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转帖]班会开到火葬场 死亡教育要怎样开展?
[B]班会开到火葬场 死亡教育要怎样开展?[/B]

    2005年5月26日11:30   [ 纪惊鸿 ]  来源:[ 新华网 ]  
 
  今年3月份,海口市某校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火化过程。“死亡教育”以这种方式突然展现,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数据显示,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死亡第一位原因是自杀,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性教育”已经日趋普及,“死亡教育”何时才能名正言顺地走近青少年?国外的“死亡教育”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国,可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什么呢?

[B]一次“变态”的班会?[/B]

  3月31日下午,海口景山学校高一(6)班班主任张婧老师,带着全体同学来到海口市殡仪馆。同学们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气氛凝重,静听工人讲解并演示了遗体是如何火化成一堆青灰的。

  这次班会被当地媒体报道出来,新华网、中新网、搜狐等国内几十家网站纷纷转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论坛节目很快对张婧老师进行了采访,于4月4日晚作为头条评论播出。这个班级“一夜成名”。

  热烈的讨论随即展开,媒体的评论文章也不胜枚举。

  一些反对者的言辞激烈,且看:“班会开到火葬场,会让孩子们觉得‘死亡教育’就是面对冷冰冰的尸体。一部分孩子过于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说不定会生出人生无趣的想法。我快读高中的孩子听到这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举动很‘变态’,有这种想法的老师真‘幼稚’。”“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哀号的生者,是神秘的丧具和繁琐葬仪。学生获得的恐怕不仅是珍惜生命的感悟,还有毛骨悚然的惊恐。”“愚昧之至。真是吃饱了撑的,学校是怎么想的。领着学生看点什么不好,看死尸!”

[B]“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B]

  “很多人误解了。学生看的是火化过程的演示,并没有真正的尸体。”接受采访时,张婧,这位投身教育十几年的老师忧心忡忡:“我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常听说孩子不理解父母,自私,遇到挫折自暴自弃等。”“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生命,和同学发生矛盾后纠结打架,不顾后果。一些孩子人格心理尚不健全,感情脆弱,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张老师所忧虑的,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资料显示,自杀高居中国15-34岁人群死因第一位,青少年自杀呈明显低龄化趋势,近年来,许多事例让人触目惊心。2001年11月,新疆某中学初三4名少女因名次靠后怕家长责骂,喝老鼠药自杀。2005年3月,青岛市一初三女孩被父亲批评玩电脑游戏,喝农药死亡。再看海南的报道:《海口一女中学生失恋竟两度寻死》《班长职务被撤换 13岁男孩喝农药自杀》《向父母要钱过生日遭拒 初二学生尖刀割腕》……

  今年3月北京十五中学第一届心理文化周的讲座上,该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问多少同学思考过死亡,90%的学生举起了手。他又问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学举起了手。

  孩子们不怕死,还是不懂得死亡?有专家分析,一些动画片让孩子以为怎样都死不了,凶杀武打片中血淋淋的场面也让孩子不把死亡当回事。一名报道过甘肃学生连续服毒事件的记者说,事发地大多数小学生对“死亡”一无所知,有的孩子认为“死亡”就是心情不好时把农药喝下去不想后果。一名六年级女生说:我想死了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来了。另一孩子认为“死亡”就是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很多社会上犯罪的人几乎都是不怕死的。”宗春山说,在青少年时期正确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死亡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B]怎样进行“死亡教育”?[/B]

  台湾学者张淑美的《死亡学与死亡教育》一书,概括了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的本质及意义,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处理及调适。研究者普遍认为死亡教育目标是带给社会更多温暖,令我们更加正视生命。

  在国外,死亡教育已相当成熟。自1960年始,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学科,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座谈会、研习会。英国小学课堂上,殡葬业人员或护士会教授人死时发生的事,并让学生模拟遇到父母车祸身亡等情形时如何应对。我国香港和台湾部分中小学校也有相关课程,如台湾基隆市还开展过“生命教育教案设计”比赛。

  死亡教育近年来在内地也有开展,但争议频频。2004年,西安市26中初二(1)班学生的作文《给自己写墓志铭》也曾引起大讨论。与海口这次活动一样,反对者认为让孩子直面死亡,思考这类负面问题太沉重。海南省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专家周文江说:珍爱生命不是单纯去看生离死别,感受简单的痛苦。学校应教育学生从有意义的生命个体中获取奋起的感悟,得到向上的力量。参观殡仪馆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还可能对一些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虽遭到一些质疑,但从网友评论看,赞同者占了大多数。“死亡不可怕,愚昧才最可怕。恐惧来自于迷信,孩子们本来是不迷信的,都是大人们在灌输。单从破除迷信来说,这个活动也非常有意义。”“我实在不希望我的孩子漠视生命,有自杀、自虐等想法,我希望孩子能在一个死去的人那里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学生被保护得太稳妥了吧!扫厕所会累倒,参观会吓倒!社会到处是争斗,他们能适应吗?”“有的家长怕负面影响,如果孩子从没接触过负面的东西,以后能经得起吗?家长能一辈子照顾他们吗?”

  张婧老师亦深有体会:“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叛逆心理也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传统的‘正面教育’都是告诉学生怎么样成功,很少引导他们面对失败,这就使得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显得手足无措。这样的教育方式似乎缺了点什么,令学生不愿接受,不妨尝试‘反面对比教育’。”

  国内已有专家提出:开展死亡教育最佳时期是青春期萌动前。可以介绍死亡知识,让青少年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从情感上体验与死亡相关的情景,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让孩子们能更加珍惜生命。

[B]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们?[/B]

  张老师凭经验迈出了死亡教育第一步。“在一次朋友母亲的葬礼上,我看到遗体被送入焚化炉,亲人跪地失声痛哭,在强烈震撼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希望学生们也能有这样体验,感悟生命及生活的美好。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可以教会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

  “参观前我征求过学生及部分家长的意见,同学们表现出极大兴趣。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去之前进行了心理疏导。在殡仪馆,他们不仅严肃认真地观看演示,静听讲解,还询问了火化一具尸体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温度,使用什么燃料等问题。出了火化间,我对他们讲:生命如此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所以要学会珍惜。在家,珍惜亲情;在学校,珍惜同学友情、师生情。学会理性对待矛盾,珍惜自己和他人。”“活动结束后,看到同学们写的内心感言及一些学生实实在在的变化,我深感欣慰。通过这次活动,我与学生的心更近了,班级更加和谐了,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部分同学写的参观感受:

  王同学:来到火化间,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里曾有过多少生离死别啊!但大家都没有害怕,反而被周围的一切感染了。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坚强地面对,不能想不开而寻短见,人的生命就那么一次,多么可贵。

  徐同学:人活着每一秒都是伟大的,起码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跟亲人说说心里话,人死之后一切都会化为乌有。人一生中会有许多酸、甜、苦、辣,不能因为一点点伤心、挫折就想不开,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考验呢?

  薛同学:星期六快点到来吧,我要和爸爸妈妈好好聚聚。

  ……

  在与同学的接触中,一位陈姓男生问记者:为什么媒体不理解我们?记者无言。学生们认为很正常的一件事,却遭到成年人强烈的抗拒。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应该早一点开展,比如在初中甚至小学。因为初二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引导不好会有很多问题。我在初中时就曾对社会很憎恨,因为有许多不公平,也因此想过自杀,后来才渐渐体会到不能轻率对待生命。参观殡仪馆后,想到如果我死了父母会哭得多么伤心,我更加认识到不能只考虑自己。”

  “我们不应回避死亡,还应该把这个内容放在教材里。一些学生因为哥们义气,走上犯罪道路,完全没有考虑后果,到后悔就来不及了。”

  “学校里不应该只谈好事,要开展更多的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让我们全面地认识社会和生活。即使我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做人做好了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参观火葬场当死亡教育引起各方争议 [/b]
 
    2005年4月6日10:2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我干这行已十多年了,中学生到这里来参观还是第一次。”3月31日下午,看到这么多中学生前来参观,海南省海口市殡仪馆火化工吴师傅有些疑惑。而正是这次参观,引发了一场有关心理折磨的争议。有家长认为让未成年的孩子接触人生最惨痛的死,对孩子以后成长不利。

  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家长们在对孩子谈起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死亡可能是一次轻易且美妙的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无法参透的沉重恐惧,这样的极端观点让他们在成长中很难洞悉死亡的真容。因此,开展死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但参观火葬场就是死亡教育吗?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哀号的生者,是神秘的丧具和繁琐葬仪,通过这些带有悲剧色彩和神秘意味的场景,学生获得的恐怕不仅是珍惜生命的感悟,还有毛骨悚然的惊恐。正如培根所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正视死亡决不是正视尸体那么简单,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有加剧他们对死亡恐惧的可能。

  事实上,死亡教育包括生命的探索、自我与人际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的讲解上,而不是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必然,但在人们心中有许多情感足以压倒对死亡的恐惧:亲情可以淡化死亡,爱情可以消解死亡,友情可以舒缓死亡,追求可以淡忘死亡,崇高可以藐视死亡,信念可以超越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应当更积极地探索生命,更积极地体验与别人共存的幸福,进而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惟有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

  死亡教育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比如在美国,自1960年开始,死亡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从幼稚园、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以见到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相对于如此系统科学的死亡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的形式无疑是失败的、冷酷的。

  李劭强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特别报道:墓志铭 引发教育创新 [/b]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14日08:16  来源:三秦都市报
 
  西安市26中“墓志铭教育”引发的争论在继续,关注也在继续。许多读者给“始作俑者”耿小红老师打来电话关注此事。12月13日,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26中采访。“墓志铭教育”引起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也被看为突破传统教育、走向教育创新的破冰之举。
 
  12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26中时正值放学。8年级一班已经成了“明星班级”,26中学生无人不晓。对于“墓志铭教育”的看法,不同年级的26中学生们一致持肯定态度。“非常好,那样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一位8年级六班的同学说,平时没有考虑过死亡的问题,这样让他觉得应该珍惜许多东西。

  社会和媒体的关注让学生更加自信。一位女同学说:“以前只有爸爸妈妈和老师在操心这些,没有想到我们学校的主题班会在社会上引起了这样的关注,我真实的感觉到了社会很关心我们,我觉得更踏实了,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墓志铭教育”的“始作俑者”,8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耿小红是一位文静秀气的女孩,参加工作才两年,现在在26中代初二和高二两个年级的生物课。

  对于“墓志铭教育”的“出笼”,耿小红说得很实在:我当时也没有上升到死亡教育,只是想让他们通过墓志铭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学生们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觉得以前把他们看得简单、幼稚了,他们已经能对一些问题做出深入独立的思考,这让我很欣慰,也深受鼓舞。一些学生说他们已经有过死亡体验,他们说在那样的时候,有后悔没有努力学习实现自己梦想的,有后悔没有对奶奶好一点的……虽然他们的体验可能更接近于想象,但是说明类似的情景教育是有效果的。”

  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的讨论、同事的研讨,还有学生们的反馈,使耿小红的“墓志铭教育”更完善了。她悄悄告诉记者,从目前的迹象看,这次墓志铭风波很有可能引起又一项教育革新。

  耿小红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构想,居然引起这样大的关注,这也打破了她的宁静生活。她说自己很不安,这种不安来自多方面。“社会和媒体的关注让我难以承受,”同时,她也担心媒体过多的关注会让学生们分心,影响学习。“学生们都说自己的班成了著名的‘明星班’,欢呼雀跃,我是担心他们太过于分心。今天专门在班上为大家‘降温’。”

  耿小红平时的生活很忙碌也很简单,上课、改作业、辅导、带班、晚上备课、上课前再备课宁静而充实。“今天上午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课没来得及备,这让我很不安,总觉得愧对学生。”耿小红说这些话的时候,若有所失。

  关于“墓志铭教育”的争论引起了西安碑林区教育局的关注。该局一科室负责人韩新非常关心争论的进展。

  “反对的声音太少了”,韩新表示,应该有更多的不同的声音,“就要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争论的过程,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思辩能力。”韩新已经跳出这一事件本身,从教育功效看问题。

  他陈述了两点看法:对学生进行“墓志铭教育”比单纯的给自己写墓志铭重要;这一争论、思辩的过程比简单的讨论“墓志铭教育”是否合适更重要。

  “同样的内容,也许在这个老师就能成功,另一个会失败,这就要看教师的教育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很重要,引导不好,就真成了悼词,还有其他副作用;引导好了,就是人生的‘卷首语’。”在韩新看来,教育艺术比载体、手段更重要。

  “在这样的讨论中,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我建议有些学校让老师写一写墓志铭,写下老师对自己的一句忠告,对教育的理想,教育格言等。”看得出来,作为教育管理者,韩新重点从激励老师、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实效考虑问题,而他“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产生的教育价值”的观点令一些老师眼界更宽、更高。

  “墓志铭教育”风波也引起了广大老师的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中学校长。

  西安阳光中学校长孙颖认为,老师能冲出传统的束缚,本身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墓志铭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如此关注,说明家长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

  对于“墓志铭教育”本身,孙颖认为,这一情景设计本身是有缺陷的:墓志铭应该是社会、他人对死者的评判,自己给自己写墓志铭,可能强化过度的自我意识,而淡化社会的道德评判地位,对未成年人可能有不利影响。而且,“不应该过多地追求手段,最重要的是全社会转变对德育、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理念。”

  铁一中书记邵国西是德育方面的资深老师。邵国西说:“教育手段应该多样化,‘墓志铭教育’是把德育具体化了,这种方式也不失为好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做好引导。”

  “死亡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搞,但是不能经常搞。学生以自己的阅历,自己的经验来形成对死亡的认识;加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压力过大,他不像成年人那样有自我化解的能力,有偏执观点时不易化解,因此一定要加强引导,事后要特别强化引导。最终落点应该是激励,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学生对‘天堂’、死亡本身可能有想象,应该引导好。”

  “中学生为什么容易出现自杀?容易对武侠入魔?因为他们认识有限,往往把死亡境界美化了。所以一定要往正面引导,防止消极作用。”

  “我个人认为,初中阶段,还是正面教育更重要。死亡教育要非常慎重。”

  邵国西认为,从死亡教育引入人生观、价值观比较好引入,但是,死亡教育仅仅是德育中的细微部分,而且仅仅是一个手段,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关注未成年人的德育本身。

  一个主题班会引发关于教育的风波,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同样与以往不同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风波后对当事老师、对学校的关注,也是前所未见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风波的背后,是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是未成年人德育被全国上下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些老师把这次风波看为教育创新的破冰之举。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耿小红老师,仅仅是无数进行教育创新的教师中的一个。

  而家长、社会的强烈反映,说明社会对教育的理念已经有点落后于学校,或者说,在整个社会还不太明了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正在发生着50年来最大的教育革新。家长、教师、整个社会需要在教育理念上的协同共进。

  我们相信,在此风波之后,会有更多的老师勇于进行教育创新,冲破坚冰。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我们需要怎样的“死亡教育”? [/b]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11日04:04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b]老师布置学生写“墓志铭”引发争议[/b]
 
  西安市某中学教师布置初二学生以“墓志铭”为题写篇作文。“英雄”“为篮球事业奋斗终生”……学生们写的“墓志铭”内容五花八门。此外,老师布置学生作文写“墓志铭”的做法也引起了广泛争议。(据华商报)

[b]9岁孩子把“死亡”当游戏[/b]

  最近,家住东城根街的一向姓家庭,因为独生儿子试图结束生命而笼罩了一层不安的气氛。据离婚独居的向女士介绍,她快9岁的儿子向朋(化名)一向身体健康,聪明活泼,可上个月有天她上街回来,发现独自在家的儿子把自己悬吊在窗梁上,口吐泡沫。她惊骇地将孩子解下来送进医院,可经抢救后苏醒过来的儿子开口的第一句话竟是:“妈妈,我‘死’了怎么还活着?”向女士搂着儿子悲痛欲绝地对其进行开导,儿子似懂非懂地承诺今后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可她还是从儿子明亮单纯的眼睛里读出了“想不通”的忧郁……

  随后,向女士带着儿子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分析:9岁的孩子已有独立思考“生”与“死”的懵懂意识。孩子都有好奇和探索的本能,也许在潜意识中,他把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当成了游戏。

[b]中学生作文流行“灰色情绪”[/b]

  12月9日下午,一自称爱好写作的高二女生交给灵通哥一篇老师布置的“真性情”作文,这篇她称为“小说”的文字,写的是“我”在一个官员和商人之间产生了一段情感纠葛,通篇充斥着与她的年纪和阅历毫不相称的“怨妇”气息;而一位初三男生在一篇题为《我的家庭生活》的作文中,则写他的父母都是大款,每逢节假日都开着奔驰车带他到海边去观光旅游。但据灵通哥了解,这位男生的父母不过是在小区里开了一家小餐馆……

  12月9日,从事语文教育十多年的白老师向灵通哥介绍,现在的一些中学生作文,由于社会对一些所谓“少年作家”的大力追捧,再加上一些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引导观念为“讳疾忌医”、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所左右,学生作文内容体现为变形的“假”“大”“空”和一些脱离现实、不伦不类的“灰色情绪”,这是值得忧虑的。

[b]有科学的死亡观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b]

  12月10日,就西安一名教师让学生写“墓志铭”引起争议一事,灵通哥采访了省教育协会纪秘书长。纪老师谈到,“死亡教育”在外国比如说英国的小学中就很流行,但在我国还是一门缺乏系统研究的学科。他认为,这跟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关。

  纪老师说,让未成年人自小就科学地认识到“生”和“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认识到自身的死亡会给亲人们带来多么大的悲伤,这是很有必要的。西安一名老师让学生写出的“墓志铭”虽然内容五花八门,其中不乏灰色的东西,其实这正好说明成人们对未成年人心理关心的不够,这不是老师出题的错!这位老师的“探索”值得肯定。

  纪老师说,只有真正地看清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才会去珍惜和热爱活着的每一天,人才会生活得充实和有意义。有一个词叫“向死而生”,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应该进行“死亡教育”。

[b]关于“墓志铭”的几种声音[/b]

  声音一:太晦气,哪能活着谈死亡

  市民王先生听说有老师让学生写“墓志铭”的事情,显得比较气愤,他说:“孩子还那么小,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要去经历,怎么能让他们写这些东西呢?太晦气了。就算老师的意图是好的,但是这样的举动还是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毕竟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在人还健在时谈死亡总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

  声音二:好事,死亡来时再思考就晚了

  家长马女士说,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让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生命是短暂的,要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使自己过得有价值;否则,当孩子真正活到需要面对死亡的时候,再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晚了。老师这么做肯定是想培养学生们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么做不但没有错,反而应该鼓励。

  声音三:老师用心实在良苦

  家长张先生说,现在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确很成问题。商品社会的发展对孩子们传统价值观影响很大,也让现在的孩子变得很难管教。如何看待死亡,实际上是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你打算怎么活着。说实话,现在很多大人都不考虑这个问题,眼前的事情总是太多,掩盖了生活最本质的价值问题。这位老师设计这个作文题,很有针对性,用心良苦,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很有启发。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22
    • 经验7345
    • 文章638
    • 注册2004-10-24
    要讨论吗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人生,也许我会装饰你的美梦。合著《校长原规则》、著有《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做个有修养的学生》。地址: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中学部广雅楼303  邮编;621000  代安荣  
    http://blog.sina.com.cn/daianrong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22
      • 经验7345
      • 文章638
      • 注册2004-10-24
      置之死地而后生
      看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置之死敌而后生这个成语,也许,我们这个教师的想法就在这个地方吧,用死的恐惧来唤起人们对死的害怕,从而远离死亡,珍爱生命。
      很多教师说知识一个"变态班会",居然下哈腰能够的问题都想得出来,居然这样的事他也敢干,简直不可思议,不可想象、更不可理喻。但是,我却很佩服这个老师,不仅仅在与他的想法、更在于他敢做敢为,敢于为了学生的利益而不顾自己利益的丢失,作出了大胆的实践。
      生命教育话题说了这样久,提倡了这样长的时间,但到底有多少作用,不知道,按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每一年的学生自杀事件在不断的提高和增长。于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想出了这样的一个教育模式: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火化过程,利用学生对死亡恐惧的心理,用死的恐惧来唤起人们对死的害怕,达到教育的目的。我想,不论人们怎么看待这个教师,不论人们生发多少非议,但有一带内我们可以肯定看过尸体火化过程的学生肯定自杀的很少或者会没有。那谁就能够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就不对了呢?这个教师只不过让学生看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况,说了一次真话而已,又有什么不对呢?
      置之死敌而后生的生命教育模式,我认为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育方法。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人生,也许我会装饰你的美梦。合著《校长原规则》、著有《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做个有修养的学生》。地址: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中学部广雅楼303  邮编;621000  代安荣  
      http://blog.sina.com.cn/daianrong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花开不败老师,您好!《班主任之友》编辑部并未组织此话题的讨论,不过您对此做法如果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欢迎您将其整理成稿件投寄给编辑部!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