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
    • 经验24
    • 文章3
    • 注册2005-05-29
    [原创]我是学生
    [COLOR=red][B]先请大家阅览一下文章。[/B][/COLOR]
    [URL]http://www.bzrzy.cn/news/jiaoyu_1018.htm[/URL]

    我们普遍的爱上梵高的画、海子的诗,在艺术追求的背后我希望大人们能深层次的去发现一些东西。我们毕竟不是无厘头,一切事出有因。在金色的阳光、金色的欢笑后面,你们的下一代把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爱深深掩埋。这不是好事,这是定时炸弹。人都说中国人很能忍耐,但一旦到达极限,便是极端反抗--极端!我希望很多人能考虑后果。
    南京的高考之痛我了解不多,但我以为素质教育不适合同现行高考模式站在一起。高考要的只是分数,哪来人性、哪来个性!!要改、要发展,该高考吧!
    可是谁能改呢?我只是学生,我们只是学生。
    我是学生,难过的学生。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班主任之友”论坛欢迎黑天使款冬同学!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你推荐的那篇文章贴在下面,另外再把有关南京“高考之痛”的相关帖子一并奉上,希望你及其他网友能从中有所收获。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南京十三中现象[/b]

    [b]南京13中二模成绩大跃进 县中模式能医高考痛? [/b]

        高考“二模”以后,一则消息在南京各中学迅速蔓延开来:因为引进“县中模式”而被众多名校所“不齿”的十三中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竟然远远地把同类学校甩在后面,直逼南京第一梯队的几所名牌中学。果真是“县中模式”在南京显奇效了吗?晨报记者独家披露两次模考南京“第二梯队”各校成绩,并现场探访十三中学生学习模式。

    [b]成绩披露:13中模考成绩直逼“第一梯队” [/b]

    以前一直是规矩的“第二梯队”

        作为高考的“热身赛”,模拟考试历来可以比较真实地预见一个学校当年的高考成绩如何。尤其是“二模”考试,试卷内容和结构更接近于高考真题,学生的复习工作也全面启动,因此更能准确地前瞻一个学校当年的高考战绩。正因为此,历年的“一模”和“二模”成绩被各所学校看得很重,并作为与同行比较的尺标。

        今年两次模考的成绩一出来,拿到“成绩单”的不少学校着实吃了一惊:原来很清晰的梯队排列今年居然被颇受非议的十三中打破了,十三中的成绩竟然能和几大名校叫板了。而在去年,这所学校还是规规矩矩地呆在第二梯队,没有任何崛起的征兆。

    两次模考皆远远拉下“第二梯队”

        记者昨天从有关渠道拿到了今年南京市“一模”和“二模”各所学校的分数段统计表。从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原来和十三中处于同一层面的九中、二十九中、三中、五中、南航附中、十二中几所学校,两次模考成绩和十三中相比拉下一大截。

        根据南京市历年大约有5000人达到本科线来算,全市“一模”的前5000人在540分左右,这就意味着540分以上的学生今年有望升本科。统计数据表明,十三中540分以上的学生有226人。相比而言,其他同类学校少则31人,多则125人,差距甚远。

        “二模”同样如此,以520分作为本科线参照,十三中上线的达到221人,而其他同类学校最少的只有44人,最多的不过117人,几乎差了一倍。此外,两次“模考”中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数,十三中分别是46人和18人,远远超过了同行。

        记者拿到的另一张统计表则显示,即使和南京一级名校相比,十三中的成绩也大有赶超之势,直逼南京前四名。

        根据今年的“模考”成绩,十三中有关负责人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年的高考,十三中一定会不得了!”

    [b]现场调查:记者探秘“十三中模式” [/b]

        十三中何以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完成飞跃?“十三中模式”到底是怎样的?记者昨天进行了一番探访。

    学生一天在校15小时

        昨天中午1:00,记者来到十三中时,发现校园里空无一人。但是走进教学楼后,却发现另一番“风景”:高中年级每个教室里都有三四十个学生,有的伏在桌上睡觉,有的则静静地看书、做题。

        高三(8)班的一个女生告诉记者,除了家里住得近或在附近租房的少数学生,班上大多数同学中午都不回家。吃完饭后再也没人在校园里玩耍,在教室里看会儿书,累了就打个盹。据她介绍,自从去年10月调整了作息时间后,他们每天早上7:00就要到校上早自习,下午5:05上完所有课后,在学校里吃个饭,5:50就要开始晚自习了。一般来说,晚自习要上到9:30,有的班则要拖到10:00。这样一天下来,在学校要呆上15个小时左右。问及累不累,她轻描淡写地说:“还好,刚开始不习惯,现在已经适应了。”

    老师从早到晚陪着学生

        记者昨天来到高三年级办公室时,几名没课的老师正在认真地批改作业。高三(11)班的班主任武老师告诉记者,她每天也要从早到晚陪着学生,中午一般不回家,偶而会到班级管管秩序,困了就在桌上趴一会儿。晚自习要排班,自己每个星期会排两次班,当天的晚饭也在学校吃了。“这样累会不会吃不消?”面对记者的疑惑,她淡然一笑:“累是累,但是现在都高三了,累一点也是应该的。好在再过一个多月就带完高三了。”

        武老师还告诉记者,看到这届高三学生很争气,成绩果然大幅提高,自己觉得很欣慰,感觉老师们的心血没白花,这也是支持她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

    十三中看好“县中模式”

        谈到调整作息时间,十三中有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在校时间虽然长了,但不是加班加点,而是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地管理起来,让他们学习的效率更高,浪费的时间更少。

        “学校里流传这样一句话:不是抓紧时间学习,而是抓紧学习时间。”十三中高三年级组副组长周老师认为,学校不是在“死揪”学生,学生在家是学,在学校也是学,学校要求学生早到、上晚自习,是对学生的时间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提到去所谓“县中模式”的学校参观的感受,他感慨地说,很多老师都觉得和原来想象的不一样,这样的学校主要是管理得好,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至于这届高三学生在“一模”和“二模”中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周老师认为,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这一届学生在高一时就被“调教”得很好,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不需要老师时刻监督。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南京家长激辩"十三中现象" [/b]

      昨天晨报披露的十三中两次模考成绩“大跃进”的报道,在广大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十三中现象”,南京各中学的家长们纷纷打进热线发表自己的观点,争论异常激烈。而他们还对十三中师生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好奇,晨报记者再次探访十三中,进一步探究“十三中现象”。  

      ■家长争锋三派家长各说各的理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家长来电,赞同者和反对者的呼声居然一样高,两派观点形成激烈的交锋。

      双手赞成方:不吃点苦怎么出人头地?

      尹先生(九中家长):十三中的进步表明县中模式不仅适用于农村,同样也适用于南京这样的文化城市。不承认不行,县中的老师就是责任心强,从早到晚都扑在学生身上。有这么尽心尽责的老师,学生能不学吗?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确,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又如何体现出来?你考650分可以上清华,我少考20分只能上南大,这就是事实。所以我赞同十三中的做法,既能培养老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潜力也能最大发挥出来。

      何先生(人民中学家长):安排晚自习可以有效杜绝有偿家教。有的老师家教的收入就是工资的几倍,怎么可能把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呢?学生当然吃不饱吃不好了。

      黄女士(南航附中家长):我常跟孩子说:你现在的惟一任务就是读好书,爸爸妈妈的任务是工作挣钱。如果书读不好,以后干什么都不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吃点苦以后怎么可能出人头地?

      郭先生(十三中家长):考上好学校,全家都跟着灿烂。我们家长少吃少喝,也要千方百计给孩子请家教,图的就是让他上个好大学。所以我们十分拥护十三中的做法。

      徐先生(三中家长):这次十三中的模考成绩足以说明这样抓学生是有成效的。我十分赞成县中模式。当前的国情就是,只要分数高,别的再好也没用。差一两分就会一落千丈,这就意味着小学到高三这十几年就白费了。学校再好,如果升学率上不去,就等于差。我希望通过晨报呼吁,所有的学校和老师要向十三中学习。

      张女士(南京某中学家长):我们学校上学期还搞过晚自习,可是上了几节课后,我就没让孩子上了。因为晚自习时根本没老师值班,孩子们在一起净吹牛、发短信,反而把时间消耗了。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老师能够像十三中的老师那样更敬业一些。

      竭力反对方:身体垮了还能干什么事?

      徐先生(三中家长):学生不能只要智育,不要德育、体育。对只死抓学习的做法是应该批判的。高中死揪三年,难道三年以后就不活了?这三年作为“痛苦的记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以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实际上走回了原来的老路。很多家长希望学校死揪,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是对成功的狭隘理解。

      蔡女士(四中家长):现在很多学校老师的待遇都和班级的升学率挂钩,有的还要立军令状。学校之间也要相互比,参照的标准就是升学率。这种氛围下,学校、老师都只能一门心思地抓考试,变成为考试而考试,为上大学而上大学,这是一种悲哀。

      王先生(南师附中家长):我想知道的是,一个学生每天在学校呆十五个小时,他能吃得消吗?这样搞下去身体会不会垮掉啊?

      杨先生(拉小家长):现在这种死揪学习的趋势令人感到可怕,这样下去,以后的孩子都成了没有创造力的流水线产品。我觉得不能盲目搬用县中的那套退后管理模式,这是对孩子的身心摧残。

      张女士(扬子石化高级工程师):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用身心健康来换取学习成绩,这样的损失也太大了。看到现在的孩子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觉得他们很可怜,令人心痛。孩子的生活应该多一点乐趣。我不希望十三中的做法在南京发扬光大。

      冷静思考方:现在的教育体制有缺陷

      尹先生(九中家长):南京教师的整体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比县城先进,为什么高考却总是落后?这表明目前的教育体制是有缺陷的,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真实素质。大学毕业出来连叠被子都不会,也不懂得感恩和关心别人,缺乏创造力,我承认,现在的教育是失败的,但是社会大环境如此,我只能支持学校去死揪学生的学习。

      朱先生(五中家长):建议南京也像上海那样多建几所寄宿制高中,这样就不存在晚放学回家的安全问题。其实一个学校是否死揪并不看在校时间有多少,关键看学生有无活动时间。

      陈先生(三中家长):我并不认为县中模式是最好的。我有朋友把孩子弄到县中,结果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衣食住行都让人操心,学习也没搞上去。但我觉得,县中的管理方式的确有优点可以借鉴。同样,城里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一无是处,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较强。

      陈先生(梅园中学家长):现在的应试教育值得批判。但是,离开了考试这一评价尺度,又会滋生出走后门等社会腐败现象。所以我现在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如果能在打破现行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公平选拔,我想应是最理想的状态。

      胡女士(一中家长):我常在思考能否有办法改变现行的高考模式?县中的孩子死记硬背的功夫强一些,实际动手能力弱一些,能否在高考命题时有更多的活的内容,少点死搬硬套的东西。

      孙先生(南大附中家长):南京的高考成绩不佳,教育方法确实要改。但是绝不能死板教条。有的学生学得好,并不因为死揪。同样,死揪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出好成绩。关键是要一种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记者调查难道这是最好的办法

      晨报记者昨天再次采访了部分十三中的老师、学生和家长,试图探究身处其中的人怎么看“十三中模式”。

      老师:感觉生活被格式化

      “累,有时候累得什么也不想干了。我的同事,有累生病的,有批卷子伤了腰的,有年纪轻轻就吃补品的。”南京市十三中高三年级的一名老师满脸倦容地说,“累”字被他强调得很重。他说高三年级有30多个老师,学生上晚自习,每个班都会有老师值班,而且,保证每天每个学科都有老师在,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这样算下来,每个老师一周大概值两天班。“有时候连上四节课,就是不想再说话了,碰到值班就更辛苦。我们和学生的生活都被格式化了,好像就是给你安排好了每一分钟,你就往里面填。”

      作为“身在其中”的十三中老师,对学校“加班加点”是怎么看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在和记者聊天时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感到很悲哀。“目前,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要提高学生的成绩,也许这是最好的办法了。但是,很多时候,看上去有效的办法,它不一定科学。”这位老师用企业把员工带去参加“魔鬼训练”做了类比,认为学生在一种高强度的学习中,多少是会有点效果的,但是,应该看到成绩背后的一些东西,教育不能为了考试而倒退。

      不过,不少老师也表示,辛苦归辛苦,但是看到学生们的成绩有提高,自己心里还是高兴的,愿意为学生付出。

      学生:每天睡不够

      刚过中午,在十三中的高三教室门口,一个刚刚走出教室的女生活动活动手脚,伸了个“懒腰”。记者问这位女生是不是感觉很累,女生很不好意思地说:“是啊,不过,已经习惯了。”

      她向记者描述了自己的一天:“早上一般6点就起床了,因为7点到校,我6点半就要出门,路上要骑至少20分钟的车。然后就是早自习。早自习是自己看书,老师不会讲课的,我们一般用来记语文和英语。早上打瞌睡的不多,不过叫困的不少。接下来就是上课。中午在学校吃饭,回家的很少。午休时间也有看书的,也有睡觉的,我都是睡觉的,不然,下午受不了。下午5点05分下课,6点上晚自习,我们班有时候是上到10点,回到家10点半了。洗漱后常常还要看书,12点多睡算是早的了。有时间就想睡觉。”

      “你们晚自习前会不会打打球什么的?”记者话音未落,这位女生马上摇着头提高声音说:“哪里有时间啊?饭后运动是不好的。高一、高二的时候还有的,现在除了体育课一般就没有什么活动了。不过,现在高一、高二的学生也没有我们那时候幸福了。学校刚改时间的时候,很多同学也不适应,现在已经习惯了。”

      记者趁课间休息又问了几位学生,他们都表示自己缺乏充足的睡眠。不过提到是否很辛苦,几个学生都无奈地淡淡一笑:“哎,高三了嘛。”

      家长:认为孩子可怜

      一位十三中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只要有时间,她晚上都到学校门口接孩子。她说:“学校周围是工地,晚上下晚自习,孩子要是出来得晚,女孩子万一出了什么事情,那就是一辈子的事啊。我们做家长的就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天气好的时候还好,要是碰到下雨天,很多家长都会到学校门口等学生。”

      提起孩子,张女士一连说了几个“可怜”。“孩子早上早早就出门了,中午和晚上都在学校吃,看着孩子辛苦,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回家做点牛奶鸡蛋什么的给孩子补补呗。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主要的时间都在学校了,我们见到他的时间少,和他说话的时间也少,基本上都不了解孩子现在想些什么。”

      “你看看,孩子成绩起伏这么大,该怎么办?”陈先生指着手上的一串数字说。“我也是参加过高考的人,那时候我们也苦,那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学校抓得紧一些,学校的做法我能理解,学生考上大学是好事,有好的升学率,学校就会有好的生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看看现在的孩子,没有了学习的乐趣,也不会玩,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陈先生认为,学校这样做不是学校出了问题,而是教育制度出了问题。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十三中校长回应争议 称十三中现象是素质+效率 [/b]

      经过晨报两天的报道,众多老师、学生、家长对于“十三中现象”的看法已经得到充分表达。今天,晨报刊发十三中校长王军不久前撰写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该文章称:素质教育不是升学率低,升学率高也不就是应试教育,十三中并非在“蛮干”,而是“素质效率”。晨报同时发表南京多位中学校长就此现象的观点。

    [b]“县中模式”与素质教育[/b]

      “县中模式”存在吗?

      这么多年来,我们教育界是从来没听说也没有人说过江苏教育有一个什么“县中模式”。“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模子,一个样子,或者说用一个固定的模子浇铸出来的东西。简言之,县中教育都是一个固定的样子,全省近百所县中,教育教学竟然是一个样子,这种说法成立吗?有人说:

      “县中模式”就是对学生实施“死揪政策”,让学生不停地学,就是魔鬼式教学,是一种在统一的、集体的高强度下,舍弃了必要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封闭的,追求高考成绩的刚性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完全是一种机械的学习。

      ……

      如此县中不是太令人可恨、可怕了吗?有人还愤然指出:这种模式的存在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中“恶化”了当前的教育环境。

      ……

      意思非常明确:“县中模式”是“洪水猛兽”,是“祸水”。

      江苏的县中当然不在少数,如果都是这样子,江苏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

      县中=死揪蛮干?

      我无意给县中辩护。但把“应试教育”安在县中头上的人,本意是要把“素质教育”的标签贴在自己脸上,他们使用的逻辑是:县中—死揪蛮干—升学率高—应试教育。

      这个逻辑告诉人们的是“升学率高与低”成了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分水岭。这种推论,就只有一点,哪个升学率高,就是“死揪蛮干”,就是“应试教育”;坚持了“素质教育”,升学率就必然不能高,显然这种推论是难以成立的。推论虽然可笑,但为什么有人要制造这种对立呢?事物竟是如此鲜明和简单吗?“素质教育”真是如此的话,不知还会有多少人去相信它,只怕倡导的人也会感到不安,社会和老百姓对这样的素质教育还会买账吗?

      升学率高低不是区分标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真是“死揪蛮干”,升学率恐怕也不会高,即使一时高,那只是一时的,从长久看肯定不会高,因为“死揪蛮干”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做法能提高升学率吗?而坚持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也就是说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而符合科学规律的相反升学率会低,这怎么解释得通呢?

    [b]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b]

      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来说,就是在学校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才是最根本的教育。

      学校生活,一是指学生的吃、住、行、走、言谈举止等。更主要的是我们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地学,勤奋地学,高效地学”。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充分地体现在新课程之中了,因此,我们认真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要达到“四标、三学、三快、教学一体化”要求,让新课改得到落实。新课改落实了,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

      只有让学生提高每一分每一秒的使用效率,才是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落实了素质教育。现在有不少学生早晨到校不知道读书,浪费了时间,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因此,我们提出了“一进校就读书”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晚上回到家不努力做作业,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把这段时间“管”起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学习质量的提高。如果素质教育只靠几个活动、几个兴趣小组是完不成任务的,“素质教育”是养成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时间”分分秒秒的度过中养成。

      但有些人认为你一抓了学习时间就是加班加点,就是应试教育,这实在紧张得可以。当然,确实有人抓来时间就上课,用大量作业压学生,这种蛮干是不对的,但我们把时间“管”起来,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学会“如何复习、如何作业、如何解决问题”,这能算是“蛮干”吗?其实,对学生浪费时间,家教泛滥,不会学习不给予必要的管理和帮助,这恰恰是让“蛮干”泛滥。

      对一个人来说,素质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具有文化知识。如果没有文化知识,怎能算素质高呢。因此,素质教育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准,如果教学质量提不高,其他搞得再好,学生就是考不好,就是考不取大学,这怎能说明你的素质教育搞得好,怎能让人接受呢?

    [b]校长多持谨慎态度[/b]

      观点1:问题迟早会暴露

      对于十三中短时间内完成的“飞跃”,南京不少学校的校长表现出的姿态却是不屑多谈。南京某名校的校长说,因为生活的大环境不同,无论对南京的老师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不适宜的。“县中的老师、学生都住在学校,当然可以上晚自习。南京的学生大多走读,就是晚上回家的安全问题就有隐患。”这位校长还指出,学生、老师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状态下,会有一个承受的临界点。一旦超过这个点,所有的问题就会随之暴露。短时间内取得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

      南京另一所学校的校长也直言,因为生活压力不同,城市的孩子比县城的学习成绩差,这是正常的规律。如果抛弃了城市里先进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即使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也是一种教育的倒退。

      观点2:模考只能参考

      对于十三中在高三模考中取得的好成绩,有学校校长认为,模拟考试和高考不一样,它只是一次“练习”,其中一次考试的阅卷工作是各区组织的,标准自然不是非常统一,所以,模拟考试的分析数据只具有参考性。

      白下区一所中学的书记告诉记者,该校有3个班学生上晚自习,这是学校的一种尝试,学校也在探索,目前效果怎么样还不知道。”

      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感慨地说:“升学率只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之一,不能为了抓升学而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锻炼少了,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培养兴趣的时间少了,学生就像是生产线上下来的一样。”

      观点3:不能只认成绩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南京高考年年全省倒数? 高考刺痛南京[/b]
     
       丁茆 本报南京7月22日电

    [b]南京高考年年全省倒数?[/b]

      今年,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再次落在了江苏不少兄弟城市之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天,南京,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各校校长,从任课老师到学生及家长无不为此“受伤”。

      关于南京今年高考的准确信息,比如,考生均分、本科上线率、高分比例等等,有关部门延续了以往的做法,将它看作“机密”,而不对外公布。知情人说,掌握这一“机密”的,只局限在江苏省和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核心层。人们只能从外围,从某一类有代表性的具体中学,从各种报道来分析和推测南京高考的大致情况。

      今年,南京的高考情况到底如何呢?

      据报道,南京今年在考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本科线上的考生却下降到4700人,比去年反而减少600人。南京今年有26105人参加高考,那么,由此可推断出其本科上线率为18%。而江苏今年本科录取的全省平均比例为35%左右,南京本科上线率之低可见一斑。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陵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和中华中学是南京除南京外国语学校外的四大名校,大多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不要说在江苏,就是在全国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几所名校高考如何呢?据了解,一所是这样的,510多名考生中,本一线上人数353人,加上23名保送生,上线比例约为70%;本二线上450人,上线约为88%;640分以上63人。另一所是这样的,本一线上224人,占总考生的48%;本二线上345人,占总考生的73%。而知名度不如南京这几所中学的江苏省海安县中学,今年有700名考生,本一达线率为80%,本二达线率98%,640分以上104人。相比之下,南京几所中学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再考察一所非一流重点中学的高考情况。南京市第28中学,属市重点中学。这几天,大红喜讯一直贴在校门口。喜讯说,热烈祝贺我校2004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茅,白下区同类学校第一。那么,它取得了什么样的好成绩呢?原来,今年,该校有4名同学超过了本二分数线,最高的585分。看一下海安县与其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的立发中学(属南通市重点中学),它的本二达线人数竟然多达近200人,最高分达到635分。当然,南京28中是6个毕业班,约250人;海安县立发中学有10个毕业班,约600人。但二本上线的比例仍是天壤之别。

      一位资深中学校长这样说,南京考生高考成绩确实差强人意。不敢肯定说它全省倒数第一,但它肯定是倒数,而且非常靠后!南京一家电视媒体更是准确地说,近10年来,南京取得最好的高考成绩是全省第九(江苏以前有11个省辖市,后来增为13个省辖市)。

      当然,社会不能以考分高低和升学率来评判一个地方的基础教育。然而,在谁也回避不了高考的大背景下,除了升学,却又很难找到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南京的家长们忧心忡忡地说,毕竟,让孩子读大学,读好大学,比无学可上要强得多呀!

        高考,深深刺痛着南京。

    [b]真是素质教育惹的祸?[/b]

      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拥有全省一流教育资源的南京,每年却有相当多的同学到南通、泰州、扬州等地高中“借读”。所谓“借读”,就是学生保留南京学籍,在高一或高二去那些地方的中学读书,在高考前夕返回南京,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高考移民”。不少人高考还真的取得了好成绩。

      赵敏(化名)是南京一中的学生,高二时到南通市启东中学借读。启东中学是闻名全国的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制造者,每年总有学生获得奥赛金牌,而高考高分段考生当然也是人数众多。在这个学校借读两年,赵敏受益匪浅。今年,他高考取得了653分的好成绩,从而顺利被南京大学录取。

      赵敏说,我感受两地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农村中学学习抓得太紧,而南京学校到点就放(学),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

      热心人提供了两份不同的作息表。南京一所重点中学高二年级的作息表是这样的:早晨6:30起床,7:10离家,上午4节课上到11:50。下午1:30至4:30上课,然后放学回家。而苏中地区一所县城中学的高二年级同学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呢?早晨5:30起床,6时开始早自习,上午4节课上至11:30,下午2:00到5:40再上4节课,晚上6:40至9:40还要上晚自习,老师坐班辅导督促。双休日,学校安排上课,一个月只休息一天,寒暑假还要分阶段补课。

      从这两份作息表上看出,农村中学确实抓得紧,而且老师、学生联动,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都有老师坐班。这样,既可督促学生学习,又能随时加以辅导。而南京的中学则按国家规定的时间上课下课,倡导自主学习,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支配。但如果学生自己抓得不紧,时间就过去了。

      由此,南京一些中学老师对高考不如人常不服气。他们认为南京推行的是素质教育,而农村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

      比如,南京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支配课外时间;南京竭力禁止学校拖课和不按时放学,更禁止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补课;南京各中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做社会调查,写学术研究小报告。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等等。

      说到补课,一位资深教育专家介绍说,这些年来,南京高考老是垫后,学校的压力相当大。也有学校在偷偷摸摸补课,尤其是高三毕业班。然而,南京发达的舆论总是群起而攻之,使得补课往往无果而终。知情人说,除了舆论,还有各种监督的眼睛盯着教育。总之,你只要拖课补课,延长教时,大面积布置作业,就会很快被人举报。

      此外,再加上城市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不如农村(没有借高考来跳出农门的问题),缺乏刻苦精神,城市的学习干扰因素(如歌星演唱会、体育比赛等)多,这些全国各个城市都存在的“通病”,使南京考生考不过农村中学学生就不太难理解了。

      然而,也有不少家长和教育专家指出,南京考生高考成绩差,与南京一些中学,特别是名牌中学的老师热衷于做家教,捞外快不无关系。一位姓朱的女士说,外地中学的老师改作文是逐字逐句地改,老师经常抱着大叠作业回家,而南京一些学校的老师很少认真批改作业,责任心显然不如人家。

      看来,南京学生高考不如人意,与素质教育有关,但也不是惟一的因素。

    [b]考分不高,高校却更欢迎[/b]

      南京家长对“素质教育”相当不领情。家长们埋怨说,“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写研究报告,学吹拉弹唱,可高考并不考这些东西,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学业,影响了前程”。

      南京六中马同学的感慨很具代表性。原本成绩不错的他,今年高考尚不够本二分数线。他说,高中3年学校用上课时间组织我们做社会调查,开展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内容,占到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可这些东西对高考却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那么多时间。

      于是,一些家长坐不住了,他们主动到社会上为孩子报特长班、强化班、奥数班、培训班,请大学生做家教。每逢双休日,人们都可看到穿梭于南京全城的补课大军。而外地一些名校名师瞄准这一市场,把高考强化之类的短训班也开办到了南京。这让教育资源全省一流的南京又多了一分尴尬。

      可是,让人称奇的是,南京考生高考成绩虽不太理想,但却很受一些高校欢迎。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就在一次大学生科技节开幕式的演说中指出,考分高低说明不了多大问题。南京同学的高考分数历来不算高,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却喜欢南京的学生。为什么?他们学习、研究都很有后劲儿,爆发力往往会超过一些考分很高的同学。为什么南京的同学有后劲儿呢?王院士说,素质全面、眼界开阔、知识面较广大概是其主要原因。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炸弹科学研究专家,成就卓著,弟子无数,他的这番演讲是有感而发。

      东南大学早年曾经实行过轰动教育界的教学改革,将大学新生从入校时候起,制订若干考核标准,这些标准多数是分数之外的,按A、B、C类进行滚动竞争,辅之以丰厚的奖学金予以奖励。几年下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从C类升至B类,乃至A类的多为来自城里的高考分数不高的同学,而从A类、B类降至C类的多为来自农村、高考分数较高的同学。不少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两个考生高考分数一样,我肯定愿意录取城里的学生。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高放教授说,大家往往注意到高考失败者的痛苦。实际上,尽管不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顺利进入了高校,但他们在高密度课业负担下同样付出了代价,思维火花和发展潜能已被渐渐消磨,令人痛心。高校更欢迎基础扎实、发展全面、富有活力的学生。

      然而,家长对高校专家的这种观点却不屑一顾。他们说,高校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我也知道素质教育好,思维开阔,素质全面,会吹拉弹唱好,但高考毕竟是按分录取,我孩子差一分也进不了你高校的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孩子要发展,将来有点小出息,首先得迈进高校的大门。大门都进不去,素质教育又有何用?一些家长直言:还是先对付高考,考上大学以后再来搞素质教育吧!

      学生和高校,家长和社会,两种不同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取向针锋相对。似乎,谁也不错!谁也说服不了谁!

    [b]出路在哪里[/b]

      江苏不少县城中学对社会给他们扣上的“应试教育”帽子大为反感。他们说,我们研究高考就不是素质教育?这几年,高考卷中已渐渐透露出素质教育的方向,开放性的试题多了,关注生活关注实际的试题多了,要回答好这样的试卷,硬啃课本、死记硬背肯定不行。他们说,难道吹拉弹唱才是素质教育?

      一方面素质教育广受争议,而另一方面稍微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便会受到媒体等各方批评;而原希望通过有序放开教师有偿家教来管住管好家教市场,结果却遭遇社会更猛烈的抨击……当然,关键是,在强调结果、难以找到第二个评判标准的今天,南京学生的高考成绩长期低迷,这是家长和社会各方都无法接受的。南京教育工作者经受着异常的工作和社会压力。

      出路在哪里?

      南京把2004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一位教师说,今年以来,她明显感受到南京的教育政策在调整。过去淡化小学测试,而从去年年底开始,全市调研测试的力度在加强,提出课程和教学改革不能忽视质量,上级教育部门不断抽取几个年级进行调研,将它作为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刚结束的学期期末考试,南京从市里到区里都在搞调研,三年级以上全部要参加,不少学校只好加班加点应付考试,各个学科都反复做模拟试卷,反复操练。全市统考———一个已被放弃多年的老办法,也在2004年重新加以应用。或许,这一切都是对南京高考成绩长期不如人意的一种深刻反省。

      然而,教育专家和社会却认为这种反思实际上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回归,是对高考这一强势指挥棒和升学率这一最现实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无奈屈服。他们呼吁南京千万不要放弃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从长远看,家长和社会会理解的。

      南京教育部门显然是在冒着“两头不讨好,里外难做人”的双重风险而负压前行。

      其实,南京遭遇到的高考难题,可能在全国不少城市都面对并经受着。只是有的城市被单独命题和招生所掩盖,如北京、上海。正因为如此,不断有呼吁要求南京独立命题和招生。他们认为,如果南京能享受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招生政策,就可以放手推行素质教育,不会为升学的问题而困扰了。

      然而,专家称,这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是难以做到的。

      他们进而指出,加快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放手让高校拥有招生自主权,实行宽进严出,可能是解决南京这类城市高考难题的一剂良药。

      近几年来,发端于南京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自主录取改革,赢得了社会的满堂喝彩。如今,全国有几十所一流院校都加入自主录取的改革行列。自主录取是对高考指挥棒的校正,是对以分取人,一考定终身政策的补充。东南大学对2001级和2002级自主录取的学生跟踪调查显示,他们综合成绩优秀率达27%,超过正常录取学生7个百分点。但倘若当初按高考成绩来衡量,不少人极有可能因达不到分数线而与东大无缘。

      曾长期负责招生工作的东大学生处原处长高建国老师说,自主录取只是高校自主招生中的一个小小环节,它离改革我国招生制度,让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进而自主办学还相差甚远。

      也许,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企盼着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办学这一天终能到来。人们也相信,那时,南京的高考死结将会迎刃而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帆)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南京的“高考之痛” 新课改的“南京之痛” [/b]
     
        2004年9月20日20:12    来源:[ 现代教育报 ]  

    [b]一场尴尬的讨论[/b]

      南京教育界的8月,也如南京的气候一样,又热又闷。7月上旬,一家晚报以一篇《南京的“高考之痛”》引发了一场尴尬的讨论。之所以尴尬,乃是在错误的前提下根据错误信息,就一个严肃问题展开了一场不认真的讨论,参与讨论者都从个人角度去理解高考。
     
      争论的起因是据说2004年高考南京本科录取人数比前一年少了600人,比例列全省倒数第一(一个月后发现此消息有误)。于是记者做了文章,称之为“高考之痛”。这种有倾向性的报道很具煽动性,一下子就把市民“参与”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有报道引用市民的话,认为素质教育没有用,教育局不抓升学率,南京的学校没有像苏北一些学校“死揪”(流行于江苏教育界的一句话,即加班加点、拼命抓升学率)。不可思议的是报纸引用了一位“马同学”的诉说:“南京六中的马同学今年高考成绩528分,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高考之痛感触颇深。他在电话里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0%时间和高考有关,……学校用上课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这些言论都在不加说明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登在一家发行百万份的晚报上。市民、学生对国民教育性质的理解到了这种程度,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有什么话可说?

      我至今也不明白报纸为什么不加说明地引述这样的“民意”,它想告诉公众什么呢?“社会调查”是课程计划中的重要内容,而如果学校教学百分之百地和高考有关,那学校还是学校吗?

      这场讨论的尴尬之处还在于它把教育界力图弥合的一对矛盾进一步撕裂,它让一场原本比较专业的讨论庸俗化,它逼使教育行政部门表态去做违背教育理念的事。说它是一场尴尬的讨论,又在于角色的尴尬:攻方很想理直气壮,无奈应试教育毕竟不是先进文化,“死揪”又不同于旧时代的寒窗之道,在教育界不过是个只能在里巷鼓噪,不登大雅之堂的泼皮,故执论者难以自圆其说;而守方本该理直气壮,无奈“升学率”如温饱,事涉千家万户,故不敢忍饥挨饿说小康。

      南京中等教育的状况和全国大型城市差不多,总体情况尚好,执行教育政策比较规范,在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很有成效。在江苏省各市中,南京严令禁止中小学假期补课,禁止周六周日上课,是层层检查落实的。在贯彻素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吹不骗,近年在课改、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已经采取一些举措。有行家预计,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行,再过三五年,这些效果将显现出来。孰料就在此时,媒体借高考升学率问题发难,没用多大力气就把刚刚有所好转的局面弄得极为难堪,出现了对课程改革不利的舆论。广州有行家发话,说,在这种时刻讨论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南京之痛”!

      换个角度去想:是南京的教育因为摧残学生不力而挨骂。

    [b]市侩主义的教育欺世盗名[/b]

      南京的这场风波恰恰出现在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开始之际,耐人寻味。

      我们面临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环境?8月,高校招生还没有结束,在江苏某市一家宾馆看到“2005年高考备考研讨会”,人头攒动,比“文革” 中的“备战备荒”来得急迫、扎实。打开报纸,整版大吹大擂的高考复习班招生广告,自诩灵丹妙药的各种教辅资料广告;名师如跑江湖的“老军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拉起红布横幅作“带功报告”;专做教辅书生意的书商,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富户已有一大群;值得一提的是靠教辅资料赚钱的神仙中,有些是让学人肃然起敬的出版社,有的甚至是革命年代让我们敬畏的机构,现在都率先失节了……面临这样一个越来越落后的教育环境,出现南京这场尴尬的讨论也就不奇怪。

      时下教育界盛行的是一种市侩主义,而所谓的教改往往也是欺世盗名。很多地方的教育祭出“两张皮”:素质教育是一张“与时俱进”的“政治皮”,应试教育是一张迎合世俗需求的“政绩皮”。有教育官员私下谈教育危机,说现在一些校长和当年的伪保长一样,八路军来了,他提供情报,鬼子来了,他也交粮食。油嘴滑舌,左右逢源。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众多官员不以“两张皮”为羞耻。而成则为王败则寇,一小批高考精英的成绩掩盖了全民素质教育整体的苍白,庸俗的风气盛行于教育界。

      在一些教改先进学校,有两套课表,一套是实际运行的,一套是备上级检查的。我一直很疑惑,这是一件极其容易揭穿的把戏,检查者只要在学校呆上一天就能发现问题,为什么从来没见揭露?很简单:一级骗一级,大家自己骗自己。学生在这种极其混乱卑劣的思想环境中长大,也学会了万事不认真。

      在基层学校,校长们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不得不把升学率当作生存的生命线。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工作了一二十年,专业没有得到任何发展,但是搞纯粹的应试教学,却使他们成了当地的名流。因为有高升学率的支撑,一些人便可以肆意歪曲素质教育本质,以应试教育替代一切。他们根本不想改革高考,也不愿意课改。如果哪一天,课改全面有效地推行了,高考改革了,一些“名校”的光环就将黯淡下去,一些“名师“也将原形毕露,出版社书店的经济效益也会大滑坡,也就是说,“高考政绩”和“高考经济”都将受到影响。

      我和苏北一些教师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半个月休息一天”或是“每个月休息一天”已经习惯了,但是他们不承认那是素质教育,对从高中一年级起就给学生灌输高考意识极其反感,一些有思想的教师写下的愤懑之言在网络上流传。十多年前,在参观苏北一些县级“名校”时,就发现校园墙上公然刷着“想一想,你的户口在哪里?”“面壁三年跳农门”……这类标语曾经引起过教育家的愤怒,但这些学校顶着压力熬到今天,终于形成了强大的应试教育势力,反过来给新一轮课改造成巨大的压力。我也奇怪:这些教师熟知、社会熟知的情况,为什么从来没有真实地反映在传媒上,变为公开的信息?

      此番媒体发难,批评大城市的教师不如县乡级中学教师敬业,说了一些现象,有些也是事实。但是批评援为对比的事实让人不敢赞同。有校长、家长说,苏北的一些应试名校,“高三教师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一直在校陪伴学生,南京为什么不这样做?”——对此也让人无话可说。有关高三教师连续工作16小时的情况,早就不是秘密,那是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教学管理手段。有的学校公开说明那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高三学生作强化封闭训练,有的学校私下说明是“为了控制教师搞家教”,但从来没有人以之为“敬业”。在那样的学校,教师学生每天究竟在教室呆多少小时,那样做是否符合青少年保护条例,是否违反了《劳动法》,我没有兴趣去研究。我从未从表彰先进、弘扬师德的各种经验介绍中看到“教师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一直在校陪伴学生”的事迹,可见那本是秘不示人的做法,而现在公然作为“敬业”经验宣扬起来了。我想知道,支持这种做法的家长,有多少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报考师范院校,让他当一名“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一直在校陪伴学生”的“人民教师”?那样的教师,是教师吗?

      不错,我们要尊重现实,然而高考实在不是个理想的制度,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以目前的社会条件,我们不得不采用这个制度,因为它毕竟还比较公平。我甚至想说得难听一些:以目前社会的文明状况,我们也只配用这个制度。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为什么总要给它塞进功利的实质呢?群众对教育改革缺乏了解,有疑虑,这可以理解,而有那么多的专家、教授和学者鼓吹应试教育,有那么多的教师以高考升学率为专业追求,那么中国的教育只能继续落后下去了。

      中国能不能在本世纪消灭高考,关系到中国能不能在21世纪成为发达国家的大问题,现在顽固地坚守甚至主张发展应试教育的任何不负责任言行,都会记录为历史痕迹,一朝悔悟,如同杀手沾过无辜者的血,心灵的阴影一辈子也洗不净吧。

    [b]无谓的讨论导致了倒退[/b]

      也许把那种疯狂的应试教育比作“风尘”是刻薄了一些。

      和许多教师一样,我对围绕南京“高考之痛”的讨论感到郁闷,一直静听各路英雄评论。直到9月开学,发现教育局终于顶不住社会压力,不得不作出所谓“积极措施”,才叹息素质教育仍旧不是习惯势力的对手。“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经过一番折腾,南京市教育局不得不“与时俱进”,做出了一个他们多年咬紧牙关不肯做的事:星期六上午补课。对外叫作“加强星期六辅导”。无谓的讨论导致倒退,南京终于被拖下水,成为“死揪”队伍中的新军。尴尬的讨论造成了群众思想的进一步的混乱。同样是那家晚报9月2日的消息,南京金陵中学高一新生军训8天,第4天就有两位家长气势汹汹地冲到学校质问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是来上学为了考上清华、北大,不是来当兵的,你们简直是浪费时间。无论老师怎么做工作,他们还是坚持把孩子带回去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忧地说,以后的麻烦更多了,不排除发生各种悲剧的可能。

      我所在的学校多年一直保持较好的教学传统,很多教师坚守正确的育人理念,坚持科学的教学方法,不加班加点,重视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素质高,升学率也高,进入高校学习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为适应高三的应试,在部颁课时规定“445”(语数外高一高二4节,高三5节)的基础上,调整为“446”。但是经此“南京之痛”,学校改成“448”。一个星期上8节语文课干什么?我这个老教师困惑了。因为如果每周6节语文课高考能考个105分,而每周8节课不一定能考出106分,甚至有可能倒回100分以下!

      问一位教育行政干部:就要在全国推行课改了,为什么不再咬咬牙坚持几年?回答是:方方面面压力实在太大了,挺不过去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高考招生结束时,发现南京的录取率高于全省水平,原来南京艺术、体育类考生比较多,仅艺术类便有2535人上本科线,这体现了城市学生的某些优势。顺便说一句,城市学生的职业取向多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弈秋的学生听课时想着援弓以射鸿鹄,千载而下,被认为是“差生”,而现今有条件多元选择,学生为什么非得学下棋而不可以学射击呢?在南京的这场讨论中,人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渴望得到什么样的发展?他们接受什么样的考试形式?

      在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的时候,一盆浑水就这样劈头盖脑泼在素质教育的脸上。——且慢,我们必须清楚,举凡涉及教育的任何错误,都不可能由某个群体或个人来承担,生活在这个制度下的所有人都得“享受”其后果。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很少有这种全民性的教育大讨论,因为他们把教育当成科学,认为是专家的事。即使教育圈内,专家学者发表意见也极为慎重,因为事涉人的发展和命运。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的时候,教育也就没有了尊严,也就必然地要走向落后。也许那几位青年记者根本没去想一篇报道会给南京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后果。2004年南京教育界的这场风波,还会在其他地方上演。很多人在这样的思想冲突中展示了个人思维的品质和价值取向,至于理智还是昏聩,得由后人评说。

      顺便说一句,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高考不改革,21世纪中国的教育将严重制约政治经济的发展。为保证课改的进行,必须有这样的原则:不能让课改靠拢高考,而是命令高考顺应课改。

      吴非(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南京中学教师对“高考之痛”有自己的话要说 [/b]

    http://www.gz789.com 2004年8月19日 10:15 千龙新闻网
     
      南京的“高考之痛”引来了家长、社会对南京中学教育的极大不满。而对于如雨点般飞来的怒斥和埋怨,南京的中学老师们却有一肚子委屈要说。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认为,“南京高考何痛之有”?

    [b]升学率对比不在一条起跑线 [/b]

      对于南京市高考升学率连年落后的现状,南京五中数学特级教师邹家堤认为,不能单纯地从上线率来评价一个地区的高考成绩。在苏北等地区,很多初中毕业生选择了读中专这条路,大批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被淘汰下来,剩下的优质生源集中到县中,保证了3年后高考的整体水平较高。而在南京,但凡能让孩子读高中的家长,往往不愿选择中专这条路,结果导致南京参加高考的学生基数较大,升学率也受到影响。

      金陵中学有关负责人反对用“升学率”去评价高考,而提倡使用“推进率”的概念。“主要看当初入学的学生在3年之后学习水平上升了多少。如果学生本来整体素质就不错,学校的推进也无从体现。”

    [b]禁令当头老师怎能“敬业”? [/b]

      有家长认为,南京的学生考不好,老师们不敬业难辞其咎。对此,邹老师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省里有规定,高一高二不允许补课,而高三也只能在双休日补半天课。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自然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规补课,搞不好就被曝光处罚。但外地县中可不管这一套,老师们整天泡在学校,和学生吃住在一起,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学生们一直在学习,连双休日、节假日都不放过。这种完全违反减负令的做法在南京根本行不通。”南京一中历史高级教师郭东辉也认为,这种不分寒暑假的沉重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摧残。老师们还认为,学生的差异也是一大因素。农村的孩子只有上学一条出路,所以拼命苦读,一个礼拜天天看书也不要玩,而南京的孩子能做到吗?

    [b]违反国家课程计划岂能效仿? [/b]

      金陵中学有关负责人还指出,对于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很多地区都没有执行。在金陵中学,高二还上音乐课,其他规定的课程也照常开设,但下面很多县中从高一就开始分班,只上数理化,完全置国家课程计划于不顾。

      据邹老师透露,其实在历年的高考中,外地县中在数理化方面都比较强,因为下的功夫多;但语文、外语却不如南京,表明南京的学生见多识广、综合素养较高。金陵中学有关负责人指出,教育不是短期行为,在成绩之外,要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他认为,“高考之痛”的提法本身欠妥,一味关注成绩只会越来越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712
    • 经验10654
    • 文章1206
    • 注册2004-11-20
    一味关注成绩只会越来越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
    [IMG]http://www.163er.com/user1/7452/upload/2006365360.gif[/IMG]
     
    [COLOR=heliotrope]怀念老师生活[/COLOr][COLOR=bule]QQ:366790718[/COLOR]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