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81
    • 经验3400
    • 文章301
    • 注册2005-07-06
    国学: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开学典礼。围绕国学院成立,学术界、文化界展开了一场有关国学的讨论。这场讨论正演变成一场关于当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大讨论。

      复兴国学是否过时?国学如何随时代变迁体现新的特色?未来国学发展之路指向何处?记者带着种种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和专家。  

     [COLOR=red] 重振国学,时机是否成熟[/COLOR]
      如何重建和保持全球化时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清晰的文化身份,走出文化自卑的历史阴影,是在经济、科技塑造民族自信的今天,当代中国不能回避的文化命题。有学者指出,在眼下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并立,尤其是现代文明还没有在我国立稳根基的前提下,急于呼唤重建国学有点不合时宜,把握不好有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封建思想复辟。

      针对这一观点,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自己固有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国学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视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因此重振国学可谓恰逢其时。人大兴办国学院不是图一时的热闹,而是要踏踏实实地从事一件带有探索性质的教育事业,为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育体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倡导国学教育,绝不是简单的钻故纸堆,更不是复古,而是充满了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绝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阐释和光大。

      部分社会学家担心,重振国学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到的。对此,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表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越多的民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了解越深,根就越深,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这方面讲,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是时代的需要,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COLOR=red]
      与时俱进,国学需要创新[/COLOR]
      某高校中文系的一位教师说,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今天的国学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不是重复古人的思想,要有时代观点在其中。”人大国学院院长、红学家冯其庸说,“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我们研究得越深入,越会有新的意识产生,形成今天的科学新面貌,形成我们的时代精神。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客观,旧学要将新学扬,今朝不与昨朝同,这种唯物辨证的观点是我们在创新国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则认为,当前存在一些不利于文科发展的东西,即评审制度,用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文科,不利于文科的发展,越评文科的创新性就越萎缩。文科要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标准,而不是看发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对于青年人学习国学来说,发表多少文章是次要的,关键是不断充实自己,真正把基础打牢。

      看来,在探索国学建设新路径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注意导入现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使青年学生真正对国学感兴趣。

     [COLOR=red] 未来发展,国学路在何方[/COLOR]
      重提国学,重建学科,如果说是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是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自觉养成把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断的思维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表示,许多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这方面的基本常识,因此,热心倡导国学的人最好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文化补习的教师,而不要把自己定位成点化门徒、拉人入教的“教主”。国学的前景包括大力吸收现代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当前的情况看,倡言者应当注意考虑行政中立性原则,即把个人的文化立场和职务行为分开,以及在学术争论中学会严密地论证,而不是靠气势压服别人,这个原则对所有的人都适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汀阳认为,百余年来,人们以西学格式去改写国学,有得有失。随着研究的问题规模越来越大且越复杂,“不分家”的方法论在今天又显示出优越性。将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就是这样,把原来被认为分别属于各个领域的事情重新联系在一起去思考,这不是所谓“多学科”或者“跨学科”,而是“学术一体化”。这种做法暗合了中国传统的方法论,即综合性学术研究,同时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等方面的混合理论。

      谈及未来国学的发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岂之说,培养国学人才不能忘记从人类所有文化里吸收有用的东西,在强调国学重要的同时,不能忘记二十世纪重要的经验,今天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人文学术方面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未来的发展更要强调这一点,从全人类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现代私塾苏州开课[/B]
     
        2005年10月31日08:18  新华社发
     
      10月29日,“菊斋私塾”身着对襟束带长袍的私塾先生正在为学生讲解经文。当日,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据悉,创办者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私塾教育是教育创新还是文化复辟?[/B]
     
        2005年10月27日09:43 《江南时报》 2005年10月27日 第二版  高明勇 中游
     
      “菊斋私塾”学堂讲台上方挂有一幅孔子画像,对面墙壁上则是一幅“论语”汉隶书法作品。学生的课桌是类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无腿方桌,坐椅是略高于地面的无腿方凳。“先生”张志义穿着一袭无领、巨袖、对襟、束带的长袍,据说是明代儒生服饰,八名学生盘腿分行而坐。先生左手持经书,右手附于身后,一边踱步,一边带领学生朗诵,私塾里便响起朗朗读书声。

      这是10月11日下午,苏州市一家私塾上试听课的场景。一个月前,9月28日,也就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纪念日和首次全球联合祭孔之日,这家“菊斋私塾”在苏州市宣布开馆。

      应该说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已经很难再让人大惊小怪——早有两个比较大的背景已经在做铺垫了。就在不久前的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此前,该校纪宝成校长在《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上分别发表了《接续文脉重振国学》和《重估国学的价值》两篇文章,似乎可以作为该校重振国学的宣言。纪校长认为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力的需要,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是提高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的需要。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以及推行国学教育,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少质疑的声音,毁誉不一,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目前学校的大班上课现象,特别是研究生仍然如此。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直言不讳:多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扩大招生以后,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据两年前对340所高校调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学班只有37%,三分之二的高校的英语教学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学班人数在80人以上。

      因此,对待只有在古代社会才可能见到的私塾教育,不能简单视之。一方面,国学有人提,书院有人办(复旦大学已经创办了书院性质的复旦学院),再有就是私塾了,现在联系起来看似乎把古代社会的各种教育形式都办完了。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教育不可忽视的大班上课现状,“菊斋私塾”好像弥补了这一缺陷。

      正如该私塾“先生”声称,以私塾命名,并冠以“现代”二字,其出发点仍在国学上。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蒙学、经学、韵文,穿插讲授古乐、书画、茶道。

      然而,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似乎没有多少人感兴趣。记者在采访时,苏州市教育局的一位官员表示,就目前情况看,所谓现代私塾还不必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因为它还只是一个处在萌芽期的个案,不足以成为研究对象,更不会对苏州的教育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如果作为教学点考评,它必须起码具备两个条件,即有一个合乎教学和安全要求的场所,还要有具备教师资格的授课人。而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不仅仅为该私塾教什么,更在于他们的衣着,以及这个精心布置、精心准备,却又难以达到该市教育局官员所提出的起码条件的私塾,所持的竟然是一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护照”。

      由此可见,教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于拘泥于古代私塾的形式有无必要?

      当然,也因此派生出一种滑稽:学生不知该称张志义为“先生”,还是喊颇具现代时尚意味的公司总经理?此举在教育制度创新的同时,难免会被人称做是文化复辟。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