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转帖]为北大陈瑞华教授说句话
[B]为北大陈瑞华教授说句话[/B]
 
2005年4月20日09:19   [ 杨陈晨 ]  来源:[ 新京报 ]  
 
  在4月5日的课堂上,陈瑞华公然说:“自考生,北大鄙视你们!”帖子称,陈瑞华在课堂上说:“堂堂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竟然使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我们北大自己这么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真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他还说:“这些没有经过法学正规教育的人,三四年在北大混吃、混喝,蹭课听,到头来靠死记硬背也能混进北大。

  一个北大教授就因为在课堂上公开说了一些“歧视”自考生的话立马就引来了全国人民的千夫所指,舆论的皮鞭抽的这位教授有口难言。但是回过头再来让我们冷静的分析一下这件事,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我们的这番无情指责是否也是有些无理?

  笔者认为自考生和北大法学生他们之间的素质问题决不是单靠纸上谈兵(现行研究生法律考试)所能衡量出的,但是现行研究生法律考试制度下,一个学生的法学修养似乎就偏偏以白纸黑字说了算。而陈瑞华教授在课堂上的一腔愤言其实完全是冲着这点而来,他所不能容忍的就是现行的法律考试制度片面的把“知识和能力”,“高分与思想”划上了等号。我们不能否定因为客观原因他和北大法学专业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时间远多于和自考生的时间,那么他可能对于北大法学生的法学综合能力更加了解,有些优秀的学生他的应试能力不强可是对于法学的悟性却很高,那么显然如果这些学生就因为应试能力差而不幸落地,显然会让陈瑞华教授感到愤怒和难以接受。而法律研究生招考只以分数论英雄的现状也逼着所有自考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寻求金榜提名。他们中也许确实有出类拔萃之才,但是这些却又都不是只靠一张试卷就能完全表现的,而陈瑞华教授因为平时对这些自考生真实素质缺乏了解,所以就会引发他认为这些自考生是“靠死记硬背混进北大的”片面论断也就不为过了。

  因为现行的法律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自考生无法展现自己所有的才华而遭到陈瑞华教授对其真实能力的怀疑,也因为此考试制度而使一些真有奇才的北大法学生无缘继续深造而让陈教授感到愤愤不平。他在课堂上的开骂现在想来笔者认为绝不是有心去歧视那些自考生,而是对现行研究生法律考试制度不合理性的一种义愤填膺。就像陈丹青教授在面对现在大学审核研究生人才制度的不合理时潇洒的说句“我不想再玩下去了”就准备辞职而去一样,陈瑞华教授也同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种现象的不满,虽然他的表达方式和对象可能有点偏差,但是我们却也不能把批判的和指责的矛头就这样不假思索的指向这位正直的教授。

  该骂的到底是谁?该声讨的又究竟是什么? 笔者不言想必读者也已自明了吧! (作者 杨陈晨)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北大教授被指侮辱自考生 称混吃混喝蹭课听
 
2005年4月14日08:55    来源:[ 新京报 ]  
 
  日前,“考研论坛”上有帖子称,北大法学院教授陈瑞华在课堂上公然侮辱自考生,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昨日,陈瑞华表示,自己没有讲过侮辱自考生的话,自己今年招收的研究生中就有一名是自考生。

  他表示,如果自己的言行对自考生造成了伤害,他愿道歉。

  “考研论坛”上的贴子称,在4月5日的课堂上,陈瑞华公然说:“自考生,北大鄙视你们!”帖子称,陈瑞华在课堂上说:“堂堂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竟然使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我们北大自己这么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真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他还说:“这些没有经过法学正规教育的人,三四年在北大混吃、混喝,蹭课听,到头来靠死记硬背也能混进北大。今年我们下决心,凡是进入复试的自考生,我们一个都不要,档次太低!”

  此帖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但当事人陈瑞华表示,他是4月10日晚才从学生处获知的。

  陈瑞华承认讲过类似“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的话。但网上记录的话只有部分属实,有七八处不实或伪造。

  陈瑞华说自己“绝没有讲过侮辱自考生的话”,没说自考生“混吃、混喝、蹭课听”,也没奉劝自考生“别在这儿浪费时间,北大不欢迎你们”。至于网上提到“自考生一个都不要”的话,他更是予以否认:“法学院从来没有这样的讨论,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

  陈瑞华在接受《北京考试报》采访时表示,他尊重自考生,对他们没有歧视没有恶意。他本人对自考生和本校生一视同仁。北大法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一样,认为自考生没有先天劣势。

  陈瑞华说,由于没有完整理解他的意思,网上的信息被人为夸大和扭曲了。他曾试图在网上表明自己的心意,却发现网上几乎是一边倒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根本无法被容忍,他将不再为此做过多的解释。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从北大的“悲哀”看考研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5/04/20 17:14  中国青年报  
 
  最近,“考研论坛”上有帖子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在课堂上公然侮辱自考生,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对此,陈瑞华承认讲过类似“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的话,但网上记录的话只有部分属实,有七八处不实或系伪造。如果自己的言行对自考生造成了伤害,他愿道歉。(4月13日《北京考试报》)
 
  陈教授一句“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很值得回味———不难发现其潜在的意思:只有北大自己的学生进入复试才正常,才不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这句话无意中暴露了一直被人诟病的考研潜规则:本校学生考研“近水楼台先得月”。

  每年报名考研时,选择继续深造的高校实在是摆在众多学子面前的一道难题。转专业难,转学校难,转专业且转学校难上加难———这是考研一族多年总结的定律。于是,众多应届毕业生考研的时候,为了增加竞争系数而大多选择本校本专业,以期“近水楼台先得月”。事实上,这一招也的确奏效。这里有一组2003年的数据:2003年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12个人报考本校,考上9个,考取比例为75%;3个报考外校,考上1个,考取比例为33%。武汉大学新闻专业,23个报考本校,3个没考上,考取比例为87%;16个报考外校,考上3个,考取比例不到20%。(据2003年5月8日新华社)

  之所以出现本校学生考研“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潜规则,原因有二:一、从导师的角度,由于他们对本校的学生情况比较熟悉,本校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对这些老师的观点、习惯都比较了解,所以导师们更倾向于录取本校考生。二、从学校领导角度,目前不少高校把考上研究生者的数量作为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评估标准之一,因此,多录取本校学生,对统计本校考研成功率大有好处。如此一来,不论学校领导还是导师,在考前辅导和复试录取中对本校尤其是本专业的学生“关爱有加”就不难理解了。由此不难推测,当北大自己的学生被拒于复试门外时,陈教授为何会发出“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的感慨。

  其实,本校学生考研“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潜规则不仅有违公平竞争的考试原则,而且十分容易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存在的复杂人际关系是学术独立的最大障碍,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往往使这种人际关系更为盘根错节。通过本科四年、研究生二至三年的学习,老师与学生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这种“师生情谊”影响下,学术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变得更为困难。这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不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此,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就宣布,停止所有“本硕连读”班的招生(《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9日)。而哈佛大学的做法是将自己的毕业生一个不留地“赶”出本校,让他们在外校经风雨、见世面、学本领,绝不让他们在本校的“池塘”中近亲繁殖。由此可见,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学生拒之门外,不仅有利于北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更是法学院的福音,北大的骄傲! (文:毛天祥)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关注点:北大教授的“出身论”是种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

  按理说,陈先生能拥有北大教授之荣誉,怎么也应算是一位饱学之士,他本应该懂得“学无长幼,更无论贵贱,达者乃为先”的道理。既然年轻人可以胜过年长者,出身贫寒的学生可以胜过出身富庶的学生,那么非北大的学生就一定比北大的学生差吗?或者说,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一定比外校考进来的学生强吗?毋需笔者赘言,答案一目了然。我们不难看出,陈教授所谓的“悲哀论”是站不住脚的,其所悲的莫过于北大被“外族入侵”,莫过于北大学生或他自己所教的学生折戟考场,无缘复试,以致于不能替北大这一堂堂学府正名,没能替他本人争光。

  毋庸讳言,从整体上来说,自考生在很多方面的确与北大学子有一定差距,但是谁又能断言他们当中就没有出类拔萃之辈呢?否则,他们又焉能在强手如林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呢?自考生并非乏善可陈,处在围墙之外的他们不向命运屈服,不向现实低头,那份韧性和坚强恐怕正是身陷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所极度缺乏的。试问,他们这份上进的求学之心又岂容他人轻视和玷污?

  笔者以为,正是因为有了所谓的名牌,有了所谓的“第一学府”牌子傍身,一些人便自视不凡且藐视他人,“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严重左右了自己的言行,反映在招生时就是以学校牌子取人。由此观之,连正规大学身份都没有的自考生遭此“待遇”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出身论”是种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早已为世所不容。

关注点:“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让自考生进入复试 跟自考生有啥关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陈教授都有活该挨骂的理由,他简单地把前来报考研究生的学子分为自考生、统招生,而且对前者存有偏见,明显与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格格不入。如果陈教授确实能够在自考生和统招生之间找出明显不同的特质,或者至少证明自考生确实比统招生要笨一点,那么,作为一种个人意见的私下表达,我认为并无不妥之处。不过,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必要把北大抬到这种高度———“大量自考生在研究生考试中进入复试,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一个北大教授可以有很多理由骄傲,但是却没有任何理由鄙视人格平等的自考生!

  “自考生进入复试”是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结果,游戏规则已经存在,自考生通过这一门槛进入复试,我实在找不到任何鄙视他们的理由,相反的,我已经心生景仰之情。也许,游戏规则本身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不过这一点和自考生们毫无关系,陈教授尽可以向游戏规则制订者大声呼吁,要求他们把考试制度改进得更科学一些,不过,我想无论怎么改,总不能加上“自考生不得报考北大法学院”这一条吧。

关注点:北大教授对自考生的歧视才是北大真正的悲哀

  北大法学教授应当知道,法律保护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考生可以考研、可以考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这不是哪一个自考生厚颜无耻就可以办到的,这出自法律法规的安排。北大法学教授应当是笃行法律的楷模,否则他凭借什么去教诲他的弟子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如果一个教授一方面在讲坛上妄言信仰法律,一方面又以自己的言行诋毁法律,这样构建起来的尊严不堪一击。

  北大法学教授应当知道,教育不讲“血统论”。教育家的鼻祖孔子在他那个奴隶制的时代就已经提出“有教无类”,今天的普通大众也知道信奉“英雄不问出处”,未必象牙塔中的先生们偏偏要讲什么教育的“血统论”?自考生之所以成为自考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素质低下,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所谓“统招生”和其他人更为坚定的求学精神和学习的毅力。这样一种品质值得钦佩,而不是嘲笑和诋毁。今天最讲“血统论”的是犬类,纯种的宠物可以卖出大价钱。人类中讲“血统论”的代表是纳粹头子希特勒,可是他早已被历史唾弃和掩埋。

  北大法学教授应当知道,自己的责任不能由他人来承担。大量自考生进入考研复试,那是他们勤奋努力终有回报。该教授拿此说事,并不是想表达对自考生的祝贺。相反,他要说的是北大法学院自己的“嫡系队伍”被淘汰和埋没。错在自考生竞争力太强吗?否,错在温室里的花朵自己没有出息,错在身为园丁者没有在栽培花草上下够力气。谁出错谁担责,这是一个多么常识性的法律原则,北大法学教授却忘记了,要找一群自考生来担责。

  我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不是北大的悲哀,像这样的堂堂的法学教授发自内心的对自考生的歧视、教育“血统论”等,才是北大真正的悲哀。

关注点:对陈瑞华的批评 有助于净化社会的公共表达

  看来,陈瑞华出语“伤害自考生”的事实是存在的。笔者认为,因“表达不慎”而遭到群体抗议和舆论批评,这种典型事件的公开讨论对社会是一件好事———它能引起社会在公共表达上的谨慎,有利于纯洁公共话语。

  可以看到,我们社会许多方面的谨慎化正是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件的公共批判沉淀下来的。比如说,公共标语的“去歧视化”,正是通过舆论对“禁止外来工入园”、“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这些歧视性标语的公共批判而形成的;公共政策的平等理念,正是通过公众对“外来人口准入制”、“公务员招聘的肝炎限制”、“干部招聘的形象歧视”这些典型政策的公共批判而积淀的;公共人物服饰的纯洁化,正是通过对赵薇的军旗装、伏明霞的“脏裤子”的公共批评而达到的。

  这次网上对陈瑞华的批评,同样有助于净化我们社会的公共表达。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712
  • 经验10654
  • 文章1206
  • 注册2004-11-20
[COLOR=blue]    记得高考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考不上好点的本科,那么我就参加自考。自考其实在我心里一直挺神圣的,因为我觉得能够自考上本科的人一定很厉害。
    参加工作了,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自考,尤其是我带的学生。我带的学生是中师,他们为了有个大专文凭,就参加自考,而且他们不是报考中文就是报考法律,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好背。的确是这么他们背现代文学,背古代文学等等,更可笑的是他们竟然过了,有的甚至拿到了文凭。
    他们的自考中文过了,可是给我交上来的作文,有的学生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他们自己在周记上都说:“王老师,我本来是想学习的,可是自考完,我虽然过了,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背的东西也全部忘记了。”
    这能够怪他们吗?他们去找工作要英语四级证书,要毕业证书。招聘启事上动不动就要什么学历。
    耻辱,绝对的耻辱。对知识的玷污,对文凭的玷污!!!!!!!
    我很痛心!!!!![/COLOR]
[IMG]http://www.163er.com/user1/7452/upload/2006365360.gif[/IMG]
 
[COLOR=heliotrope]怀念老师生活[/COLOr][COLOR=bule]QQ:366790718[/COLOR]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是否为真才实学 如何看待研究生参加自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04/21 10:29  人民网-华东新闻  
 
  主持人:田晓玲

  参与人:

  张亚群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虞佩珍 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

  陈 波 麦克埃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顾问

  刘炳贵 江苏省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

  4月9日开考的江苏自学考试爆出新闻:今年的自考大军中,竟有约3000名研究生。高学历者开始青睐最高只能拿到本科文凭的自学考试

  研究生参加自考的评价:

  学习跨专业知识,对就业是个补充

  主持人:最近有一些高学历的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参加自学考试,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虞佩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所以有些高学历的人希望自己的专业更广泛一些,或者想学一点其它专业的知识,使就业时多一些机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自学考试的形式灵活正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可以完全自学,到学校参加全日制辅导,然后参加考试,或者利用晚上或双休日等业余时间上课。

  张亚群:前几年就出现了本科生参加自学考试的现象。一般完成本科学业的人,再参加自考,一些公共课程是免考的,所以自考本身对于这部分人群是欢迎的。自考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渠道,接受不同专业的教育拓宽知识面,普通高等院校里跨学科课程和专业并不多,所以,正好是一个补充。

  自考为何吸引研究生:

  考试门槛较低,费用较少

  主持人:研究生都参加自考,可见自考还是有相当优势的。

  刘炳贵:是的。自学考试本身的发展吸引了高学历的人。近两年,因为高考毛入学率的上升,使全国范围内的自考生报考人数大量滑坡,我们根据江苏省对人才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增加本科专业的比例。2004年,江苏省仍然有88万人次报考,其中42万人次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总数的48%。

  虞佩珍:1982年自学考试刚刚开始时,主要就是那些没有机会进入全日制高校的人参加考试,让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近两年,有很多在职或者在读中专的人参加自学考试,自学考试门槛比较低,什么样的人只要想学知识都可以参加。我们这里就有六七十岁的离休干部来参加考试,其目的就不是文凭,而是想学一些知识。

  张亚群:高等教育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自考,自考可以说是三分天下而得其一,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考是“开放型的大学”,也没有经济限制,一般大学的学费总需要五六千元,而自学考试只需要买一些参考书和考试大纲,费用较低。从2002年开始,全国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相比一些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自考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整个全国毛入学率15%的比例中,自考占到2.5%。由此可见,大家对自学考试还是情有独钟的。

  自考是否体现真才实学:

  自考淘汰率其实很高,自考生不是低等生的代名词主持人:在社会上,对自考生仍然存在一些不理解,那么,自考生的质量究竟怎样保证?

  虞佩珍:自考生有些方面的能力并不低于全日制考生,尤其是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突出。有些单位在招聘时也会青睐自考生,原因也就在于看好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学考试中,我们采取宽进严出的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规定课程要达到专业水平,通俗地说就是考试中要达到60分的的合格线,少一分都得重新考,所以一般课程的通过率只在30%到50%之间。

  张亚群:自考生不是低等生的代名词,自考淘汰率其实很高。

  刘炳贵:那些能够最后拿到证书的自考生必定是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毅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江苏省自考工作开展20多年来,总共有1300多万人次报考,但最后真正拿到证书的不到30万,可见把关之严。但我们也承认,可能在一些理科实验上自考生有欠缺。

  多学知识对就业是否有益:

  跨专业是指实际技能,而不是指知识本身

  主持人: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怎么看待研究生参加自学考试?

  陈波: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已经有了比较深的教育背景,所以,如果是为了全面发展自己或者兴趣所致,自考是不错的。如果是为了转行就没必要了,还是应该往自己专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换一个方向。跨专业的知识背景并不构成实质的优势,考核候选人有很多方法,关键还是能力和行业的相关经验。真正的跨专业人才肯定是很抢手的,但不是说有好几个文凭就行,跨专业还是要靠自己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从就业角度来看,跨专业肯定是指实际技能,而不是指知识本身。

  主持人: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是不是都欢迎员工参加自考?

  陈波:在一个专业领域,个人发展与公司利益之间肯定是会有冲突的,一是公司的发展需要员工掌握新的技能,而公司又不能提供培养的机会,所以只能个人去充电;其次,公司性质决定了在这个专业领域只需雇员部分专业技能,雇员为了全面发展和以后的职业生涯的机会去充电,除此之外,还有人可能是出于个人兴趣。

  主持人:对持有自学考试文凭和研究生文凭的就业者,公司一般会怎么看?

  陈波:对自考生来说,社会歧视不存在,但有时会处于相对劣势。如果竞争对手多而各方面条件又差不多的情况下,自考生会受一定影响。不过客观地说,目前很多自考还是和实际工作有脱节的,其实正规大学教育也一样。语言类、财务类会好一些,类似企业管理、商务等学科脱节的情况就比较严重。目前的自考,我觉得还是文凭意义大于实际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意义。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