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推荐]谈谈新课程改革
[B]新课程改革:专家叫好 教师叫苦 学生喊冤[/B]
 
    2005年12月27日08:07 来源:新华社
 
  据新华社哈尔滨12月26日电(记者沈汝发 梁书斌)自200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行,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改革甫一出台便赢得一片赞许声,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改革却遭遇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质疑。

  [B]课程改革:教育走进死胡同后的“救赎”[/B]

  在先后设立国家级实验区、省级实验区试点后,至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基本在全国全面推行。

  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要求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从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的评价体系。

  教育界有关人士介绍,这次课程改革是“革命性的”,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性变革。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文森教授说:“我国当前的初中和高中教育都有问题,最核心的就是没有以学生为本,为教学而教学,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人品素质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此次课程改革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响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高。”

  [B]新课改进展不顺[/B]

  据了解,新课改进展并不顺利,在有的地方甚至还引发了争议。面对新教材,有的地方出现了“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问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使用新教材后并没有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而哈尔滨一教育界人士认为,课改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出路,是必须要进行的。总的讲,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想法很好,但在实施中,因配套措施、培训、资金等方面跟不上,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

  教师培训跟不上,在农村尤其明显。新课改使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队伍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新教材给教师大量自由裁量权,有的农村教师原来的教材都教不好,课程改革后难以适应,农村新课改举步维艰或根本无法进行。

  资金缺乏。目前课改经费大多由学校自筹,增加了经费困难,农村学校难度更大。有的地方甚至进行一次课程改革的研讨会的资金都没有。课改后强调动手实践,而有些农村学校因设备缺乏,动手实践无法进行。

  [B]课改和应考教学同时进行[/B]

  福建省是首批课程改革试点省份,2004年,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的起始年级全部进入课改。然而,由于中考和高考评价体系没有变,升学率仍然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剑”,在此情况下,催生了新一轮课改的“怪胎”:教师一边应付上头推行课程改革,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

  福州市某重点中学的一位学生表示,课程改革是“换汤不换药”,尽管换了教材和增加了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但老师依然采取了应试战术,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层出不穷,逼迫学生进行题海训练。

  福州市台江区一位教师表示,课程改革理念很好,但教师依然要面对中考和高考,很多时候,社会上乃至教育行政领导,还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与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不得不把眼睛盯在学生分数上进行竞争。

  在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要求下,教师感觉压力很大。福建省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教师深感“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重任”;75%的教师“不喜欢新课程教材”,认为新教材知识结构零乱,缺乏系统性;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要实施“创新教学”,但只有不到20%的教师有所尝试和实践,35%的教师认为没必要这样做;56%以上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很小,他们觉得传统教育才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最佳方式。

  湖北、江苏、湖南等地的课程改革实验区也受到普遍的质疑。据了解,课程改革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当前推行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均不太满意,从而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表示怀疑。

  [B]首批课改学生是牺牲品?[/B]

  2002年9月,福州市区作为福建省级实验区之一,开始实施课程改革,2005年,首批课改初中生升入高中。然而,福建省原定于2005年推行的高中课程改革却因“条件不成熟”暂缓推行。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罗芳表示,不少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但课改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后不知道,老师只好给学生补课,结果,老师感觉因为补课教学进度非常紧张,而学生也感觉非常吃力。

  福州十八中学高一年段段长章建东说,不少学生不仅补的初中知识点没能掌握,高中知识点的学习也受影响,积累起来,“知识点的缺漏会越来越多”。其原因是,高中现在的教材是与课程改革前的旧初中课程体系相衔接的,而课改后的新初中课程体系,删除了部分知识点,所以出现脱节现象。

  事实上,福建高中教育遇到的这一问题并不是孤例,安徽、浙江等省也都遇到课改生升入高中“水土不服”的现象。

  高中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教育部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4个省、自治区开始试点,2005年,江苏启动高中课改,而原定同时启动的福建推延,其他省份尚未启动。

  “我感觉我们这一届学生,成了课改的实验品、牺牲品。”福州某重点中学的一位高一新生是首批课改初中生,他对三年后要面对的高考表示了忧虑。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武汉:“课改”的“齿轮”卡在了哪里?[/B]
 
    来源:人民网 张志峰
 
  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争论:去年秋季,武汉市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新的《科学》课(《人民日报》2004年8月26日第十四版曾报道)。今年初,武汉市部分政协委员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条件不成熟,呼吁暂停普及。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则回应:课程改革要坚持,《科学》课实验要继续。

  《科学》课由原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4门课综合而成,浙江等地2001年已开始试行,国外亦早有此类课程。2002年,武汉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一套6册《科学》教材。“全国的教改已先行了一步,课程改革相对滞后,《科学》课就是在此大背景下产生的。”武汉市教科院有关专家说。

  如今,这一“改革的产物”却遭到了不同的声音。阻力来自哪里?症结又在何处?

  [B]《科学》课开得是否仓促?[/B]

  去年暑假,武汉市教育局组织部分《科学》课老师仅进行了20多天的培训,给教师配了教辅资料,要求各校成立《科学》课备课小组。原来的单科老师,现在要把4门课的知识全拿下来。

  武汉某中学《科学》课备课组组长李老师说,上个学期,不少学校的《科学》课老师不太适应,毕竟每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有的学校缺师资,还有的学校缺少相应的实验仪器,部分老师对此有想法。这学期有所好转了。

  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教育局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现在不宜讨论这个,以免对家长造成压力。”

  武汉市的一些中学负责人则不愿接受采访,因为“有的学校对课改持保留意见,局里坚持要推行”,很尴尬。

  教育局是主管部门,学校处于育人一线,他们各有苦衷。那么,这项“课改”的推行是否显得仓促呢?对家长的压力又是什么呢?

  [B]“孩子将来要高考,耽误不起!”[/B]

  [B]《科学》课是开给学生的,最着急的却是家长[/B]

  记者走访了位于武昌区的几所中学,不少学生认为《科学》课比以前的单科有意思,做实验的机会多了,课堂讨论多了,老师讲的和实际生活更近了。

  武汉市某中学《科学》课备课组组长李老师说,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挺喜欢《科学》课。上课形式多了,大家可以大胆想像,自己设计实验。另外,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减轻。李老师在武汉郊区某农村中学上课时,学生反应也不错,很活跃。

  家长的担心在于:初中学习一门综合的《科学》课,到高中后又开始学习四门分科,高考时考一门理科综合。这样分分合合是否恰当?孩子的知识基础能牢固吗?“许多家长担心四门课程合成一门后,内容压缩了,孩子的知识有漏洞,影响将来高考,不少家长让孩子上‘培优’班。”李老师说,“学生们不考虑也不懂现在对高考有什么影响,叫苦的都是家长!”

  [B]改革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B]

  《科学》课教材主编之一、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胜祥强调,知识不等于科学,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关系到下一代的素质。《科学》课重在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培养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

  去年秋季开学时,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课程改革要和教学改革相适应,开设《科学》课是一种的探索,也是一种趋势。

  一些家长说,让孩子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是对的,课程改革当然也可以。但我的孩子将来要参加高考,如果改革,请不要拿我的孩子做试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武汉大学社会系周运清教授认为,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项的革新都必须有配套工程,否则就容易卡壳。开《科学》课意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下一步面对的却是选拔性、淘汰性的高考,两者在对接上似乎不完全吻合。此外,新事物的推行还要考虑时机、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老师在教材混战中乱了方寸[/B]
 
    2005年06月17日11: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杨芳
 
  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很多老师都表示,课程改革从根本上看更符合教育规律了、更加科学了。但是,当新课程降临到每个老师身边时他们又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这次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的地方差异,允许不同地区根据地方的特点编写适合本地区学生的教材,因此,现在全国除了“人教版”的教材外,很多省都相应地编制了本省的教材,还有一些大学也参与到了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这样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使得“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但是也因此产生了另外一个结果:教材的版本过于繁杂。据报道,仅2004年暑期,高中新课标教材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个省进行推广时,就有54个版本的教材参与了推广。有人说课程改革首先引发了教材的混战。

  教材的繁杂给老师们带来的还只是忙乱,真正给老师们带来困惑的还是新旧教育理念的更替。

  新教材特别反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应该起“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是好事,但是问题却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

  安徽黄山的小黎老师已经有7年的教学经验,但在面对初一的立体几何题时,她却犯了难:一节课都快结束了可是全班还没有人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并不是这道题有多难,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太难了”,小黎说,“我已经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课了!不知道怎样才能不通过讲述来引导学生自己理解,不知道学生哪一步需要指点”。

  小黎的难题几乎每一个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都遇到过。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唐老师说,他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也是经常“大眼瞪小眼”,20多个人,只有两三个人能够自己“悟”出答案来。

  “不是我们不想启发学生,也不是我们不想让学生通过谈论、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实在是不会引导”,北京一所小学的小裴老师说:“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就是被‘满堂灌’地学了出来,我们也用‘满堂灌’的方式教了这么多年,突然一下子换了新教材,我们怎么可能一下子改变?”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方式,面对看似简单实际更难的教学内容,再加上还悬在老师头顶上的分数和升学压力,很多教师只能使用已经很熟练的“灌输”方式。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在采访中很多老师都表示能理解课程改革的方向,但是仍然觉得现在的改革“太理想化”了,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水平的真实状况。

  教育学博士、现在在北京某中学从事管理工作的王月胜说:“教育改革是最不能做实验的改革,对它的改革应该有更加完整的考虑,现在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教育系统内部在打架,都是因为某阶段和某阶段的教育改革不衔接造成的”,王博士指出,现在很多改革更多地停留在小学阶段,这样小学所学的课程、贯彻的教育理念与中学不能完全对接,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改革不能走回头路,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有多大的困难也应该坚持改革的方向”。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新课程改革,人才选拔制度也要改革!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