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因[/P][P]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讲座、文件、咨询辅导基地和各种专项活动,预防遏制中小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主要领导亲自督办……相比之下,那些令人痛心的消息依然时不时冒出来。痛定思痛,笔者以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靠消防员似的“扑火”不如老中医的治标治本,要切中命脉,找准源头,才能立竿见影。笔者观察、思考、总结了几点原因,希望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帮助:[/P][FACE=等线]1. [/FACE]班级活跃分子管理不到位: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没被发现。[P]有个班级的某些学生,性格顽劣,天天挂彩,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会欺负别人。有个女生被不公正虐待,跑到厕所乱抹大便,后来,学校进行了全年级的心理监测,又结合明察秋毫的暗访,找到这个学生,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事情总算平稳解决。然而,现实学校教育中,很多这样的带有暴力、年龄特征、有特定爱好的小团体在老师的佛系敷衍中被忽略掉了。[/P][FACE=等线]2. [/FACE]老师的以暴制暴。[P]有个班的老师,带头孤立表现欠佳的学生。全班吃蛋糕,唯独留他一个人在门外观看,可怜巴巴的。老师还振振有词,“你家长不配合不参与,我有什么办法?”说的在理,做的没错,可是这个孩子的伤心、失落却无处诉说,那些长大后的仇视社会的人是不是也有如此经历?[/P][FACE=等线]3. [/FACE]权力失去监管。[P]疫情过后,返校复学的疫情防控措施要求严格,体温监测更是层层把关。家庭测,校门口测,教室测。有的老师给学生权力测体温,结果就被滥用,成了变相控制同学。这个学生也和老师一样,把本该进班读书的同学堵在教室外面,排着队,一个一个进门。遇到自己看不爽的同学,也不测体温,拉到一边,不让进,一直留到最后。白白浪费早读时间不说,还恶劣到让同学从他的胯下钻过去。如果这个被区别对待的同学在反映情况时得到老师帮助还好,得不到怎么办?那个心理阴影有多大?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恶意对待之后选择忍气吞声,等待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毁灭性的。[/P][FACE=等线]4. [/FACE]关系户的偏爱[P]现在的校园,请客送礼之风屡禁不止。有的老师明一套,暗一套,善于钻营。选中队长、班干部、发奖状,谁送的多谁关系铁给谁的孩子。导致六年毕业,有的孩子眼巴巴地期盼一年又一年,最终铩羽而归,心里能平衡吗?[/P][FACE=等线]5. [/FACE]家长失职失责[P]有个学生,家长离异,偷懒,逃学,装病。老师要管理,他居然联合孩子骗老师,说孩子肚子痛请假。老师放下手边工作去家访,他还装模做样地拿着一盒钙片蒙骗老师。[/P][P]还有一个家长,早上和孩子闹矛盾了,孩子赌气不上学。等老师检查班级情况,打电话询问时,他还说不知道。老师告诉他会去家里时,终于要送孩子上学。走到楼下,冷不丁问孩子“是你送我上班,还是我送你上学?”结果,孩子一赌气,又折回去了。[/P][FACE=等线]6. [/FACE]体育运动缺失。[P]几千人的学校,磨盘大的操场。体育课就是下饺子,什么活动都组织不起来。各种运动器械与学生数量相比少得可怜。差不多十个班左右的学生同时上体育课,器材都不够一个班学生使用。学生曾为了打篮球和其他班发生摩擦,所幸处理及时妥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P][P]体育课的随意。孩子们想上体育课,期待体育课,可是体育课确实随意的不能再随意的课程。那份期待之后的落空带来的心理失落可能不亚于烫伤留下的水泡。一个有形,一个无形,无药可救!最著名的段子,是“体育老师请假了……”一年到头的请假,所以网络传言,学校里就体育老师最忙。[/P][FACE=等线]7. [/FACE]频繁检测。[P]一个班,几十个人挤在一起考试。有什么意义?加上小学生的考查模式是学什么考什么,如此造成一堆假象,我只要把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弄懂会写,学习就算完成了。那些启发、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只是公开课的表演形式而已。家长不明就里,总是习惯性地追问:“为什么成绩下降了,少考两分哪去了?”如此一来,孩子明白了,分数少就要挨训,为了分数不少,眼睛左右多瞟瞟,这样的考查环境,造成孩子思维定势、成绩虚假也就不足为奇了。等到大考,比如中高考,成绩落差大,心理落差大,极端的个例层出不穷,是不是必然的结果?[/P][FACE=等线]8. [/FACE]学科间的协调[P]有个别老师能力强,效率高,教学效果突出,确实令人敬佩。有的老师的那点成绩全靠“刷”“逮”,加之考试模式单一,的确考出了高平均分。可是,这样的老师却凭一己之力干掉了孩子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时间分配不均,导致偏科。家长不明原因,总是问孩子“为什么这科能学好,为什么不在那科多下功夫?”我想说的是,家长们,你来这样的学习环境你也会偏科。你的这科老师手段辣,作业多,理由充足,你不配合逃得掉吗?曾经看过这样的老师,只要孩子不写作业,就打电话通知家长。家长到学校,把孩子倒着从三楼拖到一楼,试想,这样的孩子心理不出现问题,那都是奇迹啊!有的老师授课,眼里没有搭档,没有学生,只有期末考试那点分数。教学挣面子,育人沦为空谈,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发生极端事件,却能逍遥事外,因为没有凭据啊!所以师者仁心,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的不是空谈。[/P][FACE=等线]9. [/FACE]课堂的绝对控制权[P]课改二十多年了,课标陆陆续续[COLOR=red]三四套[/COLOR]了,至于现实的课堂还是老师一人独大。这可能与人的劣根性有关吧,抑或是这代教师本身就是从高度控制的课堂里走出来的,也是一种经验的延续吧?高度控制的课堂,就是学生别有其他意见,学生更不能有错误意见。于是,学生举手可以视而不见。理由很充足,由着学生说下去,这节课没法上,目标不能完成,如何高质量授课,成绩哪里来?殊不知,这节课的目标与孩子的人生相标,心理健康目标相比,差不多是小巫见大巫吧。发言不充分,表达不充分,交流不充分,学生说话可以被任意打断或叫停。转换一个角度,当你的话没说完,讲到一半噎回去,甚至到最关键的时候被别人不耐烦地打断,你的心里好不好受?有的老师理直气壮,“那么多人举手,难道都让说?还上不上课?”其实,当一个很问题提出来,很多人齐刷刷地举手,这个问题是不是问题,有没有必要讨论,才是真的问题吧?[/P][FACE=等线]10. [/FACE]处理学生的事情简单粗暴[P]老师、学校喜欢针对一些规章制度提出一些限制学生行为的要求,这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考虑其合理性。举例来说,有一次课间,看到一个老师把学生排成一队,挨个打手心,一边打还一边问“谁让你们下课去打球了?”“课间就二十分钟,上下楼梯五分钟,上个洗手间五分钟,跑到操场就剩十分钟,能打几球?”“我讲的话不听,我的话不好使了是吧?”“就知道打球,作业可订正呢?我讲下课就到我办公室订正作业,怎搞就不听……”学生们不说话,伸着手,任凭处置,其无语的态度一览无余。高年级学生打几下,疼痛其实不是问题,况且,看得出来,老师也不敢下狠手,还不如下嘴狠呢!可是,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无理至极,十分钟不能打球,纯粹歪理邪说。对孩子来说,抱着球,跑上跑下,一群人吵吵闹闹,这是他们无与伦比的快乐,就这样被三下五除二地压制了。当无错变有错,我们老师给孩子的引导教育是无效的,是[COLOR=red]非[/COLOR]不分的教育法则与措施,会不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悲催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无形,都找不到追溯的源头,却无时无处不在![/P][P]还有简单粗暴的是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鸡毛蒜皮,我们老师很随意随性地听听说说,还带着自己与学习态度挂钩地偏见,简单地解决“好了,算了”“那你不去惹他,他怎么会惹你”“欺负你也活该,谁让你学习不用心”“字写得那么丑,现在还让我帮你……”这些是老师办公室经常传出来的话,乍一听没毛病,仔细揣摩,这每一句话里都压制了学生多少委屈和愤懑。其实,学生也是一个小社会,品行与成绩是很难挂钩的![/P][FACE=等线]11. [/FACE]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养环境中成长起的孩子,吃不得亏,受不得委屈[P]现在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排除极端个例,吃穿用度,无一不是家庭所能提供之最优等的,而且处处优先,时时优先,让孩子错误地觉得自己需要被重视被表扬被厚待被偏爱,如果不称心,便会陷入个人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比如我班有个小女孩,瘦瘦小小的,斯斯文文的,说话写作文头头是道。可是她就是非常情绪化,动不动就掉眼泪,老师合理的批评、惩戒都难以释怀。有一次过生日,班里一位调皮的男生送她一张卡片和几颗棒棒糖,神奇的操作是,她收下棒棒糖后退还了卡片,然后泪如雨下哭了起来,原因是卡片上写了“SB”两个字。[/P][P]所以,再多的心理咨询室面对如此诸多的问题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而已。个人以为,小学不超过一千人,平行班两三个,中学不超过两千人,平行班四五个,操场的比例扩大,器材的使用方便,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素质修养提升,规范监督管理公共开放的校园场所,做到既严谨细致,确保公共财产不会丢失,又宽松大度,让学生能去想去的地方锻炼、阅读、谈心、玩耍、学习,如果这样的话,我相信一切美好皆如所愿。[/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