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77
    • 经验20409
    • 文章1720
    • 注册2005-05-25
    为什么没人去质疑张孟苏?
    为什么没人去质疑张孟苏?
    标签: [URL=http://tag.blog.sohu.com/%BD%AF%B7%BD%D6%DB/][U][COLOR=#ae0405]蒋方舟[/COLOR][/U][/URL]  [URL=http://tag.blog.sohu.com/%D5%C5%C3%CF%CB%D5/][U][COLOR=#ae0405]张孟苏[/COLOR][/U][/URL]  [URL=http://tag.blog.sohu.com/%C7%E5%BB%AA/][U][COLOR=#ae0405]清华[/COLOR][/U][/URL]  [URL=http://tag.blog.sohu.com/%C2%BC%C8%A1/][U][COLOR=#ae0405]录取[/COLOR][/U][/URL]  [URL=http://tag.blog.sohu.com/%D6%CA%D2%C9/][U][COLOR=#ae0405]质疑[/COLOR][/U][/URL]  
    [B]张孟苏的“高素质”使我联想起另一位也是“高素质”的湖北少女作家蒋方舟,后者因其著作被清华大学认可为“特别优秀”,从而有可能被降60分录取。然而,同为“高素质”少女,公众舆论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张孟苏的命运大加赞扬,总结出很多启示,而质疑蒋方舟该否读清华。
    但假设,如果两人命运颠倒,清华以上述标准录取了张孟苏,而蒋方舟被国外大学选中,结果会如何?
    我想,受质疑的多半也会随之变成张孟苏,人们一样会跳着脚质疑其中的暗箱与不公正,蒋方舟则没准会受追捧。[/B]
     
    湖北女孩张孟苏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只因随手帮助了一下别人,就被一旁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中。考察中,张孟苏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新加坡老师如获至宝,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4年共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
    张孟苏以举手之劳助人为乐,而获国外大学青睐,这无疑是幸运的,但同时背后又有其真正实力支撑,比如口才、外语能力、社交能力、高于同龄人的成熟度等,这些被国外考官认同为“高素质”,给了她机会。
    张孟苏的“高素质”使我联想起另一位也是“高素质”的湖北少女作家蒋方舟,后者因其著作被清华大学认可为“特别优秀”,从而有可能被降60分录取。然而,同为“高素质”少女,公众舆论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张孟苏的命运大加赞扬,总结出很多启示,而质疑蒋方舟该否读清华。
    但假设,如果两人命运颠倒,清华以上述标准录取了张孟苏,而蒋方舟被国外大学选中,结果会如何?
    我想,受质疑的多半也会随之变成张孟苏,人们会一样会跳着脚质疑其中的暗箱与不公正,蒋方舟则没准会受追捧。
    毫无疑问,以张孟苏的条件,若无奇遇,她将很难象蒋方舟一样获得自主招生高校的青睐。因为国内要求的都是一些硬指标,比如奥数的奖项、科技创新、有影响力的作品等,张孟苏的素质显然与之不太相符;再有,无论素质如何,国内自主招生最后还是要讲究一个分数问题,比如,同为湖北高考生的蒋方舟之所以有可能上清华,说到底还有561(文科)的分数做后盾,张孟苏则只有445分。从公平录取角度讲,录取蒋方舟要求的素质显然要高不少。
    明明清华的标准更严格,大家还去质疑它,而新加坡招生老师的标准如此模糊,却饱受赞扬。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对两名高素质少女命运不同认识的根源,是来自于对中外招生高校的不同信任度和宽容度。公众之所以热衷于质疑国内高校,是因为我们的招生制度长期以来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公与弊端,比如城市间的分数线差异,关系后门等,人们对招生机构不太信任;公众之所以严格要求清华,是因为在招生总数有限的情况下,“照顾”了谁,都是对其他人公平的侵犯;而新加坡高校招谁,则与大多数人利益无关--正因为无关,才没有人去质疑:为什么偏偏是张孟苏,她会不会跟招生老师有关系?
    事实上,公众舆论之追捧张孟苏,与质疑蒋方舟一样,表达的都是对现行的高考制度以及素质教育的焦虑与关心,未必是真的支持张孟苏这类女孩破格上大学。尽管如此,新加坡高校录取张孟苏的案例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这样,高等教育吸纳人才的制度才能不断进步,公众对招生录取的信任度才能不断增加。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77
      • 经验20409
      • 文章1720
      • 注册2005-05-25
      “助人获录取”:一碗虚补的“心灵鸡汤”
      宣华华
          湖北女孩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然而,高考结束后在一个招生咨询会现场的助人举动,为她赢得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的机会。据悉,她素质全面,深受各方好评。(《楚天都市报》7月13日)
          举手之劳,帮个小忙,获得赏识,成*****录取,高额奖学金……于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灰姑娘”扮作“白雪公主”,多么美妙的机缘巧合啊!不用说,新闻中的小故事,很快会被煲成一碗“心灵鸡汤”,由炮制者亲手奉献给广大的亲爱读者——可是,且慢如此轻率!“助人获录取”的故事,只是一碗虚补的“心灵鸡汤”,它并不能持久地营养困境中的心灵。
          说它“虚补”,既是指它的营养价值不大,更是指它几乎不可复制。毕竟,作为“心灵鸡汤”,可以无限引申,但最终仍要面对现实。张孟苏巧遇那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这种幸运事件的概率非常小,大略相当于买彩票的“中大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忽略。因而,以这样一碗“心灵鸡汤”作为精神养料,多数服用者很快会感觉受骗,其滋养效果也许只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透过这碗“心灵鸡汤”的美味,我们需要真正严肃地思考,努力剖析隐藏其后的种种真问题。
          其一,张孟苏在招生咨询现场助人为乐,为什么国内大学的老师视若无睹呢?别忘了,张孟苏帮助的是“西南大学的一位女老师”,而发现并预录取她的却是新加坡老师。这就涉及到大学体制和办学理念等复杂问题了。国内大学长久以来患有“体制僵化病”,一直习惯于“唯分数是举”的思维定势,老师看待学生缺乏多元而立体的视角,才会对张孟芬的“举手之善”视而不见。
          其二,新加坡老师录取张孟芬,主要是因为她的助人为乐吗?基于道德理想,我们希望如此;基于理性逻辑,我们却只能否定。透过新闻,“助人为乐”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等体现出的综合素质,才是张孟芬得以录取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国外大学跟国内大学一样重视考试分数,只不过它们的考试内容更能体现综合素质。
          其三,张孟芬式的录取模式,可以用制度固化推广吗?答案十分遗憾,基本没有可能。最根本的障碍在于,“助人为乐”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难以进行精确的衡量和比较。道德品质一旦被制度固化,必然会引向实用主义牢笼,“伪道德”作弊将大行其道,只能制造一片混乱,且无助于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中国有过真实的历史实践,其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如上种种,“助人获录取”只能视为一种特例,并不具备推广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无法真正给人以帮助和提升。由此及彼,当实用主义已经泛滥成灾,我们其实难以借助道德的力量救治,根本不能指望一碗又一碗“心灵鸡汤”。相反,我们必须反思实用主义的制度基石,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矫正实用主义,借助制度基石重塑道德领域,而不是沿着相反的逻辑。若非如此,我们深陷各种“心灵鸡汤”,只会成为一只尴尬的“落汤鸡”。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77
        • 经验20409
        • 文章1720
        • 注册2005-05-25
        张孟苏被”新大”录取的传奇当为应试教育祛魅  刘效仁  

        445分(文科),三本的分数线,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可湖北东湖中学18岁女生张孟苏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赢得宝贵机遇,被预录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予4年共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其传奇经历,见证了国外大学人才选拔重素质和能力的价值取向,击中了中国高招“唯分是取”,“一分定乾坤”的痼弊。(2008年0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说起来,倒真得有些传奇色彩。高考结束后,张到武大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赶到时遇到一大学女老师拆雨篷,因为个子矮,显得分外吃力,见状就走过去帮忙。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坐在一旁的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到了。这才有了酒店详谈面试。张孟苏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综合素质如此全面,新加坡老师自然如获至宝,当即决定预录。

        常与国外高校打交道的武汉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董亦频就发现,“他们考评学生时不只看其学习成绩,还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观察其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实,国外大学录取新生,就没有一考定终身之说。除了统一考试,更多的是学校自主考试,录取学生时看重的已非考试成绩,更多的看平时的成绩和社会表现,包括授课老师的评价和推荐。新家坡老师被打动的正是张孟苏那不经意的“举手之劳”,一种出于内心的自觉举动。主动与人交往与合作、乐于助人,正是高素质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纯属偶然的动作,其背后蕴涵着某种必然。那种连熟鸡蛋都不会剥,油瓶倒了都不扶的角儿,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吗?即使是举手之劳,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张孟苏一年级就学会做饭,洗衣。初中毕业暑假,即到武汉一些公司求职,吃了不少苦。高中三年,一直在外租房子住,先后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团支书,经常为宣传海报等事情熬夜;任校文学社社长,带领社员组稿、编辑、拉广告,出文学刊物;发起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同学去老区体验生活…这一应活动培养的正是一个人的责任感和热心肠,锻炼的正是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和交际才干。至于那么多奖项,正说明张孟苏的个人素质全面拔尖,才会充满了自信和从容,在陌生的老师面前,才能有自由大方的才情发挥。

        张孟苏过硬的综合素质,说明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委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撼的是,以国内的高考规则,她却将是被淘汰者,人生的失败者。笔者今年亦有孩子参加高考,遇到最头痛的还不是孩子体弱多病能否撑得住,而是填报志愿这一关。一则问她喜欢什么专业,几乎一问三不知。本来上初中前还练弹琴,写些文章投给报社,甚至在比赛中拿过一等奖。可一进了高中的实验班,就只能把弹琴的爱好丢了,写作课亦成了头痛的事儿。二则虽然超出一本线27分,但越是如此越是难以选择学校,可谓高不成低不就。为此,多次找相关的老师商讨,以至于在时评圈内广征求意见和建议。虽然最终如期填报了志愿,可实在是让人绞尽脑汁。

        一个老教育说的话,更是让我如醍醐灌顶。搞得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到头来才知道,“分数才个宝”。“一考定终身”,什么个人素养,爱心助人心,爱好特长,综合素质,通通见鬼去。那么,高分低能,考试高手而动手能力差,到了大学全失去了学习动力,就业却用非所学,就是难免的命运,这也正是中国教育考试大国出不了人才,出不了诺贝尔奖的最根本的症结。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等人才,让中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改革以应试为主旨的高等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各高校自主招生开始革除固有的弊端,一些偏才怪才的低分考生受到了青睐。比如今年蒋方舟因文学天赋被清华破格录取。湖北华师附中考生吴彬旋对濒危植物野牡丹科虎颜花坚持了两年多的研究,因“具有对生命科学进行更多研究的潜质”,被中山大学破格录取(7月13日信息时报)。

        尽管都是个案,诚愿此等便是高考制度改革的破题之作。期待这些个案,能吹皱一池春水。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77
          • 经验20409
          • 文章1720
          • 注册2005-05-25
          张孟苏和蒋方舟:同为“破格”何以不同反响?
          盛大林


          湖北武汉东湖中学文科考生张孟苏今年高考只考了445分,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但却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并获得了20万元的全额奖学金。她之所以被录取,首先是因为她在一场招生咨询会的助人之举被新加坡的录取老师注意到,同时也因为她曾在机器人设计、英语技能、书信作文等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据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国外的大学,高额奖学金,可能连很多被国内名牌大学录取的考生也会羡慕。然而,这样的机会却落到了一名只得了445分的考生身上。这一“传奇”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舆论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传奇”的张孟苏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另一个人的“传奇”,那就是华中师大一附中的考生蒋方舟(561分)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破格录取。但清华大学的“破格”之举却受到了舆论的很多质疑。

          同样是武汉的文科考生,同样被高校“破格”录取,为什么会产生明显不同的社会反响?假如张孟苏和蒋方舟调换一下位置,即清华大学录取张孟苏、新加坡政府理工大学录取蒋方舟,会是什么结果?我相信结果也会“调换”过来,即张孟苏及清华受质疑,而蒋方舟和新加坡大学受追捧。

          张孟苏的综合素质之公认的,蒋方舟在文学方面的超人才华也没有人怀疑,那为什么清华一破格录取她们就会受质疑,而国外的大学录取她们却会受到赞扬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两所高校的公正及公信度不一样,或者说是社会对二者公正程度的信任度不一样。人们没有理由怀疑新加坡大学在中国的招生中会存在什么猫腻,却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国内的大学在所谓“自主招生”中失去公正——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高度行政化,而且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人们质疑清华(包括国内其他大学)“破格”录取蒋方舟乃至张孟苏,并不是不相信蒋方舟或张孟苏的个人素质,而是担心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就可能成为腐败的“绿色通道”。

          要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制。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即使作一些貌似素质教育的尝试,比如“自主招生”,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实际上也确实可能走上邪路。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77
            • 经验20409
            • 文章1720
            • 注册2005-05-25
            高招“标准”惊诧论何时休 王攀

            湖北女孩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高考结束后在一个招生咨询会现场的助人举动,为她赢得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的机会。据悉,她素质全面,深受各方好评。(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蒋方舟被清华特招至今仍有质疑,最近有人认为蒋方舟不写高考作文是因为她以往的文学作品是其母代笔,而在蒋方舟被特招的新闻报道当天,网上质疑让这个小女孩当晚就在博客里辩称特招还没有定下来,并解释了一番。如今,同样是“特招”(在国人看来),招收学校由清华换成新加坡高校,招收对象由蒋方舟换成湖北女孩张孟苏,为何引来普遍叫好和对国内高招标准一片反思之声?在我看来,国人对高招“标准”的惊诧论更值得思考。

            无论是新加坡高校因全面素质而录取张孟苏,还是国内高校普遍以高考成绩录取考生,这都是依据不同国情而选定的高招标准而已。在不同的高招标准之下,张孟苏适合新加坡高校录取,而只可能被国内一些独立学院录取,这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诧的。标准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当然,国内以高考成绩为主的高招标准固然有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素质。但如果移植新加坡高校的招生标准,难道就不存在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在高招咨询现场助人为乐,张孟苏被新加坡高校的咨询老师偶然发现,进而通过面试了解到这个女孩的成熟与干练,再接着决定录取张孟苏,并给她丰厚的奖学金。这种录取方式不仅在中国被视为天方夜谭,还会被骂得狗血喷头。清华特招蒋方舟即是明证。人们为何不接受这种录取方式?这是因为,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在教育权力结构和行政体制没有较大改变之前,新加坡高校的这种招生标准将导致高招的混乱。

            事实上,我们的高招也曾经以新加坡这样的方式进行过。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我们国家曾一度取消高考,实行大学入学推荐制,但结果呢?在取消高考成绩之后,引发的却是教育大倒退的惨痛教训。事实上,在当前社会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有效监督和制约的今天,目前的高考制度尽管存在一定问题,但却是一个最不坏的高招标准。高考*****过这些年讨论不断,批评高考制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强,但取消“高考”的呼声根本形不成主流。

            新加坡高校录取张孟苏,的确折射了当前国内高招标准一些问题。但还应该看到,我们的高招标准一直以来都在尝试着变革,比如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越来越多的特招生在高考分数之外走进了大学。蒋方舟被清华特招,就是一例。但即便如此,国人一边羡慕国外大学高招标准的“素质化”,一边批判国内大学高招标准的“分数化”,同时,又一边反对国内大学高招标准的“素质化”——怕特招之下的权力寻租。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高招标准,一个是“素质化”,一个是“成绩化”。国人一边希望高招标准“素质化”,一边又维护高招标准“分数化”,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在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监督制约尚有乏力的当下,如果你让一个学校像新加坡高校那样偶然发现一个同学助人为乐,并认定其素质全面,那么你就必然怀疑这个招收者会不会因为得到某种好处、受到权力暗示等进而对一些并不具备条件的人网开一面或权力寻租。这就是当下的现实和理性。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990
              • 经验12360
              • 文章1902
              • 注册2008-06-21
                  一个老教育说的话,更是让我如醍醐灌顶。搞得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到头来才知道,“分数才个宝”。“一考定终身”,什么个人素养,爱心助人心,爱好特长,综合素质,通通见鬼去。那么,高分低能,考试高手而动手能力差,到了大学全失去了学习动力,就业却用非所学,就是难免的命运,这也正是中国教育考试大国出不了人才,出不了诺贝尔奖的最根本的症结。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等人才,让中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改革以应试为主旨的高等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以应试教育为主旨的高等教育改革了,初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改革才能见效!
              做最好的自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