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保送之争背后是利益争夺[/B]  
 
    时间:2006年05月21日15:15   【来源:海峡都市报】  

  北大保送生之争,是本周值得关注的标本性事件:李佳(化名)是华北某市一中(下称一中)的高三学生,参加了北大保送生考试,被预录取,然而她却遭到了一中的强烈阻挠。(5月18日《南方周末》)

  一中为何一反常态地阻挠自己的学生成为北大保送生?

  原因有些滑稽,因为李佳太优秀了,她是该市2003年中考状元,高中三年全校9次统考6次年级第一。也正因为此,一中希望她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

  宁愿牺牲学生的北大梦,也要她争状元,一中的老师与领导都是铁石心肠?我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层层探究,将触及问题的症结:因为在该市教育局的评价体系中,高考状元和北大保送生给学校“贡献”的分数是不一样的,高考状元将极大确保学校在高考排名中的领先地位,并提升学校美誉度,彰显政绩———领导有升迁的更多机会,班主任与老师也能在职称、福利与奖金分配上得到更多“蛋糕”。

  这样说来,围绕北大保送生展开的争议,实质上就是一场利益争夺战,在切身利益面前,一中的领导与老师们自然不可能“成人之美”。

  这样说,并非意味着可以将所有的指责砸向一中,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受害者,因为中学评价机制太看重高考升学率了,校与校之间无情的竞赛就摆在那里,你不留住尖子生,别的学校就会后来居上,于是,“二流学生保送,一流学生争状元”成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教育部门、中学与高校之间围绕高考展开了博弈,每一方站在各自的立场,都可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或找到不得已而为之的说辞。但无论各方怎么辩解,他们都犯了一个无法原谅的错误:忽视了李佳的意愿。

  李佳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未来有怎样的设计,是愿意成为保送生,还是继续参加高考?这种教育选择权本是每一个考生应享之权,应受到尊重。

  遗憾的是,利益各方只想着如何争取最多利益,独独忘了已18岁的李佳的所思所想,在这里,中国教育弊病之一暴露无遗———无视考生的权利与感受,把考生当作私人财产任意处置。

  在这场风波里,李佳无疑是幸运的,在媒体介入后,有关方面终于放李佳一马。我想问的是:如果没有媒体,李佳是不是还要在各方的争夺中无望地等待下去?类似李佳遭遇的考生还有多少?用什么办法保障考生的基本权益不被剥夺?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可参阅本版中《[推荐]保送生问题》专帖。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保送之争再次拷问保送制度[/B]
 
    时间:2006年05月22日07:53   【来源:红网】 【作者:王希忠】

  华北某市第一中学的两名高三学生李佳和吴强,通过参加保送生考试,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但所在中学就是不同意,因为中学认为他们参加高考有望争取全省状元。最终,在中央电视台和《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后,学校才同意放人,并最终办妥手续。(据《南方周末》)

  就事件本身来讲,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应支持两个学生及其家长。这是因为,当面临可以直接上名校还是考名校的选择时,由于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因此多会选择直接上。其次,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按家长的说法就是“上一中后就光参加各种竞赛了”。而真要参加高考,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失常。所以,机会既然有了,就没有放弃的道理。

  但是,撇开事件本身,而回到制度层面,笔者认为,这件事关乎的不止是两个考生的命运,而是再次拷问了保送制度:究竟还有没有保留的必要?这是因为,通过此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一下高考保送制度已成了什么样子。

  高考保送制度的出现,也是为了给一考定终身之外,寻找一条渠道。通过选拔优秀学生直接进入高校的方式,还可以给考生形成激励作用。但人们逐步发现,这一制度在运行中与设立的初衷已渐行渐远。

  首先是“保良不保优”已成潜规则。这对学校来说自然是一举两得:即可以炫耀我们保送生多,又有成绩拔尖的学生高考中为上线率冲锋陷阵。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好更有理由被保送的学生来说明显不公,而让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参与保送,激励作用也难以实现。两个考生之所以遭遇阻力,就是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则。

  其次,高考保送的指挥棒作用,让学生在应付高考之外,又背负了各种竞赛的压力。保送一方面是看平时成绩,而一个硬指标则是奥赛等竞赛成绩,这就令很多想走保送这条路的考生疲于奔命。像事件中心的吴强,进一中后“90%的时间都花在竞赛上”。这种竞赛的成绩究竟有多少对个人发展是有用的?恐怕没人说得清。

  保送制度最遭人诟病的,是已演变成腐败的温床。既然“保良不保优”,也就是成绩不再是硬指标,则谁能被保送,很可能就要看身份、关系、背景了。因为中学握有选择的权力,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学生档案分数的手段达到目的。此次事件还表现为中学和大学保送自主权之争,凸显的就是中学对这一权力的看重。

  正因此,高考保送生制度在每年的两会上,都有取消的呼声。或许是因为形成的利益关系太深,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江西省去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免试保送和加分政策,算迈出了一小步,但鲜见跟进者。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一政策继续,类似保送之争这样的事件就还会出现。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