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推荐]今日聚焦·关注择校风
《人民日报》近期正在关注择校现象并欢迎读者参与讨论

传真:010—65368224

电子信箱:wh@peopledaily.com.cn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今日聚焦·关注择校风①
择校背后的角力 [/b]
 
● 本报记者 何勇 徐元峰 王有佳 / 文   2005年05月24日07:28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念,择校正在蔓延成风,成为许多少年儿童及其家庭的重负,也带来了一系列教育和社会问题。儿童节即将到来,本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少年儿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从今天起推出“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希望社会各界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为孩子减负,为家庭减压,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这个春天,择校大战再一次搅乱了许多家庭的平静日子。

  尽管教育部门早就重申,今年的小学和初中入学仍按“就近免试”的原则进行,一律不得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但这一政策并未在家长和学校中引起太多的正面回馈。

  焦灼的期待中,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各个意向中的学校间“赶场”——参加名校组织的各种考试。同时,围绕升学展开的家庭经济实力大比拼、社会关系大比拼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些家长戏言:上个好小学、好初中比考大学还难。

[b]济南:“关系过硬也得交钱” 择校生名额有限[/b]

  目前,一年一度的小升初择校战正在济南全面打响。5月18日上午,济南育英中学、实验初中、五中、舜耕中学等几所知名中学的门前,挤满了带着孩子前来报名的家长。等待的时间里,家长们谈论最多的是下午和第二天,甚至下周还要到哪里“赶考”。一位家长说,给孩子报考了5所学校,已经参加了两所学校的选拔。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按照济南市的统一规定,今年小升初,择校费不能超过1万元。“只要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前途,掏点钱也值。”

  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相继拨通了育英中学、五中和实验初中的电话,均被明确告知:择校费1万元,而且竞争相当激烈。五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4年,学校有500多人报名择校,最终由于教育局下达的名额有限,录取了200名。实验初中的一位老师提醒:“除非你的孩子非常优秀,或者有过硬的关系,否则根本进不来;就是关系过硬,也得交钱。”

  “择校风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济南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为普及义务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小学生升初中取消入学考试,按就近原则划入对口中学。“对口学校好的,自然皆大欢喜;对口学校不理想的,家长就会四处奔波。”

  为遏制择校风,有关部门也曾采取过各种措施,但效果不尽理想。据济南市一家调查机构对6所中学初一年级的600位学生抽查,其中的择校生150多位。
  
[b]沈阳:“我准备了6万元” 名校竟有公开的“黑市价”[/b]

  5月20日下午4时,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一所小学门前,黑压压站满了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一年一度的择校大战开始以来,这里的空气中似乎充满了火药味。

  “家里有人没?拿多少钱?”几个家长围在一起,压低声音,相互讨论着择校的话题。

  听说记者来了,家长们都推脱着散去。一再恳求并得到不署名的保证后,李女士和记者聊了起来。她一脸无奈地说,由于孩子成绩一般,只能走择校一条路了。“择校的钱是不能少的。择校费加上托人送礼,我准备了6万元。”

  据李女士介绍,6万元是这所名校公开的“黑市价”。“专门有人凭着关系靠介绍择校发财,事办成了自然要感谢人家。不成的话钱也会一分不少地退回来,很讲信誉。”据了解,沈阳市民目前的年人均收入为8000多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双方都在岗的普通市民家庭,要近4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凑足这笔钱。

  当然,也有比李女士幸运的。经人介绍,记者见到了孩子在和平一小读小学的王女士。按照分片入学的政策,她的孩子应该在桂林一小就读,但她决定选择和平一小。“那里师资力量强,领导视察、外国朋友参观经常去。”好在王女士的一个亲戚在学校的后勤干了几十年,最终交了9000块钱。学校当年招了7个班,每班40人,两个班留给自己片里的孩子,其他班用来捐资助学。“因为择校的多,只好抓阄解决。”有的家长拿着钱却没抓着阄,竟当众哭了起来。
  
[b]上海:“就怕有钱没地方要” 升学前上演户口大迁移[/b]

  连日的绵绵阴雨并没有打消许多上海家长择校的热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好学校,他们在各名校间往来穿梭。“出点赞助费能进去已经很不错了,就怕有钱没地方要。”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

  钻“就近入学”的政策空子,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托关系、攀亲戚,把孩子的户口甚至全家的户口转到离名校近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倒挂四老家”,即家长自己有住房,将户口挂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这是因为老人家附近的学校是名校;二是“挂入亲朋家”,有些家长将孩子的户口迁入姑妈、舅舅或朋友家中。

  实在没门路的,只能狠下心来,顶着一路飙升的价格在名校附近买房。一位家住浦东新区的家长最近在卢湾区一所小学旁花4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只有35平方米的二手房,就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就近入学的正当理由。由于房子小,一家三口没法同住,只好由孩子的外婆担当起照顾起居、负责接送及监督学习的“陪读”角色。

  上海市教委网站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对“孩子进入就读学校是否交赞助费”问题,有46.76%的家长选择“是”,35.59%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是“非户籍所在地,自己选择的学校”。

  据上海市教委负责人介绍,从2002学年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旨在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目前上海各公办初中之间的差距已缩小,各校之间比较均衡。“此外,学生的成才,关系到学生、家长和学校多个方面,择校只是一部分,不应该过分强调。”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4日 第十一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杨铁虎)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今日聚焦·关注择校风②
择校风搅动奥数热[/b]
 
● 本报记者 张志峰 施芳 申琳 / 文  2005年05月25日07:00  
 
  禁令接二连三,可学校置若罔闻,家长仍然将奥数成绩作为入学敲门砖——

  今年以来,针对愈演愈烈的奥数热,各地纷纷发出停办奥数班的禁令,并要求中小学校不要再把奥数成绩作为选拔特长生的标准。

  然而记者近日在武汉、北京、南京等地采访发现,奥数热并未因此而退潮———些学校仍然将奥数成绩作为选拔标尺;家长们仍然劝说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奥数班。

[b]武汉:奥数培训逐年升温 “要上一个好学校”[/b]

  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武汉中小学生的奥数普及率及在国内外大赛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今年3月13日,2005年度全国小学奥数预赛开考,武汉市10300名小学生参赛。4月3日,约3000名预赛胜出者参加决赛,300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30名。令人不解的是,该赛事已被武汉市教育主管部门取消四五年了,可参赛人数却连年激增。

  5月21日上午,许多小学生在家长陪同下,陆续走进武汉市大东门附近一所奥数培优学校。离上课还有20多分钟,一个男孩子懒洋洋走进教室,刚坐下就趴在桌上打起瞌睡。他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从三年级开始参加奥数培优,多次参加比赛,可从没拿过奖。他告诉记者:“睡不好,每天都很困。”

  中午,这家奥数培优学校门前聚集了许多等孩子下课的家长。一位姓王的家长说,小区里许多孩子都参加奥数培优,还不是因为要上一个好学校。“听说去年武汉市30名奥数一等奖获得者都上了好学校,而且免择校费。”

  据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校长万玉霞介绍,初中入学考试取消后,一些中学比较看重奥数等竞赛尖子,这成为奥数培训升温的主要原因。在常青第一小学,目前约有2/3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培优机构举办的奥数等培训。
  
[b]南京:奥数热催生“奥数经济”“换汤不换药”[/b]

  南京的奥数班,名字中早已不带“奥数”两个字了。也许是感到了某种压力,无论是学校举办的还是社会力量所办的,大多冠以“实验班”、“提优班”的名号。

  “换汤不换药,除了名字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教学内容还是奥数,教学方式还是题海战术。”家住雨花台附近的任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两年前开始上奥数班。

  不变的还有人们对奥数的热情。据任女士介绍,“孩子告诉我,有一天老师让班里上‘奥数班’的同学举一下手,有80%的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

  只升不降的还有奥数班的培训费。南京有一家很有名的民办培训学校,其奥数班教学点散布城区各处,最大的教学点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50人左右。赶上暑假培训高峰,教室里人满为患。

  据了解,这个学校实行全市统一价,暑期培训班的收费标准是每生400元左右。一个暑假下来,毛收入竟达几千万元。
  
[b]北京:家长集资请来奥数家教 “谁减负谁吃亏”[/b]

  今年1月初,北京市教委发出“七不许”政策,向包括奥数在内的文化类、学科类培训亮出红牌。然而近5个月过去了,各类奥数培训班又开始在北京城的各个角落死灰复燃,只不过由公开转入了地下,由集中转为了分散。

  先是一些正津津有味地办着奥数班的学校急了。换个名字、换个场地……一番乔装打扮后,奥数班又重新开张了。家住西直门附近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儿子所在的学校原来有几个学科培训班,今年1月暂停办学,但学费一直没退。3个月前接到学校通知,培训班重新开课了。只不过名称变了,上课的地点也由校内转到校外。

  学生家长也坐不住了。22中数学实验班的小枫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奥数,至今已有9个年头。先是在北京市数学学校上课,又在人大附中的华罗庚数学学校上课。今年奥数班被叫停后,他的父母十分着急。经过和附近的几位家长协商,集资请了一位奥数老师单独授课。大班上每节课收费为50元,单独授课每节课收费100元。“为了孩子能上重点,花点钱值得。”“别听瞎嚷嚷,现在是谁减负谁吃亏。”另一位家长接过话茬。

  什么原因使奥数热禁而不止?北京教育学院的一位专家一语中的:如今的奥数已经演变为择校的敲门砖,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奥数要降温,首先是家长和学校要对奥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5日 第十一版)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今日聚焦·关注择校风③
如何看待择校风 [/b]
 
● 本报记者 温红彦 韩建清 何勇 / 文 2005年05月26日06:58
 
   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引起热烈反响,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纷纷就此发表看法、建言献策——

  择校费居高不下,奥数班屡禁不止,“培优风”愈演愈烈……这一系列问题有没有连带性?它们的症结在哪里?本报“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推出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专家学者就此发表高见,广大读者也纷纷来信来电,或通过人民网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b]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 择校结果导致更大的不均衡[/b]

  “择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这样说。

  孙云晓认为,择校风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使升学制度由原来的“分高者上”成为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也包括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交上高昂的择校费,意味着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则面临着借债上学。这种情况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天津读者王守训认为,择校风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普通”的家庭及其孩子,同时普通中学受到的影响也非常大。普通中学的老师和学生都流向了好的学校,办学条件可能越来越差。而好学校在师资、设备与生源方面则是锦上添花,越来越强。这样,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会破坏教育的良性循环。

  如何遏制择校风?孙云晓认为,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那就是走扩大优质资源和均衡发展之路,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他还建议,中小学特别是小升初的标尺要尽量简明、统一,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b]巨额择校费哪里去了 资金流向要管住[/b]

  经过大量调研,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发现择校费有两方面的漏洞:

  一是择校费的收取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已有明文规定不准收取择校费,但实际上许多学校都以“助学费”、“建校费”等名义收取,而且收取的方式也十分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

  二是择校费的使用问题。如果说收取择校费是迫不得已的举措,那学校收取的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是真正用于教育发展,还是被不合理地利用?甚至是被部分人中饱私囊?

  针对这些问题,孟浩认为对择校费的流向管理非常必要。他说,目前择校费作为一些学校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更没有纳入审计,是不正常的。

  孟浩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制定相关法规,把择校费纳入管理轨道,合理安排择校费资金的流向、幅度和方式,如制定相应比例用于发展本校的教育事业和用来向“薄弱学校”输血,以及合理地给教职员工发放津贴和奖金,并确定哪些类型的资金使用属于不合理。

  二是各地政府应该立项监督择校费收支状况,控制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杜绝个人中饱私囊的行为;学校自身也要将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公开择校费的流向、用途,保证信息真实透明。

  三是学生家长有权查询择校费的用途。当家长提出查询要求时,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b]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成才 盲目“择校”危害大[/b]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陈博士就“择校”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目前社会上刮起的择校风,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很多家长不是根据孩子需要就学,而是盲目跟风择校,这在很多方面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成才的成本。他认为,家长应该认识到,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成才,他希望借助本报呼吁,家长在对待给孩子择校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首先,如果孩子小学和初中不在居住地入学,而选择择校的话,每天用在接送孩子往返途中的时间要比就近入学多得多。家长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多培养孩子的兴趣或者跟孩子交流。

  其次,热点学校“两头沉”现象突出,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在重点校,一般一个班都在60—70人,教室拥挤,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相对较少。据调查,在很多重点校的班级,教师对学习成绩在上游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关爱较多,中间学生关注较少。而在普通学校,这个问题并不突出。

  第三,择校生的心理问题较一般学生突出。择校后,对新环境熟悉至少半年。如果与新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可能造成群体性分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许多读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克群认为,上最好的学校不等于接受最好的教育,更不等于成才。他提醒家长,一定不要盲目攀比、虚荣心膨胀,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冷静对待择校风。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6日 第十一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杨铁虎)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今日聚焦·关注择校风④
择校风波及幼儿园 [/b]
 
● 本报记者 赵婀娜 汪志球 刘红伟 / 文  2005年05月27日07:20
 
  在升学压力与家长期望的夹缝中,幼儿教育开始出现小学化倾向——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记者近日在天津、贵阳、哈尔滨等地采访发现,越来越难的小学入学测试打乱了幼儿园应有的教学方式,围绕升学指挥棒,幼儿园教育开始出现小学化倾向。

[b]幼儿园教师:我们也是没办法[/b]

  5月16日,天津市南开区某幼儿园大班。班主任王老师拿着一沓试卷展示给记者看:“2、3、4、5四个数字,用加减法组成多个等式。”“1个苹果相当于2个桃子,1个桃子相当于6个香蕉,问:8个苹果相当于几个桃子、几个香蕉?”……面对记者的惊愕,王老师无奈地笑了笑,“难吧?这其实是小学低年级奥赛的题目,如今却成了一些小学的入学测试题目。”

  据王老师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尤其是名小学采取了考试或变相考试招生办法,而近年来的测试题目也是越来越新,越来越难。

  “我们也是没办法。”天津市南开区另一家幼儿园的韩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共有3个中班,但是近些年来每年中班升大班时,总会减少一个班,其原因在于将近30名孩子申请退园,选择去上某些名小学开设的学前班。

  在贵阳,幼儿园十有八九都开设了一些小学课程,如识字班、英语班、数学班等,加上各种音乐、书法、绘画等特长班。很多幼儿园还把这种教育当成“业绩”,说服前来咨询的家长。5月21日上午,记者以家长身份给贵阳一家有名的幼儿园打去咨询电话,园长表示:“我们每天上午都有一节英语课,保证你的孩子能上一个好小学。”

[b]孩子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b]

  采访中记者发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向家长意愿妥协的结果。贵阳精英幼儿园一位老师认为,幼儿园这样做全是家长逼的,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而且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要生存就必须满足家长的“口味”,幼教小学化在所难免。

  天津市和平区一所知名幼儿园曾经对孩子家长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了解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结果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识字、算术、英语,同时,几乎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掌握一两项特长。

  在记者采访的众多家长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听得最多的一句口头禅。5月20日下午,在哈尔滨道外区一家幼儿园门前,一位接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现在家长们聚到一起,问得最多的几句话就是“你们家孩子学什么特长?”、“认多少字、背多少诗?”等。“以前没打算给孩子报那么多特长班,可看人家孩子学这学那的,实在坐不住了。”她的孩子现在上小班,下半年就要上大班了。“上了大班就可以多报几个特长班了。”

  “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位家长临别时说的一段话,正是许多家长为孩子设计的一条“成才链”。
 
[b]幼教专家:这是在拔苗助长[/b]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引起许多幼教专家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揠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

  天津市南开区华夏第一幼儿园的贾园长告诉记者,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如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而且,孩子们的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过早强制灌输,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技学院张维娜老师认为,幼儿教育应坚持快乐、宽松、自由原则,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行为习惯。小学教育则完全不同,它以学科为线制定一个一个的目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将这种教育方式强加给幼儿,会使他们丧失感知事物的兴趣和主动性。

  如何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校长郭亦勤认为:首先,要教育、引导家长改变观念;其次,要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最关键的是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7日 第十一版)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给“择校热”降降温 [/b]
 
    尤建菲    2005年05月29日16:22  
 
  梅雨时节一到,天气一天天的热起来,好像与时俱“热”的还有社会上的择校热。这在报纸上炒作得很厉害。现在稍微有名气的初中、小学门庭若市,甚至影响了校长、教师的工作,一些名校只好安排专人接洽、咨询。许多家长想千方百计,吃千辛万苦,花千金万元为孩子上名牌初中、小学,令人既感动,又辛酸。

  今年,中央对中小学择校从严管理,义务教育阶段要择校只能去民办学校(这些学校的前身或者目前办学主体大都就是升学率较高、社会声誉卓著的公办学校)。

  就聊聊咱们城内所谓的几所“名校”吧!这些名校在于它对当前教育资源的较多占有,资源包括学生、教师(包括校长)、设施设备、地理区域、办学历史传统。当然小学、中学略有不同,笔者认为小学名校的首要资源是教师,中学名校首要资源是学生。就拿众说纷纭的某民办初中入学能力测试来说,本来小学毕业生有市里的调研考试成绩,有毕业考试成绩,有各类竞赛证书,这些民办学校要挑选优秀学生已经够从容的了,为什么还要搞入学筛选呢?无非想好中选优,挑到最优秀的学生,保证3年后的中考成绩比别的学校好,来维持学校的名声,有人说他们“牛”,我看“牛”是假的,“虚”是真的。他们转变后进生、点铁成金的底气不足!

  我觉得作为消费者的家长,撇开经济问题不谈,也要慎重对待择校。首先家庭到学校的路途不宜太远。不能把孩子学习时间牺牲在路上,增加不安全因素。从这一点来说,上小学意义一般不宜择校。第二,孩子小学毕业时的现状至关重要,如果是智力正常的中等生,到名校后必然很难进入“第一方阵”,稍不小心就会被老师、同学“边缘化”,陷入尴尬的境地。倒不如进入周边初中做中等偏上甚至尖子学生,那里的老师对尖子自然倾心授课,往往能让孩子进入“天天向上”的处境;如果孩子小学毕业就是后进生,家长千万要掂量实力,最好进普通学校,找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与班主任多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方面,教训深刻例子多了。我的一位朋友孩子3年前小学毕业,成绩中等,家长花大气力把儿子弄进名牌初中,结果中考前孩子在班级排名还不如入学时,居31名,现在估计只能上到3星级高中的择校段,朋友叹了口气,高中要掏几万了。他苦笑着告诉我邻居同龄孩子,成绩还不如儿子,因经济原因初中就近入学,进校成绩中上,一路过关斩将,居然在班上遥遥领先,冲刺镇中颇有实力。第三,孩子对待择校问题的情绪非常重要。家长如果择校失败,是不是让孩子破罐子破摔呢?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靠自己的。之前要做“两手准备”,给孩子灌输不进名校照样成材的观念。况且名校学生家境比较殷实。如果不加以引导,反而会助长孩子们的相互攀比的贵族习气(不比学习,比吃比穿比阔气)。第四,不妨在亲友中找几个已经在名校初中毕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成绩、表现,综合分析是否“物有所值”,对3年前的“高额消费”无怨无悔?

  现在还有一些糊涂家长,赚了一点血汗钱,自己舍不得用,出几万元把孩子送到外地名校去借读,去当“挂单学生”——寄名旁听,结果钱花了,孩子的成绩没上去(大多如此),还弄了个自卑心理(不是唬人的),你想想,你是借读的,不歧视你就不错了,还能为你作多大奉献吗?几年后还要回来考高中,到时候还要复习对路。尽管许多家长后来后悔莫及,但仍有家长怀里揣着钱,手里拉着孩子义无反顾、勇敢而盲目地冲上前去,令人叹息!

  冷静想想,名校之热,都是家长们和社会上炒作出来,况且有些玩意儿是虚有其表的。如果我们都不去迎合,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会宽松得多!

  对家庭来说:孩子只有一个,教育事关终身。学校有1%的不合格率,反映到家庭就是100%的不合格。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不是口号,对学校、对家庭、对接班人非常重要。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庄红韬)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关注择校风⑤:济南采取措施遏制择校现象 [/b]
 
  2005年05月31日07:20  
 
  本报济南5月29日电  记者何勇报道:本报“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在山东省济南市引起强烈反响。济南市教育局日前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几所学校和所在区教育局查找问题,问题存在就要积极整改。济南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择校现象。

  5月24日,本报“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择校背后的角力》见报后,济南教育局高度重视。报道见报当天上午,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陈东生召集报道涉及的4所济南市中学和所在区教育局的有关负责人,了解相关情况。针对热点学校普遍存在的给一些择校生“预先留号”等现象,教育局要求热点初中、小学一律不得开口子。

  陈东生说,择校关系到教育公平,应该正视目前存在的“择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减少学校差距。他介绍,从2001年以来,济南为遏制、减少择校现象做了大量工作。济南有关部门对择校采取严格控制择校生人数、控制择校收费标准等措施,择校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为控制择校,济南今年调整了初中阶段的学区,淡化了户籍色彩,要求按居住地就近入学,严格控制择校。

  陈东生表示,要根本杜绝择校风,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同时需要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协同配合。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30日 第十一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徐辉)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今日聚焦·关注择校风⑥
教育部遏制择校风 多措施推义务教育均衡 [/b]
 
    2005年05月31日07:45  

  本报北京5月30日讯  记者温红彦报道:本报近期推出“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后,教育公平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今日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

  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义务教育事业都有了普遍的提高和发展,但发展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凸现,突出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产生这些新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二是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尚不完善,三是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指导体系不完善,四是一些地方在制定教育政策措施、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时,往往注重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个别地方甚至把建设所谓“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

  《意见》明确提出了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要制定出台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要尽快达到要求,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

  二要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三要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四要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对在城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做到一视同仁。

  同时,教育部要求各地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基尼系数”,对本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开展监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定期公布并建立“预警”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31日 第十一版)   (责任编辑:徐辉)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公办不择校 择校找民校
河北出台“铁律”遏制中小学择校风 [/b]
 
  2005年06月06日09:25
 
  ●严禁以考试方式择优选拔新生

  ●各类竞赛成绩不作为录取依据

  ●不准收取与录取挂钩的赞助费

  本报石家庄6月5日电  记者朱虹报道:河北省教育厅近日出台十项强硬措施,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行为。今后,全省公办中小学一律不准招收择校生或变相招收择校生。有择校需要的学生,可选报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小学、初中或公办民助中小学进行择校。公办小学招生不得与“入园”、“入班(学前班)”挂钩。

  针对当前中小学招生中存在的争进重点校、招收择校生等突出问题,河北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只能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在公办学校继续推进“小学初中对口直升”、“电脑派位”、“划片对口就近”等多种初中入学办法。严禁中小学以组织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准以各类竞赛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外语学校的小学、初中,经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生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外语口语测试,但不得进行其他方面的测试、考试和面试。严禁社会力量办学组织假借名校选择生源名义组织小学毕业生进行测试。

  为了杜绝收取高额择校费,河北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不得在省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外加收费用。公办小学、初中不准收取与录取学生挂钩的捐资费、赞助费;不准与有关单位私下签订合同,将捐资与录取学生挂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举办重点班、快慢班、共建班等,未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也不准举办实(试)验班、特长班。小学、初中招收的新生须采用电脑随机混编、学生蛇行排队、班主任教师随机抽班等方式进行编班,不得以文化课考试的方式分班,也不得按学生成绩分班和排座位。

  河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辖区内每个适龄儿童享有义务教育权利,一律不准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新招收班级的班额必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即小学、初中班额应分别控制在45人和50人以内。凡未落实要求或有违规行为的,要依据有关法规,给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行政处罚或处分;情节严重的,撤销直接责任人及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职务。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6日 第十一版)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关注择校风:择校是一条“不归路” [/b]
 
    2005年06月16日08:10
 
  新华社武汉6月15日电(记者廖君、卢娟)尽管全国各级教育部门都明令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但在武汉,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进名校、读“重点”,还没到入学时间,许多家长早已忙开,新一轮的择校大战已经打响。

  上一所好的小学,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初中和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似乎是大多数家长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三部曲”。由于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限制,对许多家长来说,要唱好“三部曲”中的哪一部都不容易。

  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择校。家住武昌梨园的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人才竞争激烈,明摆着的事实是:上不了好小学就读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基本上找不到好工作,这是“连锁效应”。为此,从女儿进小学开始,高先生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名校里送,而且还是名校里最好的班。除了找过硬的关系外,高先生花费也不少,入学初交纳了1万多元的择校费,每个学期还要交纳近2000元的学费、午餐费。此外,各种资料费更难以计算。谈及择校,高先生无奈地说:“家附近也有小学,学校条件也行,但关键是师资力量差,老师是孩子教育的关键,现在家里就这么一个‘独宝’,各方面条件也都许可,当然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不能让她输在起跑线上。”

  为给孩子择校,许多家长在入学几个月前就开始做各种准备。在武汉市武昌区一所重点中学,记者碰到了一名姓杨的家长。他告诉记者,早在4月初,全家人就在为孩子升学的事情四处奔波。孩子上小学时也是择校,交了1万元择校费,但是现在不仅仅是交择校费的问题,学校对学生的选择也很严格。为此,他埋头一个多月,把孩子的个人简历和各种获奖证书收集整理,精心制作了一份自荐材料,足有相册那么厚,图文并茂,和大学生的求职书相比,毫不逊色。杨先生感叹说,现在的孩子不容易,家长也难当啊!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名校与普通小学之间硬件设施、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是造成家长择校的主要原因。在目前应试教育占据主导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进名校,因为从小学就进名校,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意味着将来在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时,孩子多了一根保险绳,考上大学的几率更大。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均衡。

  专家认为,家长应理智选择,不要盲目跟风,如果孩子基础较差,即使进了重点中学,跟不上教学节奏,也会造成恶性循环,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他建议,家长要找到合适孩子的一个新起点,让他在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读书,让其找到自信,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更有好处。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贺霞)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专家表示:择校现象折射出教育的不公平 [/b]
 
    2005年6月15日11:40   [ 李江涛、刘洋 ]  来源:[ 新华网 ]  
 
  最近一段时间,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专家认为,择校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就只能是有钱、有权人的孩子受优质教育,那些无钱、无权人的孩子则很难接受好的教育。

  教育专家邵宗杰表示,择校收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这些年来,老百姓腰包里有了些钱,大多数是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以备全家人吃、穿、住、用及医疗所需。许多人为了能让孩子上所好学校,把多年的积蓄都掏出来了。

  邵宗杰认为,我们办教育尤其是那些公立学校不能在学生身上打主意,也不能老盯着家长的腰包,更不能用“愿打愿挨”做托词。据他介绍,日本现行的平等教育制度很值得学习。日本平等教育就是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包括残疾儿童,在任何一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机会、权利是相同或相等的。政府保证了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各校教学条件、教学设施都达到了规范化,并执行统一、规范的教学要求。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一般3至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校长任期2年,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换。由于实行了以上这些措施,在日本一般不存在择校的社会热点问题。

  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晋堂认为,解决择校问题,其根本在于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只有教育均衡化了,家长也就没有了择校的必要。而基础教育要均衡,关键在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主管部门要给老百姓的孩子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他们应该保证的是各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而不是全力去打造一所或一些名校。

  王晋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不将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过分流向重点学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应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谁来给择校热降降温 [/b]
 
    2005年6月15日11:39   [ 王莹 ]  来源:[ 新华网 ]  
 
  新闻背景: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初期,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校。但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同一地区、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造成“应试教育”的重要基础。目前,这种状况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正在纠正、改变之中,但学校间业已形成的巨大差距,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一大教育不公。

  近年来,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置小升初就近免试的原则于不顾,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择校大军中,围绕升学而展开的补课、金钱、社会关系大比拼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何均衡教育资源、公开透明选拔制度、让孩子们受到相对平等的义务教育,成为人们一直讨论不休的话题。

  [b]要“素质测评”还是“电脑派位”[/b]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工作处处长杜贵忠介绍,当前,各地招收择校生的方式主要有“素质测评”和“电脑派位”两种。国外较成型、规范的素质测评不涉及任何学科知识,也不设置统一场所、规定必须在统一时间内完成问题。而我国当下的种种测评,一部分是巧立名目的圈钱,一部分则是“换汤不换药”,仍是通过知识类的考试为学生加负。对于这两种情况,迫切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介入解决。

  “电脑派位”是目前大多城市采取的择校手段,但其是否存在暗箱操作和近似于“押宝”的游戏方式,也不断受到人们质疑。辽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郭岩认为,相对于考试而言,“电脑派位”确实有效减轻了学生负担,也是目前相对较公平的一种方式。教育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派位的公开透明,公示收费金额,对通过其他门路挤占派位名额的学生,要坚决予以清退。此外,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逐年减少电脑派位的学校和人数。

  [b]不拘一格“换人才”[/b]

  “择校的根源在于校际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更体现在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上,其中教师素质是关键因素。”郭岩说。

  郭岩介绍,辽宁从2003年开始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在14个市均安排一个城区作为试点。保证一所薄弱校每年交流进来4至5名优秀教师,重点学校的教师每人至少要在薄弱学校工作3至5年。而中小学校长或书记每任满6年必须易校或易职交流。

  “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试点区校长交流50%以上、教师交流30%以上的目标。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将这个制度逐步推广到全市进行。”郭岩说,从这两年的情况看,从校长到教师的轮换制,既保证了各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水平的均衡性,又有利于各校办学经验的交流,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择校现象。

  [b]薄弱校改造是根本[/b]

  “目前家长择校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民办公助’学校,即所谓的‘校中校’,这些学校把‘公’‘民’混在了一起,占用了国家的教育资源,要坚决规范、整顿。”郭岩说,目前辽宁已要求全省各地的“校中校”,要么退回原有初中,统一按学区招收学生;要么改为纯民办性质,做到“四独立”,即法人、校舍、财政、教师队伍全部独立。

  此外,根据“木桶理论”,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就是要做好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以从客观上缓解择校压力。沈阳市于2003年夏季启动了22所薄弱初中的改造试点工作,目前已颇见成效。

  沈阳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胡显伟介绍,2003年至今,沈阳市、区教育局共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支持试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做名校兼并薄弱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对薄弱学校予以政策倾斜,除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在选派优秀校长和优秀师资方面倾注全力。同时,这些薄弱中学全部与在沈高校结成了“对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力争使薄弱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任务。

  “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要终结择校现象也绝非一朝一夕,教育部门应尽量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保证学生和家长的根本利益,这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治本之策。”胡显伟说。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