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转帖]“道德银行”为何败走绿城?
“道德银行”为何败走绿城?
(2005-04-12)

  3年前郑州市成立的“道德银行”,一诞生就处于争议之中,迄今已成了一个久远的记忆。据了解,“道德银行”真正的“业务”运转,持续时间没有超过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早在“道德银行”宣布成立的那天起,就有人预言其笃定有“倒闭”的时候。虽然郑州市的这家“道德银行”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倒闭,但名存实亡的事实,在本质上和倒闭没有什么区别。对“储户”而言,假如“道德银行”不复存在了,当初其“储蓄”的义务服务时间还算不算资本金,这笔无形资产日后还有没有可能支取出来,无疑不是笔者所能回答了的。

  只要不是幸灾乐祸之徒,相信对任何一家银行的倒闭,都不会持乐观态度。尽管“道德银行”不涉及现金存储,不过,其难以经营下去,还是值得深思的。所以,探究“道德银行”败走号称绿城的郑州的内在原因,应该不为多余。

  “道德银行”败走绿城,再次证明将道德纳入商业经营的体制框架下存取,至少在目前,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我并不否认道德可以“储蓄”。亦即,从理论上讲,道德可以储蓄。古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翻译成今天的金融术语,就是善恶能够储蓄。这样就随之出现一个悖论:明明是可以储蓄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设立专业的银行--道德银行,将“行善”作为一种本金储蓄进去,待来日我需要他人资助的时候,来合法地支取相应的服务?

  问题刚好出在这里。商业银行的储蓄也好,贷款也罢,必须遵循等价原则,不管我存入多少,到时还需取走多少。至于储户得到或支付的存贷款利息,是货币产生的利润。“道德银行”则不然,它既无法让道德等值,更不能让道德增值。打个比方,一个道德银行的储户存入自己志愿服务的1小时劳动,从理论上无法支取等价的一小时对等服务。这是因为,志愿服务按时间计算,本身就是将经济社会的原则照搬到道德领域,导致排异反应,实属正常。

  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道德是个人和社会的单方面的不成文契约。”“但这种契约不可能以明确的文字规定下来。”结论是,“道德约定从来不见诸文字,而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显然,茅先生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变相否定了设立“道德银行”的可行性。真正的道德,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个人自觉奉献的东西,要求具体的回报,已经背离了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定义。只有普遍的道德水准提高了,社会风气净化了,个人的善的回报才会逐渐实现。不过,这种回报,有别于“银行存折”式的法定回报。

  “道德银行”定位的商业化,是造成“道德银行”今天尴尬的关键所在。设立“道德银行”的创意挺好,但是,要把“善有善报”的古训用商业模式来经营,显然又过于单纯了。

  就像哲学家很难给“善”下定义一样,任何人也很难给道德框定一个交易规则,让它纳入交易的行列,一手行善,一首索要回报。

  悖论的“道德银行”,不要说败走绿城郑州了,就是换到任何一个城市,也难以生存许久。

  刘海明
《联合早报网》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有价?无价?有形?无形?这本身就是一组组辩证统一的矛盾,“道德”与“价值”同样也莫出于此。就像德育工作在某些学校一样,讲起来都重要,抓起来都不要----因为那些都是“无形”的,只有看得见的升学率才是实实在在的!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QUOTE][b]下面引用由[u]luscky[/u]发表的内容:[/b]

国人一方面把道德看得至高无上,一方面又总想把它卖出好价钱来。[/QUOTE]
无奈啊![em12]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