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转帖]博士街头行乞
[B]出国不成 工作不成 南京街头博士行乞[/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7月6日13:17   [ 钱锦绣 ]  来源:[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  
 
  周末晚上,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

  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他木然地看着人来人往,可能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

  一名博士怎么会当街乞讨?记者对此进行了长达10天的调查。

  事发起于一个电话。6月20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在丹凤街金润发对面,有一名博士晚上经常在那儿乞讨。

  当天下午4点,记者来到丹凤街等候这名博士乞丐出现。但一直到晚上8点,他都没有出现。

  路边店主证实,确实有这么一名奇怪的乞丐。根据他们的描述,这名乞丐“书卷气很浓,像个做学问的。”据说,这名乞丐在附近乞讨已有两个月,一般坐在佳仕鞋业旁的路边,他只在周末晚上才出现,“周六、周日下午4点半来,一般要到晚上11点才离开。”

  据说,与一般乞丐不一样的是,他面前总是铺一张白纸,上面放一张博士证书。“我们刚开始都不相信,他会是一个博士,一个博士怎么可能在街头乞讨。”但时间长了,附近居民也就相信了,“除了博士证书,他穿得也很干净,讲话也有水平,再加上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博士,我们也就相信了。”

  虽然相信这个乞丐就是一名博士,但他们也感觉疑惑,一名博士怎么会出来乞讨。

  他们曾经就此问过这名乞讨者,但他的回答总是让周围的人不着边际。“他说他看破红尘了,就这么简单。”周围居民说。

  [B]闲聊 他承认自己是博士[/B]

  几天寻找未果后,6月26日(星期天)晚上6点,记者再次来到这里等候博士乞丐的出现。天气不好,不时飘起小雨,街头人不多。一名男子盘腿坐在丹凤街交通银行台阶下的路边上,很显眼。根据周围人的描述,他应该就是记者要找的博士乞丐陈某。

  他穿着一件短袖衬衫,头发梳得很整齐。他的面前放着一张白纸,纸上放着一只干干净净的不锈钢小碗。小碗里有几枚一角硬币,小碗旁的白纸上也整齐放着两排一角硬币。但却没有大家讲的那张博士证书。路上行人稀少,给钱的更少。他也不说话,只坐着,时而看看路人,时而看看地上小碗。

  过了很久,终于有一路人往碗里丢了一个一毛钱的硬币,硬币在地上蹦了几蹦。他低头拾起,细心地放到碗里。

  记者丢了一些零钱在他碗里,和他闲聊起来。他很善谈,称自己在地上摆的两排硬币,代表一些数字,是根据《易经》摆放的。随后他向记者侃侃而谈,从《易经》谈到《春秋》。

  他说,乞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他还解释,自己出来乞讨前都要沐浴,免得身上汗味熏了给他钱的路人。

  果然不是个普通的乞丐。他警惕性也很高,见记者问得太多,他称,自己从前是一个种田的,因为没田种了,才出来乞讨。

  记者指出了他的谎言,并告诉他,知道他曾经是个博士,名叫陈某。他先是坚决否认,后来开始沉默。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说,自己离开学校已经很久,不再是什么博士了。再多的话,他已经不愿多说。

  [B]了解 乞丐博士曾经有过辉煌[/B]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第二天,记者来到当年陈某读博时的大学。据介绍,当年他的导师今年73岁,已退休在家,但当听说记者要采访关于昔日爱徒一事时,这位博导冒雨赶到了学校。

  1986年,这位博导老师所在的大学批了第一个热能博士点,他是该校第一位热能博导。他回忆说,那一届,他们学校只招了两个热能博士,陈某是其中之一。另一博士后来与美国合作培养出国了。在他眼里,陈某很聪明,理论基础很好,动手能力也很强,这样的学生在当年是不多的。他和学校对陈某都很器重。

  1987年,正好有一个国家科研任务,是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项目。这个项目由三家科研单位合作,花了三年多才完成。那时候,整个国家还处在人才青黄不接的时期,博士是很少的,参与这个项目的博士只有少数几个。他经常带着大家去北京做实验,身为博士研究生的陈某是其中主要技术骨干之一。

  1990年,陈某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学校为他分了房子,还把他的爱人调到学校工作。1994年,他和爱人双双辞职,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

  [B]经历 出国不成深受打击[/B]

  据了解,陈某对去澳大利亚发展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很想到国外一展身手。但是,出国的问题卡在签证上后,这对他打击不小。

  陈某现已离婚,但他的前妻说起以前的事,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陈某的前妻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出国不成,他再想回到学校,已没有退路。为了出国,陈某失去的太多了。

  当时,陈某夫妇双双辞职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出国不成,又没能回到学校,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困难。陈某想自己做一点事,自己搞了一个小产品,在外面开了个小公司。但由于他不谙市场深浅,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公司很快就没落下来。家里的开销主要靠陈妻在外打工维持。

  公司停办后,陈某也曾四处找工作,但一直不是很顺,碰了不少钉子。在陈的前妻眼里,他常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只做了几个月就因各种原因甩手不干。

  他曾在省里一家单位找到一份工作,工作也很认真,但因待遇与自己期望相差太远,又离开了。

  陈某的遭遇让他当年的导师也很着急。1998年,这位博导帮陈某介绍到广州一家能源所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

  博导老师觉得,当年这样的收入应该是很不错的。但陈某在那里却感觉并不如意,陈的前妻说,在那里,前夫觉得与他条件相当的人每月收入是5000元,而他却拿不到那么多。他向领导提出应加工资,单位给他加了一些,但与别人还是相差很远。前夫心里肯定有想法,但他都摆在心里,从不与人说。那时候他经常给她打电话,说自己非常想家,想回来。后来他就从广州回到了南京。

  博导得知后问陈某为何不干了,他只是笑笑没说话。从此,陈某就一直呆在家里,他不想出去找工作,也不愿意工作,只想过所谓简单的生活。

  [B]不肯工作,夫妻分道扬镳[/B]

  陈某不肯出去工作,最着急的是他的妻子。

  陈的前妻说,这十年里,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挣钱维持家用,同时还忙着读研、读博,太累了。而陈某在找工作不断遇挫后,却总是喜欢呆在家里,不肯再去找工作。她从前在家里是不管钱的,家里的钱都在陈某手上。陈某在家没事干就去炒股,家里的钱全投到了股市上,结果都被套牢了。这些都让她非常着急。她和陈某谈过很多次,希望他去工作,但劝不动。每次一谈到这个问题,陈某就和她吵。有一次,她对陈某说:“哪怕你到山区里去做一个小学老师也好,只要你愿意出去干活,我都愿跟着你。”

  她说,一个男人,一个博士不出去工作,这个家怎么办啊。她做梦都希望他能出去好好工作。但他却渐渐变了,没有事时就在家里读《易经》,谈起话来玄乎玄乎的,“过日子,柴米油盐比什么都重要”。她渐渐受不了陈的举动了。

  但陈某却依然我行我素,除了看书,他空闲时就一个人出去爬爬紫金山,或逛逛玄武湖,看上去逍遥自在。对于家里有米没米,他一点不关心,只要到顿有饭给他吃就行。天热了,他就呆在家里,把空调打得足足的,让自己舒舒服服的。她实在忍受不了,2001年带着孩子搬出去,眼不见心不烦。2004年,他们离了婚。

  她说,他在经历许多工作的不顺心后,总是说自己只想过简单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太累了,人生太复杂了。在他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时,徐老也曾多次与他交谈。他却回答说自己把红尘看透了,觉得生活太累,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不值得。老先生觉得,虽然他并不反对那种脱离红尘的思想,但觉得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年轻的博士之口,让他感到有些难过。

  [B]生活所迫,博士街边乞讨[/B]

  在与陈某的交谈中,不断有路人停下来,问他在做什么?陈某也不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往小碗里一丢,示意别人给他钱。看明白怎么回事的路人“哦”了一句:“原来是个要饭的。”他依旧不答话。

  谈起为什么要来此乞讨,陈某承认是迫于生活无奈。去年离婚后,他确实自由了,不再有人约束他,他重复着简单而特别的生活。每天简单地吃点东西,没事的时候在家研读《易经》等书,再没事时,他就到处走走。他觉得那样的生活是他所向往的,简单又没有约束。

  但人是活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中的,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是不行的。前妻刚与他分居时,把家里所有的钱物,包括被套牢的股票都留给了他,这些年来,陈某就以此度日。每日只出不进,钱越花越少,他的日子渐渐困窘。他戒了烟,茶也不喝了,人也瘦了下来。今年三四月份,有人看到他在天桥那儿摆摊卖书。当时他前妻知道这件事后还感觉很欣慰,这样也好,至少他走出来做点事了。然而,家里的藏书也是有限的,五月份,他只得到街头乞讨了。

  “不瞒你说,我没有钱吃饭了,才想到来乞讨的。”他一直强调,其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自己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要求,他只要每天买几个包子烧饼,或者煮点稀饭喝喝,填饱肚子就可以了。所以他只在周末来乞讨,“多的时候,一天也只能要到10多元钱。”他觉得,乞讨一些钱能简单维持他的日常生活就够了。

  虽然他说乞讨是件简单的事情,他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但乞讨的路子显然不轻松。在记者和他聊天的近2个小时中,他只讨到了1元多钱。记者注意到,乞讨的时候,他并不愿意回答别人的问话。他说,如果是给了钱的,想问些什么,他可以简单答两句。没给钱的,他不想与其多废话。

  (编辑:何兵)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众说纷纭 热力博士南京街头行乞[/B]
 
    钱锦绣   2005年07月06日10:43
 
  陈某曾经是个博士,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他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在记者十来天的采访过程中,他身边的各种人或唏嘘不已,或痛心不已。

  据了解,陈某从前对行乞者是很不屑的。据说以前遇到有乞丐向他乞讨时,如果是年老病残的,他会对他们客气些。如果是四肢健全的,没什么毛病的,陈某就对他们说:“你们看上去比我身体还好呢,我为什么要给你钱呀?你干什么活不行呀,非得跑出来要饭?”

  但现在,与陈某同在丹凤街乞讨的一位乞丐对陈的乞讨态度很不屑。他说,自己知道那个戴眼镜的是个博士,博士做什么不行呀,非跑来要饭。自己在这里乞讨,每晚上至少也要挣30多块钱。那个博士就差多了,有时候,一个晚上下来,才要到1块钱,哪够吃饭的呀。博士每星期就来两天,穿得那么整齐,既不磕头又不说话,就往那一坐,哪能要到钱呀。

  [B]亲友:希望他能回头[/B]

  陈某的前妻说,自己现在也是博士,没觉得博士有什么了不起。如果陈某原意去做事,哪怕在街边摆一个修自行车的摊子,她也不会嫌弃他。这些年来,日子虽然很艰难,但她也不是非要陈某出去赚多少钱回来。只是希望他能有个事做着,不要空耗着。现在前夫竟然沦落到去街头乞讨,她觉得“很丢人”。

  陈某的博导老师在谈起爱徒的时候,也是痛心不已。他一次次中止话题,沉思着,说不下去。他说,自己实在想不通,是什么让陈某变成现在的样子。他觉得,虽然陈某离开这个专业几年了,但依然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以陈的才华,根本不需要别人介绍,自己完全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他希望有一天陈某能够回头,重新施展自己的才华。

  [B]昔日同事:看他乞讨很震惊[/B]

  诸永华和陈某很熟,以前在一起工作过。诸永华告诉记者,陈某是个很聪明的人,从前很活跃,不仅专业好,打牌、下棋、越剧也样样精通。一个星期前,他和朋友路过丹凤街,看到乞讨的人很像陈某。他有点不敢确认,问了一句:“你是陈×吗?”

  那人点头笑笑,指指碗,示意他往碗里放钱。他很生气,没给钱,就往前走。回头想想不对,又转过头来问他:“你住哪里?”那人说,住校东。他确认,这人真的是陈某。

  诸永华说,当时他非常震惊,一个博士竟然在街头乞讨。他想和陈某好好聊聊。但陈某说,没什么好说的,愿意给钱就放在碗里,不给钱就什么也别说。他知道就算自己掏出一两百块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就没给钱。这几天,他一直觉得心里很难过。

  [B]邻居:不知道他在做什么[/B]

  这两天,记者两次来到他家,想看看他平时都在忙些什么。然而,陈的家门一直紧锁着,敲了很久也没动静。打他家的电话,语音提示电话是空号,估计已经停机很久了。

  陈某的邻居介绍说,虽然为邻十多年了,她也不清楚这个邻居是什么人,叫什么,平时也很少见着,更没说过话。从对方开门关门的声音判断,这位邻居早上出去,很晚才回来,时间也不确定。有时候,收水费的来敲门,敲很久也敲不开他家的门。

  [B]社会学家:[/B]

  听到陈某乞讨之事,社会学博士徐翔脱口而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个案!博士乞讨只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

  徐翔认为,以陈某的才学,找工作肯定不是问题,主要是心态的问题。没有人能帮得了他,除了他自己。只要他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应该会找到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他分析说,目前在我国,像陈某这样的高尖端人才,能够发挥才能的地方基本上还是属于体制内的。

  但体制内,有一些有才华的人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但也有一些有才华的人没法发挥出自己的才华。现在的社会环境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越来越艰难,每个人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而社会学家,南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童星教授对此表现得很平静,只轻轻叹息一声:“他要讨饭,就随他去吧。”他说,一个博士要去讨饭,是他自己的事,别人也不好干预。自己一个学生在美国遇到一个上世纪50年代从哈佛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不愿工作,到处混饭吃。这样的人,愿意选择这样的人生,别人是很难改变他的。
 
    来源:金陵晚报 (责任编辑:贺霞)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博士乞丐”拷问教育之失[/B]
 
    张培元   2005年07月06日14:54
 
  每逢周末晚上,南京熙熙攘攘的丹凤街上,就会出现一个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的乞丐。没想到他竟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据其当年的导师介绍,这位陈博士很聪明,还曾是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后因个人和家庭问题辞职在家,不愿找工作而走上乞讨路。以陈的才学,找工作不算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

  靠“嗟来之食”维持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博士身份形成强烈反差,引发人们这样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陈博士抛却一身才学,自甘流落街头吃白食?

  说到人生境遇之“顺”,当年的陈某可谓花团锦簇春风得意。学校第一次招热能博士,仅有两个名额他就居其一,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留校工作,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并成为主要技术骨干。在别人眼里,他是颇有建树的专家,前途无量。

  提及个人遭遇之“逆”,陈博士也是凡身肉胎,当然免不了挫折失意。辞职出国未果,夫妻分道扬镳,开了家小公司又因经营不善倒闭,被导师介绍到广州一家能源所工作,尽管月收入有3000元,他仍感觉不如意,重返南京后就呆在家里不愿再找工作了。

  一句话,陈博士是受不了人生的磕磕碰碰和一次次人们常见的小挫折,对单位人际关系产生恐慌,对工作竞争产生恐惧,宁愿“躲进小楼成一统”,心安理得地跻身乞丐行列,从而成为“中国目前学历最高的乞丐”。

  经过了学历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生教育,实现了“学历成人”,却无法做到“精神成人”、“道德成人”、“法律成人”和“伦理成人”,“博士乞讨”陈某的出现,充分说明了现行学历教育制度在育人方面的某种缺失———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遗漏了心理素质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不少人虽然拿到了高学历,其心理却并未成熟健全。比如据陈某前妻介绍,长达10年里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挣钱维持家用,她供出的陈博士,在家除了读《易经》,空闲就一个人出去爬爬紫金山,逛逛玄武湖。这种人格上的不完整,是“博士乞丐”心理变异的最大诱因。

  大街上等待嗟来之食的“博士乞丐”,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5年07月06日 第二版) (责任编辑:贺霞)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933
    • 经验17116
    • 文章509
    • 注册2005-06-17
    为什么博士想出国?            (留不住人)
    为什么出国不成就没有了退路?  (不想留人)

    博士心态有问题,
    难道我们国家某些制度就没有问题?
    真的好想找个避风的角落,让我静静地看花落花开……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是啊,近一段时间“热点聚焦”的帖子多与高等教育有关,该反思的问题太多了!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请放“乞讨博士”一马吧[/B]
     
        2005年07月18日08:13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博士流落于南京街头,伸手向路人乞讨。记者问其为何如此,他说“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

      看到这条新闻,我耳目一新。我马上想到了“犬儒主义”这个词。犬儒主义的鼻祖是公元前五到四世纪希腊的底约基尼斯,他的哲学一反当时浮夸的哲学和社会习气,以行动而非理论向世人展示他的贫困哲学。为了证明人对尘世物质要求越少便越自由,他生活在一个桶里,以最低生存需求来生活,雅典人因此称他为“犬”。以节欲克己来谴责人间超度的权力行为,使得犬儒主义成为一种社会讽刺和批判哲学。

      在底约基尼斯那里,犬儒主义还是一种以无所求来保持思想独立的理想哲学。古代的犬儒主义具有三种倾向,一是随遇而安的非欲生活方式,二是不相信一切现有价值,三是戏剧性的冷嘲热讽。

      难道这位博士想给“犬儒主义”增添新内容?正在好奇,某大学教授说话了,要我们“从博士乞丐反思社会的公民意识”,指责说“如果潇洒地挥一挥手,说一句‘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就放弃了对国家的责任,那么,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好公民”,“如果放弃一切精神底线,沉湎于自己所营造的精神虚空之中,那么,这样的人反而成了社会的累赘”。(据《检察日报》)说得可真到位!知识分子一旦指责另一位知识分子,总是能说到点子上,直指对方死穴。“沉湎于自己所营造的精神虚空之中”,这样漂亮的话也只能出自知识分子之口。

      1961年5月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了一条法令,即《强化与那些逃避社会有益劳动的人和过反社会寄生生活的人的斗争》。根据这条法令,1964年3月,青年诗人布罗茨基得到了这样的审判结果:判处不劳而获者布罗茨基五年流放的刑期,流放地是苏联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

      布罗茨基可真是个“沉湎于自己所营造的精神虚空之中”的人!他却获得了198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人活在世上,大地养育了我们,尽点责任大概也是应该的。但尽什么样的责任?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像数学那样明确,也无法做到法学家所要求的权利和义务机械地所谓“对等”。当年,布罗茨基真诚地告诉法官:“我写诗,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坚信……我相信,我所写的东西能为人们服务,而且不光是对现在,还有益于将来的一代人。”但法官不听他的。如今这位博士说“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但有人不依不饶。

      □郑海啸(北京记者)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关莹)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0
      • 经验365
      • 文章29
      • 注册2005-07-15
      他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url=http://www.jy51.com/plug-ins/ad/get.asp?get=105543][IMG]http://www.jy51.com/images/logo12.gif[/IMG][/URL]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博士乞讨与基层求贤[/B]
       
          2005年07月27日10:30  顾兆农

        据报道,南京的一个博士因出国留学受挫、家庭解体、自办的公司经营不善等原因,意志消沉,生活陷入窘境,最后竟沦落街头靠乞讨度日。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是,在我们周围,大学生“自我打折”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能留在大城市工作,宁愿放弃所学的专业,牺牲自己的职业理想。对于受过系统教育、学有所长的大学生来说,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总让人觉得大材小用,甚至无用,可惜了。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使用,价值就要打折扣。

        听了博士街头乞讨的新闻,不禁反思:我们的人才真的多到找不到工作了吗?前不久,我到湖北省山区县保康采访,县委书记指着县中学的校舍忧心忡忡地说,这是一所非常漂亮的省重点中学,但是,眼下这里的外语教师很缺。他说,现在县里的人才状况,还不如上个世纪70年代。为什么?那时是计划经济,人才是分配来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人才都流走了。

        人往高处走,本无可厚非,但是“高”与“低”是辩证的、相对的。再好的人才非要志在拥挤的“高处”,也许会因怀才不遇而最终贬值。实际上,基层有基层的好处,“低处”有“低处”的优势。就拿保康县中学来说,校舍一流,生源好,山区的孩子特别能吃苦,有良好的学风、校风;教师的待遇在县里是比较高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追求的青年教师,是很容易找到成就感的,也一定能实现知识的价值。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叫响的口号,曾深深地打动了几代人。今天,时代虽然不同了,但西部地区、基层单位求贤若渴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呼唤更多的有为青年到基层大展身手、立业成才。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7日 第十一版)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262
        • 经验3507
        • 文章119
        • 注册2005-03-11
        这的确是个个案,但偶然中一定有必然的因素。为什么博士出不了国?为什么出国必须以自断后路为代价?
        说实在的,我看不起以种种堂皇理由留洋“镀金”一族,也看不起这位陈博士的消极心理和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后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欢迎访问中国教学资源网www.edudo.com
        www.edudo.net/lishi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教育观察:以平常心看博士乞讨[/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8月4日10:2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博士乞讨”见诸报端后,见到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全是批评这位博士“缺乏责任心、自暴自弃、消极遁世”等等,有的甚至说出“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这种很刻薄的话。后来总算看到一篇文章,以198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青年诗人布罗茨基的经历为例,呼吁舆论“放‘乞讨博士’一马”。布罗茨基是否“沉湎于自己所营造的精神虚空之中”,不必深究,但是他1964年3月曾以“不劳而获”获罪,被判处5年流放,却是事实。判罪的依据是1961年5月4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的一条法令,即《强化与那些逃避社会有益劳动的人和过反社会寄生生活的人的斗争》。可是这世上获诺贝尔奖的人能有几个?万一“乞讨博士”以后并不能获得类似的殊荣,人们现在不放他一马,是否就正确呢?

          以我的老生常谈,评论家们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主要还是缺少平常心。以平常心看人论事,就不会如此偏颇,更不会出现有些评论常常出现的浮躁与浅薄。

          以平常心看“博士乞讨”,我首先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像的。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适合你干你愿意干得干,不适合你干你不愿意干也得干。但是作为一个人,他的个人选择,哪怕非常合情合理,都被一概抹杀。这样比较起来,谁看不出这种变化的时代意义?现在,人们看到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肉,复旦毕业生顾澄勇卖蛋,同济研究生高志军当“垃圾王”,一直到南京这位“乞讨博士”,这些事实说明: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社会也对他们体现出极大的包容度。谁能否认这是一种进步?

          其次,我看这是学历至上主义的一种失败。认为高学历的人一定比低学历的人贡献大,生活体面,是传统的世俗之见。低学历不见得就没有大作为。刚去世的启功,自称“中学生,副教授”,“功不成,名不就”,其实恐怕没有几个高学历的人能与之比肩。高学历的人工作失意,生活颓废,中外也并不罕见。过分渲染学历至上,一旦遇到“博士乞讨”这种实例,当然也就要大声责备其放弃责任累赘社会了。其实这种一厢情愿的见解非常可笑。他是博士,他就不该如此;他是农民,他就可以如此吗?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仅是学历歧视,其实更是一种上等人固有的无知和偏见。顺便说一句,《南方日报》有篇文章由“博士乞讨”说到对乞丐的总体评价,说“乞丐也是人,但却是放弃了公民责任的特殊人群,类似于‘洪七公’和‘苏乞儿’式的义丐不过是文艺作品里的形象罢了”。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武断。和任何职业人群一样,乞丐之中,固然有不负责任之辈,却也照样有肝胆相照的志士仁人。据我所知,解放初期一度被严厉批判的电影《武训传》,其主角就是一个以乞讨为主要手段来兴办义学的乞丐。生活中的乞丐武训,更是曾经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把乞丐一概而论地说成是“放弃了公民责任的特殊人群”,不知根据何在?“博士乞讨”,是一种个别现象,这件事本来不必大惊小怪,既不需要谁悲天悯人,更不需要谁义愤填膺。

          “博士乞讨”,也许经过深思熟虑,从此以此为生;也许只是一时无奈,以后会另有主张。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认为这都是他自己的事,他个人完全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如果保持平常心,别人对此就不必指手画脚。现在的评论,都是根据《金陵晚报》的一篇报道。也许博士心中其实另有隐衷,而且不便启齿;记者的报道,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眼光。记者笔下的事实,其实都已经经过挑选。如果保持平常心,别人也许会因此对博士的处境表示同情,或者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但绝对不会假以辞色。对自己不以为然的事动辄上纲上线,不去认真调查研究,而是主观臆断,其实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文风,应当引起评论界重视。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2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