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712
  • 经验10654
  • 文章1206
  • 注册2004-11-20
[原创]由我国著名画家阮丹青请辞清华所想到的
 [COLOR=blue]    昨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关于我国著名画家阮丹青请辞清华的报道,我从头到尾很认真也很沉重地看完了。
    阮丹青是我过著名画家,在清华大学任教,几乎连续两年招不上博士生和研究生。用他自己的话是因为他觉得专业好的英语或者政治过不了关,英语和政治过关了专业又很差劲。中国的教育体制要改革,不然不知道多少人才会被毁灭。
    我看了挺沉重的,想起了自己读大学的日子。我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可是为了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几乎天天在学英语,因为英语如果不通过就拿不到学位证或者毕业证,而专业课程考试前一背肯定能过。可是我们的英语真得学好了吗?我们学会了考试通过了考试也拿到了该拿的东西,英语却白学了,我感觉学英语的时间可以干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大学毕业,不从事英语专业的工作,于是又忘记得一干二净。现在想起来,只是觉得痛苦不堪。我不明白,我既不想出国有不想当翻译,而英语只是一门语言工具,为什么还要花大把的时间来学。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班有很多专业课学得特别好的同学,仅仅就是因为英语不是很好,不能去读研究生。反而是专业不是很好英语好的同学读上了研究生,我不知道中文系的研究生到底是研究文学的还是研究外语的。甚至外语系的同学都来考中文的研究生,他们说中文研究生太好考了,专业背一下就可以了。
    在我就职的学校有英语班,我刚好就带两个英语班的语文,他们写的作文简直不堪入目,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他们对语文课程很不重视,他们认为语文就是会说话,可是他们真得会说话吗?
    干什么都要考英语,可是英语真得实用吗?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生活中很少用到英语。即使用到作为一门语言工具,临时学习也不为晚啊。
    随便发些牢骚和感慨,抒发心中的郁闷。望同仁理解。  [/COLOR]
[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者之风在2005-4-19 10:56:58编辑过 ]
[IMG]http://www.163er.com/user1/7452/upload/2006365360.gif[/IMG]
 
[COLOR=heliotrope]怀念老师生活[/COLOr][COLOR=bule]QQ:366790718[/COLOR]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这期的《新闻调查》我也看了,与月亮有相似的感想:我现在参加了社会自考,报的是中文本科,其中英语是必修课之一,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底子太薄,要花比别人多数倍的精力去啃,不值得!更何况就算考过了,又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呢?还不如用四门选修课替代呢!----这次我就报考了两门选修课,期望能过,呵呵!
有关阮丹青请辞清华的相关报道随后附上!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他不想在清华呆下去了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5年前,他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在这个令人艳羡的位置上,他却始终不能适应当前“学术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他不想被不知不觉地异化,于是选择离开……

  陈丹青,52岁,1980年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日后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2000年,他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3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对画家陈丹青来说,这是烦不胜烦的季节。

  过去5年,每到这个季节,陈丹青和清华大学许多教授一样,面对着一叠厚厚的硕士生博士生报考表格,上面填写着考生的姓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其中最要紧的,当然是各科“分数”:政治、外语、专业……

  “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陈丹青说,“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

  不过,今年3月,陈丹青不用再为此烦心了。去年年底,他向院方与校方正式递交了辞职报告。他坦承:“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第一炉“博士生”全军覆灭

  5年来,陈丹青始终不能容忍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他直指这种顺序是“荒谬”的。但这“荒谬”很快显示了其威力——2000年,他首次领教了中国式的考试:24名考生中,5名入围,外语全部不过关;考虑到这是陈丹青首次招生,校方同意将5名落榜考生转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次年,5位访问学者完成论文选题,为转成正式博士,再考外语,再度失利:第一炉“博士生”教学就这样“作废”了。

  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硕士生报考也是同样的规定。有位投考陈丹青研究室的女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因外语、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与千万艺术考生一样,她在京租房,啃外语、攻政治,翌年再次赴考,政治过关了,外语依然不及格———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而且他很快明白,这种“汰优制度”,20多年来全国艺术院校千万名老师早已司空见惯了。

  他郑重用毛笔为类似的考生写过多次“申诉”,均“没有任何商量,被拒绝了”。那位女考生也曾去清华研究生院请求,答复是:跟你情况类似的有好多,录取你一个,其他人怎么办?

  所以陈丹青私下对考生只关照一句话:“好好准备政治和外语,其他都是胡扯!”而在公开场合,他愤然宣称:“对任何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

  27年前,陈丹青远比今日千万名青年学子“幸运”:当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切实贯彻“择优录取”的招生政策。那年,陈丹青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他在外语考卷上写下“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即交卷,离开考场。

  由于当时全国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不颁发学位证书,所以,博导陈丹青至今没有学位,只有小学毕业证和研究生毕业证。

  对于艺术学院开设“美术学博士生学位”,陈丹青问:什么是美术学博士生?什么是考量并检测艺术博士生令人信服的标准?由谁界分艺术与史论博士生的异同?最后,谁有资格当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这些问题,身为“博导”的他,始终没能找到答案。

  有一点他倒是很清楚:外语不及格,毕业论文不满8万字,断然拿不到博士学位。他注意到:当下学院的种种学位只是谋饭碗的手段。对此他表示非常理解,因为他理解中国的现实。而当网友问他:“你想带怎样的博士生?”他答道:“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

  痛斥艺术教育虚假繁荣

  在美国待了18年,陈丹青回来一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

  在他每年重复填写的表格中,陈丹青从来都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并在文章中公开咒骂:“‘科研’,一个外行词语,竟公然霸占着艺术学院的教学表格。这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蔑!”2002年,学院发给教师每人一张“学术体系评价报告”调查问询表,陈丹青为此写了一份《个人意见书》。他写道:

  “只要出现‘量化’、‘管理’、‘科学’、‘科研’等等辞令,我就不会填写类似的表格,这类辞令与人文艺术及其相关教育无涉,在这些辞令构成的话语文本中,我们无法辨认人文艺术的规律与本质,因此,我不要进入这一‘话语圈套’。”

  陈丹青不记得自己在中央美院学画的两年间校方讲过什么科研与教学。只记得上课头天,学生们围着靳尚宜先生团团坐好,听先生说:“文革”过去了,大家静下心来,不搞运动,不搞教条,好好搞学术。什么是学术呢,先生伸出右手掌,说道:“你们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你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脉、骨!”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基于30多年的艺术实践和长期在域外的游学经历,陈丹青在辞职报告的附件《述职与感想》中这样写道。

  所以,他从未按照学校指定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教学“成绩”,因为“那是对体制的确认,而不是对学术道德及其规律的确认。”他指出,今日教育体制的深层结构,即“学术行政化”,它所体现的“根本不是学术”,因为“学院教育不是对学生、对艺术负责,而是向上负责。”

  但陈丹青并未在批评体制时将自己摘出。他说:“我也是体制。我们都拿着国家的俸禄,我们的学院、画院、美术馆、美协、研究院,全是国家的,官办的。”20多年来艺术家身份地位的种种变化在他看来只有一项:“过去,官方对我们意味着他者,今天,我们就是官方。”这种矛盾的处境促使他到处“胡说八道”,批评体制。他多次向院校领导当面指出:“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无存,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

  他警告说,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他认为“在人文艺术学科,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清华大学前国学研究院大师陈寅恪写在70年前的名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陈丹青不想再玩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他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他把想法讲出来。而他的同事对他“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他的表达。不过,每当他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陈丹青痛定之后无奈地承认:“这就是体制的厉害。”

  事实上,陈丹青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体制之外。

  他曾在赣南和苏北当了8年知青;在乡办企业画过几百个骨灰盒。偶尔被当作“御用”人才借调到县上作画,画那些宣传教条的作品,绘画材料费统统报销。他早年的主题性创作《给毛主席写信》,表现一群知青决意“扎根”农村的心意,而他内心却和成千上万知青一样,盼望回城。“你不说假话,你连画画的资格都没有,你画着虚假的主题,你的处境却是真实的。”他解释道,“中国人的言行向来难分真假,‘文革’一代的言行则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

  他坦率承认:“我们谁都是体制的合作者,当年一心想要进入体制。”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后,他终于成为准官方画家。但是毕业后留校任教才一年,他便移居纽约,一去18年,成为“资深盲流画家”。“知青、盲流、个体,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在体制外自己养活自己,自己担当自己的选择。”陈丹青说。这一长期经历“重新塑造”了他。他今天的选择,就是做回他做惯的个体画家。

  回国时他曾经相信,在体制外受得了,在体制内也该受得了。5年后的今天,他说:“我发现我受不了。要做我自己,只有离开体制。”

  脱离体制,陈丹青并没犹豫,倒是就此事接受记者访问,颇令他踌躇了好几个月。他一再强调:这只是个人的决定,出于自己的性格。为此在社会上渲染他“退出游戏”的决定,会使他在体制内的同行面前感到“难为情”,甚至愧疚。他说:“体制内很多人认真教书,正派做人。在妥协和不妥协之间,他们很难,很辛苦,我理解他们,尊敬他们。”或许因为来自那个无所谓真假的年代,又经历过另一种制度与生活的历练,陈丹青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不想再玩下去了”,陈丹青说,“我知道,这样做是一种奢侈。”(本报记者 包丽敏)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陈丹青出走 我们都有责任
 
[ 徐友渔 ]  来源:[ 南方都市报 ]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了清华大学美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的事件。陈丹青从清华大学出走,不仅是告别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回归他曾经生活过的真正艺术家的自由、游荡的日子,而且也是对现行体制中不合理和荒谬的规则发出挑战和拷问。

  他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仅有在校的学生、教师,还有已经离开学校,但对高校体制诸种弊端记忆犹新、心存余悸,甚至受过伤害的人。

  陈丹青首先感到荒谬和气愤的是,众多投考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学生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但他们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有的因为只差一分而与心爱的专业无缘。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他很快就明白了,这种把优秀学生拒之门外的制度,20多年来全国艺术院校千万名老师早已司空见惯。

  优秀的艺术人才、专业人才并非想找就能找到的,他们被排斥于进一步深造的大门之外实在可惜。我们不禁要问:政治、英语的那几分之差真有那么要紧?

  比如英语。英语对于接受高等教育是重要的,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外语水平越高越好,懂得的门数越多越好。但对于某些专业来说,它毕竟是锦上之花而非雪中之炭。就算外语不能不考,但对于专业上确有天分、确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它成了一道无论如何也跨不过的门槛,总不合情理。如果做不到外语低分也录取,总不至于只差几分就让人饮恨终身吧?还有政治,如果是考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升高中、大学时不是早已经考过了吗?难道不可以证明他们早已满足基本要求了吗?

  陈丹青感到不合理和荒谬的第二点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他弄不明白,那些充斥了“量化”、“管理”、“科学”、“科研”等等词汇的表格和人文艺术的规律与本质有什么关系。

  正如他所深切感受到的,这些年我们的教学和科研中充满了虚假的“科学管理”精神和虚假的繁荣。好像什么事情,一经量化就变成了科学,或者就有了科学性。不论哪一个学科,只要能在成果登记表上填写上几项,只要能开上几个鉴定、表彰会,成立起什么学会或学会之下的一级、二级分会,再开上一两次年会,这个领域就算得上繁荣昌盛。

  陈丹青看得很准,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看似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他认为“在人文艺术学科,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身的品格。”这个说法对其他学科也适用,我们不能保证学校一定能培养出大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但从大学出来的人必须要有基本科学素养。而现在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与这种精神恰恰背道而驰。

  在陈丹青的经历中还有一点十分有趣,那就是,他痛切指出的弊病并不是要有多高明的洞察力才能发现,要有多大的胆量才能说出的,他的同事在私下里同意他的意见。不过,每当他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转换。没有一位领导对他的直言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他把想法讲出来。但显而易见,不会有领导和他站在一起,为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状况而据理力争。这实在是我们面临的悲剧。

  我们和陈丹青一样,不会轻易去责怪同事和顶头上司,我们和他一样,知道人们的难处,更是深知体制的惯性和力量。陈丹青可以和体制告别,但大多数人做不到,除了勇气、魄力,还要有本钱。但是,谁能说陈丹青就一点风险不冒,他心中没有丝毫的留恋和遗憾?难道这纯属陈丹青个人的私事?

  我在各种会议上、饭局上见到过各种专业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担任学院院长、系主任职务的学者,他们谈到导致陈丹青出走的种种类似弊端,无不感同身受。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但我同样知道,在慷慨激昂的谈话之后,他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相反,大多数人实际上还是照样开会、布置、填表、争经费、争项目,做一切自己表示不屑的事。我们也许不可能像陈丹青那么坚决和彻底,难道不可以多多少少为改变不合理的体制尽力,而不是一面批评,一面却支持和巩固,以至于使人真的认为,不合理的东西是根本不可动摇的。(责任编辑:赵学敏)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近观另类陈丹青

来源:[ 金陵晚报 ]  
 
  陈丹青清癯的容长脸,身材瘦长,身着十几年不变的黑色对襟中装、黑长裤、黑皮鞋,爱把双手笼在袖中,在公众面前不苟言笑,这样一个老派的形象似乎与这位油画怪才“脾气很大,不务正业”的传言相符,但记者通过一下午的近距离了解,看到了“别开生面”的陈丹青:他愿意和老南京人一起回忆“下放知青”的年代,他其实也很爱笑,喜欢说“没关系”,言谈中还不时来个调侃,他说“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既没脾气,又没架子,只有部分文字中才能看到我的愤怒”。

  不务正业自甘边缘

  陈丹青1978年以69届初中学历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毕业作《西藏组画》蜚声画坛,曾被国内同仁认为是最具才智的青年油画家,甚至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仍有“陈丹青情结”。1982年陈赴美生活,客居纽约18年后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授“当代架上绘画研究”。

  但回国后,这位当年被主流认可并力推出来的艺术家似乎消沉了,言谈举止中有浓烈的怀旧色彩,在绘画上很长时间没搞出什么叫得响的作品,却接连出版《纽约琐记》等三本书,今年下半年还要出一本关于城市建设评论的书,此外他的评论还涉猎电影、时尚等,一家公司还曾想聘请他为形象代言人。在应对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时,陈丹青始终镇定自若,他坚定认为自己的主业还是绘画,他解释说:“现在我是属于不务正业,但我现在没有绘画的感觉。我写东西主要都是由于一些出版社的朋友盛情相邀,都是被动的。”

  与陈丹青同样不务正业的还有画家出身的导演陈逸飞,陈丹青对陈逸飞深感理解,他认为“这样的‘艺术明星’还是太少了,应该重塑艺术和社会的关系。陈逸飞的房地产、电影搞得都很好,画又卖得很好,他有资本当明星。”陈丹青还希望公众不要把视线总盯着他们,“我应该边缘化,应该让年轻人多些露脸的机会。上次记者让我谈对《英雄》的看法,我实在谈不下去,导演露脸的为什么老是张艺谋、陈凯歌?各个领域都有好导演。每个人的创作黄金期都不会很长。”

  代父写检查文字功力飙升

  陈丹青的文字干净、明快,他笑言深厚的文字功底是写检查写出来的。陈丹青的父亲陈兆炽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每天被批斗的同时还要写检查,陈兆炽不甘心遭受羞辱,经常写申诉信,看着父亲疲惫的样子,十来岁的小丹青把这些任务揽在自己的头上,对这些东西,陈兆炽要求很高,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过目,在这种高压下,陈丹青的文字能力迅速提高。父亲平时也有意培养丹青的写作能力,还特意向丹青开列出一批名单和书目,并且指导儿子要格外留意学习托尔斯泰这样的名家对人与物细部的描写。很显然,那时打下的文学基础,为今天的陈丹青往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构建了宽阔的平台。读《纽约琐记》的读者都不会质疑,油画家陈丹青如果投笔(画笔)从文,那么我们今天遇到的也许是作家陈丹青。为此直到今天,陈丹青将他所有文字的稿费全部献给父母,聊以表达他们对自己文学上的教养之恩。

  陈丹青认为“写作也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工具,文字是另外一种快感。写出后,有些回馈,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很满足了”。

  整理南京的记忆碎片

  陈丹青曾在江浦落户三年,对南京怀有深深的感情,此次来宁签售的《多余的素材》一书就是应南京朋友之约写成的,书中多次提到南京。

  陈丹青说南京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国画大师亚明,书里还有一篇纪念亚明的文章,桀骜不驯的他提到亚明老师,神色立刻谦恭起来,他说自己对亚明老师像父亲一样尊重。那时文革刚结束,亚明还刚被“解放”出来,亚明对他一个当时默默无闻的小伙子非常关心,鼓励他不要因为出身不好而闷闷不乐,亚明不仅给了他绘画上的指导,还容留他住,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社会名流的“饭局”。陈丹青当时坚持要学习油画,亚明告诉他“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并念恩格斯的作品给他听,试图纠正陈丹青的想法。在亚明弥留之际,陈丹青还看过恩师。陈丹青对记者感叹道:“像亚明这样提携后辈的好老师已经不多了。”他还提到了“新金陵画派”,认为这是江苏画家从更宽的范围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谈到在江浦的三年生活,陈丹青感慨颇多,他说自己当时还有行政职务——江浦县石桥公社文化站长,负责宣传工作,还画过计划生育宣传画。金陵晚报记者刘伟王雪梅

  陈丹青档案

  1953年生于上海,1970-1978年在江西和南京江浦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初中学历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班。他于1976-1980年两度入藏作《泪水撒满丰收田》、《西藏组画》,1982-1999年在纽约做职业画家,2000年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回国任教。所著书:《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

  来源:金陵晚报2003年4月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712
  • 经验10654
  • 文章1206
  • 注册2004-11-20
    王者老师,今天早晨我找这些报道都没有找到,你真厉害。呵呵。
[IMG]http://www.163er.com/user1/7452/upload/2006365360.gif[/IMG]
 
[COLOR=heliotrope]怀念老师生活[/COLOr][COLOR=bule]QQ:366790718[/COLOR]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639
  • 经验23585
  • 文章1380
  • 注册2004-12-15
教育体制的问题,正如前一段看了一个报道,一记者问我们一个学者,我们国家的腐败问题能够解决吗?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的体制不变,腐败问题就解决不了。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够赶上美国,日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靠教育来的。教育的体制有很大问题, 限制了我们很多人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
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
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QUOTE][b]下面引用由[u]沉睡的月亮[/u]发表的内容:[/b]

    王者老师,今天早晨我找这些报道都没有找到,你真厉害。呵呵。[/QUOTE]
哪里哪里!你用百度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很多的,不过我通常直接在搜狐、新浪、新华、人民网等几个知名大网站的教育版块中寻找值得“聚焦”的“热点”,我所做的工作只不过就是把这些帖子放到一起来方便大家阅读而已。[em04]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QUOTE][b]下面引用由[u]绿水清风3[/u]发表的内容:[/b]

教育体制的问题,正如前一段看了一个报道,一记者问我们一个学者,我们国家的腐败问题能够解决吗?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的体制不变,腐败问题就解决不了。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够赶上美国,日本...[/QUOTE]
清风讲得很有道理!昨天电视上被采访的一位画家说,凡是天才大都是偏才!又想画画得好,又要所谓“文化课”好,难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时间耗费在考政治和英语上,必然要影响到专业课的发展,最后结果只能是在通过了政治和英语的考生中挑选美术学得好的人,这不是从专业水平最好的考生中挑选人才的做法怎么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呢?更不用奢谈什么“诺贝尔奖”了![em12]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财富10000
  • 积分10860
  • 经验6374
  • 文章403
  • 注册2004-09-07
对。艺术类的确实不怎么需要英语。
但是。其它的,还是需要的。需要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啊。
严禁只看帖不跟帖!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712
  • 经验10654
  • 文章1206
  • 注册2004-11-20
[QUOTE][b]下面引用由[u]rain[/u]发表的内容:[/b]

对。艺术类的确实不怎么需要英语。
但是。其它的,还是需要的。需要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啊。[/QUOTE]
[COLOR=blue]    中文也需要啊?????????[/COLOR][em12]
[IMG]http://www.163er.com/user1/7452/upload/2006365360.gif[/IMG]
 
[COLOR=heliotrope]怀念老师生活[/COLOr][COLOR=bule]QQ:366790718[/COLOR]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8
    • 经验151
    • 文章9
    • 注册2005-04-20
    [原创]由我国著名画家阮で嗲氪乔寤氲降? class=fminpt> 长度不得超过255字</td> </tr> <tr> <td bgcolor=eeeeee valign=
    好无奈!
    无悔这一生。。。。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