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26、万玮:《向美国学教育》读书笔记(26)
    [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112,192)]万玮:《向美国学教育》读书笔记([/SIZE][/FACE][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26[/COLOR][/FACE][FACE=Calibri][COLOR=rgb(0,112,192)])[/FACE][/COLOR][COLOR=rgb(0,112,192)][/COLOR][/COLOR][/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SIZE=3][/COLOR][/FACE][/SIZE][/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SIZE=3][FACE=Calibri]                          [/COLOR][/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112,192)]王晓春[/SIZE][/FACE][COLOR=rgb(0,112,192)][/COLOR][/COLOR][/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SIZE=3][/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      [/SIZE][/COLOR][FACE=Calibri][COLOR=rgb(0,112,192)]项目教学一例[/FACE][/COLOR][COLOR=rgb(0,112,192)][/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从零开始》,作者史蒂文·利维,波士顿一位普通美国小学老师,杜威经验主义教育理论的坚定拥护者和实施者。这本书记录了他从教近20[/FACE]的经验与历程,罕见地受到了同学们高度一致的推崇。[/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项目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展开,课程计划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学生在课程中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经验的累积。[/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利维在书中给出了数个四年级课堂项目教学的例子,以下试举一例。[/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天,某学生带到班级一些印有棒球明星的卡片,这些卡片的市场价值在一些体育杂志上有报道。这名学生手中有一张卡片价值130[/FACE]美元,另一张则只值5分钱。[/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教师因势利导地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看起来相同的卡片,价格相差那么大?[/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回答,有人认为跟年代有关,有人认为跟明星有关,有人认为跟流行程度有关。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归纳出两个重要因素:卡片的数量以及多少人想拥有。经济学中决定价格的两个重要因素——需求与供给就这样被学生总结出来了。课程本来可以到此应该结束,不料有一名学生突然指着教室里的一张图片问,可是利维老师,那个织布机用木头和线做成,为什么要卖400[/FACE]美元一台?[/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利维立即敏锐地意识到,学生指向了另一个因素:劳动力成本。为了说明这个概念,他做了一个小实验,让全班同学把鞋子脱下来,现场统计哪国制造。[/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出乎意料的是,全班23[/FACE]人,只有3双鞋是美国制造。大部分鞋的制造产地来自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泰国等。而这些鞋都是美国品牌。为什么美国公司跑到地球上离他们最远的地方去做鞋,这个问题让学生困惑。[/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已经进入数学课的时间,利维打算结束这个话题。一名女生突然大声说,我敢打赌也就是我们班级凑巧这样,如果我们到其它班级去,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鞋是美国制造。[/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你的意思是?利维问。[/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们可以在全校做调查。女生回答。[/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利维当机立断做了一个决定,不上数学课,而和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由此创造了一个极有价值的项目教学案例。[/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学生首先设计了一份关于鞋的问卷,在全校乃至家庭和社区进行调查,最后回收了500[/FACE]份表格。利维请了一位学生家长帮忙设计程序,学生把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进行统计。[/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根据调查结果,每一名学生选择了一家鞋业公司,写信给他们,告诉他们统计结果,询问他们为什么同样的品牌却在不同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韩国、美国制造。[/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在等待回信的过程中,关于鞋的研究继续进行,学生自己组成小组确定课题。有小组研究世界上第一双鞋是如何诞生的,有小组研究这么多年来鞋的材料与款式变化的趋势,有小组研究曾经是世界鞋业中心的马萨诸塞州是如何风管不再的。利维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人在殖民地时期穿什么样的鞋?有些学生选择了这个问题。还有学生研究制鞋的过程,还有学生对为什么是韩国、中国、泰国而不是印度、德国或者非洲生产美国的鞋感兴趣。最后一个小组研究了文学中的鞋,他们收集了一些鞋在其中产生重要作用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每个小组都完成了研究报告并在全班进行交流。[/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鞋业公司的回信也纷纷寄来,一些公司甚至还寄来一些纪念品。只有一家公司态度不好,结果学生们决定联合抵制这家公司的鞋。一家叫做托姆·麦克安的鞋业公司副总裁亲自写信给学生,信中盛赞学生们的调查和他们公司花钱聘请的公司一样出色。[/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最后,利维把所有小组的报告做成了一本书,并且把相关图片、表格、信件、文章以及手工制品制成了一个展览。社区里的人听说之后还贡献了一些与鞋有关的材料,甚至有人拿来刚刚退役的NBA[/FACE]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巨星比尔·沃顿的特大号鞋。这个展览不仅对全校而且对社区开放。[/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利维自己设计了一份评估方案对每一名参与的学生进行评价。[/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五年以后,当利维在做一期电视节目时又让全班同学脱鞋,这次,他发现大部分鞋的产地变成了中国大陆。利维决定在下一年的班级里,他要再跟学生一起研究这一问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向美国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FACE]2013年4月第一版 180—183页)[/SIZE][/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SIZE=3][/COLOR][/FACE][/SIZE][/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SIZE=3][/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COLOR=rgb(0,112,192)]这里说的项目教学和所谓任务教学、研究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课题式教学意思差不多,如万玮老师所说,学生在课程中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经验的累积。我们这里搞课改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搞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专家们来做报告,越说越玄。我就对老师们说,其实这事很简单,探究式教学就是事先不知道答案的教学,能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教学。你看上面这个关于鞋子的教学,开始的时候,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谁都不知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而且这个项目完成之后,其结果连鞋业公司都可以作为参考,真能解决问题。这种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像平时的教学,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上述案例证明,能不能搞这种教学,关键并不是学生年级的高低,而是教师的素质,教师有没有能力发现问题,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利维老师的学生只有小学四年级,我想中国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也完全可以做到这样,甚至可能做得更好。这就告诉我们,认为中小学只能打基础,到了大学才能搞研究。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只是某些中小学教师为自己专业能力不够找的借口。要知道这种教学方案教参里是没有的,需要独立研究,独立发现,那些惯于照着教参讲课的教师,当然摸不着门。换句话说,教师不会探究式教学,其实是因为他们本人没体验过探究的感觉。当然,这种教学是很难考试的,考试总是要靠事先知道答案的东西,以便于判分,所以,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探究式教学很难被重视,真实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被重视。这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弊端。[/SIZE][/FACE][COLOR=rgb(0,112,192)][/COLOR][/COLOR][/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SIZE=3][/COLOR][/FACE][/SIZE][/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SIZE=3]               [/COLOR]2013,11,20[/FACE][/SIZE][/P][SIZE=3][/SIZE][P][COLOR=rgb(0,112,192)][FACE=Calibri][SIZE=3][/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FACE][/SIZE][/P][SIZE=3][/SIZE]
    [ 此贴最后由中学版在2013-11-22 15:26:53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学习王老师的帖子,总有一种态度,在影响读者。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再次温习这片帖子,很有感觉,感受到了万玮老师的认知能力,不一样;感受王老师的感悟能力很不错。局限于中国教育国情,探究式教学并非很受欢迎的。这的确是一种误解和误读,误导。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4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