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难出大师?

24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80)[/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五条: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则箴言的主要特点是把教育与知识绝对对立起来,极力贬低知识的作用。我见到过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说法:把学到的知识全忘记了,剩下的才是你的素质。意思差不多。[/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上过学的人,能忘掉所学的全部知识吗?不可能。你可能会忘掉很多(俗话说:都还给老师了),但有一些日常用的到的知识是不会忘记的。把知识和素质完全对立起来,说不通。有些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你很难说是知识还是能力、素质。比如乘法九九表,就既是知识,也是能力,也是素质。再比如家长老师从小教孩子一些礼貌语言,孩子记住了,用上了,你说这是知识还是素质?分不清。还有,语文课学到的几千个汉字,你是永远不会全忘记的,要“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你得退回去当文盲,这可能吗?中小学如此,大学道理也一样,只要你从事的是所学专业,你所学的知识肯定有用,不会忘记。[/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可见,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这种假定是不成立的。但如果只是这样批评此句箴言,那就太肤浅了。有些东西,只有把它撕裂开来,把撕裂的部分尖锐对立起来,才能加深认识。这是西方思维方式的突出优点。这句箴言虽然极端,却告诉了我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知识不等于能力,教育不能只关注知识传承,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良好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中国教育最欠缺的地方。基础教育如此,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中国教育太知识化了,我们的教育想把一切东西都编成课本,化作能记忆能考试的知识点,这真是离教育越来越远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人的素质,重点指的是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并不简单。知识对能力有支撑作用;弄不好也有压抑作用,“书呆子”、“高分低能”是也。能力呢?能力对知识有统帅作用,能力强的人知道自己该去获取哪些知识,不会把大脑弄成知识仓库。当然,能力对知识也有排斥作用,能力特别强的人,特别鄙视书呆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人的能力有大小,能力越强的人越能感受到能力与知识的差别,反之,能力较弱的人就往往感觉不到能力与知识的差异,他们倾向于认为记住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按我对中小学教师的观察,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能力与知识的差异不怎么敏感,于是他们就很自然地把教育变成了知识教育,他们会认为考试成绩好就是能力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问题在于,知识能教,能力(技能除外)不能教。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能力则更像修行,得自己去感悟,别人能做的,最多是指点而已。能力是熏陶出来的,熏陶的前提是教师素质高,润物细无声。如果教师自己就很少独立思考,也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那他实际上就没有办法熏陶,他有劲就只能往知识传承上使了。这正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严重知识化、应试化的教师素质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要有长期的不断的教师培训,而且这种培训不可用通常上课那种知识传承方式、灌输方式,否则效果会很差。但给教师做培训的专家们有这个能力吗?又是个问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4[/SIZE][/BGCOLOR][/COLOR][/FACE]
25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81)[/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六条: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个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SIZE][/BGCOLOR][/COLOR][/FACE][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师。鲁班是个木匠,侯宝林是说相声的,都是大师。叶圣陶教过小学,鲁迅教过中学,陶行知做过中师校长,他们都是大师。并非只有大学需要大师,也并非只有大学才需要“大师云集”,哪个行业大师云集都是好事。大学需要大师云云,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我发现这是精英知识分子的普遍缺点——老觉得自己的圈子应该比谁都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早就把此种精英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相信没有一个大学校长不希望本校多几位大师的。问题是环顾四周,大师稀少,大师是无法订货和批量生产的。有点高人,早就被一线城市的名校“精准挖人”给挖走了。想从别人那里挖点人,资源不够。怎么办呢?按怀特海先生的说法,这些大学就应该散伙了,别办了,没有大师还叫大学吗?然而事实上这些大学都还不管不顾地在办。为什么?国家发展需要,百姓需要。实践比理论更能左右现实。人们不会等大师如雨后春笋之时,再多办大学。面对中国的现实,慨叹大学缺乏大师,愚以为是书生气的空话,不但没有益处,还可能有害。你没发现如今出了好多“人造大师”吗?“大学需有大师”论,刺激了高校的虚荣心,又拿不出真大师来,只好推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适足以败坏高校的名声。还不如老老实实有什么食材做什么饭菜,反而于国于民于师生更有利。有大师固然好,没有,地球照样转,转着转着,也许就转出大师来了,要知道很多大师都是身后被追认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大师的主要作用是熏陶,我们暂且认为这话是对的。苏格拉底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 ,孔子则和学生同吃同住,一边周游列国一边为学。这恐怕是最好的熏陶方式了。今日大学生没有这种福气,教授们可怎么熏陶学生呢?教授说:“同学们,请坐好,我现在要开始对你们进行熏陶了!”学生们齐声说:“OK!教授,您熏吧。”能这样吗?熏陶是顶自然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做作。然而不这样,教授们又有什么机会熏陶学生呢?我想,在今日环境下,大学教师对学生的熏陶,恐怕主要只能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伴随进行了,无心插柳。关键是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教师身上不具备的优点(比如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那是无法熏陶学生的,你把“熏陶”喊一百遍也没用,喊得厉害了,他只好造假。眼前没有大师,又想提高自己,最可靠的办法是读大师的名著,读书是最好的熏陶形式。但读书姿态很重要,读大师之书若采取“跪领圣旨”的姿态,那就不是熏陶了,那是把自己的脑袋变成人家的精神殖民地了。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8,1,6[/SIZE][/BGCOLOR][/COLOR][/FACE]
26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82)[/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七条: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罗素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以学生为目的”,听起来很“人性化”,仔细一想,让人发懵。什么是“目的”?按我们通常的理解,目的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结果,目的指的都是人的希望,而不是人本身,没有拿人本身当目的的。罗素先生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一切为了学生”?即使一切为了学生,也得给学生定个目标,而这目标不会是学生本身。学生是主体,主体有目标,但主体不是目标本身。硬说主体是目的,在逻辑上说不通。或许这里有翻译的问题?作者在第一条箴言,劈头就告诉我们,教育除了生长,再无其他目的,现在又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学生。越说我越糊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别拿学生当手段,这挺高尚,但细想你会发现,究竟什么情况属于拿学生当手段,有时不是那么好分辨的。就说亲子关系吧。罗素先生认为父母是把孩子当目的的样板。可是我们都知道,父母教育子女,常常不可避免地有自身的考虑,有的希望孩子长大有出息,自己脸上有光,有的希望孩子长大挣钱,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有的希望孩子在父母晚年能够尽赡养和陪伴的义务,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有的还是国家和社会倡导的,但按罗素先生的观点,这就有问题了,你把孩子当目的,怎么能掺杂家长个人的想法,这不是把孩子当成手段了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写了一本书,编辑帮我修改,校对帮我校对,排版人员帮我排版,印刷工人印刷,最后我高兴地看到了自己的著作。请问我这是把他们都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了吗?出版社有出版计划,我的书作为年度计划之一,也帮助出版社实现了他们的业绩。请问我是不是也成了出版社完成业绩的手段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人是社会动物,要实现任何人生目标,都只能通过与他人的各种类型的合作才有可能,实际上是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如果没有明显违法现象和道德问题,是不能轻易断定谁把谁当手段的。实际上人生的任何目标都是双重的:有为他人的目标,也含有为自己的目标,家长在一心为孩子的同时,也必有自己的期盼。这本来是一件可以双赢的事情,罗素先生似乎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了,家长只要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把孩子当手段了,你必须完全彻底以孩子为目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以学生为目标,还允许教师有自己的目标吗?教师的自我实现还要不要?学校是有领导的,领导是要布置任务的,任务完不成教师是要有麻烦的,教师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领导负责,他还得养家糊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他们事实上无法做到完全以学生为目的,当教师们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跟学生较劲的时候,你也就不能把这都说成是“把学生当手段”。这要具体分析。确实有大学教授拿学生当打工仔的,也有中小学教师为了个人业绩不顾学生死活的。这些都应该以具体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光靠呼吁“以学生为目的”是完全不够的。至于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这说法很空泛,想不出那个体制什么样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七条箴言都说完了,说总印象。[/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周老师原文,有不同版本,我用的是《山东教育》杂志的版本,这个版本比较简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劈头引一句西方大牛人的语录,稍加解释,然后就拿中国教育的有关缺点与之相对照。每条箴言都是这种写法。纵观此文,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理论出发;不是从问题出发,而是从结论出发;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是从外国牛人的标准答案出发。作者对这些西方观点,可以说是全盘接受,热心推广。作者对灌输式很不屑,可惜的是,此文的写作姿态恰是宣讲式的,也就是灌输式的。作者在竭力贬低知识的作用,可惜的是,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几乎全是作者转述的知识,看不出作者的能力(分析能力)。作者推崇独立自由的思考,可惜的是,我们在文章中恰恰没看出作者独立自由地思考出了什么。[/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种文章有用吗?不能说没用。如果从未见识过这些观点,则文章可能对其有警醒作用和启发作用。除此之外,恐怕就没什么了。作者做的工作,其实就是知识搬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8,1,7[/SIZE][/BGCOLOR][/COLOR][/FACE]
27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知识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变成能力?[/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83)[/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多年前,克拉玛依发生过一次火灾,有很多少年儿童遇难,据报道,有姐弟两个却逃脱了。有人问他们怎么做到的,姐姐说:“我拉弟弟进了卫生间。”问:“你怎么知道着火要往卫生间跑?”姐姐说:“我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个例子说明,有些应急的小知识,关键时刻就是能力,可以救人命的。如果你学会并记住一些急救知识,就可能成为他人的救命恩人。在这时,知识就是能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命。[/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但是细分析你会发现,凡属这类事情,其特点都是:情境清晰,原因单纯,对策相对简单,而且可操作性强。如果情境不清晰,原因复杂,没有简单对策,不知从何入手,则你脑子里无论储备多少知识,都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你可能满腹经纶而无对策,或者你可能议论滔滔而拿不出解决办法来。这就叫书生气。既没有招数也没有说辞,人们会说他是庸师,没有办法却能长篇大论一番的,人们却尊之为“专家”。这事有点邪门。[/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知识只在情境非常单纯,目标非常单一的情况下才可能直接变成能力,而教师日常遇到的问题都不是这样单纯的,都需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他们脑子里的教育知识,教育理论总觉得用不上,就是这个道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8[/SIZE][/BGCOLOR][/COLOR][/FACE]
28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汉语与逻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84)[/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的习惯是每天要写一点东西,无非是一些零碎的思考。这几天北京很冷,我估计是给冻傻了,从早到晚脑子空空荡荡,得大自在。下午在凯迪网上见到一篇文章,批评汉语缺乏逻辑性,脑子又启动了。这类文章以前我见过不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逻辑这个词是外来语,在现代汉语中有狭义广义两种含义。狭义指的是形式逻辑,我过去还在高中讲过逻辑课,和语法并列。广义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事物和客观规律。我们说一个人的话“不合逻辑”,通常指的是不合情理,不是指违反形式逻辑,虽然人们说话违反形式逻辑的也很多,最常见的如偷换论题等。作者说的汉语缺乏逻辑性,若指的是缺乏形式逻辑,是有道理的,因为形式逻辑体系本来就是西方人发明的。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明显,表达意思丰富,也含糊,所以同一句古典,可以做多种解释,让人头痛不已。概念是逻辑的起点,概念都不清楚,后面的推理怎么弄得好?这确实是表意文字的缺点,拼音文字就好得多,不同的概念说出来不一样,写出来也不一样,概念比较容易清晰。大家不要小看这件事,这应该也是西方科学发展超越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逻辑是科学的骨架,你看那个几何证明题,一步一步,全是用逻辑推出来的,严丝合缝。五四先贤们曾主张废除汉字,改成拼音文字,并非一时冲动,他们是有道理的,是为了中国富强。当然,今日看起来,这想法不妥当,事实上也没做下去,到汉语拼音就止步了。这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些人大作事后诸葛亮,嘲笑五四先贤的文字改革思想,这很轻浮。[/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与此类似,如果说五四时期严厉批评汉语缺乏逻辑性对警醒国人大有益处,那么今天继续批评汉语缺乏逻辑性,批评的姿态和内容就不应该简单重复过去了。为什么?因为东西方多年交流的事实已经证明,汉语完全可以和形式逻辑兼容,凡能用拼音文字表达的东西,都能用汉语表达。汉语有自己的特点和弱点,正像拼音文字也有自己的特点和弱点一样。网上披露,中国发明了一种火箭炮,那个火箭炮打出一堆奇怪的炮弹,炮弹能自己寻找目标,打好几百公里。这还是炮弹吗?这不等于用炮发射导弹吗?有外国人惊呼这是“不合逻辑的武器”。这说明,中国人对逻辑的理解与外国人不一样,他们的逻辑,我们可以学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汉语逻辑远大于形式逻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前辈们可能都没有想到,汉语有如此惊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生命力如此之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过,若说中国人形式逻辑素质仍需提高,那倒是确实的。我们看网上的帖子,很多发言完全不讲逻辑。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我也看过一些外国网友的发言,多是乱喷。[/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语言的态度有差别。凯迪网上这位作者指出了很多中国人不信任语言的例子,很有趣味。这事我还没想清楚,我的初步印象是西方人对语言很迷信,有点语言拜物教的样子(黑格尔,海德格尔,都很典型),中国的思想家不是这样,我们只把语言看成一种工具(佳彼钓叟,得鱼忘筌)。此事影响三观,意义重大,应该进一步探究。[/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10[/SIZE][/BGCOLOR][/COLOR][/FACE]
29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韩寒新文读后感[/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85)[/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读后:[/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韩寒是公众人物,他的言论虽然以教育为突破口,却不限于教育。我的这个读后感,则只谈教育。这是第一。第二,我先假定韩寒说的都是真心话。这是我的读后感的两个前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韩寒已经人近中年,有个女儿,做父亲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对人生的理解,显然与毛头小伙子的年代差别很大了。文风也有变化,沉稳平和了不少,似乎不如年青时那么虎虎有生气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当年韩寒对教育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此文则不同,对教育负面评价很少。是韩寒背叛了自己当年的正确观点呢,还是现在更实事求是了呢?我持后面的看法。我从韩寒的从字里行间读出了隐蔽的深深的自卑。在青年时代,这种自卑表现为狂傲的反叛,现在则坦率承认了。越活越明白。人要认识自己,本来就很不容易。[/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但是,韩寒当年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猛烈抨击并非只有负面意义。韩寒眼睛很尖,文风犀利,很多话一针见血,揭示了我们教育的诸多弊端。这曾使问题生们大受鼓舞,让很多死心眼的教师十分尴尬愤怒,却促使很多立志改革的教师的反思。我认为韩寒对教育是有贡献的,他起的不全是破坏作用。[/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韩寒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的是非不好评论,教育的作用需要整体看,长远看,综合看。只从个人或少数人眼前的得失来论定教育是非,虽然也可供参考,却容易以偏概全。这类文章很多,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高论。得把它们弄成拼盘,综合起来思考,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韩寒此文有助于教育者增强信心,毕竟绝大多数老师做的是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韩寒此文也可供家长们参考。韩寒女儿长大,若也忽然要退学,韩寒会如何应对?我估计他不会同意,也不会正面反对,他会把自己的经历说给孩子参考,让孩子自己选择。真是这样,韩寒就算好家长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人长处难,学人不如意处却简单,你可以轻松学会托尔斯泰得个性病,你永远学不会《战争与和平》。”韩寒这句话很精彩。如今有很多知识分子,寻找正面人物的缺点热情非常高,好像只要一发现伟人的缺点,自己就和伟人拉平了。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点: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恰好不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缺点,而是因为他们具有我们所缺乏的优点。[/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韩寒在向过去告别。青年人,冒点傻气是难免的。在我这个年龄的人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寒是被人当枪使了。我对韩寒印象不算坏,对他背后一些人的印象则要差得多。[/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11[/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韩寒原文:[/SIZE][/BGCOLOR][/COLOR][/FACE][URL=http://www.mnw.cn/news/ent/1919801-2.html]http://www.mnw.cn/news/ent/1919801-2.html[/URL]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91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