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left][B][SIZE=4]对于杨老师在楼上的批评,无不想再争辩什么.因为唯分数论还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在一些人眼中,分数就是上帝,谁的考试分数高,谁就是英雄;如果有人一表示质疑,他们就害怕担心,惟恐动摇他们心中对这个"神灵"的崇拜:这还了得,分数差了还行!学生别干啥?不就是看分吗?你[/SIZE][/B][B][SIZE=4]差0.25分也进不了重点高中,也进不了一本.就好象教育淡化了分数就不叫教育,教师淡化了分数就是误人子弟.动辄拿着这个状元哪个高考名师唬人,殊不知广西有个最著名的状元村现在是最著名的贫困村,有关机构对历年各省高考状元的跟踪也发现,他们大都业绩平平.[/SIZE][/B][/ALIGN][ALIGN=left][B][SIZE=4][/SIZE][/B][/ALIGN][ALIGN=left][B][SIZE=4]我曾连续13年送抓毕业班,有一年送出的学生竟有5人考分列市一中30个高一班的第一名(当时重点高中录取率大致在50:7).成绩曾是我昨天的一个骄傲,但随着视野的开阔,我越来发现这个思认识的狭隘,同时事实也不断向我证明那些被冷落忽视的孩子照样可以创造更辉煌的业绩.是的,现在,我依然重视成绩,但这个成绩和昨天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是的,我为那些创造高考奇迹的老师祝贺,但我决不会象昨天一样盲目地膜拜!其实,在教鞭下多走出几个大学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今天的大学已经不再象昨天一样决定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正如比尔盖茨感觉大学学习将一无所获甚至会有害他以后的发展,所以毅然决然地放弃学业.[/SIZE][/B][/ALIGN][ALIGN=left][SIZE=4][B] [/B][/SIZE][/ALIGN][ALIGN=left][SIZE=4][SIZE=3]做教育的“农人”
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恼怒不已、批评指责;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越俎代庖、揠苗助长……唯独忘了对孩子轻轻说声:别急,我等你!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信任和耐心,需要期待的目光长时期地注视,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慢慢熏陶、培养、塑造……让我们习惯教育的“慢艺术”,让我们用“农人”的细心和耐心对待生命的成长与演变!
(20908年第八期《教师博览》何捷《做教育的“农人”》)[/SIZE]
[/ALIGN][/SIZE][ALIGN=left][B][SIZE=4][/SIZE][/B] [/ALIGN][ALIGN=left][B][SIZE=4][/SIZE][/B] [/ALIGN][ALIGN=left][B][SIZE=4][/SIZE][/B] [/ALIGN][ALIGN=left][B][SIZE=4][/SIZE][/B] [/ALIGN][ALIGN=left][B][SIZE=4]也许有人对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还不太了解,甚至还以为是哪个老师的功劳.现在,我贴上这篇文章,我们自能从中读出意义.[/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5][B][/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5][B]成才之路往往出乎意料
[/B][/SIZE] [/ALIGN][ALIGN=left][COLOR=#1a1ae6][SIZE=4][B]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对德国学校教育深感厌倦。在鲁提波德中学读书期间,他只对古典文学感兴趣,对其他科目索然无味。平时老师讲课,他就在下边昏昏欲睡,每次考试,总有几门功课不及格。除了古典文学老师卢埃斯外,其他老师都认为他是智力迟钝、性格孤僻、对老师不礼貌的学生。有一次,其父亲问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适合做什么?主任坦诚地说,他从事什么职业都无所谓,因为他将来干什么都一事无成。事实上,在整个中学阶段,爱因斯坦都是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B][/COLOR][/SIZE][/ALIGN][ALIGN=left][COLOR=#1a1ae6][SIZE=4][B] 爱因斯坦对学校只是毫无兴趣,但在校外却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数学和哲学方面。一个叫雅可布的叔叔帮助他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了代数和几何。正是坚实的数学基础使他日后完成了对狭义相对论的证明。后来,他到瑞士苏黎世联邦大学师范系读数学专业。在这里,他认识了几位好友:格罗斯曼、贝索等,他们经常在一个叫“都会”的咖啡馆聚会,从科学到哲学,从艺术刀人生等青年人感兴趣的问题广泛讨论、争论,爱因斯坦在其自传中,明确地说,大学四年,他从咖啡馆与朋友们的讨论与争辩中获得的灵感启发与教益,远远超过了他在课堂中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授那里得到的一切。在这四年中,对爱因斯坦既不是一个模范生,也不是一个劣等生:在生活上有些散漫,常不去听课,有时不尊敬老师;可他博览群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毕业时,他被认为不具备[/B][/COLOR][/SIZE][SIZE=4][B][COLOR=#1a1ae6]足够的能力,不能在大学留任。
[/SIZE][/B][/ALIGN][/COLOR][ALIGN=left][SIZE=4][B][COLOR=#1a1ae6] 随后,其在伯尔尼专利局谋到一个小职位,他在报纸上刊登应聘家庭教师的广告,结果被一个叫索尔文的人雇佣。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他们很快发现两人在物理和哲学上的观点非常一致。就这样,原本的私人授课,变成了两人的共同读书、讨论、探索和研究的沙龙,当时的一些哲学和物理的新观点、新实验、新现象,无一不是他们热烈讨论争论辩论的焦点。后来爱的好友哈比希特也加入进来。在1902年6月爱接到任命到联邦专利局上班前的这2个多月,是这三人一生中聚会、读书、谈论最多的时间。后来他们自己把常去的咖啡馆命名为“奥林匹亚科学院”。6月16日,爱到专利局上班,聚会改为每周一次。爱在聚会中都把自己思考的新问题交给大家。爱的许多重大设想都在这里受到大家的检验和评判,这对他后来的巨大成功产生了巨大影响。1905年,爱相继发表5篇论文,这些论文的最初构想都在“奥林匹亚科学院”里讨论过。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朋友们给他的自信和启发,就没有后来的爱因斯坦。
[/SIZE][/B][/ALIGN][/COLOR][ALIGN=left][SIZE=4][B][COLOR=#1a1ae6] 从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所有成功都与其所受到的学校常规教育无多大关系,小学到中学学习很差没留下多少痕迹,他对数学的掌握来自于自学,他对物理的掌握得益于业余爱好,可以说,是非常规教育成就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辉煌。
[/SIZE][/B][/ALIGN][/COLOR][ALIGN=left][COLOR=#1a1ae6][SIZE=4][B] 如果我们真的读过许多书,就会知道:人类历史上的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由于他们童年时代普遍把精力用在学校常规教育以外的兴趣上,因此他们大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可他往往最终从一个令人担心的散漫少年,变成一个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创造天才。他们的成才之路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B][/COLOR][/SIZE]
[/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