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B]读书是有用的。一方面,人生在世,其意义显然不只在于能挣多少钱,还在于用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用文化提升思想修养。读书,既是为了获得生存本领,更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提升民族素质。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虽然起薪不高,但其事业发展后劲、职业和薪水提升空间都是农民工没法比的。
[/B] 9年前,当儿子考上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时,儿子就是陕西农民韩培印最大的骄傲。可当儿子大学毕业时,韩培印却吃惊地发现,儿子的收入还没有自己当农民工挣得多,“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曾经洋溢在韩培印脸上的骄傲神色,如今换成了紧锁的眉头。(详见今日本报10版)
农民工韩培印的困惑,是很多致力于供孩子读书的农民工共同的困惑,也是很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困惑。很多人将之归咎于社会、归咎于教育,这固然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要摆脱这个困惑,首先需要改变的也许不是客观环境,而是我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农民工的收入高于大学毕业生,我认为再正常不过了。不能光比收入,还要比较两者从事工作的辛苦程度。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最没有“体面感”的工作,往往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甚至连吃饭、上厕所都得掐时间,很少有休息日。而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总体来说要轻松、体面许多。若将两者的工作辛苦程度考虑进去,比如将农民工的收入换算成八小时工作制的薪水,农民工的收入还会比大学毕业生高吗?
这几年,农民工的收入有所提高,这其实是农民工的身价逐步回归正常,回归到与其付出、贡献相对匹配的水平,这是必然趋势也是可喜现象,说明体力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肯定,底层劳动者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在一定意义上,认为农民工的收入不应该高于大学毕业生,否则就不正常,甚至意味着“读书无用”,这种观念其实是低估甚至歧视农民工的劳动价值,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在作祟。这亟须转变。
其次,读书还是有用的,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罢了。以前,考上大学就是“金榜题名”,就等于鲤鱼跳过龙门,铁饭碗到手,成了公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那时有这般好事,一是因为当时大学毕业生较少,二是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再往前追溯,在封建社会,一个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一辈子荣华富贵。现在时代完全不同了,我们不仅远离了封建体制,而且走出了计划经济体制,高校也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要保证每个毕业生都像以前那样享受高待遇、铁饭碗显然不可能,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但是,读书仍然是有用的。一方面,人生在世,其意义显然不只在于能挣多少钱,还在于用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用文化提升思想修养。读书,既是为了获得生存本领,更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提升民族素质。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虽然起薪不高,但其事业发展后劲和薪水提升空间等都是农民工没法比的。拿收入来说,一个农民工今年的月薪是1800元,明年的月薪可能还是1800元,而一个大学毕业生今年的月薪是1500元,明年可能升至2000元。收入之外,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途也是农民工望尘莫及的,这才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根本差距所在。
正因如此,所以,尽管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考大学。只要适当降低对“读书有用”的心理预期就会发现,所谓“读书无用论”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
[/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