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
    • 经验360
    • 文章6
    • 注册2007-04-03
    [原创]让学生自我忏悔 ,错吗?
    让学生自我忏悔 ,错吗?
    2004年21期的《人民教育》里刊登了一篇文章《何必赤裸裸地拷问心灵》,文章里例举了两个案例:《小猫钓鱼》、《委屈》两节语文课,文章就两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案例中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审美方面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述,认为让学生拿自己的行为同课文中的主角的行为进行对照,这是一种“赤裸裸地拷问心灵”的行为,这种“忏悔”会让学生有一种“原罪感”“自卑感”,是不可取的。
    当然,文章提出问题后不忘分析问题,文章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不平等的地位,低年级的学生可能配合,但效率不可能高;而对高年级学生,可能使他们编造谎言应付,“不但无助于学生心灵的纯洁,反而会大大污染孩子们圣洁的心灵”。
    文章依据议论文的三段式,还不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性的,是润物无声的。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震动,从而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
    笔者读完该文章后也很有感触,忍不住也想说两句。
    首先,文章对两案例中的教育方式定论为:让学生“忏悔”,是“把他们的灵魂揪出来示众”,是“赤裸裸地拷问心灵”,这还真给人一种“上纲上线”的感觉,问题有这么严重吗?
    就文章所提出的问题,我有针对性的找了几个学生座谈,首先是向他们介绍了上《小猫钓鱼》这节课的教师的上课方式、思想教育方式,然后询问他们的感想。他们思索、讨论了一会,然后由一个学生总结发言:
    “以前我们的教师不是这么上的,他只是分析、说明了小猫三心二意的行为不好,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才行。有点“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味道。以后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行为与小猫的行为进行对照,一切行为照旧。而你所介绍的老师的上课方法就好多了,他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省,在同学们例举的各种事例过程中,自己清楚了哪些具体行为不好,其他同学也相应的知道了哪些具体行为是属于三心二意的,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这种教育很具体,对同学的日常行为规范很有帮助。”
    然后我又把文章中的观点说给他们听,问他们是否有“灵魂被揪出来示众”的感觉,是否有被“赤裸裸地拷问”的感觉?他们只是笑笑,说当时没有多想,现在你说出来觉得这种说法好玩。并且说老师的行为都是为学生好,我们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哪里会去想什么其它的。就是现在想起来,也没有这个感觉,我想其他同学也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学生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比起高高在上的理论研究者的“思考”要现实得多,实用得多。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君子当日以三省”,“则智明而行无过也”。现在以“我”为中心的学生太多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了,这怕是与一味的追求正面教育,不敢批评,或不敢多批评两句是很有关联的。现在对学生不能处罚,要学生作业重做、违纪罚搞卫生、要上课打瞌睡的同学站起等都被“上纲上线”为“体罚”学生,怕学生一时想不通就出事,长此以往,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怎么培养。“吃一堑,长一智”,痛苦、孤独、寂寞、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开展一些批评与自我批评算得了什么。
    其次,自我“忏悔”会使高年级学生难堪、尴尬吗?退一步说,杜撰一些事例来回答老师的设问,难道就真的没有教育意义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在高三搞了一次主题班会,主题是:“学会欣赏,学会反省”。要求是:说出同桌的五大优点,说出自己的五大缺点,并制定出取长补短的措施。开始我还怕学生难为情,会冷场,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的发言踊跃,而且很多同学发完言后都加了一句:我知道自己的缺点,想改,但是总是很难改正,自控力不强,现在说出来希望同学们予以监督,帮助我改正。通过这次班会后,很多同学的行为有了很大改观,以前多次找他们谈话,旁敲侧击或直言不讳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就是不能使他们改过来,现在是他们自觉改正了。问他们原因,他们说:说出的话,泼出的水,大丈夫说话一言九鼎。说的多好呀,教师的千叮咛万嘱咐都只是外因,而学生的自我反省才是极起作用的内因。难堪与尴尬只会来自于受到他人当众批评、无端指责或获讥讽,而自己说自己的不是往往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的最好方式,又哪来的难堪与尴尬。
    退一步,即使有人是有应付思想,杜撰一些事情、行为来交差,但至少他告诉其他同学,这种思想、行为是错误的,给他人造成了影响,是同学们不可为的,使其他的同学受到了启发、教育。再说,自古以来多少童话,多少寓言,哪一样是真实的,哪一样不是杜撰出来的,但是谁敢否认它们的教育意义,不但不敢否认,恐怕还要大大的赞扬!
    基督教里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忏悔”,教义要求教徒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对自己的行为与心灵里的罪恶进行“忏悔”,然后接受教父的教诲,请求上帝的原谅。这种行为拯救了多少灵魂,包括即将堕落,已经堕落的灵魂。他们连罪恶的行为与灵魂都能够有勇气说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反思”“忏悔”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再则,文章中提供的“润物无声”“不经意的受到熏陶”的教育方式就那么适用吗?
    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也很有年头了。我承认,具有渗透性的,能让学生不经意受到熏陶的教育是很不错的;能让学生感悟的,特别是震动的教育是再好不过的了,其效果是深刻的、长久的。但文章没有提供具体的措施,恐怕也难以提供具体的措施吧。
    “润物无声”“不经意的受到熏陶”的案例还是有的,但是只是案例而已,不是普遍现象,每个班主任一年能拿出几个?而他所教的学生有多少?一个班五、六十个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多的三年,少的可能只有一年,能了解学生多少。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各个问题的的理解、领悟程度不同,很难确定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感悟深刻,更不用说对学生产生震动、影响深远了的教育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还没有把学生培养合格,他就毕业了的学生太多。所以说这种教育理论还真有点“阳春白雪”的味道。
    而适用的教育方式还是要具体到学生的每个行为细节,就像案例中两个上课的教师的教育方式那样,在课堂中渗透德育,利用任何一个机会,把德育具体到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最好是给学生提供行为模板,让学生有针对的,有目的的修正自己行为,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温、良、恭、俭、让”的行为的目的。
    比如,周会课时,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要求,并且有针对性的举例说明:某某人因为此获得成功,某某因为此遭遇失败。你别期望能使学生“不经意的受到熏陶”,重要的是长期的跟踪、监督,一段时间后还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作阶段性总结,自我反省等,只有这样才能对部分学生有了效果。
    又比如,某次活动,介绍了一篇很有哲理的文章,它对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很有帮助,可是学生往往当时很有感触,但你别期望能使学生“不经意的受到熏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对此还得得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联系实际,特别是针对自己的行为实际,制定具体的学习措施。然后得监督执行,这样也只能使部分学生有所收获。
    再比如,某次班会,请一个成功榜样,现身说法,你别期望能使学生“不经意的受到熏陶”,“产生震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你还得要学生有针对的把自己的行为与榜样的行为对比,取长补短,最好还是印证在纸上,要学生写出具体的学习措施,然后还得监督执行。只有具体到这一步才能又使部分学生有所收获。
    不论你采取什么方式开展教育,唯有让学生同自己的行为相联系,“日以三省”才会是成功的。唯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才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说的很正确,但只是“教育艺术的因素之一”呀,而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也是教育艺术的因素之一!而且直接的、具体到行为细节的教育更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所以我为上《小猫钓鱼》、《委屈》两节语文课的语文教师喝彩!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支持。

      学习了。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这是一种“赤裸裸地拷问心灵”的行为,这种“忏悔”会让学生有一种“原罪感”“自卑感”
      ——言重了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98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