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推荐]论“教育如衣服”
[B]“教育如衣服”是种危险的逻辑[/B]
 
    2006年03月07日08:47 来源:快报网-《现代快报》 杨耕身
 
  针对“上学贵”问题,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讲了这番见解:市场时代形势已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成家庭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的实力是造成“上学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华社3月6日电)

  将非义务教育比喻成衣服,表明了什么?表明学校成了店辅,仅对有能力者进行以钱易物的交易,其余一切免谈。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也是最令人黯然处。我们面临这样的现实:一方面,非义务教育“消费”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成为“压垮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方面,我们已逐渐厘清义务教育的国家责任,但如何为高中及大学阶段的教育产品来定性,依然存在某种路线或方向之争。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来自教育部“教育如衣服”的说法,具有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意义。因为它意味着,将非义务教育作为市场产品来对待将成为教育部令人担忧的一种态度。

  教育过度产业化的取向,对教育部来说是对教育为国家民族储备人才的终极使命的背弃。假如说“非义务教育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那么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足够,但经济却又严重不足,甚至连进“小店”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时,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必须认命呢?一直以来助学贷款等方面的行动又所为何来?

  人们并不是非得打破头挤破脑让他们的子女去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实在是因为民众有着通过教育改善其自身生存境况、提升其生存地位的愿望。事实上,这也是教育应当具有的一种社会正义价值所在。如果非得劝导民众像选购衣服那样,“量力而行”地对待非义务教育,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一种新的“代际转移”或贫困世袭呢?

  多年来的一系列旨在降低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政策导向,已经使得教育产业化不仅成为一个逻辑链条的必然结果,也导致了它的愈演愈烈。而我们近年来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期待,恰恰在于如何扭转过度市场化的取向,使其维持一种准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

  产业化会毁掉中国教育,这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去年年底时的一个表述。也正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如衣服”中的产业化色彩加重了我们的忧虑。对于教育部与代表委员此番关于教育问题的一问一答,新华社的报道指出,从问答情况来看,各方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也许需要进一步沟通。而沟通是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什么?我想,应是“教育承担什么使命”这样一个基本共识。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教育是消费”,那么学校就是“市场”?[/B]
 
    2006年03月08日09:05 来源:《东方早报》 唐卫毅
 
  教育又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近日,新华社记者将百姓和代表委员对教育问题的质疑进行了汇总并择要转给了教育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随即作出了反应,并称“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教育是消费,要量力而行”。

  “教育是消费”,这样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想当年,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却有机会上了清华、北大,成为国家栋梁,而如今一些好学校是否还愿意接纳家庭生活水平低的学生?正如政协委员徐心华所说:我家里以前很穷,却上了大学。如果到现在,我可能反而上不起大学了。徐心华委员的疑问想必也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就是说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本该更加普及、更加大众化,如今怎么就成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实力雄厚,的确能够保证获取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但是我们的教育绝对不能以经济实力作为衡量能否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机遇,如果将教育视为消费,不仅将使教育成为明码标价的“产品”,而且将使我们的教育完全背离公益性质的发展方向。

  所以,笔者对“教育是消费”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教育作为国家兴旺发展、科技强国的基础工作,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必须坚持以公益性质为主的发展道路的,决不能与所谓的“市场”接轨,更不能将公民接受教育的社会公共福利,视为自身的“消费”,视为市场里的买卖行为。将教育看作是消费,无疑是在与市场划等号,换言之是“教育产业化”的另一种声音,对此观点,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教育“名贵服装论”也是“过街老鼠”[/B]

    2006年03月08日09:01   来源:《东方早报》 蒋家平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发表见解。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

  乍一看,没钱就别穿名牌,似乎是这个理儿。可北大、清华毕竟不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工厂企业,更不是以钱物等价交换为手段的商人。它是由全体纳税人供养起来的公共服务机构,是以培养人才为终极任务的高等教育事业机构。公共性、服务性决定了能够敲开其大门的主要不是钱财而是人才,即以人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主要标准来衡量能否进入大学之门槛。因此,谁也没有权力把北大、清华挂上一个天价学费的标签,以吓退资质优良的穷孩子,而让素质相对较差的富家子弟优先享用这一稀缺资源。

  2月27日,同样是这位新闻发言人,曾号召社会各界“让教育产业化如同过街老鼠一样,它就没有市场了”。本来,大学是非义务阶段教育,其收费应按照成本分担机制来运行,而事实上不少大学采取的是产业化或准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将大学的公益性转化为赚钱和盈利。而这正是大学收费昂贵、老百姓上不起大学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才过没几天,这只曾被号召应共同反对的“过街老鼠”竟然从同一位新闻发言人的潜意识里堂而皇之地溜了出来,这不能不说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笔者期待着,教育主管部门能拿出“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气魄来,让“北大、清华是名贵服装论”也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教育部:“有钱上大学 没钱不进门”说法不实

                      2006年03月27日15:44   新华网    


        今天下午教育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校安全工作和近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新闻发布会上第三次澄清“有钱上大学,没钱不进门”说法不实。在“绿色通道”和包括“奖、减、贷、助、免”等一系列国家资助的支持下,我国所有公立大学都能确保每位考取的学生上学。这体现了公平性的原则,不存在“有钱上大学,没钱不进门”的情况,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包括北大、清华等许多国家重点高校也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收费,保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记者 臧文丽 贺霞)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