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推荐]大学毕业了
[B]寄语毕业生:带上大学精神上路[/B]
 
  2005年07月01日13:37  
 
  四年前带着羞涩进入大学,经历了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蜕变;四年后离开校园,踏上独立打拼的社会舞台。角色的转换难免要经历一番历练,但是如果还是心理上无法割舍对母校的依恋,不能迅速适应职场,投入工作,那么大学毕业生必须要找找自己心理上的问题。

  人离开了校园,心理上必须“断奶”。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天之骄子”,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可能远不如他们的学识那么高,一时的不适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再到母校寻找避风港湾。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各高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职业规划,为学生出谋划策,进行准确自我定位;其次,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独立能力,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避免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还是遇到挫折就回到母校寻找“保护伞”。而对于已经踏入社会,开始工作的学生来说,要学会适应环境的能力,需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已经从一名学生转换到了社会人,不能再用学生的眼光、学生的思维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只有在社会中真正要学会独立自主,才能顺利完成“学生-社会人”的这一过渡。

  虽然心理上需要断奶,但是笔者认为,精神切不要断奶。不少毕业生离开校园就放弃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沉沦纷繁社会的“一地鸡毛”中,停止了对自我的完善。虽然人离开了校园,但是那种崇尚知识、积极向上、率直求真的大学精神应该继续在身上延续。只有延续这种精神,毕业生才能不断在岗位上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竞争中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斯人)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关莹)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毕业了,别缠上“大五”情结[/B]

  2005年07月01日13:49  
 
  四年寒窗一朝别,但一些大学毕业生仍不愿跨出校门,专家把脉——毕业了,别缠上“大五”情结

  又到了毕业生纷纷离开学校,踏上社会的时候了。但是很多人,包括已经工作过一两年的历届毕业生,还是难以适应社会,从而产生对学校的依赖感,对社会的恐惧感。不少人甚至把毕业当作了“大五”,迟迟不愿意离开学校。对此,专家表示,无法“心理断奶”是目前学生的一个通病。

  工作茬茬换,感觉找不着

  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的小王从学校毕业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里她换了4次工作,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到国有大型企业,自己感觉有点不能适应社会。说起第一份工作,小王至今还有些懊悔。“谁都知道‘四大’是很不容易进的,当初我也是通过层层面试得到了这份工作。但是在三个月试用期过后,单位没有继续和我签订工作。”因为对工作不适应,让她迟迟做不出成绩。“刚从学校里面出来,一下子要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职员,承担社会压力和责任,角色转不过来。”

  一年前还在学校就读的时候,小王是一名学生干部,学校事物处理得游刃有余。但是到了社会上,需要以一名职员的心态来看待问题时,往往准备不够充分。“刚从学校到社会的时候,感觉确实很新鲜,可以说是满怀憧憬的。但是真正做了才发现,身上学生的影子仍然摆脱不了,还是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小王表示,“一年之后大家同学聚会,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情况。大家有事没事总想到学校里再转转,就像断了奶的小孩子,要想自立,恐怕还得等上一阵子。”

  专家点评

  方向阳(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与国外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国外有些初中、高中,就已经开展了职业教育,由专门的职业咨询师为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为他们踏入社会做前期准备。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不多,学生对于社会缺乏认识,对于外界的情况了解得比较少,这就造成他们一下子进入社会后,极其不适应。

  有些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比如科研工作,可能需要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有所起色。但是学生事先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看到同学们在一两年内在别的行业内做出一点成绩了,心理上就产生了变化。而对于已经踏入社会的历届毕业生来说,如果你们现在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工作,我建议可以定下心来,好好了解一下目前的社会环境,行业大背景,想想自己究竟能够在其中做些什么。此外还可以多进行一些自我充电,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不学习,想要适应社会也很难。

  毕业不离校,成了“赖校精”

  毕业已经快一年了,但建桥学院的张葚仍然每天往学校跑。并不是他留校任教,而是他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准确的说是没有想过找工作。“刚毕业的时候我有过一份工作,但是因为做得不开心,两个月不到我就不干了。之后也找过,却一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到了后来,索性也懒得找了。还是喜欢待在学校里,读书时没有那么多没麻烦事,总是无忧无虑的。”小张家住得离学校并不远,骑车只要一刻钟左右,每天你都可以在篮球场上看到他的身影。“每天到这里来找人打篮球,谁也不知道其实我已经毕业了,我也把自己想得还是像以前读书时一样,是一名学生。”顿了顿之后,他的脸上又露出了一丝苦笑,“我以前的同学喜欢叫我‘赖校精’,就是赖在学校里不肯走的意思。虽然听习惯了,但感觉总归不光彩。”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后,仍然经常往学校里跑,希望学校能够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困难的地方。张葚说:“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可能是对学校的依赖性太强了,刚进社会遇到了一点挫折,就退缩起来不敢迎接新的挑战了。不是我们没有进取心,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专家点评

  胡建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心主任)

  这种情况,据我们所知,是确实存在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学校过分依恋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比较差;选择工作和专业不对口;对企业文化不了解,难以融入进去。其中第一点是关键,很多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知识技能是学到了,但是综合素质却没有什么提高。对于他们来说,学校就像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地方,一旦在社会上遇到困难,就会想到学校,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依赖情绪。

  对此我们建议,学生要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前参加实习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提早进入工作环境,看看社会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样,以免真正工作时发觉难以适应就比较棘手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定位太高,盲目自信,结果到了社会上,经历一点风浪,就心灰意冷,停滞不前。所以我们一直说,设计职业生涯就像画圆,定位不准,圆心的位置发生了偏颇,整个规划就不对了,因此自身定位非常重要。

  考研不就业,躲进象牙塔

  上海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小杨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几个月前,他做出的考研决定让家人、同学、老师都觉得不解。以他的成绩基础去参加研究生考试,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不过小杨私下透露,“考研并不是为了深造,只是我还是想在学校里待得更久一些。”

  小杨最后并没有得偿所愿,而且他的分数离最低分数线还有不小的距离。即便如此,他也并没有去找工作踏入社会的想法。眼看着同学们找到了工作,纷纷打点行囊离开寝室了,小杨却还住在学校里没有离开的念头。“社区管理员已经跟我说了好几次了,因为我毕业了,又没考上研究生,不能再住寝室了。但是我还是想留在学校里,即使不行,我也会在学校旁边租一套房子。

  为了逃避社会压力,每年都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出于想“继续留在学校过学子生活”的目的而选择去考研究生。考研,似乎一时间成为了一些学生“遁世”的手段。

  专家点评

  金瑜(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不适应总是在所难免。究竟应当怎样去解决问题,是一味逃避还是自我调整,这是学生需要考虑的。年轻人应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逃避并不是他们应该有的想法。应该看到,要适应社会是异常困难的,所以有人说“社会大学是一所永远毕不了业的大学”。但是在社会中,学生应该懂得你要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反过来适应你的道理。

  毕业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应该充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生都过于高估自己,把自己想得太好,而是应该把客观情况想得坏一些,事先做好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将考研作为逃避社会的手段,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是读完硕士再读博士,也终有一天要钻出象牙塔冲进大千世界,那时候又何处去躲藏呢?无论是否继续深造,对待社会的态度是要积极的,过分依赖学校,迟迟不肯“断奶”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魏子敏)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关莹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怕当“蓝领”[/B]
 
    2005年07月01日11:13  
 
  小陈是福建一所高校应届毕业生,经过重重考核拿到录取通知后,因要下基层实习一年而“不堪忍受”放弃了。据悉,这种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大有人在,许多大学生对“蓝领”工作不屑一顾,一毕业就想进入用人单位的管理层、研究层、甚至决策层工作,更有的学生在基层没做多久就以种种理由离开,让用人单位措手不及。大学

  毕业生为什么怕当蓝领?日前,记者就此问题深入厦门市人才市场进行调查。

  [B]“蓝领”的薪金低[/B]

  在前不久厦门人才市场举办的“营销、外贸行业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得知这家企业上班地点在岛外要下基层后,便立即转身去挤别的摊位。厦门某科技股份公司招聘人员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现象在人才招聘会上并不少见,许多毕业生只“向钱看”。

  在采访中,怀揣几份简历的应届毕业生小吴这样对记者说:“如果我家里有钱,我会选择去基层,但现在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我想先找个工资比较高的单位或企业先多赚点钱。”此外,据记者了解,还有一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意识还很薄弱,由于找不到一份薪金较高的工作就失去信心,宁愿选择逃避在家闲呆着,得过且过。

  厦门市人事局局长刘育生说,毕业后开头几年的工作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获得不高的薪酬相当于是为自己今后的薪资量变、岗位提升做投资、打基础,毕业生应抛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实心态,破除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着眼现实,积极应聘,尽早实现就业。

  [B]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B]

  在采访中,厦门某科技集团人事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个月该公司到某高校招聘了7名技术员,就有6人因吃不了苦不到半个月就“临阵脱逃”了。该负责人表示,个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敬业精神是发自内心的,上次“临阵脱逃”事件让公司措手不及,这次公司在选才时就要求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此,也有不少企业反映,大学毕业生只要到那种比较苦的岗位就立即打起了“退堂鼓”,让企业十分无奈。其实并没有谁准备让他们当一辈子“蓝领”,只不过要求他们下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多积累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因为怕下基层而放弃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就可能错失成长发展的良机。

  [B]怕能力得不到展现[/B]

  记者在对一些重点高校、学历高、专业应用性强的毕业生采访时了解到,“非大型国企不去、非发达地区不留”的“良好愿望”是不少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心里预期。许多毕业生认为基层的条件基础差,去了怕能力得不到展现。

  厦门某高校电子专业毕业生小林说:“再怎么找工作也不到基层去了。去基层实习三个月,天天呆在厂区,又没实质性的工作,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接触,生活变得很单调,使得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能力得不到展现,简直是在受罪。”

  基层真的是学生想象得那么可怕吗?在采访中,不少公司负责人表示,虽然基层相对苦一点,但基层才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的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那里更容易脱颖而出,相对的发展空间更大,无数人才正是从基层干起脱颖而出的。近几年,许多公司设在大城市的总部直接招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很少,他们招收毕业生多集中在其下属的基层单位。

  厦门教育界人士也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基层需要充实更多的高学历人士。大学毕业生不应把自己看成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只能“劳心”,不能“劳力”,而应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于下到社会基层去积累一笔人生的精神财富。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臧文丽)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北京大学毕业生最后一课:一封家书感恩父母[/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7月2日13:39    来源:[ 海南新闻网—海口晚报 ]  
 
  海口晚报网7月1日讯“我在北大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就快结束了。最近一些日子,同学们组织了一些聚会、座谈以及合影,感受着离愁的滋味。临近毕业,想想这么多年来,我最感激的还是你们。我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伴随着你们艰辛的付出……”离校前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吕燕没有像往常那样打电话回家,而是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她说,唯有写信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父母。

  日前,随着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将一沓精致的信封赠送给优秀毕业生代表,北大学生“毕业家书”活动正式启动。据了解,此次活动源于北大学工部的网络倡议:“提笔即是感恩,无论字数多少,都带着溢于言表的深情厚意。”倡导毕业生们拿起笔,给家中的父母、乡亲或者中学母校的老师们、同学们,以及其他关心、关注自己的人写一封“毕业家书”。

  [B]感恩是一门必修课[/B]

  “临近毕业,同学们常常举行各种告别活动,感谢老师、送别同学,但远在家乡的父母和亲友却经常被忽视、被遗忘。”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说,“目前正值毕业生离校之际,学校发起这项活动,就是希望引导毕业生们把那些深深埋藏于心底的言语书写出来,让毕业生们多一份感恩之心,我们相信,感恩应该是他们毕业前最后一门必修课。同时,也可以引导毕业生总结回顾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和设计今后的发展道路。”

  为了推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北大校方特别设计印制了精美信封。学工部也开展了感人家书评选,推荐优秀家书发表到相关刊物和网站。倡议书在网上发出之后,反响热烈,当天的点击率就达到两千多。毕业生们纷纷拿起笔,一抒心意。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生刘文忠说,打电话的时候总是简单问个好,一些话都说不出来,而放下电话又感觉有很多话要说,所以还是选择“毕业家书”的方式感觉最踏实。

  [B]毕业家书感动自己[/B]

  “大学四年写了不少信回家,但这封毕业信写得最为感慨,也最为动情。其中既有对家人的感激和祝福,也有对今后工作的心愿。”即将远赴西藏支教的中文系毕业生刘杰表示,给家人写信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同时在写信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更深刻地铭记以后的使命和责任。

  “临近毕业,是该跟父母仔细算算经济账、学业账、感情账了。”已经保送攻读研究生的政府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肖俊奇说,给自己的父母、乡亲写封信,汇报一下自己的情况,感谢他们含辛茹苦支持自己完成学业,是毕业前夕自己最重视的一件事。

  “有的村子里就出了这么一个北大的大学生,这个学生需要感谢的也许就不止父母了。”北大学工部的黄国珍老师说,家书的投寄对象是泛化的“父母”概念,可以包括父母也可以给乡亲或者中学母校的老师们、同学们,以及其他关心、关注自己的人。“除了写信的对象,我们连书信的内容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黄国珍说,从临近毕业的心情,到对家人、朋友、乡亲的感激,从总结这几年的得与失,到畅谈人生理想以及下一阶段的计划,学工部的倡议书里都做了详细的引导。

  这几天,黄国珍经常到北大三角地现场向毕业生赠送信封,鼓励学生参与到“毕业家书”活动中来。据悉,目前这项活动已经在全校毕业生中推开。不少学生在“家书”中附带自己的毕业照、毕业证书复印件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更多的学生则在北大邮局投递“家书”,留下一个本校独特的邮戳,以使“毕业家书”更具有纪念意义和文化特色。(记者陆静斐)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