/QUOTE]
教师与学生谈话,真的很有作用,我感同身受!
4楼
我会在实践中慢慢运用的
5楼
陈老师,我是一个体育教师,想当好班主任该怎么办啊?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