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学习风气有地区差异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COLOR=#2222dd]学习风气有地区差异[/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coolcatcafe(k1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班风小论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老师:我们江苏盐城这边的教育环境,让人觉得还是“唯有读书高”。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学习全力以赴。有的妈妈就是全职陪读。为小孩子上好学校,读到哪就陪到哪,就是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烧饭菜给孩子吃。放学后就到老师家辅导。乡下虽然没有城里那么疯狂,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天也有12[/SIZE][/FACE]小时.家长也还是认为只有孩子读书有出息了,他们才有保证。但是孩子从小被压得喘不过气,到了初中学习自觉性与兴趣也减少了很多。[/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至于很多人活着没精打彩的样子,我觉得这个更多是成人。是个社会大问题。多数人天天喊着要幸福快乐的过每一天。他们对于幸福快乐的理解过于肤浅。好像就是吃好穿好玩好,不用负责,不必去为某些事筹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满足跟动物的基本生存满足没什么两样。当这些最基本的欲望得到满足了,人因为没有更高一点的精神追求,就觉得人生没意思,也就没精打彩。有更多的人过着有意义生活,但是他们的生活未必就是大家认为的幸福的。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不大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两个地方的差距会这么大。很有可能是我们这两个地方谋生的渠道不一样,我们这儿很多的学生毕业出去就是自己学各种各样的手艺——这阶段主要是学手艺和增加社会阅历,然后独立出去,这两方面和中学教育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就是一部分学生读中专,还是相当部分的学生他们从事的事情和中专的专业没什么关系。所以我觉得大家说家长重视教育时总觉得陌生,我从教这么久,很少有家长主动打电话给我,就算是家长对我们提意见,都是不可得啊。大多数情况下是我打电话给家长。家长对子女是关心,主要还是在于衣食住行这些物质上的照顾,让他们督促子女学习,很多家长做不到,到底什么原因做不到,有的家长说没空,有的家长说自己文化水平低(我向他们强调,只是督促,而不是指导,但事后没什么变化。),可学生的作文里提到父母大多是打麻将,看电视,也有一部分是加班。我让家长有空事后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这样会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但家长也做不到。对于爷爷奶奶辈带孙子孙女的问题就更多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再下去,我们这儿教育问题更多,因为被社会边缘化家庭肯定会出现,他们可能挣扎在生存线边缘,教育是一种长远投资,他们付不起。还有单亲家庭大量地出现——一个兄弟学校的老师说他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来自单亲家庭,问题儿童越来越多,早上学校大会上,校长说社会上吸贩毒人员开始盯上一部分不到学校的学生,利用这部分学生对学校进行渗透,这不是我们学校独有,其他的学校也开始存在这样的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我不知道你们那儿学生考好了,然后就业渠道是什么,和学习的相关性大不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注意。各个地方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同,与当地的社会风气关系很大,因为家长的多数会跟着社会风气走。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学业,你很难让孩子自己重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有人说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然而事实是,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都有读书无用论,也都有拼命应试的情况。我发现山东省的家长大多很重视教育,这是否与孔圣人的影响有关?要是这样,那么影响学习风气,文化传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了。或许此事与家长的职业关系也比较大。我的经验,家长属于知识分子或官员的,都很重视孩子学业,但知识分子和官员在一个地区不可能占多数,因此还是要要看当地民风。作为教师,你不能埋头傻干,碰了钉子就埋怨。我建议每位教师都留心一下当地民风和历史,看看那个地方历史上有什么文化传统,看看你的家长们都怎样过日子。校园外决定了校园内。你跳出校园,考察了校园外,你对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表现就能够理解了,而且你也就知道自己的期望值应该如何设定,知道怎样因势利导了。千万不要满脑子都是当家长的“应该”如何如何,当学生的“应该”如何如何。没有那么多“应该”,只有历史和现实。[/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其实,社会风气过分重视学生学业和轻视学业都是有害的。您所在地区有拼命争分的社会风气,您也不要过分高兴,那肯定会带来诸多弊端,您所在地区家长对孩子学业漠不关心者为多,您也不要觉得倒霉,这其中自有好处。[/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        2015[FACE=宋体][SIZE=12pt],1[/SIZE][/FACE],30[/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7
      • 经验182554
      • 文章3972
      • 注册2014-01-23
      [b]         我们这里的学生,学习比较好的,家长一般是把孩子送到外面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去学习;学习差的就花钱上本地的高中,然后上矿务局的技工学校,或是上三本的煤校。[/b][P][b]         因为沾煤的学校毕业后矿务局管分配,非煤专业的学生回来之后还要到矿院继续培训学习两三年才能就业,所以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有工作,保险起见高中毕业就直接上技校。[/b][/P][P][b]         学习成绩一般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大多数都上艺术学校了。上两年高中,然后到省城去学半年专业,参加艺考后,再回到学校学习文化课参加高考,这类学生的学习费用是很高的。[/b][/P][P][b]         结果是,好学生毕业后都留在外地工作了,差学生又都回到矿上来了,井下干重活的是从农村招来的协议工。[/b][/P][P][b]         我的感觉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b][/P][P][/P]
      [ 此贴最后由 王琴杰 在2015-2-7 11:45:03编辑过 ]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coolcatcafe:[/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那些考上大学的,毕业后都是自己找工作,进工厂。有些就是自家的小作坊,私人工厂。或是爸妈拖关系找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定都对口。很多家长也知道毕业后不一定会找到工作,但是他们对于教育的投资还是很舍得的。孩子越小时越舍得投资,只是到大了看孩子实在不是学习的料才不那么折腾。初中生毕业,考不上大学的。家长还是很愿意花钱给他们上高中,要不就是读技术类学校,职中之类。直接就出去打工的不是太多。可能家长还有一点心理,我花钱给你读了,你不读将来不要怨我。这边的教育投资也可能有点像家长买件皮毛大衣穿一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刚才到修车店修车,修车师傅和我比较熟了,他让我觉得挺搞笑的一个观点是:他说他被好老师给教差了。他读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很好,但是到了高中,在私立中学里,私立中学经常聘请内陆来的一些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但是这个特级教师说的话带有地方腔,他听不懂特级教师说什么,班级很混乱。英语是一个高级教师,可是,虽然听明白她说什么话,但听不明白说什么内容,最后就没考上大学。毕业后先是修车,然后是边修车边卖车,他的哥哥也这样,我们这边有兄弟互扶携的风俗。说到读书的用处,他也摇摇头说没什么用处——他是高中毕业的,他说,就算考上大学也没什么用处。说完了他迟疑了一下,又说读书有用。他说他村子里一个博士,来他这里修车的时候,什么零件都懂,我说可能是理工科的,这些零件对理工科的博士来说小意思。“他一个月的工资是三万。他的哥哥和姐姐读得非常糟糕,只读到初中……:我问:“这个博士是打工的吧,他的哥哥和姐姐是当老板的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修车师傅愕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不说什么,因为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很常见的现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我说:“博士再努力,他的工资就是三万,要不而言只是多一点罢了。而他的哥哥和姐姐可能是三十万,三百万……”当然,也可能是一落千丈,逃命躲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学习风气有地区差异([/SIZE][/COLOR][/FACE]续2)[/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王琴杰([/SIZE][/FACE]班主任之友)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这里的学生,学习比较好的,家长一般是把孩子送到外面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去学习;学习差的就花钱上本地的高中,然后上矿务局的技工学校,或是上三本的煤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因为沾煤的学校毕业后矿务局管分配,非煤专业的学生回来之后还要到矿院继续培训学习两三年才能就业,所以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有工作,保险起见高中毕业就直接上技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学习成绩一般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大多数都上艺术学校了。上一年高中,然后到省城去学一年专业,再回来参加高考,这类学生的学习费用是很高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结果是,好学生毕业后都留在外地工作了,差学生又都回到矿上来了,井下干重活的是从农村招来的协议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的感觉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最近一段时间,王老师的“班风小论坛”里大多围绕着教育和社会和家庭关系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更有利于我们在宏观上对教育对学生的把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我是一个更倾向于从“收益和支付”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问:“精神上难道不是收益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先岔开说一个故事。有一次坐火车——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坐火车的人,因为坐火车可以和天南海北的人聊天,了解许多地方有趣的事情,这和阅读不一样,阅读基本上由作者规定了写什么给我看,而聊天我可以提问,我要“看”什么,“作者”就“写”什么。有一次遇到某个地方的小伙子,小伙子回到家乡,他刚刚在我们本地打工,我问:“你的老家和福建xx[/SIZE][/FACE]地方有什么区别?”我最喜欢问这类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只有去过两个地方的人才容易回答出来。[/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他埋怨道:“你们那儿的人,很没有人情味。借钱都要利息,兄弟姐妹这样的一家人也算利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听了有些惊讶,这话不是很全面,有不少的兄弟姐妹借钱也不算利息,但如果算利息,在我们当地人看来,也未必是不正常。[/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我说:“我们兄弟姐妹借钱不仅算利息,还要立字据,免得以后要不回钱!”他更是鄙夷得不得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我接着说:“在我们本地人看来,借钱给你已经算是很有人情味了,如果没有人情味,根本不会借钱给你,手中有钱,还怕没地方借出吗?人家干吗非要借你不可,因为那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人家这些钱如果拿去投资,就可以盈利,他的兄弟姐妹凭什么把这些盈利也没收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立字据其实更有利于保护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道德感情不是那么可靠,只有法律做后盾,大家才不会随便越界,我见到不少这样的人伦悲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这位兄弟觉得我的话很是匪夷所思,他有些生气地说:“我们那儿借钱根本就不用利息,也不用立字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笑起来:“那你那个地方肯定是经济不发达,而且根本借不到什么钱。”他很诧异地说:“是呀。我们那儿是山村,借一两千的钱都很不容易。”[/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因为我知道,[b]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契约越受到尊重,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道德越是主宰生活,而且道德还会越界过来管起经济的事来。[/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b][FACE=楷体][SIZE=12pt]如果用道德来管经济,必定是道德既沦陷,经济又崩溃[/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这位一道坐车的也讲到他一个亲戚借钱不还的事)。现在回到上面的“精神上难道不是收益吗?”这个问题,精神当然是收益,但如果精神收益实现可能性很小或者回收成本的时间比较长,倒不如把大部分精力先去顾及“物质利益的收益”,当然,我不是说只顾物质利益而不要精神追求,就算我是这么想,但人在现实中需要社会地位,需要精神上的享受,这都是现实。有了物质,就有了解决精神上需求的底气,就算是阅读,除了一部分家长不知道阅读对子女的好处而不肯购置书本,而有些穷苦的家庭恐怕连书都买不起,当然并不是说他们家的钱不足以买几本书,而是,核算了必需的开支腾不出更多的钱来给孩子买书。而我们说的都是要多一些课外阅读,想带孩子到外游学,土豪人家当然就很容易了,我们的家庭就不是那么容易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非要按照我们自己理解的“家长也应该有精神追求”这样层次来要求家长,对我们教学管理没什么好处,[/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老师能对家长影响多大,他们的生活天天时时刻刻地告诉他们:没钱不行。我们靠一学期见一两次面让家长就有“精神追求”那是不现实的([b]实际上很少有家长偏执到只要物质一点都不要精神,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家长不可救药,救家长也不是老师的职责)。[/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b][FACE=楷体][SIZE=12pt]不要优先考虑精神追求,如果二者有冲突,还是先让学生们一心一意为自己幸福生活而努力吧,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为自己生活而努力,他们觉得是他们的父母应该为他们幸福负责。[/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我见到一个初一的学生,她的作文里对父母就充满了斥责,说父母要为她幸福负责,他们当时生下她并没有经过她的同意,所以,让自己过得幸福是父母的责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现实是我们的立足点,理想(培养有精神追求的学生)是我们目标。我当然不会说我们的学生都没有精神追求,也有许多有精神追求的人,但大部分的人和和我们周围大部分的人一样,现在和将来过得都是庸庸碌碌的生活,精神追求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件比较遥远或者是思绪里偶然一闪的事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b][FACE=楷体][SIZE=12pt]先改善生活,这是大部分老百姓的心愿,至于什么时候会有精神追求,我相信,这不大可能是老师教育出来的结果,到了物质比较丰富,大家物质匮乏感不再强烈的时候,我相信,精神匮乏的改善就会提到解决的日程。[/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对王琴杰老师的未来表示极为担心。虽然我教的学生也是基础很糟糕,不过,他们到社会上由于社会的优胜劣汰,他们得努力去干,但王琴杰老师的学生未来处境和我的学生不一样,[b]王老师学生的生活的机制是劣币驱逐良币,[/b]只要你是一个人,只要上了矿务局的技工学校——我们当地中专就没有门槛,弱智的也可以进入——这不是笑话,你就不怕没饭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不知道矿务局的技工学校有没入学门槛,或者说门槛高不?不过,看王琴杰老师的描述,可能也一样没什么门槛或者门槛不高。以前包分配的年代,至少还有一个严格的进入的门槛,虽然毕业出去的门槛比进来要低许多,但毕竟进来的是一些有素质的人。现在王琴杰老师说的中专属于进来和出去都很“任性”的学校,而[b]人的本性更容易向低而不是向高,只是现实社会以道德或者规章制度来抵抗成员的堕落,所以我认为王老师的学生不会在学习上(录取和努力无关)投入很多的精力[/b]——就像没有人会给钓上来的鱼喂饵——这不符合节约原则,更糟糕的是这会带来示范效应,就算是很小的学生也会意识到,我们无论怎么糟糕都有工作,因此[b]这些学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也就是说即使有好生,他们的比例也会逐渐降低,由于优秀生的减少,学风会更加糟糕,余下的优秀生家长就会更快地把孩子从学校转走。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一批人的后代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只要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存在,王老师恐怕就一直受苦,不过,这样的煤矿能一直存在是一件很搞笑很令人怀疑的事情。[/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煤矿用的是这样的一批人,不亏本不行,除非是国有煤矿,不过,如果不是国有煤矿,谁会用这样的人?会这样用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另外我刚才想,这个机制的纳什均衡点在哪里?遇到什么事情之后会不再恶化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估计了一下,想到两个可能是纳什均衡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① 煤矿被啃倒了,或者利益摊薄了,进入到煤矿企业中无利可图。要生存只能到社会上找饭了,那就需要真本事真文凭,于是,学生只好读书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② 让非煤矿子弟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入到利益集团里,煤矿子弟也只好读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②实现起来不容易,垄断企业天生就有自我封闭的特点,所以只能是①了,因此,王老师就有可能过越来越糟糕的日子了,[/SIZE][/FACE]不过,如果企业倒闭或者被私人企业并购了,这种越来越糟糕的日子才有可能结束——那个时候用的是另一套新的机制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因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所以说的可能和现实差远了,不知道两个王老师对我的观点有什么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 [/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王琴杰老师遇到的情况,可能以后很多老师都遇到,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的。就是说,人生活越富裕,整体上就会越懒惰,心灵逐渐空虚。家长的情况如此,你就不要指望学生会有多少上进心。我说的主要不是学业上的上进心,而是整体的精神状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生也有厌学的,也有各种纪律问题,但是你很难见到今天学生中“萎靡,百无聊赖,干什么都没劲”的情况。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懂得(这不用老师说,是生活教给他的),自己将来必须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别无他途。现在的人们,以为那时候人们精神状态比较健康是政治鼓动的结果,是强大的宣传机器煽得大家“激情燃烧”,当然有这个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那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决定于生存环境。你不奔就吃不上,“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典型的社会主义的口号),所以人人都在劳动或者准备劳动,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劳动是社会的最佳解毒剂,劳动意味着健康,不劳动意味着病态和腐败.[/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麻烦就在这里。人当然都希望富裕,哪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喜欢穷下去,可是一旦富裕起来,社会上必然产生一些“不劳而获”的人,社会生产力很发达了,有些人就可以不去“奔”了,他们可以过寄生的生活。我家所在地区原来是北京的远郊区,周围都是庄稼地,我们小区原来是一个果园,因为我母亲是这个果园的负责人,我上大学的时候放暑假还在这里帮母亲干过活,当然是义务劳动。记得为了方便管理,我还给母亲画了一张果园的平面图,标出了每颗果树的位置。现在呢?这里完全变成了水泥森林,人们都蜗居在水泥笼子里,一格一格的,一层一层的,叠罗汉。街上永远是噪音和污染,不分昼夜。而我观察,由于得到拆迁款,农转非,小区产生了大批“不劳动”的人。老年人有情可原,他们曾经辛勤劳动过,老了享点请福也是应该的,实际上他们多数还在带孙子,这也是重要的劳动。可是有许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却在那里整天无所事事,晃来晃去,扎堆打牌。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寄生生活”吗?一个人在身强力壮的年龄这样活着,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对社会毫无建设作用,你想,他们的精神状态整体上能健康吗?他们都有孩子,多数人还在“逼子成龙”,你可想而知他们的孩子精神状态会如何。他们的父母不是已经做出了“光辉榜样”了吗?这其实就是一种腐败。俗话说,流水不腐。水不流动,难免发臭,人不劳动,灵魂就会发出难闻的气味。然而这种腐败并不违法,所以它就更可怕。[/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生活富裕了,人还要劳动(不光娱乐),我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维持健康的根本之道。西方国家为何走向衰退?很简单,就是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了。你像美国,它只要开动印钞机,玩票子(所谓金融),用不着生产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可以夺取别人的资源,就可以过好日子,他怎么能不腐败?要知道当年美国可是世界工厂,能造出最好的东西的。垄断和寡头为什么会导致腐败?就因为那会使人有更多不劳而获的机会。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也是这样,不干实事能过好日子,这个人就离行尸走肉不远了。[/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因此我认为,教育者的神圣责任就是告诉学生,你长大一定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至于从事什么职业,那不是最要紧的事情)生活,不管你父母有多少钱。这首先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因为不如此,你的心灵就不可能健康。当然,这种教育对有些学生可能无效,因为寄生生活毕竟比较舒服,但是教育者必须坚持。要说普世价值,这才是真正普世的价值。如果说当年人必须劳动是生活所迫,那么在生产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劳动,就属于维持人性的需要了。不劳而获的人,人性必然扭曲成病态。[/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老师们一提起学生厌学就皱眉叹气,其实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厌学,而是那种“干什么都没意思”的精神状态。有些学生(比如海蓝蓝老师的一些学生)不爱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整体生存状态还好,身上有股劲,不消极,这种人可能有光明的未来。人就怕半死不活地活着,而这正是寄生生活的常见症状。这种孩子在某些地区有增加的趋势,对此,教育者要予以高度的重视。[/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1[/SIZE][/FACE],31[/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
            • 经验2021
            • 文章14
            • 注册2009-04-25
            [P]我现在任教的学校是市级一所新办的学校,硬件条件全市最好,生源在全市学校排在第三、四位之间。一所城市的优秀学生毕竟是有限的,面对目前学风,落差很大,以前县一中的学风很好,我比较了同一次高三检测,平均分相差20分左右。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我的教学很多是无效的,没有针对学情,班级中男生多,女生读书还算勤奋的。[/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7
              • 经验11298
              • 文章483
              • 注册2013-02-02
              [P][SIZE=3]我们这里有两种情况,我觉得对当地学生及家长是有影响的。[/SIZE][/P][P][SIZE=3]第一、前年,我们这里有两所初中,有一所在每年的中考中强于另一所,大多好学生都想转到前一所中学去,导致两所中学经常为了生源问题闹矛盾。后来,中心学校实行划分区域招生,前一所中学招收区域显然家长都重视学生的学习,后一所中学招生区域里,大多村子家长不大重视孩子的学习。因此,总也考不赢前一所中学,后一所招生区域里,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家长便想办法,找关系要调到前一所中学里去。这样,两所学校矛盾依然存在。前一所中学有些老师瞧不起后一所中学的老师。[/SIZE][/P][P][SIZE=3]     去年,由于生源的减少,两所中学要拆并为一所中学了,中学校址就定在后一所中学。这样的风声一出,前一所中学成绩好一些的学生都纷纷转到城区里去了,开学时,有一个班的学生没来报到。剩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今年的中考,成绩不好。原来前一所中学的老师们说:我们也是在这样教学啊!怎么学生就考不好了呢?唯心的人便归结于后一所学校的风水不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SIZE][/P][P][SIZE=3]第二、社会风气影响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判断。原来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在社会上做了违法的事后,被判了刑,刑满释放后,称霸一方,在街道上或者村里反到成为“名人”,有的甚至当上了村干部,生活条件比一般人都好。这种现象让一些家长得到的结论是:孩子不读书,横一点,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此,有些调皮生由于在学校闹事后,老师请来家长。家长不仅不配合教育,还公开跟老师说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学校里长个的,老师不要管得太严了,犯了什么事由家长出钱摆平就行了。[/SIZE][/P][P][SIZE=3]现在是老师们感觉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想出好成绩很难。[/SIZE][/P]
              [ 此贴最后由 自由吾心 在2015-2-1 13:30:44编辑过 ]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33
                • 经验229093
                • 文章12346
                • 注册2012-12-04
                [P][FACE=宋体][LINE-HEIGHT=2][SIZE=12pt][COLOR=#2222dd]“因此我认为,教育者的神圣责任就是告诉学生,你长大一定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至于从事什么职业,那不是最要紧的事情)生活,不管你父母有多少钱。这首先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因为不如此,你的心灵就不可能健康。”[/FACE][/SIZE][/LINE-HEIGHT][/COLOR][/P][P][FACE=宋体][LINE-HEIGHT=2][SIZE=12pt][COLOR=#2222dd]王老师这篇文章非常具有针对性,现在的学生,浑浑噩噩地活着真的越来越多了,原因是什么呢?王老师文中的分析我觉得非常正确。做老师的,的确是应该坚持像王老师所说的那样教育,总会有些学生很快就领悟过来的,对于那些听不进的学生,起码也可以让他们有机会醒悟。[/FACE][/SIZE][/LINE-HEIGHT][/COLOR][/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7
                  • 经验182554
                  • 文章3972
                  • 注册2014-01-23
                  [P][b]海蓝蓝老师:[/b][/P][P][b]         跟您说明一下,我们的矿务局,原来叫汾西矿务局,成立于1956年1月。 2000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汾西矿业集团公司,2001年10月加入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我所在的矿,1959年3月10日矿井建设开工,1966年1月28日建成投产。[/b][/P][P][b]         我们学校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位一体的学校。从我们学校曾经走出过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b][/P][b]         两天没在家,回复迟了,请原谅![/b]
                  [ 此贴最后由 王琴杰 在2015-2-2 13:08:20编辑过 ]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