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班主任之友
教育论坛
教育大家谈
班级管理
查看帖子
主题:
请大家批评: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德育教...
暂无回复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随风而行
2005-03-05 15:18:15
阅读:2702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积分
28
经验
58
文章
11
注册
2005-03-05
请大家批评: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构想
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构想
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400013) 季鑫 张波
[内容提要]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我国一直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学校的德育教育如何开展是广大教师和学校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创新构想。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学校德育 创新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在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是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如何利用这些有利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将和同仁探讨,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 中小学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德育教育在现阶段面临大好的机遇,但是,只有认清传统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才能抓住机遇。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问题上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1、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德育与教育始终是一体的。在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德育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改变了学校中德育的“大一统”的局面,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仍然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智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使现代教育产生了求真、求知而不求善的倾向,使德育与教育逐渐割裂开来。正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学校 “进行的不是全人格的,而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即知识的教育。”[1]学校教育在实际操作时实质排斥德育,“学校教育是用教材装满学生的头脑,完全不关心学生的判断力以及道德和良心如何”。[2]也就是说,现代教育追求为生存的知识和本领,而放弃了自身的精神追求。这样的教育,“也只能将人培养成为整个自然、社会因果链条中的一个被动环节。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人塑造成简单的生产工具,把他们加工成整个生产机器中的各种零件”。[3]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德育教育,需要首先反思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2、教师与德育的关系问题
现代教育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很大程度上在向产业化靠拢,学校不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生境界和提升人生价值追求的场所,而是日益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者削弱了扮演学生人生楷模的传统角色,转化成了校内激烈竞争的发起者和加剧者。由此引起的严重后果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超然于道德之外,要求学生作到的,自己可以不做,正如陶行知所言“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4]在这两个世界里,当然不可能和平相处,必然产生矛盾,解决的途径就是损坏学生和道德的世界。归纳起来,教育者的这种行为主要有两类:倭化和各种体罚。所谓“倭化”,就是我们只把自己看成“正常人”,而把他人看成“不正常”的人。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用“笨”、“傻”等词语挖苦学生;将学生分成优秀生和差生,将优生进行重点保护,而将那些升学无望的差生分在一起,让他们“自生自灭”;在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上,学习好的学生是焦点,是教师的宠儿,而学习差的学生老师连作业也不屑批改。教师的这种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是德育教育创新必然反思的又一问题。
3、德育教育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误化
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践方面,我们往往强调以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特征的知性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情意或态度方面,只重视道德认知这一理性因素,实际上,任何纯粹记忆性的学习都是无益于事的。因此,着眼德育本身的误化是德育创新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这是德育创新的关键。
4、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
这是德育操作层面的根本性问题,是德育创新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里,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溶为一体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之后,在一定意义上看,必然产生了德育的危机。因为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按照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逻辑组织起来成新的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大大方便了学习,但是,由于德育和智育的发展有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学习知识,却不能通过这种方法学习道德,因此,危机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凸现出来。实际上,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5]但是,在学校往往把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生活割断,这无疑是缘木求鱼。
二、 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现代社会的发展,引起了教育多方面的变化和对传统的重新思考、定位。比如:学校教育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知识中心的教学观”受到质疑、开始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的创新等。
2、 在我国,德育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戚万学博士提出了活动德育模式、檀传宝博士提出了德育美学观等。虽然这些探索还不是很全面,忽视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德育意义,即德育的整体性,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设想,推动了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思考。
3、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比如:《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这些同样有利于德育的继续探索和拓展德育发展的空间。
三、 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尝试
为了克服传统德育中的突出问题,适应新时期的历史特点,笔者构建了生活德育的设想。所谓的生活德育,简言之就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教育模式,笔者有以下的设想:
1、 融德育教育于学校日常生活中。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首先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并回到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指日常消费活动和日常交往活动。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它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实际上,一个学校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校风、一个班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和班风,这都是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学校中的大量精神的、心理的、情感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包括学校核心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良好教育气氛的孕育和健康学生同伴关系等,同样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学校和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
2、 在学习生活中开展德育工作。
(1) 重视教育内容的德育意义。杜威认为:“当一个学科是按照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6]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同的学科只是研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如果把一个学科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其服务于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在学科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理解,这一教学过程就具有伦理上的积极意义,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2) 重视知识内容本身的道德教育意义。学校教育的许多内容,本身就具有伦理意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或许他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内容所蕴涵的人文与道德内容自然而然的整合到学生已有的德行结构中去了,这就是知识的涵养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在这方面极具优势,就是自然科学,也有许多的道德元素,比如:科学的创新性等。另外,科学的内容也可以以社会性的内容加以呈现,比如:数学的应用题就涉及到节约、利润、效益、环保等诸多题材。这些在新课程改革中使用的新教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 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德育教化意义。具体的教学行为的反复作用是学习生活中德育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学生的人格的深层并产生深刻而有效的道德影响。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风格、工作态度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比如:教师上课准时到教师并有条不紊的做好教学准备,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有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准时,体现了教师守时的品格,有条不紊的做好教学准备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学生的负责。这些行为的简单重复,就反复向学生传递了守时、负责这样的道德信息,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并内化了这一道德素养。这比教师专门给学生讲述什么是“守时”、什么是“责任”更有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行为的道德教育意义也非常丰富。比如: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角色转变,努力营造班级的平等、民主的气氛。如果教师实现了这一转变,比如,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平等和民主的内涵,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小结
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许多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曙光。如何实现实实在在的没有架子没有口号的德育教育途径,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根本。
[注释]:
[1]池田大作,氐尔保拉夫:《走向21世纪的人与人之间哲学——寻求新的人性》,第2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同上;
[3]鲁洁,〈〈实现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第67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
[5]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上海教育科研》115期;
[6]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5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我的生活因为风而行走。
相识是一种缘分,读贴是一种享受。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4 班主任之友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鄂ICP备1900208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1066号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
Page created in 0.0195 seconds with 9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